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創世記第三課:亞伯蘭到了應許之地(12:4-9)

(2017-05-28 18:36:14) 下一個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創世紀12:4-9:

4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5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侄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們就到了迦南地(?????)。

6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7a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

7b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8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9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

感謝神的話語。今天亞伯蘭一家到了應許之地——迦南。我們可以將這段經文交叉結構如上:第一、4-5的主要信息是前往迦南的是哪些人。第二、6-7a則聚焦亞伯蘭到達應許之地,耶和華在那裏向他顯現並重申應許之約——“後裔”這個概念首先是預表基督的。第三、7b-9則讓我們看見,亞伯蘭在應許之地的主要“事工”是建壇和支搭帳棚;前者指向教會生活,後者指向寄居生活。為了更清楚地了解今天的經文在亞伯拉罕一生中的位置,我們還可以將創世紀中亞伯拉罕的相關記事交叉結構如下:一、本族與啟程(11:10-12:9);二、與外邦關係(12:10-14:24);三、被上帝立約(15:1-17:27);四、與外邦關係(18:1-21:34);五、後嗣與安息(22:1-25:26)。創世紀12:4-9聚焦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的早期生活。另外我們還可以將創世紀11-12章放入一個單元:示拿(11:1-9)與埃及(12:10-20)首尾呼應,中間是應許之民和應許之地(11:10-12:9)。

“迦南美地”是世界的中心。聖經從時間轉向空間,從曆史聚焦應許之地,以及應許之地上的聖子、聖徒和聖會。而亞伯拉罕在迦南的生活方式,不僅在守望基督的降臨,也成為上帝兒女最基本的生活範式,更是全人類應該歸入的形象和樣式。川普在西牆,川普應該在西牆。而這是我們的信仰生活:支搭帳棚,建立聖壇。阿門。

引言:應許之地

第一課我們開始啟程,第二課我們進入曆史,第三課我們講地理。曆史是祂的故事,地理是祂的指紋。Geography出於希臘字γεωγραφ?α由geo(原意為大地)和graphein(意為“寫”)組成,換句話說,“地理”就是在地上寫字: ?γραφεν ε?ς τ?ν γ?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地理學出於約翰福音8:6,8。實際上那天早上,是人類的指頭和上帝的指頭之間的對立,罪人的指頭指向罪人,目的是叫人死,並捆綁基督。但神的指頭指向大地,目的是避免祂指誰誰死,並且用指頭創造新人、新天新地(詩篇8:3;創世記2:7)。這創造和重生的過程,是從“地理”開始的。真理的聖靈運行在大地上,枯骨複蘇。這是聖經的地理學。

正因為如此,創世紀12:1-7共有7個“地”(?????),其中創世紀12:1中有兩個?????,而創世紀12:4-7有5個?????。而這7個“地”最後將被分別為聖地(??????)。這是神的指頭造成的:藉著祂的“指示”,應許之地誕生了。而亞伯蘭就像神的指頭,上帝用他在地上寫字;“願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亞當犯罪,地被咒詛,但如今救恩臨到了全地。救恩是怎樣開始的呢?從聖壇開始。創世紀12:7-9則有兩個壇——應許之地的中心是壇和棚。而“那地”被反複強調,摩西旨在說服以色列人為什麽要出埃及去那地。而因著“地”這個信息,我們今天的主題從曆史進入地理——道成肉身不僅進入我們的時間,也進入我們的空間。當然,地、棚和壇最終都是指向基督的。

應許之地在地理上有五大特征:第一、三塊舊大陸的交匯點,或亞歐非三大洲的聚集之地;福音是從這裏傳向萬邦的;而萬民最終要流歸這地。第二、新月沃地或兩大古代文明(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的十字路口;這是天國文明的殖民地。第三、古往今來曆代強國的走廊和征服之地;撒旦也願意在這裏設立座位;這裏是火藥庫。第四、位於大海、平原、沙漠、河穀和高山之間。第五、大地的中心(omphalos):夏至這天的正午,所立在耶路撒冷的柱子沒有影子(Aculf主教)。而在地形上,應許之地包括南北平行的五個板塊:西部大海、沿海平原、中央高地、約旦河穀、東部高原。同時該地有4個東西走向的凹穀。而縱橫交接,就形成了一個十字架圖案為基本框架的地理環境。

