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羅馬書第六課:教會暨人類曆史,現實和未來(9-11)

(2017-03-11 04:24:02) 下一個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歡迎大家回到羅馬書的課堂,今天的證道經文是羅馬書9-11章。請注意這三章中神、神的道以及神的百姓這些關鍵性的概念。當基督徒完成或進入向神、向內、向鬼、向萬物的屬靈戰場之後,就轉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先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之間的曆史關係(9-11);然後是教會與世人和主內的橫向關係(12-16)。橫向關係中外邦人與猶太人的關係同時也是以律法主義和行為成義為主要敵人的屬靈戰爭。但圍繞羅馬書9-11章一直存在神學重心的偏轉,至少可以看見四種解釋的歧路。第一、預定論:特別是雙重預定論;第二、猶太論:錫安主義以及猶太複國主義;第三、合一論:處理現實的猶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間的紛爭;第四、取代論或取代神學——新約教會已經取代了舊約的以色列。但羅馬書9-11的重點仍在因信稱義,隻是轉向了教會在因信稱義基礎上的相愛或橫向關係,以及上帝對人類曆史的主權。事實上,羅馬書9-11章的信息,恰恰是對上述神學的撥亂反正。而這些看見藉著對羅馬書9-11章的結構分析更加一目了然:

一、選民的良心(9:1-5)

   二、舊約的見證(9:6-29)

       三、因信心稱義(9:30-10:4)

           四、聽道信基督(10:5-21)

       五、因恩典得救(11:1-10)

   六、外邦的見證(11:11-29)

七、上帝的憐恤(11:30-36)

大體上說,羅馬書9章和11章前後呼應講以色列人、以及福音從以色列人轉向外邦人再返回以色列人的人類曆史;而羅馬書第10章聚焦聖道和聖禮為中心的基督教會,也就是在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合一的教會中,上帝怎樣藉著聖道與自己的百姓同在。如果將羅馬書10:5-21放在上述交叉結構的中心,我們就看見羅馬書9-11章的神學重點既不在以色列人,也不在外邦人,而在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的基督的教會;而教會的建立、成長、合一和榮耀,隻能建立在聖道的根基之上。是神的話語創造了夏娃,真理乃教會根本:“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紀2:18);“23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24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紀2:23-24)。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羅馬書1-8章聚焦新郎的工作(基督);而羅馬書9-16章聚焦新婦的回應。教會身在邪惡淫亂的世代,因此多年來我們致力於教會神學,憂愁傷痛,思茲念茲;隻求用真理將散兵建為鐵軍,“使他們對著亞蘭人擺陣”(曆代誌上19:10)。阿門。

一、選民的良心(9:1-5)

1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2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3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4他們是以色列人。

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5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

1、天良(1-3)

這段經文可以包括兩個方麵。首先保羅袒露自己向以色列人的心腸(1-2);然後解釋他為什麽如此悲傷,隻因本是兒女的以色列人拒絕基督(4-5)。當然,也可以看見“基督”在1與5之間的前後呼應。這是基督裏的證道,而且是在誠實(真理)和愛心基礎上的講論,正如以弗所書4:15所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信仰是良心的事業。良心是在人麵前的愛與誠實(約翰福音8:9)、勝過自己內心恐懼的勇氣(羅馬書13:5)以及在基督(死而複活)麵前的平安(使徒行傳23:1,24:16)。沒有“良心”的人不能明白保羅為真理的憂傷和勇毅。保羅首先強調他在講真話,或者說在講真理。?λ?θειαν λ?γω,I say the truth。但僅僅“誠實”是不夠的,講道台的誠實以基督裏的誠實為基礎和界限——你講基督的真理,為了基督。誠實也可能是發泄私怨,那種誠實根本不是?ν Χριστ?。而一定要將發泄粉飾成真理,就是魔鬼的謊言。但保羅說,“我不說謊”:ο? ψε?δομαι,I lie not。沉默和討好人也是一種說謊,前者如啞巴狗亞當,後者如伊甸園裏的蛇。這個強調也是在表達牧者的言論自由和傳道勇氣——既然我確信我在講基督的真理,我是為了我的骨肉之親,我就一無所懼。

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真話需要勇敢——羅馬書9-11章保羅同時在責備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如果缺乏勇氣,就會像摩西一樣同時將以色列人和外邦人變成仇敵,成為教會公敵。異教滑頭,總是慈眉善目不肯批評,但神的仆人別無選擇,隻能為真理爭戰。最後,神的仆人是否誠實,是否在講真理,有一個最好的見證人:聖靈。這不是虛空,因為聖靈就是真理——你可以打開聖經,看牧者所傳的是不是聖經,是否有聖經根據。我們在基督裏也可以這樣說:給神的仆人的誠實作見證的也是這經。這也意味著,人的見證和攻擊以及猜忌毫無意義,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是聖經賜給我們良心和勇氣;因為上帝是有憐憫的上帝,所以信徒是有良知的信徒。

你怎樣見證你的良心呢?去為福音受難,在傳道的十字架中跟隨主,分享耶穌經曆的咒詛。不過3節需要完全返回原文來理解:我不斷祈求分享耶穌經曆的咒詛。中譯太“高調”了,一方麵,沒有任何一個基督徒會願意“與基督分離”,因為與基督分離就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另一方麵,這樣翻譯就把上帝置於不義的地位——上帝竟然咒詛那愛弟兄到如此境地的使徒,甚至奪去了他們的救恩。但耶穌為我死就是要救我脫離地獄,我沒有理由用異教的道德高調拒絕基督的救恩。當然,可以類比摩西在出埃及記32:31-32的代禱;不過摩西的代禱有“要挾”的性質。何況保羅在羅馬書8:39已經宣告:誰“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不僅如此,羅馬書8:39談分離是有明確的動詞χωρ?ζω表示,不僅僅是介詞?π?。?π?的基本含義不是“與……分離”,而是“從……出來”或“源於……”(馬太福音1:17)。也幾乎沒有任何一本英譯本有中國人的聖經這樣極端。實際上保羅侍奉主的餘生,一直在背負基督的十字架,也的的確確因此成了猶太人的仇敵;正如主所經曆的。咒詛(?ν?θεμα)一詞可以參見使徒行傳23:14;哥林多前書12:3,16:22;加拉太書1:8-9。

2、無良(4-5)

保羅為何人如此憂傷和祈求呢?為我的弟兄們,他們是我的骨肉之親,或按著肉身是親族之人。沒有愛就沒有憂愁和傷痛。骨肉離散是最痛的,感同身受,痛何如哉!保羅為何事為以色列人憂傷祈求呢?他所愛的人是無良之人,因此麵臨失喪的信仰危機。4-5有三個?ς引出的句子來修飾以色列人,可以一一對應他們在三個方麵喪盡天良。第一、像以掃一樣藐視長子的名分,放棄了自己作為選民的大使命(出埃及記4:22)。這裏有六種福分:名分(你不要學以掃)、榮耀(你要分享基督的受難)、諸約(你要忍耐守約)、律法(你不要故意犯罪)、禮儀和應許(你要靠聖道堅持到底)。翻作“禮儀”的字是λατρε?α,指“侍奉神”和“禮拜”(約翰福音16:2;羅馬書12:1;希伯來書9:1,6)。你要堅持聚會。第二、他們是榜樣。?ν ο? πατ?ρες,Who are the fathers。以色列人本是信仰的先行者。第三、他們拒絕基督和祂的救恩,“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最後的句子修飾基督:基督在萬有之上,就意味著祂同時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救主,也是萬物之主。

