2006 (301)
2007 (101)
2011 (62)
目前正在播出的電視劇《倚天屠龍記》與之前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相比,處於一個不鹹不淡的尷尬狀態,這多少反映了大眾對金庸作品興趣的下降。過去,金庸是神、是神話,對金庸作品也極力維護,而現在,張紀中想挨板磚,卻都無人應和。
經曆多年金庸熱之後,大眾對金庸的認知現在應該比較趨於理性了。
盡管曾有一段時間,金庸被捧成大師,甚至是國學大師,金庸作品也被當做最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多元化、多樣性的文化影響,被獨尊的金庸,他的破綻、他的不足也被更多人認識。現在與十多年前,王朔對金庸批判時的環境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與當年《笑傲江湖》熱播更空前熱議時相比也有很大不同。現在是一個可以輕鬆拆解金庸的時候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對金庸小說沒什麽推崇,金庸小說最大的特點或是最大的目的就是吸引讀者,甚至是使讀者上癮。而為了這一目的金庸采取了諸多手段。
神功主義是金庸小說中的重要價值觀,隻要擁有了武功秘笈,或得到高人指點,一個人就可如高鐵般的速度增進武功。於是,金庸創造了九陰真經、九陽真經、葵花寶典等神功秘笈。而且,一些人物小時候往往會因禍得福,天生就擁有奇特的身體,誤食了一些怪物也使人天生就擁有了超人功力。此外,高人還可以輸送內力。金庸將迷信、神怪、大量似是而非的東西拚湊在一起,而他提供的實際上就是一劑迷魂湯而已。
金庸表麵上強調俠義,強調人格價值,但小說中卻處於攀龍附鳳。金庸對帝王、對權貴、對曆史名人的喜愛是十分突出的。於是,他小說中的武俠人物大多與帝王相交相好。比如,蕭峰是遼帝的兄弟,也是金創始皇帝的哥們;郭靖是成吉思汗的女婿;陳家洛是乾隆的同父異母兄弟;張無忌的朋友中包括了朱元璋、常遇春;韋小寶則是康熙的玩伴,公主的男寵,還與俄女皇有一腿。與此同時,金庸還拉大旗做虎皮,比如,把全真派當成武功派別,把明教變成對抗正統武材的武功大門派,把大理段氏也變成武功高手。金庸對野史的興趣肯定是超過正史的。於是,金庸小說中,乾隆的身份之謎被金庸津津樂道成了《書劍恩仇錄》的重要內容,而崇禎斷臂公主也成了個性怪僻的女俠出現在《鹿鼎記》中。金庸將不少曆史進行兒戲般的篡改,於是,許多曆史完全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完成的。最突出的就是韋小寶,他擒鼇拜,平三藩,與沙皇簽訂了合約,一個人把康熙早年的功績全幹了。
金庸之所以采取這種寫作方式,完全是為了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金庸的功力就是能將這些七葷八素的東西再注入一些儒、道、佛、禪,中國文化皮毛進行混合,最終就形成了金庸大補丸。
金庸的最後一部作品是《鹿鼎記》,這是他最後的集大成作品,也是最成熟、最赤裸地展示金庸讀者第一功利思想的作品,韋小寶體現了許多中國人的夢想。這些夢想包括不學無術卻可平步青雲,吃喝嫖賭樣樣精通,花錢如流水,嬌妻美妾成群,搞小聰明就能成功,靠謊言就能立業。對於大多數市井讀者,這樣的人物當然會讓他們興奮,讓他們向往,讓他們如吸食鴉片一樣沉迷於其中。
所以,金庸小說的最大目的就是投其所好,這種投其所好是一種無條件的、沒標準的,更沒什麽批判可言。人們常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麽解讀呢?金庸對讀者的滿足,反過來也使讀者奉金庸為神明,進而達到了一種金庸崇拜、金庸迷信。不少人說,金庸小說最能反映中國文化,那麽,這種文化、這種趣味到底有多少價值,又有多少毒性呢?至少,李敖稱之為偽善,王朔的反應是不屑。麵對金庸,現代人是否應該有一種起碼的清醒與理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