應許之地的基本版圖可參考以下信息。創世紀10:19,“迦南的境界是從西頓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薩,又向所多瑪,蛾摩拉,押瑪,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創世紀15:18,“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詳細位置則應該仔細考察民數記34:1-12。另參列王記上4:25,“所羅門在世的日子,從但到別是巴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以西結書5:5,“主耶和華如此說,這就是耶路撒冷。我曾將她安置在列邦之中。列國都在她的四圍”;使徒行傳1: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從今天開始,我們隨著亞伯蘭到了應許之地。請打開地圖,我們要求至少CSMP的學員要掌握以下地圖知識:以色列十二支派地圖、猶大與以色列地圖、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地圖等。並能手繪迦南地圖的基本輪廓。一般的聖經版本後麵都附有這些地圖;當然,還需要參考其他的資源。學員應該記住十二支派的相對位置,以及一些重要地點。至少,從創世紀12章開始提到的應許之地的各處名稱必須了然於心。另外,為了今天的課程,學員必須熟記這份地圖:亞伯拉罕的旅程(Abraham's journey to Canaan)。也許我們可以有這樣一份考核:不能誦記上述信息的弟兄姐妹,等於自動放棄了“福音之旅”。這要求不算過分,免得你到了那裏成為第100隻羔羊。

一、那人-聖徒(4-5)

4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

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5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侄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

他們就到了迦南地。

我們先看那些蒙召的移民都是一些什麽人,或上帝的聖徒是哪些人——他們不過是蒙恩的罪人,因信稱義。新約聖經指著這段經文以及創世紀15:6強調因信稱義的真理(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羅馬書4:3、加拉太書3:6、雅各書2:23,以及希伯來書11:8-16),這是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這段經文同樣可以交叉結構如上,或劃分為三個部分:神說、選民、聖地。

1、耶和華的吩咐

上帝的話語或聖道是亞伯拉罕啟程的動力與依據,是亞伯拉罕天路曆程始終的依靠。亞伯蘭必須“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12:2)。正因為如此,創世紀12:4中“耶和華的吩咐”與創世紀12:1中“耶和華對亞伯蘭說”的意義是一樣的。吩咐,??????,這個動詞最早用於上帝對挪亞的吩咐(創世紀8:15),要求順服。而其名詞(??????)則出現在創世紀11:1。這個字可以相當於希臘文的邏格斯(λ?γος,λ?γω),不僅指話語,也指原因(創世紀12:17等)。一方麵,神的話語是亞伯拉罕啟程的原因;另一方麵,亞伯拉罕“屏蔽”了人的話語,隻順服神的話語,才可能踏上天路。這也是洗禮前後的道理,更是信仰生活的道理:萬民喧囂,你當隻順服神。接下來我們看見亞伯拉罕怎樣順服神的話語。4-5節中動詞“去”(?????????)出現3次,這個動詞出於上帝的吩咐(創世紀12:1)。照著,?????????,as which;這顯示了亞伯拉罕對神話語的完全信服(創世紀6:22)。另外一個動詞是?????,中譯“出”(創世紀1:12等)。這個動詞與5節的“到”(?????)是前後呼應的。前者強調離開,後者強調進入。我們可以這樣說,“去”包括兩個方麵的行動:離開,並且進入;離開本地本族父家,進入應許之地。缺少任何一個行動都不是上帝所命的“去”。於是有人離開卻沒有到達(異教文化),有人到達了卻仍沒有離開(政治移民)。

2、亞伯拉罕一行

這裏提到三個人的名字,就是亞伯蘭,他的侄兒羅得,還有妻子撒萊。這就是上帝選民最早的名單,兩男一女和一些家奴。羅得是一個常常軟弱的人,而撒萊對亞伯拉罕的神常常半信半疑。而且每個人都傷痕累累。亞伯蘭父子分離。羅得肩負喪父之痛。撒萊不能生育。另外的難題是,沒有人知道前麵是什麽。唯一可以信靠的就是神的話語。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聚集在一起,每個人都從過去的生活中走出來。但我們不知道前麵是什麽,也不知道我們的教會、CSMP和不寐之夜會走到哪裏。我們隻是每日仰望著聖殿。對這三個人而言,此行是一去不返的旅行,“家鄉”永遠拋在後麵了,再也沒有回來。三個人都是因信稱義的人(彼得後書2:7;希伯來書11:11)。這一家三口的關係,無疑更新了亞當、夏娃和該隱的關係。我認同這個傳統:羅得的父親哈蘭死後,他可能被過繼給了亞伯拉罕。按著中國人的邏輯,可憐人羅得“有理由”不信神。但他因信蒙了憐恤。這是主的話語:“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福音5:5)。