親愛的弟兄姐妹,永遠不要忘記,你是以色列人,你曾經過良心的真理,你是神的王子。經過雅博渡口你才能成為以色列,才可能是神的兒女,你才可能成為男人:“他自己在他們前頭過去,一連七次俯伏在地才就近他哥哥”(創世紀33:3);“18雅各從巴旦亞蘭回來的時候,平平安安地到了迦南地的示劍城,在城東支搭帳棚,19就用一百塊銀子向示劍的父親,哈抹的子孫買了支帳棚的那塊地,20在那裏築了一座壇,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就是神,以色列神的意思)”(創世紀33:18-20)。男人就是走在女人和孩子前麵直麵仇敵和自己的罪而不再逃跑的人,男人就是在仇敵的國度堅持搭支帳篷和建壇崇拜的人。這就是以色列人。神子不是和親逐鹿的天子。這就是人類簡史:上帝先創造了以色列,然後願意全人類都成為以色列。事就這樣成了。

以色列是什麽意思呢?以色列是這樣誕生的:“28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29雅各問他說,請將你的名告訴我。那人說,何必問我的名,於是在那裏給雅各祝福。30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神之麵的意思),意思說,我麵對麵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31日頭剛出來的時候,雅各經過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32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窩的筋,直到今日,因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窩的筋”(創世紀32:28-32;另參何西阿書12:3-4)。這場與神與人的角力也是一場良心功課:一直僅僅抓住別人的罪謀取自己福利因此向神向人犯罪的雅各,一直因為罪及其死亡威脅而隨時逃走的雅跑跑,在被迫返回迦南仍想抓住別人作贖罪祭而自己仍想逃走、拒絕承擔向以掃認罪的責任拒絕承擔丈夫父親和家主責任的男女人,因為被神殘廢了,從此良知蘇醒。以色列穿越一切人群和牲畜,直麵以掃和迦南。親愛的弟兄姐妹,不要忘記,你是神的兒女,不要再逃避你良心的追問;你不再叫雅各,你叫以色列人。你是罪人,但你要得勝。

二、舊約的見證(9:6-29)

現在保羅開始帶領教會、特別是以色列人返回舊約聖經,要在聖言和曆史中尋找他們失落的原因以及重新得救的真理。羅馬書9:6-29可以分成以下三部分,分別指著不同的舊約人物、事件和預言引領以色列人回家之路。而為了確保見證的合法性,每一方麵都舉例2項以上。

1、人物:兩對兄弟(6-13)

6這不是說神的話落了空。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7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惟獨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8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9因為所應許的話是這樣說,到明年這時候我要來,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10不但如此,還有利百加,既從一個人,就是從我們的祖宗以撒懷了孕。11(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作出來,隻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12神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13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

首先請注意9:6與9:1之間的平行關係:“話語”一直是這段經文中支配一切的基礎。神的話(? λ?γος το? θεο?)不會落空,曆史乃是上帝話語的應驗。其次,9與13也可以平行,進一步強調“神說”與“聖經”。而聖道這個主題將在10:6-21充分展示。另外,6節中的“以色列”就是13節中的“雅各”(創世紀32:28)。我們可以將這段經文分成兩部分,分別談到兩對父母和兩對兒子。第一部分是亞伯拉罕和撒拉生以實瑪利和以撒,隻是以實瑪利被省略了(6-9);聖靈不想再提那個人了。第二部分是以撒和利百加所生的雙胞胎雅各和以掃。這裏重點提到三個男人: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因為神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這裏重點提到兩位女性,就是撒拉和利百加;其中利百加提到2次。另外一個人物是以掃,他是出賣長子名分的人。我們藉此也看見羅馬書向創世紀不斷的回歸;也可以這樣說,羅馬書是新約的創世紀,至少是使徒書信中的創世紀。

第一部分重點聚焦以撒。以實瑪利雖然是長子,但由於不是根據應許生的,因此在“神學”上,不算亞伯拉罕的後裔。所謂按應許生的,也指按真道、話語、福音生的(哥林多前書4:15,腓利門書1:10),否則那孩子丟了也不可惜,因為他是按肉身生的,是從人的道理和情欲中出生的;這些人不是我的家人。“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這句經文是解釋羅馬書9-11的基礎。換言之,這裏所說的以色列人不是指肉身意義上的以色列人,而是應許意義上的以色列人。雖然我不同意“替代神學”,但是,保羅所說的以色列也不等同於肉身的以色列人。否則,二百五黨人和加略人猶大以及死不悔改的法利賽人,就無法解釋了。另外,這裏特別對照了“應許”和“肉身”這兩個概念,人類曆史從這裏開始分道揚鑣。應許就是上帝的話語和聖約;而肉身則是指向肉身成道以及肉身的放縱。需要說明的是,7節引用的是創世紀21:12,9節引用的是創世紀18:10。

第二部分10-13聚焦以撒和利百加所生的雙胞胎,即雅各和以掃。其中12節引用的是創世紀25:23,而13節引用的是瑪拉基書1:2-3。我們知道加爾文主義者以這段經文為基礎建立了他們的上帝絕對主權論和雙重預定論。但查考經文我們就知道孰是孰非。首先,這段經文的目的不在雙重預定,“乃在乎召人的主”。而根據下文,這節經文強調的乃是我們得救出於神,而不是出於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並且這裏隻說神的揀選不在乎人的行為,根本沒有說神的棄絕不在乎行為。這裏沒有任何一條信息告訴我們,上帝沒有任何理由、無緣無故恨以掃。“善惡還沒有作出來”隻是強調雅各不是因善行得救。但是這句話恰恰說明,以後兩個人還是善惡有別。不然,記載雅各和以掃的那些故事就毫無必要了。最多我們隻能說,善惡還沒有做出來以前,上帝已經設立了因信基督稱義這個真理,是在這個真理之下愛雅各,恨以掃。因為“旨意”和“召”都指向神的話語、應許等等,這一切都指向基督裏的稱義。預定論最危險的地方在這裏:隻講揀選,卻無視神在基督裏的揀選。與此相關,上帝喜悅亞伯和審判該隱都是有理由的,而整卷舊約包括瑪拉基書,對以掃或以東罪行的審判連篇累牘。以東人主要的罪性就是看輕長子名分,貪愛世界、驕傲並傷害弟兄。簡而言之,他們不要基督。瑪拉基書1:4明確告訴我們上帝為什麽恨以掃:“4以東人說,我們現在雖被毀壞,卻要重建荒廢之處。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任他們建造,我必拆毀。人必稱他們的地,為罪惡之境,稱他們的民,為耶和華永遠惱怒之民”。創世紀藉著出賣長子名分的記載,早就告訴我們上帝為什麽恨以掃。以掃敗壞不是神預定的,最多是神預知的。

另外,揀選這個名詞(?κλογ?)在新約中隻出現了7次,沒有一次指棄絕或否定性的揀選;反而都指向上帝的恩典(使徒行傳9:15,羅馬書11:5,7,28;帖撒羅尼迦前書1:4;彼得後書1:10)。動詞?κλ?γομαι則共出現了21次,更沒有一次指向雙重預定論那種負麵的揀選;揀選都隻揀選好的、正麵的(馬可福音13:20;路加福音6:13,10:42,14:7;約翰福音6:70,13:18,15:16,15:19;使徒行傳1:2,1:24,6:5,13:17,15:7,15:22,15:25;哥林多前書1:27-28;以弗所書1:4;雅各書2:5)。猶大貌似也是基督揀選的,但猶大滅亡出於他自己的罪。易言之,新約聖經沒有一節經文說,上帝毫無道理地預定“不揀選”誰。

2、事件:出埃及記(14-18)

14這樣,我們可說什麽呢?難道神有什麽不公平嗎?斷乎沒有。15因他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

16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隻在乎發憐憫的神。

17因為經上有話向法老說,我將你興起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18如此看來,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