但這不是一個鬆散的、個人主義的、民族主義或專製主義的團隊。這是耶和華的軍隊,是上帝派往人間的第一撥先遣隊。毫無疑問,亞伯蘭是這個“福音小組”或教會(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的領袖。亞伯蘭這個領袖地位曾經被父親他拉占有了相當長的時間,後來似乎發生了大衛代替掃羅式的“政變”。亞伯蘭帶著羅得和撒萊出走了、亞伯蘭的領袖地位是通過動詞?????顯示出來的,撒萊、羅得和人口都是亞伯蘭“帶往”的對象(另參創世紀11:29,31)。這個動詞的含義是很豐富的:to take, get, fetch, lay hold of, seize, receive, acquire, buy, bring, marry, take a wife, snatch, take away……因此我們看見,亞伯蘭很可能是勉強這些人跟隨了他。這是牧會的基本功課:付上代價,緊緊抓住。起初上帝對亞當和以諾采取的就是這種行動,移民、手術和高舉(創世紀2:15,2:21,5:24)。這個動詞也指娶妻或搶婚(創世紀4:19,6:2,12:15,12:19)。“聖徒”是被連拉帶拖地“成聖”的。每個主日聚會,幾乎就是一場拖曳行動。真正的牧者不要討好人,永遠也不要用羅得和撒萊是否喜歡作為你撰寫講章的前提;不是他們捆綁你,而是你要帶領他們。但另一方麵,波詭雲譎,瀚海長天,永遠不要放手,堅持抓住他們。當然,俄珥巴要走,羅得要分家,攔也攔不住。預備受傷並且祝福是牧者的基本素質。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亞伯蘭拖拉著撒萊和羅得在地平線上——亞伯蘭既看見了,就歡喜快樂。

更有一隻大手拉著亞伯蘭,那隻手曾經將彼得從水中拉上來。不僅如此,亞伯蘭在哈蘭所得的一切財富(???????,創世紀13:6,14:11-12,31:18;12:16,20:14)和人口(??????),也必然出於上帝的祝福;如同約瑟瑪利亞得到的黃金、乳香和沒藥。上帝打發你啟程,會為你預備充足的旅費。我想起早年間母親的嘮叨:窮家富路,你就把這些錢都帶上吧……這裏特別強調亞伯拉罕75歲了,他將在迦南度過100年或一個世紀的時光。75歲實際上是亞伯拉罕年富力強的日子。我個人感慨上帝在這樣的年歲呼召了亞伯蘭。即使按120歲這個平均年齡,75歲也是中年(創世紀6:5)。而一個人如果年屆中旬還不認識神,還不起來移民侍奉神,就真悲劇了。因為後半生和前半生沒有任何區別。當然,對每個人來說,悔改在任何時候都不晚。但是另一方麵,如果我們中間歸主了,我們就應該靠著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年富力強,全然侍奉主。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看來,法老看上的不是老太太撒萊,而是65歲的“中年美婦”了(創世紀23:1)。此是後話。

3、從哈蘭到迦南

這段經文2次提到哈蘭(?????,mountaineer,高人),2次提到迦南(??????,to be humble,降卑;利未記26:41)。這是兩個坐標,啟程的地點和到達的地點。亞伯蘭進入了一個最惡心的地方。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迦南乃是被咒詛之地,這是摩西在創世紀9-11章不斷告訴以色列人的(創世記9:18,22,25-27;10:6,15,18-19)。首先我們知道,迦南被咒詛源於一場“爆料事件”:剝皮看肉,廣而告之。我們將之定義為吃人自義,預備聖餐的救贖。亞伯蘭進入迦南,等於羊入虎口,等於送上門讓迦南人去釘肉身的十字架。這就是道成肉身的預表——耶穌就是要藉著被“人肉”而勝過和征服迦南,成為迦南的救贖。其次,我們記得迦南的諸族:“15迦南生長子西頓,又生赫,16和耶布斯人,亞摩利人,革迦撒人,17希未人,亞基人,西尼人,18亞瓦底人,洗瑪利人,哈馬人,後來迦南的諸族分散了”(另參創世紀15:19-21;申命記7:1;約書亞記3:10-11,24:11;尼希米記9:8)。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必然麵臨著與迦南諸族殘酷的戰爭。你要進入天國,必須經曆很多艱難(馬可福音9:1;路加福音9:62,18:24-25;約翰福音3:3-5;使徒行傳14:22;羅馬書14:17;哥林多前書4:20,6:9-10,15:50;加拉太書5:20-21;以弗所書5:5;帖撒羅尼迦後書1:5)。牧會不是要來哄迦南人開心的,也不要勾引人入教騙那點兒贓款,用態度神學得人的榮耀。這不是一場派對,這是一場戰爭。

二、那地-聖子(6-7a)

6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

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

7a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

終於到應許之地了,從吾珥輾轉哈蘭,可能從哈蘭在經過大馬士革和雅博渡口,亞伯蘭一行到了應許之地。在這段經文中,除了哈蘭和迦南,還連續提到如下幾個地名:示劍、摩利、伯特利、艾、南地。這段經文同樣可以交叉結構,首尾呼應的是“那地”和“這地”;而中間強調“那地”是“迦南人”所居住的地。這一點非常重要。一方麵,戰爭在所難免;另一方麵,救恩臨到的竟然是罪人。不過我們下來不是按上述結構來釋經,而是重點解釋示劍和後裔這兩個概念。

1、示劍

示劍:??????,Shechem = "back" or "shoulder",脊梁(創世紀9:23;詩篇21:13;以賽亞書49:22等)。這確實可能別有深意:挪亞裸露的肩膀,藉著閃的後裔遮蓋成為聖地;這裏又將成為耶和華的臂膀,帶領萬民歸來。“示劍地方”的“地方”是另外一個概念:??????,standing place。從?????到??????是一個重要的神學轉變,地理成為地理學。毫無意義的土地,由於上帝子民的進入,由於上帝的指紋,就成了聖地。這聖地與聖地崇拜那個聖地無關,而是成為福音遮蓋地上居民的教會。這一點可以參考申命記16:7,此地應該被分別為聖了,視為聖地之始:“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把肉烤了吃(烤或作煮),次日早晨就回到你的帳棚去”。顯然,示劍並不是上帝要指示的終點,亞伯蘭要繼續前行。動詞?????顯示了他進入應許之地的過程。?????的基本含義是to pass over or by or through;穿越、經過(創世紀8:1,15:17等)。亞伯蘭是帶著使命去的,不是旅遊。

那麽關於示劍我們藉著聖經知道什麽呢?第一、示劍是應許之地的地理中心。今天的位置約在納布盧斯(Nablus,Tell Balata);耶路撒冷北上60餘公裏。在地勢上,示劍地區的以巴路山在迦南內陸海拔最高,其上可以俯瞰迦南全景。第二、示劍是亞伯拉罕進入迦南第一站;他在摩利橡樹那裏,耶和華向他顯現,立下後裔應許之約;他在那裏為耶和華建壇。第三、雅各眾子在示劍經曆了受辱和屠城事件(殘忍的試探和徹底的失敗);雅各“在那裏築了一座壇,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就是神,以色列神的意思)”(創世紀33:1-35:4);雅各最後埋骨在示劍(使徒行傳7:15-16)。第四、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在示劍的兩座山上宣告咒詛和祝福:“將祝福的話陳明在基利心山上,將咒詛的話陳明在以巴路山上”。第五、示劍後來成了以法蓮支派的封地,後劃作逃城歸給利未人(約書亞記20:7,21:21)。第六、約書亞臨終在示劍召聚以色列人與他們立約,並將約瑟的骸骨葬在那裏(約書亞記24:1-33)。第七、亞比米勒之亂發生在示劍(士師記8:31-9:57)。第八、所羅門死後,以色列人在示劍立羅波安為王(列王記上12:1);後耶羅波安在這裏立王,示劍成了北國以色列的第一任首都(列王記上12:25)。第九、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交談應該也在這裏(約翰福音4:1-54)。第十、主前109年示劍被馬加比所毀,日後未再重建。主後72 年,羅馬人在廢墟之西約兩公裏處另建新城,即是 Neapolis 或 Nablus。示劍的曆史讓我想起主的話:“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馬太福音10:34)。

這裏告訴我們,亞伯蘭不僅到了示劍地方,而且聚焦“摩利橡樹那裏”。??? ?????? ??????,unto the plain of Moreh(KJV)。??????有兩個含義,plain和tree。??????的基本含義是teacher或rain(詩篇84:6;約珥書2:23),Moreh是音譯(申命記11:30,士師記7:1)。耶穌在這裏所說的那些話很有可能用的是這個典故(約翰福音4:13-14)。不過??????也可以是介詞?與動詞?????的組合,而後者就是“指示”和“顯現”之意——這是上帝指示和顯現於亞伯蘭的地方。“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這是亞伯蘭所處的環境,這是福音要進入的人間。??????????????? ??? ?????????這個句子也有這樣的含義:那時迦南人都在泥土裏。很有可能,摩利橡樹像菩提樹一樣,是迦南人一個宗教或文化中心,而亞伯蘭是在那裏為神建立了聖壇。樹下一直是異教開始的地方,這有亞當夏娃在知道善惡樹下為證。這一點還可以參考士師記4:5——樹下聚會是一種宗教傳統,也與迦南的氣候特點相關。