羅馬書9:14-18進一步解釋上帝在基督裏的揀選和預定。但目的不在預定,而在闡述這個核心真理:“發憐憫的神”!神愛世人,憐憫所有的人。而“我的名傳遍天下”進一步加強了“普世救恩論”。雙重預定論和限定救恩論恰恰是對羅馬書這段經文的斷章取義。

被加爾文主義者彎曲、並且人靠著印象錯誤領受的經文首先是15和18。人們想當然是這樣理解的:“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棄絕誰,就棄絕誰”。但這兩節經文說的根本不是這個雙重預定。其中15節強調隻有一個積極和恩典的方麵(出埃及記33:19;另參出埃及記9:16)。而18節在繼續強調上帝憐憫的主權之外,隻說“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而這裏隻能返回出埃及記相關的語境中去理解。出埃及記1-12章以及舊約其他相關經文不斷讓我們看見,上帝叫法老剛硬是因為法老自己不斷犯罪:至少在出埃及記9:16以前,法老就奴役以色列人,殺害以色列人的男嬰,挑戰上帝的呼告,追殺以色列人,更偶像崇拜和自以為神。而且我們曾經詳細分析了十災中法老剛硬與上帝讓法老剛硬之間的互動關係,結論是法老首先剛硬,而上帝最後任憑(出埃及記9:12,Piel)。出埃及記4:21與7:3提到的剛硬乃是預告未來發生的事。

不僅如此,上帝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絕對不是顯示上帝的蠻不講理和獨斷專橫,而是為了顯示“發憐憫的神”(16),為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17;另參羅馬書10:12-13,11:32)。“我的名”啟示在基督身上,而基督差遣教會往普天下去隻有一個福音使命:“特意要憐恤眾人”——神願意每一個人都得救(羅馬書11:32)。

18節的原文和翻譯值得深究:?ρα ο?ν ?ν θ?λει ?λεε? ?ν δ? θ?λει σκληρ?νει;Therefore hath he mercy on whom he will have mercy, and whom he will he hardeneth。旨意:因此祂憐憫祂願意的人;但是剛硬祂願意的人。因此重點就是神的“願意”(θ?λω);這個“願意”與想怎樣就怎樣根本不是一個概念,神的願意就是公義、真理、愛。神的願意都在基督裏藏著。那麽何為神的願意呢?我們可以看θ?λω這個動詞在馬太福音8:2-3中的應用:“2有一個長大麻瘋的來拜他說,主若肯(θ?λω),必能叫我潔淨了。3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θ?λω),你潔淨了吧。他的大麻瘋立刻就潔淨了”(另參馬太福音9:13,12:7)。耶穌又怎樣使用這個字解釋祂最終任憑耶路撒冷剛硬呢?“37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隻是你們不願意。38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39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馬太福音23:37-39)。而“剛硬”這個字在新約中的用法也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理解:“後來有些人,心裏剛硬不信,在眾人麵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使徒行傳19:9)——答案隻有一個,上帝任憑剛硬不信的人繼續剛硬。另參希伯來書3:8,13,15;4:7;強調的都是人自己剛硬。

因此19-20的問題重點根本不在上帝毫不講理地讓人剛硬,而是上帝繼續叫人剛硬的道理有人不服。整卷聖經確立的道理就是:人因信基督稱義;不信的必被定罪。後者也可以等同於“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你不可以說,上帝預定一些人不信基督,隻為了審判他們來彰顯自己的榮耀。因為聖經明明說上帝願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神愛世人,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你最多隻能這樣指責上帝:你憑什麽設立了惟信基督稱義、不信定罪這個道理。而這才是“強嘴”針對的問題。實際上問題很簡單,如果上帝果真雙重預定,整卷聖經都不必要了。上帝跟人有什麽道理好講,你想怎樣就怎樣吧。聖經就是在講神的道理: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因此有聖經,因此有教會。因此,羅馬書9:19-24麵對的問題隻有一個:“憑什麽不信的必被定罪”。

3、預言:三位先知(19-29)

19這樣,你必對我說,他為什麽還指責人呢?有誰抗拒他的旨意呢?20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什麽這樣造我呢?

21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裏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嗎?22倘若神要顯明他的忿怒,彰顯他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23又要將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24這器皿就是我們被神所召的,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這有什麽不可呢?

25就像神在何西阿書上說,那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26從前在什麽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裏稱他們為永生神的兒子。

27以賽亞指著以色列人喊著說,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28因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話,叫他的話都成全,速速地完結。29又如以賽亞先前說過,若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

羅馬書9:19可能是這個意思:“他為什麽還指責那些抗拒他的旨意的人呢”。這裏的邏輯可能是這樣:因為自己剛硬而被神任憑剛硬的人,似乎可以針對上帝的任憑為自己尋找免於審判的理由,但是保羅否定了這個人的道理。保羅的最終答案是,這是上帝的主權。不僅如此,19節的回答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如果上帝是任性的上帝,祂就根本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用整卷聖經責備人的犯罪。反過來說,既然上帝在聖經中責備人,祂就是在說明祂棄絕人的道理是什麽(他為什麽還指責人呢),以及祂棄絕的到底是什麽人(有誰抗拒他的旨意呢)。先知不斷責備以色列人並且審判天下列國,不就是要顯明神揀選和預定的理由嗎?而20節的回答則是進一步強調,上帝任憑人剛硬的權柄和道理源於一個:祂是上帝。這裏談到了創造主與受造者之間的天壤之別,但就亞當而言,他的被造仍然不是世界意義上的任性,他是神藉著話語創造的,是通過吹氣使之成為有靈的活人。換言之,人自己剛硬離開道(基督)和靈,神就任憑他們不會成為新造的人。這個道理你沒有權力與神強嘴,因為這就是上帝創造的主權和真理。“這樣(!)造我”是不能質疑的。

接下來這段經文21-29實際上至少引用了舊約三位先知的見證。其中21-24引證的首先是先知耶利米書18:1-17,19:1-15;盡管沒有點出他的名字來。窯匠的比喻另參以賽亞書29:16;30:14,41:25,64:8等。窯匠和泥的比喻可以上溯到上帝用泥土造亞當那個創造事件。而耶利米書的相關經文已經顯示:一方麵,窯匠用泥製作器皿並不是任性的,而是“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耶利米書18:4)。這與創世紀1章中“神看著是好的”之創造原理是一樣的。另一方麵,瓦瓶最後被打碎更不是任性的,而是因為瓦瓶崇拜偶像多多犯罪。羅馬書9:22談到神的忿怒,而根據羅馬書1:18,2:5,2:8,3:5,4:15,5:9以及12:19,13:4-5,上帝的憤怒針對的是那些不虔不義的罪惡。上帝從來沒有無緣無故地大大生氣好像若非如此就不能證明祂是上帝一樣。不僅如此,22節強調的不是上帝怒火的發作,而是本該承受上帝審判的人卻蒙受了上帝的忍耐寬容。這進一步告訴我們,“任憑”本身也包含著上帝的忍耐和寬容。以色列人在埃及400年的奴隸曆史,同時更是上帝寬容忍耐或任憑法老的曆史。逼到忍無可忍之後,任憑法老才終結為紅海的“最後審判”。

同樣重要的是,上帝對一些罪人的任憑,同時是為了將救恩臨到更多的人。因著同樣的邏輯,福音就從剛硬的猶太人轉向了外邦人。這讓我們看見,即使在上帝的任憑中,祂彰顯的仍然是不變的普世的愛。這一幕就是使徒所經曆的:這裏人拒絕,他就跺去腳上的塵土,轉向另外一個城市。沒有耶路撒冷的逼迫,就沒有其他城市福音的興旺;不離開巴勒斯坦,福音不可能走向地極。