2、後裔

“7a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耶和華的顯現(?????),表明神的應許一路應驗:“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世紀12:1)。這是耶和華第一次向亞伯蘭顯現(創世紀17:1,18:1;另參26:2,24;35:9;48:3)。我深信神總是在基督裏向人顯現,並藉著聖道聖禮顯現(出埃及記3:2,利未記9:4等)。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鍵時刻,於是又見“神說”。毫無疑問,在示劍和摩利橡樹那裏,若沒有神說,亞伯蘭不知如何處置。這次神說什麽呢?一語定乾坤:?????????? ?????? ???????????,Unto thy seed will I give this land。第一個字就是給你的後裔(?????,seed, sowing, offspring;單數),然後說明我賜給你後裔的就是這地。?????曾經出現在創世記3:15,“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聖經曆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守望女人後裔的曆史。

關於對亞伯拉罕的後裔的祝福,貫穿了創世紀中的亞伯拉罕之約(創世記13:15;15:18;17:6-7;22:16-18;24:7,60等)。當然,“後裔”在創世紀中同時有單數(基督)和複數(以色列和教會)之意。而就複數而言,取代神學顯然是錯誤的,亞伯拉罕的後裔首先指向猶太人,然後指向教會:馬太福音2:2,“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馬太福音27:11,“耶穌站在巡撫麵前,巡撫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說,你說的是”;馬太福音19:28,“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複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使徒行傳1:6-7,“6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阿,你複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7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以色列複興是奧秘,另參羅馬書11:25-26);啟示錄21:12,“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其次,基督裏的外邦人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拉太書3:29)。與此相關,不是猶太人釘死了耶穌,也不是外邦人釘死了耶穌,而是猶太人和外邦人一起釘死了耶穌(馬太福音20:18-1;使徒行傳4:27)。因此救恩同時或先臨到猶太人,然後是外邦人(羅馬書1:16;另參約翰福音19:37;馬太福音12:21;路加福音2:31-32;使徒行傳2:36-39)。

但這後裔在以色列人和教會之上,首先是指著耶穌基督說的。加拉太書3:16,“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神並不是說眾子孫,指著許多人,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指著一個人,就是基督”(及加拉太書3:29;另參約翰福音8:56-59;馬太福音1:1;使徒行傳3:25-26)。我同意這種觀點:聖子超過聖地成為最大的應許;聖地是為聖子的預備。“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而不是“我要把你的後裔賜給這地”。借此可以梳理猶太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的邊界。一方麵,聖地和聖子是不可分割的,你沒有權力將猶太人從天國中分別出去,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最後返回猶太人(羅馬書1:16,11:25-26)。但另一方麵,聖地是為聖子服務的,而賜給聖子的不僅僅是這地,還有普天下的子民。如此說來,亞伯拉罕有三重後裔:基督、基督裏的猶太人,基督裏的外邦人。我們不可能宣揚一種猶太主義中心的福音(如大衛鮑森),也不可能傳揚一種取代神學的教義(如路德加爾文);我隻能傳揚基督中心論的福音,從舊約到新約。

三、那壇-聖會(7b-9)

7b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8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

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9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

第9節在創世紀12章中是承前啟後的。南地(?????,Nekeb, south),作為專有名詞指猶大南部、可以直到西奈半島的廣闊區域(創世紀13:3,20:1,24:62;申命記34:3;約書亞記10:40;民數記34:3-5)。另外這裏有兩個動詞描述亞伯蘭到南地的行程。第一是?????,這個動詞出現2次,基本含義是to pull out, pull up, set out, journey, remove, set forward, depart。創世紀11:2將之翻作“遷移”。第二個動詞是??????,基本含義是to go, walk, come(創世紀2:14,3:8,5:22,5:24,6:9,8:3,8:5)。中文結合這兩個字,意譯為“漸漸遷往”。這兩個動詞顯示從示劍到南地的行程,與從哈蘭到示劍的行程不同:不斷安營然後拔營啟程(參考民數記33章)。

1、第一座壇

根據上文,第一座壇建立在示劍地摩利橡樹那裏。?????????,altar。這個字的動詞?????就是宰殺祭牲之意(創世紀31:54,撒母耳記上1:4等)。聖壇代表了以聖餐為中心的聖會。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建了4座壇;另外2座壇分別在“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裏”(創世紀13:18)和摩利亞山上(創世紀22:2,9;耶路撒冷 )。而他的後裔繼續這樣的核心事工:以撒挖掘了四口水井,另建1座祭壇(在別是巴);雅各澆築四根石柱,另建2座祭壇(伊利伊羅伊以色列在示劍,伊勒伯特利在伯特利)。三位先祖所建的7座聖壇分布在以下5個地方:示劍、伯特利、希伯倫、耶路撒冷和別是巴;這是應許之地的地理坐標。這是貫穿兩約的基本概念:聖壇、會幕、聖殿、基督和教會。聖壇至少有兩大功能:獻祭與神(神已經預備了祭牲——財物;另參創世紀22:14),神與同在(“顯現”)。建壇獻祭,這一屬天的智慧就這樣超越了巴別塔和金字塔,以及迦南的丘壇(??????)。