羅馬書9:25-26引用何西阿書2:23和1:10,來預告福音怎樣從猶太人臨到外邦人,並最後返回猶太人的神聖曆史。而羅馬書9:27-29,先引證以賽亞書10:22-23:“22以色列阿,你的百姓,雖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歸回。原來滅絕的事已定,必有公義施行,如水漲溢。23因為主萬軍之耶和華,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我們從中至少可以看見兩個信息:第一、以色列人中最終隻有少數人得救;而羅馬書11:26所謂“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那個全家隻能指剩餘的以色列的全家。第二、福音從以色列人到外邦人再到以色列人,這是上帝規劃的人類曆史,人類一切曆史都是福音史,無可辯駁,無可推諉。但是這個循環未必是地理上的而是民族上的。換言之,未必是從巴勒斯坦到外邦人再返回巴勒斯坦;但一定是從以色列人到外邦人再到以色列人。另外,這裏還引證了以賽亞書1:9,“若不是萬軍之耶和華給我們稍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上帝任憑以色列人剛硬,仍然沒有放棄祂對以色列人的愛。

三、因信心稱義(9:30-10:4)——歸正預定論

30這樣,我們可說什麽呢?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31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32這是什麽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隻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

33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1弟兄們,我心裏所願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2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3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4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

羅馬書9:30-10:4是羅馬書9-11章所有討論以色列人的信息的真理總結,離開這段經文的所有結論都是一種極端。恰恰是根據這些結論,我們知道保羅的論題仍然是因信稱義和神的義,而非揀選、錫安主義和替代神學。因為以色列人一切的剛硬和失敗,被保羅歸因於四大原因。第一、“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第二、“他們不憑著信心求,隻憑著行為求”;第三、“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第四、“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這四大缺陷不僅是以色列人的缺陷,也是所有異教的共同問題。而這四大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就是拒絕基督和祂的救恩;33節總結說:基督就是絆腳的磐石,有人棄絕,有人信靠。因此,這段經文也可以交叉如上。前後兩部分講以色列人的神學問題,其中“那絆腳石”與“就是基督”,“信”與“信”、“律法”與“律法”前後呼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第4節,這是保羅對律法和基督關係經典的領受,一方麵,舊約所有律法都指向基督,無論審判還是完全;另一方麵,律法的目的或功用隻有一個,帶領一切不能守全律法的罪人信靠基督,並因信稱義。

我們先重點說說33節的信息。32節已經提到了絆腳石:τ? λ?θ? το? προσκ?μματος,stumblingstone。πρ?σκομμα這個名詞在新約聖經出現了6次,其中4次在羅馬書(羅馬書9:32,33;14:13,20;另參哥林多前書8:9;彼得前書2:6-8)。而動詞絆倒(προσκ?πτω)則出現了8次(馬太福音4:6,7:27;路加福音4:11;約翰福音11:9-10;羅馬書14:21;彼得前書2:8)。這些信息主要包括兩個方麵:耶穌是律法主義者的絆腳石;弟兄之間不要互相絆腳石。33節引用的是以賽亞書28:16,“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我們看見保羅用“羞愧”(καταισχ?νω,羅馬書5:5,10:11)來解釋了“著急”(?????)。而以賽亞書那段經文是責備用律法吃人的酒徒(以賽亞書28:1-15)。“跌人的磐石”一詞是π?τραν σκανδ?λου,其中π?τρα就是馬太福音16:18中的磐石;基督以及因信基督稱義,是勝過陰間的磐石(哥林多前書10:4);而陰間的門基本上就是律法主義之門。

羅馬書10:1-4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對全世界一切律法主義以及肉身成道思想的徹底否決。需要說明的是,2節中的“真知識”在原文中就是“知識”(?π?γνωσις;意譯為precise and correct knowledge;羅馬書1:28,3:20)。一方麵,這節經文否決了一切無知神學和所謂悟性宗教。聖經從始至終教導我們學習和信靠真理的知識,就是認識基督(以弗所書1:17,4:13;腓立比書1:9;歌羅西書1:9-10,2:2,3:10;提摩太前書2:4;提摩太後書2:25,3:7;提多書1:1;腓利門書1:6;希伯來書10:26;彼得後書1:2-3,1:8,2:20)。另一方麵,聖經以外的知識都不是真知識,因為真知識乃是關於得救的知識(σωτηρ?α,10:1)。所有宗教和文化的知識都與得救無關;或者,即使他們致力於得救卻找不到道路、真理和生命。那麽這一切宗教的問題在哪裏呢?基本上表現在三大方麵。第一、不知道神的義。亞當夏娃雖然吃了知道樹上的果子,但人隻是知道或隻願意知道別人的罪,這是魔鬼的“義”。然而神的意思是讓人知道神的義,就是基督。第二、想要立自己的義。人類的自義是失喪之根。第三、不服神的義。不服基督和聖經,並且抵擋和逼迫。而這三者之間當然也是前因後果的關係。

四、聽道信基督(10:5-21)——基督裏的預定

我們現在到了羅馬書9-11章的核心地帶,或深水區,或高台。可以說這是教會的基本真理。這段經文可以平行結構。首先,5-8與14-17平行,告訴我們道在哪裏,以及道怎樣臨到;9-13與18-21平行,一方麵人都因信道得救;另一方麵,這人指向所有人,從以色列人到外邦人,因為福音傳遍天下。另外,保羅在這裏大量引用的“律法”(摩西)和“先知”(大先知以賽亞,小先知約珥,還有大衛)為基督的真理作證,並將基督的真理指向的教會生活的基本方麵。

1、道在哪裏(5-8)

5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6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裏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7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裏上來。8他到底怎麽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裏,在你心裏。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羅馬書10:5引用的是利未記18:5,“所以,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我是耶和華”。利未記18章首先警告以色列人不要效仿埃及人和迦南人的“惡俗”(利未記18:2,30);然後幾乎用一章的篇幅解釋人類的惡俗就是露出別人、特別是親人的下體,並將兒女經火獻給摩洛,男人與男人苟合,人與獸淫合。這三方麵,在文化上已經普世價值——無論東西,露出對手下體是政治鬥爭的基本戰術了。但是,這一切惡俗都要被咒詛和滅亡。上帝藉著摩西已經指明了真正的義路或神的義,就是順服上帝的道。而保羅“推陳出新”,將這義道歸結為因信稱義,出於律法的義就是信基督稱義(羅馬書10:4),就是“出於信心的義”(羅馬書10:6)。

基督的道在哪裏呢?耶穌已經死而複活,曾下到陰間,如今升天遠去,那麽我們到哪裏去傾聽這義道呢?外邦人的回答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但保羅這裏引用申命記30:11-14來回答這個問題,“11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12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13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說,誰替我們過海取了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14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裏,使你可以遵行”。一方麵,靠著真理的聖靈或信心之道(? ??μα τ?ς π?στεως)就在我們中間,就在教會中(另參羅馬書1:20,32)。另一方麵,這道既然“不是你難行的”(另參約翰一書5:1-5),隻能指向因信稱義,指向新約和心約;否則,人若靠行為不可能守全律法。

2、怎樣信道(9-13)

9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複活,就必得救。10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

11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12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13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那麽“信心之道”是什麽意思,或者說我們信基督豈可如此空洞呢?信基督有具體的內容。一方麵是“口裏認耶穌為主”;另一方麵是“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複活”。加略人猶大隻認耶穌是先生,但不認耶穌是主。?μολογ?ω,confess,praise;承認並讚美,願意同在。主一方麵等同於耶和華神,就是承認耶穌是神;另一方麵,耶穌是我的主,救主,主人,我是祂的仆人。而耶穌作為救主的主要事件,就是祂的死裏複活——信基督如果偏離複活的信息,轉向世界的成功,就與基督無關無分。另外注意,9-10本身也形成交叉結構:口-心vs心-口。信基督有什麽益處呢?第一、得救。得救這個概念在這段經文出現3次。首先是9和13節中的動詞σ?ζω,這個動詞是將來時態。這一點非常重要:得救是一個繼續進行的過程。其次是10節的名詞σωτηρ?α:?μολογε?ται ε?ς σωτηρ?αν,靠著持續承認進入得救的狀態。第二、稱義。第三、不至於羞愧(καταισχ?νω)。這裏再次引用以賽亞書28:16。那麽誰是應該信基督的人呢?所有人。13節引用的是約珥書2:32,那裏還有一句話是“到那時候”;而保羅將“耶和華”直接翻成了“主”。這是猶太人和希臘人共同的救主。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有人利用這段經文反對嬰孩洗禮,因為嬰孩不能“心裏相信”、“口裏承認”。這些愚昧人怎知道這一切呢?“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裏,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詩篇22:9);“我從出母胎被你扶持。使我出母腹的是你。我必常常讚美你”(詩篇71:6);“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詩篇139:13);“他在主麵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裏就被聖靈充滿”(路加福音1:15);“以利沙伯一聽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就在腹裏跳動,以利沙伯且被聖靈充滿”(路加福音1:41);“15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裏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16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裏……”(加拉太書1:15-16)。於是有人“退而求其次”:嬰孩即使心裏相信,但也不能口裏承認。這些無知的人不曉得,羅馬書10:9-10是一句希伯來文的詩歌,這裏的口和心隻是一種比喻和對偶關係,是可以互置的(參加羅馬書10:8)。不僅如此,甚至更重要的是,保羅在這裏討論的根本不是洗禮,而是得救。洗禮隻是得救的開端,而得救乃是持續得救。嬰孩洗禮也隻是得救的開端,他還要用一生的時間持續口裏承認,心裏相信。

3、教會真理(14-17)

14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

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16隻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阿,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17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羅馬書10:14-15讓我們看見人信基督的基本進程,這是由五個相應的動詞結構的。第一、上帝呼召和差遣(?ποστ?λλω)傳道人。這涉及牧者的裝備、按立和差遣。第二、傳道人傳道(κηρ?σσω)。第三、會眾和世人聽道(?κο?ω)。第四、聽眾信(πιστε?ω)道。第五、信徒不斷求他,就是求告主名,持續追求基督的真理。?πικαλ?ω,to put a name upon,呼告(使徒行傳2:21;另參創世紀4:26)。一個正常的教會,這五大環節缺一不可。但是今天教會幾乎在五個方麵都彎曲或悖逆了。第一、沒有聖職人員,所謂的傳道人既沒有真正的裝備,更沒有教會的呼召和差遣。於是他們隻能偽造聖靈的呼召。第二、傳道人不務正業,不傳道,隻是討好人心,表演屬靈。第三、聽眾不聽道,看人,挑事兒,飛短流長,到處流竄。第四、不信所傳的,挑刺兒,掩耳不聽真道;甚至教導牧者,好為人師。第五、沒有愛真理的心。

15b這句話引自以賽亞書52:7,“6所以我的百姓必知道我的名。到那日他們必知道說這話的就是我,看哪,是我。7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8聽阿,你守望之人的聲音。他們揚起聲來,一同歌唱。因為耶和華歸回錫安的時候,他們必親眼看見”(以賽亞書52:6-8)。這正是一副教會崇拜的景象。而且這裏讓我們看見牧者乃是教會的一種根基,正如聖經所說:教會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當然,這根基的根基乃是基督(以弗所書2:20)。另外,傳道人的腳就是受傷的腳:“14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15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16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創世紀3:14-16)。傳道人是腳傷的仆人,同時教會充滿產難。受傷還能如此佳美,受傷才如此佳美,受傷之後還要受傷。

16-17講了兩方麵的教會事實。首先、一定有很多人不信牧者所傳的。因此教會必須預備接受這樣的事實。耶穌傳福音幾乎大多數人不信,保羅傳道同樣如此。不僅如此,有很多聽眾還會聽道成仇,棄絕遠遁。或者撿起石頭豎起十字架,背後冷箭如雲,一口兩舌。歸根結底,不信的理由是以賽亞所預告的。這裏應該重讀以賽亞書53章。世人反感福音主要是兩個原因:他們不能接受上帝的力量在軟弱中得到見證;他們拒絕耶穌十字架的救恩,並害怕為主的十字架受逼迫:一方麵是我們的罪,另一方麵是神的恩典。其次、無論有多少人不信和翻臉,人的不信不能改變四大事實。第一、信道隻能、總是,必然是從聽道來的。教會不能因為有人不信就停止甚至改變傳道。你信不信我都傳,而且還要傳。第二、即使有人不信但一定有人相信。第三、因信基督稱義這個真理,不會因有人不信而改變;人的不信不能廢掉神的信。第四、但是我們所傳的萬變不離其宗:這道必須是根基於基督的話。聖經根據,基督之道。否則你越是誇口,離真理越遠。

4、傳遍天下(18-21)

18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19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20又有以賽亞放膽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21至於以色列人,他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

羅馬書10:18-21可以視為對羅馬書10:11-13的進一步解釋:全世界的人都應該信道,前提是福音傳到全世界,包括以色列。保羅這裏引用詩篇19章和申命記32章以及以賽亞書65章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可以這樣說,律法、先知和君王都證明並預告:基督的福音已經並正在傳到地極。這一方麵賜給教會地極使命,另一方麵,讓一切不信的罪末世審判之時無可推諉。

羅馬書9:19中“有誰抗拒他的旨意呢”,這句話恰恰是加爾文主義者在捍衛他們“不可抗拒的恩典”這個教義之時的高談闊論。但是我們現在清清楚楚地看見:世人都在抗拒神的恩典。一方麵,“隻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阿,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10:16);另一方麵,百姓就是“那悖逆頂嘴的百姓”(10:21)。上帝一直在呼喊世人和以色列人,不僅用明明白白的聖經,而且使用現實的曆史事件:“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侵略戰爭以及政治內亂等等曆史事件,都是上帝對自己兒女的呼喊,就是藉這些悲劇,呼喊世人悔改信基督。這個“曆史神學”不僅適用於以色列人,也適用於全世界上帝的百姓。而我們可以這樣說:人間所有的戰爭、災變和內鬥,都是上帝對自己子民的一種呼召。而這一切戰禍的發生,歸根結底是因為世人和選民的宗教淫亂:“16敬拜別神,觸動神的憤恨,行可憎惡的事,惹了他的怒氣。17所祭祀的鬼魔並非真神,乃是素不認識的神,是近來新興的,是你列祖所不畏懼的。18你輕忽生你的磐石,忘記產你的神”(申命記32:16-18)。這是神的審判:“23我要將禍患堆在他們身上,把我的箭向他們射盡。24他們必因饑餓消瘦,被炎熱苦毒吞滅。我要打發野獸用牙齒咬他們,並土中腹行的,用毒氣害他們。25外頭有刀劍,內室有驚恐,使人喪亡,使少男,童女,吃奶的,白發的,盡都滅絕。26我說,我必將他們分散遠方,使他們的名號從人間除滅”(申命記32:23-26)。歸根結底,人的罪在於錯把偶像當磐石(申命記32:31,37)。

因此,全世界的政治版圖和政治事件,都是為了預備上帝百姓的救贖:“7你當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曆代之年。問你的父親,他必指示你。問你的長者,他必告訴你。8至高者將地業賜給列邦,將世人分開,就照以色列人的數目立定萬民的疆界”(申命記32:7-8)。世界曆史和人類政治不再有什麽秘密和禁區了,隻剩下一個曆史真相:你爸喊你回家吃飯。