祭壇一方麵顯示了人在上帝麵前的基本存在:罪人需要藉著獻祭尋求神的赦罪與拯救。 “若不流血,罪不得赦免”。而人從本質上,應該是謙卑、獻祭和讚美神的存在。離開自己獻祭的生命,人就不再是人,隻是野獸(不需要獻祭)和妖孽(以別人為祭物)。就創世紀1-11章而言,我們可以看見與壇和獻祭有關的3大事實。第一、罪人第一代後裔是獻祭之人,隻是亞伯和該隱的獻祭有別(創世紀4:3-4)。第二、第二代新人即挪亞一家繼續建壇獻祭(創世紀8:20)。第三、大洪水之後的人類在巴別建城建塔,開啟了城塔與祭壇兩種文化的對立(創世紀11:1-11)。挪亞以後,似乎沒有人建壇獻祭了。從挪亞到亞伯蘭的漫長曆史時期,是無神論或人本主義文明時代,是文藝複興和啟蒙時代。另一方麵,祭壇顯示了上帝定意顯示的方式:祂要藉著聖壇與人同在。聖經這種“形式主義”與異教自以為超越或本質的高深完全不同。“神樂意如此,你算老幾”。

2、支搭帳棚

亞伯蘭繼續向前。?????,這個“遷”字的基本含義是to move, proceed, advance, move on, become old, be removed;搬家、挪移(約伯記9:5等)。這次他到了山上搭支帳篷並且建立聖壇。一般來說,山也是迦南諸族神廟所在地(耶利米書48:13)。但是無論平原還是高山,亞伯蘭要在那裏高舉耶和華的名。建壇所用的動詞是??????(創世紀2:22),而搭支帳篷所用的動詞是?????,這個字原意是放下肩上的重擔和暫停之意(創世紀24:14,38:1,16等)。帳篷(?????)是遊牧民族的家,也顯示亞伯拉罕在迦南的寄居生活。當然,這一幕最終是指向基督的(約翰福音1:16)。

兩座聖壇之間,兩座城市之間是亞伯蘭的帳棚或住處。這裏特別告訴我們亞伯蘭帳棚的相對位置:“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我們在地上的處所在城市文明之間,在邊緣地帶。正如應許之地位於巴別塔和金字塔之間。這一幕也可能是為應驗創世紀9:27的預言:“願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棚裏,又願迦南作他的奴仆”。伯特利,?????????,house of God;神的家,神的殿(提摩太前書3:15;希伯來書3:6,10:21;彼得前書4:17;哥林多前書3:17)。伯特利大致上位於示劍和耶路撒冷中間的位置。伯特利是雅各夢見天梯的地方,也是雅各將路斯改名為伯特利(創世紀28:19,31:13)。路斯是迦南人對這個地方的命名,????的意思是almond tree,杏樹。伯特利一直是一個宗教重鎮,那裏安置過約櫃並成為以色列呼求上帝的地方(士師記20:18,26,31;21:2),那裏也安置過金牛犢(列王記上12:28-33;列王記下10:29)。值得一提的是,這裏也曾經發生過一件非常的悲劇:先知以利沙咒詛嘲笑他的42個童子(列王記下2:23-24)。伯特利後來也淪為廢墟,不過雅各作夢的地方成了旅遊勝地(耶路撒冷向北17公裏的Beitin)。

艾城,???,Ai or Aija or Aiath or Hai = "heap of ruins"(Et-Tell,或El-Bireh)。約書亞記7-8記載了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在艾城的著名戰役,亞幹事件發生在那裏。這是艾城的最後結局:“28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直到今日。29又將艾城王掛在樹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時候,約書亞吩咐人把屍首從樹上取下來,丟在城門口,在屍首上堆成一大堆石頭,直存到今日”(約書亞記8:28-29)。從亞伯拉罕到約書亞,艾城本來有400多年的時間悔改,但因為拒絕悔改最終淪為糞堆(創世記15:16)。伯特利和艾城在神學上可能是對立方麵的象征:上帝家與死亡之地。中間是教會。