五、因恩典得救(11:1-10)——歸正預定論

關於預定論和揀選論,一直存在蠓蟲駱駝的問題。保羅論證預定和揀選基本上不是將預定作為目的,甚至不是以主權論作為目的,而是以恩典為目的。這與福音書的啟示是一致的:律法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藉著基督來的。聚焦上帝的預定和主權,就必然忽視基督中心論;而這正是加爾文主義的致命缺陷。真理隻有一個:上帝預定在基督裏揀選祂的子民,完全出於祂的恩典。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得救,唯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而蒙揀選的人不是靠自己的行為蒙揀選,而完全出於神的恩典。羅馬書11:1-10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中1-4中保羅和以利亞見證上帝揀選的恩典;5-10則引證摩西、以賽亞和大衛見證以色列人的不信與罪惡——揀選罪人或罪人得救才是恩典。

1、保羅與以利亞(1-4)

1我且說,神棄絕了他的百姓嗎?斷乎沒有。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2神並沒有棄絕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你們豈不曉得經上論到以利亞是怎麽說的呢?他在神麵前怎樣控告以色列人,說,3主阿,他們殺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壇,隻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4神的回話是怎麽說的呢?他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使徒和先知都是恩典的見證。現在保羅轉向“祂的百姓”;而他自己就是神的百姓中的一員,這個罪人中的罪魁本身就是因信得救的見證。所有得救的人都是“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罪人蒙恩不是出於自己,而是出於神的“預知”(羅馬書8:29)。然後保羅轉向以利亞,舊約偉大的先知,也是一個軟弱的人。翻作“控告”一詞的是介詞κατ?;因此這個中譯語氣過重。原文的意思隻是“針對以色列人的禱告”,?ντυγχ?νω參見羅馬書8:23,34。以利亞的抱怨重複兩次:“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隻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列王記上19:10,14)。是在以利亞第二次抱怨之後,“15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色去。到了那裏,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16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17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18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這段經文首先讓我們看見,除了以利亞以外,哈薛、耶戶特別是以利沙都是神使用的器皿;其次,還有未名的七千人,也將因恩得救。但盡管如此,“向巴力屈膝”,“與巴力親嘴”的這些人是要在天路上被分別出去的。隻是那剩餘的七千人並無可誇,因為他們是“我為自己留下”的,七千人得救出於神。

2、摩西、以賽亞、大衛(5-10)

5如今也是這樣,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6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7這是怎麽樣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們沒有得著。惟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8如經上所記,神給他們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直到今日。9大衛也說,願他們的筵席變為網羅,變為機檻,變為絆腳石,作他們的報應。10願他們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見。願你時常彎下他們的腰。

羅馬書11:5可以視為羅馬書11:1-10的中心經文,這是神的旨意:“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餘民”(λε?μμα)最終全部得救,正是羅馬書11章貫穿始終的主題。不過這裏更強調他們是因恩得救。恩典在這裏重複出現5次(原文)。原文說的不是“揀選的恩典”,而是“恩典的揀選”(?κλογ?ν χ?ριτος),恩典才是重點。於是6節繼續強調恩典與行為的對立。7節基本上是重複9:31-33的內容。頑梗不化,動詞πωρ?ω是被動語態,意思是to cover with a thick skin(馬可福音6:52,8:17;約翰福音12:40;哥林多後書3:14)。8節引用的是申命記29:4和以賽亞書29:10;9節引用的是詩篇69:22-23。其中“絆腳石”與“磐石”呼應;“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不是雙重預定,是他們自己“頑梗不化”,被自己的愚頑所蒙蔽,然後神任憑他們。“神給他們昏迷的心”是“作他們的報應”——他們的犯罪和不信仍然是“神給他們昏迷的心”的前提。而實際上,保羅自己也曾經是這樣的愚頑人,因此,這些論述的目的是讓那些靠著揀選的恩典得救的人一直感恩。這個道理可以參考申命記9:4-6,“4耶和華你的神將這些國民從你麵前攆出以後,你心裏不可說,耶和華將我領進來得這地是因我的義。其實,耶和華將他們從你麵前趕出去是因他們的惡。5你進去得他們的地,並不是因你的義,也不是因你心裏正直,乃是因這些國民的惡,耶和華你的神將他們從你麵前趕出去,又因耶和華要堅定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應許的話。6你當知道,耶和華你神將這美地賜你為業,並不是因你的義。你本是硬著頸項的百姓”。

六、外邦的見證(11:11-29)

在羅馬書9-11的交叉結構中,11:11-249可以與9:6-29前後呼應。後者聚焦以色列過去的恩典曆史,而前者轉向以色列以及全體選民的未來。而11:11-24也可以進一步一分為三。第一部分11:11-15,講上帝對人類曆史的基本旨意和計劃:外邦人和以色列人的歸回。第二部分11:16-29聚焦外邦人歸來;第三部分25-29聚焦以色列人的歸來。萬民複歸,基督複臨。

1、神在曆史中(11-15)

11我且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12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

13我對你們外邦人說這話。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職分。(敬重原文作榮耀)14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15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複生嗎?

上帝任憑以色列人“失腳”(πτα?ω,Active,to stumble;雅各書2:10,3:2;彼得後書1:10)並不是要預定他們永遠被咒詛。“跌倒”(π?πτω)在這裏指永遠的墮落和沉淪。上帝任憑以色列人暫時迷失,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為了將救恩臨到外邦人。第二是反過來藉著外邦人的歸信“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根據這兩方麵的信息,這段經文也可以一分為二如上。11節談到“救恩”,σωτηρ?α;14節談拯救,σ?ζω。而15節談到“天下”。三者合起來,即神願萬人得救。激動發憤,παραζηλ?ω(11,14),這個字已經出現在羅馬書10:19。15節再談複活,這是羅馬書中的複活主題(羅馬書1:4,10:9,11:15)。

2、外邦人歸來(16-24)

16所獻的新麵,若是聖潔,全團也就聖潔了。樹根若是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17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

18你就不可向舊枝子誇口,若是誇口,當知道不是你托著根,乃是根托著你。19你若說,那枝子被折下來,是特為叫我接上。20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21神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22可見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隻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裏。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

23而且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24你是從那天生的野橄欖上砍下來的,尚且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何況這本樹的枝子,要接在本樹上呢。

巴別塔之後,從亞伯拉罕啟程開始,神就不斷藉著先知預言,祂要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將自己的百姓從萬國中召回。如今在基督裏這一切開始應驗。被召回的外邦人就成了聖靈用真道“初結的果子”。翻作“細麵”的字是?παρχ?,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出現8次,都應該指“初結的果子”(羅馬書8:23,16:5;哥林多前書15:20,15:23,16:15;雅各書1:18;啟示錄14:4)。一些版本將?παρχ?翻作“新麵”可能是考慮後麵的“團”字:φ?ραμα,但這個字的含義比較豐富:any substance mixed with water and kneaded;a mass, a lump(哥林多前書5:6-7;加拉太書5:9)。羅馬書9:21用之指“一團泥”;原文並無“全”字。因此這個字可以指向樹木生長的土壤。如果這些理解是對的,那麽16-24就是一副完整的橄欖樹喻像,而且是從最上麵的果子和最下麵的土壤向中間的樹根和樹枝聚集。如果一定要解釋為“新麵”,可以回應舊約中的“素祭”(創世紀18:6;利未記2:1-7等)和舉祭(民數記15:17-21)。這兩種解釋是可以調和的(利未記19:23-25)。

一般來說,羅馬書11:16-24這個橄欖樹的敘事被視為一個寓言(Analogies),可以將羅馬書11章中的橄欖樹類比約翰福音15章的葡萄樹。在舊約聖經中,根和樹枝的比喻連篇累牘(約伯記18:16;以賽亞書11:1;耶利米書11;17,17:8,23:5,33:15;以西結書31:7;何西阿書9:16;撒迦利亞3:8,6:12;詩篇92:14等)。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伊甸園是“森林公園”(創世紀2:9-10),而“橄欖”指向國度的重建(創世紀8:11,出埃及記23:11等)。如今上帝要在基督裏重建樂園。