3、第二座壇

亞伯蘭的第二座壇建立在他帳棚附近,同樣也在伯特利和艾城之間。這是約書亞伏兵之地(約書亞記8:9,12);教會是上帝直取兩城而埋伏在兩城之間的重兵。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亞伯蘭第一次建壇沒有提及“求告耶和華的名”;是否因為環境恐懼,我們不得而知。但這裏記著:亞伯蘭築壇之後,“求告耶和華的名”。在這裏我們看見了亞伯蘭的生活與巴別塔生活的徹底決裂。那時,“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世紀11:4)。現在,“求告耶和華的名”取代了“傳揚我們的名”。一方麵,向神求救;另一方麵,見證主名。這是正式的崇拜(創世紀13:4,21:33,26:25;西番雅書3:9)。我深信,在談論人名和名人為普世價值或大眾生活的迦南和世界,亞伯蘭的聲音一定是微小而孤獨的。但那一次呼告,是全世界真正的雷霆。亞伯蘭愈戰愈勇。

但福音同時包含著審判的信息。上一次人類求告耶和華的名在創世記4:26。那是在大洪水之前,在偉人時代之前(創世紀6:4-5)。大洪水之後的人類同樣難逃偉人及其覆滅的厄運:“26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27那時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28又好像羅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29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30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路加福音17:26-30)。今天的人類是大洪水之後的人類,也是大洪水前的人類,也是迦南地所多瑪時代的人類。曆史開始的地方,也是曆史結束的地方。人類是沒有希望的,仿佛上了發條,不顧一切奔向艾城。但是建壇呼告耶和華的名,或者建立教會,畢竟可以呼喊挪亞一家進入方舟,呼召羅得一家逃離所多瑪,出死入生。這是唯一的希望了。這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應用:天上的居民

一些釋經學者指著“中央高地”或“先祖路線”稱亞伯拉罕的道路的的確確是天路。無論如何,創世紀12:4-9記載的亞伯拉罕的移民路線,的的確確可以代表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我們是天上的居民。天路曆程至少有兩方麵的特征。從離開這個角度看,基督徒要完成三個方麵的功課:離開傳統、全家歸主、轉移錢財。從進入這個角度看,就是經過那地、搭建帳篷,建立聖壇。而離開和進入中間,要經過兩條河:伯拉大河或幼發拉底河;埃及河或尼羅河。不過更準確地說,你要經過紅海和約旦河,這預表一場洗禮。因此,我們可以說天路有7個方麵的功課。教會不斷關切因信稱義和行為見證之間的關係。如果有人在茲念茲地說:我不看你說的怎麽樣,我要看你行的怎麽樣——如今這話應驗在你自己和每個人的身上了。

1、離開

進入應許之地,首先你要離開哈蘭或兩河流域,或者離開埃及和尼羅河。離開本地、本族、父家。也就是你要離開你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無神論信仰,還是多神論信仰,還是權力、金錢崇拜。所謂離開你所侍奉的一切別神。其次、你必須攜妻帶口,拖兒帶女;否則信也是假信(使徒行傳2:38-39)。最後,你必須帶上你所有的財物或用所有的財物支持你的信仰生活;否則信也是假信。而魔鬼攔阻我們的主要手段,就是扣押妻子和錢財,並派出法老追兵將你消滅在紅海之濱(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這一切都是為了將教會和基督徒消滅在萌芽狀態,並使用這些重擔(兒女、錢財和傳統)拆毀會幕,攪擾教會。

出埃及記10:8-11和24-27記載了兩輪談判。法老和摩西爭議的一個重要話題是,是否允許以色列帶著產業、婦人和孩子一起離開埃及,去侍奉耶和華。第一輪要扣押財產,第二輪要扣押家人。法老的奴役及其追兵,兩方麵都讓我們已經受夠了。但如果離開,就徹底離開。亞伯蘭是真信了。而約書亞也同作見證(約書亞記24:15)。順便說一句,我們說你要轉移財產出來,不是要你全部奉獻給教會和牧師,而是要你的產業去侍奉神,包括支持你的帳篷生活。至少,你不應該再用錢去侍奉罪和世界的王。

今天就是亞伯蘭離開哈蘭的日子。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上帝要殺摩西(摩西拒絕兒子割禮實際上是要將兒子留給埃及或法老)和亞幹事件(亞幹及其家人貪圖世界的錢財)也與此相關。日光之下沒有新事,我們今天走向自由和天國,麵臨同樣的攔阻。法老或仇敵或世界的王,總是通過扣留妻兒和財富,讓你根本不能全信愛主;即使半信半疑了,那些滯留家人或產業在埃及的人,也會常常成為教會的攪擾和攔阻。這是海外“辱人”教會被捆綁的一個重要原因。“辱家”如今就是靠傳統、人質和潛伏在統治,土匪轉身成為綁匪。千萬別裝貴族,沒有什麽槍富星二代,隻有肥(匪)二代。教會必須勝過綁匪的門。