這段教導的核心思想至少包括三個方麵。第一、外邦人回歸也是上帝的計劃,即以色列人暫時被折斷而外邦人返回根本,乃是上帝的救恩計劃(16-17)。第二、外邦人要謙卑謹守。一方麵,“不可向舊枝子誇口”。外邦人首先勝過的罪惡就是看人吃人的誇口:κατακαυχ?ομαι,to glory against。即通過審判和傷害別人而自我榮耀;這個動詞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人自義”,總是與憐憫對立,且出於嫉妒分爭和謊言(雅各書2:13,3:14)。另一方麵,“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自高,?ψηλοφρον?ω,to be high minded, proud(提摩太前書6:17)。要知道人得救是因為“恩慈”(χρηστ?της,x3;羅馬書2:4,3:12)和“信心”(x3);因此要將信心堅持到底,長久住在祂的恩慈裏;否則同樣失喪。“你也要被砍下來”說明不存在“一次永遠”的教義。第三、外邦人要懷著愛心盼望以色列人的回歸或重新被接上。基督徒不幸災樂禍,基督徒在基督裏守望萬人得救。基督徒翻身解放不能蔑視那曾經藐視你的人。

3、以色列歸來(25-29)

25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26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27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28就著福音說,他們為你們的緣故是仇敵。就著揀選說,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29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

現在保羅要談論一件奧秘的事:最終“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在展開這個難題之前,保羅先說明,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硬心的,硬心的隻是其中一部分。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的曆史前提是:“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τ? πλ?ρωμα τ?ν ?θν?ν ε?σ?λθ?,the fulness of the Gentiles be come in。動詞ε?σ?ρχομαι的基本含義是to go out or come in: to enter。意思是等外邦人按著預定的數目都進來了,都回來了。難題是,如何理解“以色列全家”。26-29引用舊約強調,“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是根據上帝的應許,而神的應許一定成就。26節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59:20,;27節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27:9。28-29是保羅的總結。這裏的“列祖”(πατ?ρ)與9:5平行,因此“他們”隻能指雅各的後裔。

以色列(?σρα?λ)在羅馬書中出現了12次,全部集中在羅馬書9-11章。π?ς ?σρα?λ(all Israel)在LXX中出現了136次,但新約聖經中隻出現2次(使徒行傳2:36)。至少有6種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其中5種指種族上的以色列人:所有時代的所有以色列人;所有時代蒙揀選的以色列人;末世幸存的所有以色列人或整體上的以色列人;末世大部分以色列人。第6種指由全體以色列人和基督徒組成的教會,這基本上就是取代神學的觀點。堅持這種觀點的一個基本理由是,25-29是對16-24那個“全團”和“整個”橄欖樹的解釋,所以全以色列人等於全體信徒。但是我們在上文中根本找不到“全”這個概念。這是包括加爾文在內的大部分基督教會的觀點,路德教會附議者大有人在。有人爭辯說,羅馬書9:6中的“以色列人”與羅馬書11:26中的“以色列人”不是一個概念,但真相可能正相反:羅馬書11:26正是對羅馬書9:6的回應。但問題仍然是,羅馬書9:6中的“以色列人”就是種族之中蒙揀選的以色列人。所以我的觀點是:羅馬書9-11章中所有的“以色列”就是蒙揀選的以色列(另參加拉太書6:16,約翰福音1:47)。如果以色列人指全體信徒,羅馬書9-11章中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那些分別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因此,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指的是未來直到基督複臨,全部蒙恩典的揀選的以色列人都將因信稱義。

我們可以縱覽這些經文:羅馬書9:6,“這不是說神的話落了空。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得救);羅馬書9:27,“以賽亞指著以色列人喊著說,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羅馬書11:2,“神並沒有棄絕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羅馬書11:4,“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羅馬書11:5,“如今也是這樣,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羅馬書11:7,“惟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羅馬書11:14,“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最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的前提仍然是因信稱義:羅馬書11:20,“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羅馬書11:22,“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羅馬書11:23,“而且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這裏的每一節經文都支持我們的結論。

七、上帝的憐恤(11:30-36)

30你們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恤。31這樣,他們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32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

33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34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35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36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

羅馬書11:30-36與羅馬書9:1-5之間的呼應關係是非常清楚的。“萬有”與“阿門”前後呼應,而“主”和“祂”是對“基督”進一步的解釋。不僅如此,保羅的“良心”,乃是為見證神的“憐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羅馬書9-11章,尤其是11:30-35所見證的神是憐恤的神,而不是加爾文如狼似虎、雙重預定的上帝。憐恤(?λε?ω,to have mercy on)這個概念作為動詞在新約聖經中出現了31次,名詞?λεος則出現了28次;形容詞?λε?μων出現2次(馬太福音5:7;希伯來書2:17)。大部分時間這個字翻作“憐憫”、“可憐”等。?λε?ω已經出現在羅馬書9:15,16,18中;而11:30-32出現3次;名詞?λεος出現在31節中。需要說明的是,路加福音18:13中的可憐用的是另外一個動詞?λ?σκομαι,基本含義是贖罪、安慰。32節中的“眾人”(π?ς)就是所有人: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圈,συγκλε?ω(to shut up together, enclose),這是一種抗辯性的說法(加拉太書3:22-23)。一方麵,所有人都是罪人;另一方麵,上帝憐憫所有的罪人。隻是人不都信福音,隻是人恐懼憐憫和恩典。但是人的不信不能廢掉神的信:我們的神願意萬人得救,都知道救恩。我們的上帝,這位聖經啟示的上帝,就是愛!

羅馬書11:33-36是頌讚,上文的“不順服”變成保羅的“我服了”。我們需要明白,無論神的旨意怎樣長闊高深,但藉著基督我們知道祂永恒不變的心腸:祂憐憫我們。因為神的奧秘就是基督,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裏麵藏著;“我說這話,免得有人用花言巧語迷惑你們”(歌羅西書2:2-4)。這段頌讚隻是排除了加爾文主義者那樣的謀士,並讓我們仰望上帝在曆史中超驗的主權和奇妙的恩典。但無論上帝怎樣高過我們,但是祂愛我們。雖然“8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9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但是祂馬上安慰了我們:“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以賽亞書55:10)。基督不將自己交給萬人,但從來沒有拒絕過可憐的巴底買、可憐的母親、可憐的父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主啊,憐憫我”(馬太福音9:27;15:22,17:15,20:30-31)。這就是這段經文要表達的福音、恩典和真理:“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阿門。

應用:曆史是祂的故事

羅馬書9-11章是一篇反教會主流(特別是加爾文主義)的講章,更是反對社會主流(各種人本史學)的宣言。當聖經宣告:“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複生嗎”(羅馬書11:15);神就預定了新約以來的人類曆史就是福音全球化的曆史:福音從巴勒斯坦進入世界直到地極,然後再返回以色列人。神的旨意一定成就,而人類曆史以及教會曆史必須也事實上就是這個神聖計劃的見證。

1、聖殿時代(主前2000-0000年)