2、洗禮

我們曾經講過,舊約就是選民三場進入應許之地的曆史,而那三場進入同時也是三場洗禮。這是基督教與眾不同的聖洗禮。而這是主的教導:人若不藉著水和聖靈生的,不能進(見)神的國。聖洗禮除了因為神的命令和話語必然帶著救恩能力以外,也表明了上帝的憐憫和大愛:不是上帝需要這種有限的外在形式,而是住在形式中有限的我們,需要在“形式主義”中才能抓住重生的“確據”。正是因為我們的神從不唱本質主義的屬靈高調,祂不僅規製了舊約多如牛毛的外在禮儀和工程細節,我們才更應該歸信這位唯一真實的神,祂就是愛。當然這個洗禮也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但施洗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路加福音3:16)。洗禮絕對是一場屬靈的戰爭或移民。我們到底怎樣理解火的洗禮呢?

申命記13:6-10特別能告訴我們洗禮前後你會經曆什麽:“6你的同胞弟兄,或是你的兒女,或是你懷中的妻,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若暗中引誘你,說,我們不如去事奉你和你列祖素來所不認識的別神7是你四圍列國的神。無論是離你近,離你遠,從地這邊到地那邊的神,8你不可依從他,也不可聽從他,眼不可顧惜他。你不可憐恤他,也不可遮庇他,9總要殺他。你先下手,然後眾民也下手,將他治死。10要用石頭打死他,因為他想要勾引你離開那領你出埃及地為奴之家的耶和華你的神”。這也是主耶穌的教導:“36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37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38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10:36-38)。紅海必有追兵,但自己可能就是那人。

3、進入

根據這段經文,亞伯蘭的新生活至少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第一、經過那地。不要繼續表演蛇國的異教清高。你還是要進入世界,你要麵對罪人和君王,你要向任何你厭惡實際上和你一樣有罪的世人傳揚福音。而為此你不得不關切他們的罪,包括政治的罪,你才能帶領他們悔改歸信基督。若非如此,這話有什麽意義呢: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指責世界的罪惡,無論是族性的汙穢,還是政治的黑暗,無非是為了傳揚認罪悔改這個目的,也為見證基督徒基本的良知和愛心。但是,我們的“政論”不是為了定罪審判和吃人自義,而是為了引領暴君和受害者仰望基督的救恩。我沒有興趣“搞政治”。把蒼蠅拍給我。但這是主的吩咐:“主對亞拿尼亞說,你隻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麵前,宣揚我的名”(使徒行傳9:15)。

第二、搭支帳篷。對罪的關切也是一個巨大的試探,你可能淪陷為政治基督徒,實際上成為異教徒或自由派基督徒。因此,你必須搭建帳篷寄居在世上,而不是定居在世上。不要深深地陷入世界裏,更不要貪愛世界。特別是在我們將罪惡當罪惡的時候,我們需要記得,我們的位置在伯特利和艾城之間,我們是住帳篷的,我們是牧羊人。而且我們也要記得:“凡牧羊的都被埃及人所厭惡”(創世紀46:34)。他們恨我,你的立場呢?

第三、建立聖壇。真正的基督徒必須進入教會,並且建立教會,特別是以聖壇為中心的聖禮型教會。首先,我們繼續反對教會虛無主義的東方惡俗。這個問題近年來通過反省“教會的反教會傳統”我們已經作了很多工作。無論是自以為清高還是自以為深刻,不要教會的基督徒一定是假基督徒。修道院和普天下都是謊言。其次是要對比巴別塔和聖壇之間的區別。一方麵,建會要傳揚基督的名,而不是我們的名。另一方麵,必須注意建壇所用的石頭和建塔所用的磚頭之間的區別。磚是人工的,石頭是自然的。我們是真實的人,才可能被建造成天國的產業,合神用的器皿。別裝了彼得,你不過就是一塊石頭。彼得起來,神要用你,要把祂的教會建造在你這樣的石頭之上。省察自己,務要傳道。

朋友們,你們要離開祖國,進入世界。今天就是了。離開傳統、拖兒帶女和轉移財產並不是要我們在應許之地繼續過原來的生活,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上帝呼召亞伯蘭在全地的中心,在世界的高地,點燃了一堆聖火。這才是上帝喜悅的新生活,這才是我們應該進入的新生活。“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翰福音4:23);“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約翰福音5:25);“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哥林多後書6:2)。親愛的弟兄姐妹,不僅如此,唯有聖壇前的生活我們才可能真的與主同在,並勝過老我、魔鬼和世界。這話是可信的,是真真可佩服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馬太福音16:18)。阿門。

任不寐,2017年5月28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