從亞伯拉罕到耶穌,律法和福音在應許之地迦南或巴勒斯坦紮根建造,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推動啟示真理和聖禮型教會的標誌性人物是挪亞、亞伯拉罕、摩西-亞倫、大衛-所羅門、以斯拉-尼希米。他們是領受律法和建壇建殿的神仆。與此同時,“漢族”在各民族融合中開始形成。漢族也是世界上唯一嚴格的無聖殿種族(廟堂與聖殿針鋒相對,周禮不過周官);這源於草原經驗和災變曆史:“單於”而“天子”,假基督萬世一係。對家族和祖先的崇拜傳統源於聖殿失喪(共同信仰缺失)、種族混合以及獵戰需要三大原因。漢人和匈奴人的區別可能僅僅在抵達遠東的先後之別。匈奴人可能源出斯基泰人(歌羅西書3:11,西古提人,Σκ?θης)。他們是遊牧民族的代表,應該在巴別塔之後已經橫亙於阿爾卑斯-高加索到貝加爾湖-大興安嶺的廣闊區域,即從匈牙利到黑龍江的Eurasian Steppe。包括日耳曼人、匈奴以及東胡東夷(殷)在內的遊牧民族很可能是獵人寧錄的後代(創世紀10:8-9);而匈奴與華夏之夏有共同的祖先。司馬遷說:“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因此匈漢之戰可能是蒙古人種或龍之傳人的內戰(匈奴人是龍蛇狼崇拜者,也是祖先崇拜者;參考紅山文化中的玉龍)。無論如何,巴別塔是他們的祖國,動物圖騰是夏商國號,轉而周棄(後稷)棄獵為耕以食為天,周革殷命,封地為國、秦非子公卿郡縣牧草,國號China。從那時起,聖殿和巴比倫的對立直到如今;從那時起,政治就成為匈漢共同的宗教:冒頓殺父,武帝食子,漢祖和親,唐戮貴妃……由於同樣的原因,中國信史紀年隻能到前841年。但是,整個遊牧民族在聖誕以後將被不可思議的力量驅逐向西,歸回基督。這個過程仍未結束。

這是具有霾國特色的三大罪惡或三大邪教:政治上升為宗教(廟堂中心);男人變成女人(太監製度),女人變成男人(女人和親)。遠方在等候也隻能等候教會的洗禮和重生。

2、教會時代(主後0000-800年)

福音從巴勒斯坦向亞洲、非洲(埃提阿伯)、歐洲初步擴散;教會在舊大陸、特別是小亞細亞和環地中海一帶開始建立。首先,使徒行傳覆蓋了這一階段的基本信息:五旬節普天下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經曆聖靈的澆灌,然後眾位使徒走出耶路撒冷向南、向北、向西、向東傳講基督的福音。其次,這一階段標誌性的事件是君士坦丁大帝歸主、米蘭赦令頒布(313)、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獲得合法地位,教會走向地上,並開始建立大公教會。大公教會陸續有七次大會確立了基本原則。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325年);第二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381年);第三次:以弗所公會議(公元431年);第四次: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公元451年);第五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553年);第六次: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公元680年-681年);第七次: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787年)。隻有當教會大公化,才可以開門迎接歸來的浪子。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歐洲中古世紀中,中國從漢而唐,正在進一步完成文化的一體化,並由安史之亂宣告了中國文明在整體上的衰落——安史之亂是以儒教和佛教作為複興理想的中國文化的真正轉折點,並且基本上阻斷了絲綢之路。安祿山史思明皆“突厥雜種胡人也”,出於東北(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東北為天盡頭);安祿山母阿史德氏,突厥巫師信仰祆教。五胡十六國,承前啟後。安祿山蘇聯紅軍關東軍。

3、聖禮時代(主後800-1500年)

耶穌在約旦河洗禮,預表著大洪水事件將以恩典的方式臨到全人類——所有新造的人都要被呼召回來,經過基督的洗禮。為了“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以弗所書4:5-6),上帝在全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文化、政治和交通的一體化,以便將預定的選民從普天下帶到洗禮池。這段曆史可以上溯到耶穌時代,在舊大陸東西兩端興起了羅馬和漢朝兩大帝國,凱撒西征高盧遠至大不列顛,武帝西鑿走廊直到羅馬,橫亙歐亞的大陸交通線暢通無阻。羅馬帝國的興起實際上在主前8世紀就開始了(前750年開啟羅馬的王政時代,前509年進入共和時期),與周朝興起時間大體相同——而這個時間大致是所羅門建立聖殿的時間。羅馬進入帝國時期不久,曆史上早就開始的“歐亞民族大遷徙”進入高潮:上帝藉著漢朝鐵錘驅逐匈奴人之針一路向西,與歐洲之錐北方蠻族日耳曼人爭戰;而日耳曼人不斷向南釘入了歐洲的心髒。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版圖興邦建國,命定成為基督教國家:西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英吉利王國、德意誌王國、俄羅斯公國……裹挾世界各民族不斷湧入基督教世界,蠻族及其國王不斷接受基督的洗禮。

中世紀的曆史,其實就是蠻族(保羅所謂“化外人”)基督教化的曆史。從布匿戰爭(前264-146)開始,到奧斯曼帝國興起,因民族遷徙和教皇封建而進入洗禮池的標誌性事件包括:496年,法蘭克王國奠基者克洛維一世(Clovis I,466-511)在其妻子勃艮第公主克洛蒂爾德的勸說下皈依羅馬公教。800年聖誕節,法蘭克國王、歐洲之父查理大帝接受教皇加冕,查理曼帝國統一西歐。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帝國分裂為東、西、中法蘭克,10世紀前兩者演變成德意誌王國和法蘭西王國;中法蘭克在近代演進為意大利。德意誌大帝奧托一世(Otto I,912-973)962年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東歐在啟示錄7間教會的基礎上興起了千年帝國拜占庭(476-1453)。北歐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則是羅斯受浸——大約在987年末或988年初,弗拉基米爾·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受洗禮成為基督教徒,並與拜占庭帝國皇帝巴西爾二世的妹妹安娜公主在拜占庭正式舉行婚禮——至此,東歐、西歐、北歐或整個歐洲完成了基督化。而與此同時,中國心靈在兩宋商女、元清鐵蹄和明朝腐敗的落日黃昏中向宋明理學退守內心,等候堅船利炮擊碎任何意義上的閉關鎖國。鄭和遠洋,中國太監文化壯烈犧牲,距離埃提阿伯的福分5米之遙。

4、海島時代(主後1500-2000年)

中世紀結束的時候,以耶路撒冷為軸心的西方世界基本上已經或正在基督化,但東方仍然在靈性的黑暗之中。與此同時,由於阿拉伯帝國(632-1258)和奧斯曼帝國(1290-1922;突厥人可能是匈奴人的一支)以及蒙古帝國(1206-1259)先後控製了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和歐亞草原,因此迫使教會轉向海洋尋找東進的路線。以賽亞書24章有一些特別奇妙的預言:“1看哪,耶和華使地空虛,變為荒涼。又翻轉大地,將居民分散……14這些人要高聲歡呼。他們為耶和華的威嚴,從海那裏揚起聲來。15因此你們要在東方榮耀耶和華,在眾海島榮耀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16我們聽見從地極有人歌唱,說,榮耀歸於義人。我卻說,我消滅了,我消滅了,我有禍了。詭詐的行詭詐,詭詐的大行詭詐……23那時月亮要蒙羞,日頭要慚愧。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必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長老麵前,必有榮耀”。先知看見上帝的威嚴“從海那裏揚起聲來”,“要在東方榮耀耶和華”;教會要在全地建立起來。而這些預言完全應驗在地理大發現或海洋時代了。與此同時,中國曆史到了晚晴和民國,在這個國家數千年的曆史中,在這個從無教會經驗的民族中,唯一的文化資源就是二十四史。

有人隻讀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除了吃人戰法(周到唐)和魔鬼謊言(宋到今天)或罪之經驗,沒有任何道路、真理和生命。政治一直是中國的宗教;連20-21世紀的公共知識分子實際上也分享著這種廟堂即聖殿的龍文化——普林斯頓評論員網絡作家獨立分析人士之流,從時事大家談到百家講壇,聞基督而拂袖變臉,談妖術而色舞眉非,大抵如是。東方以美育代宗教,以政治代神學,與中國教會談政治而便溺,到近代以兩大主義統領而大罪彌天。近代的大門是從羅馬書的目的地羅馬開始的(意大利文藝複興);現代的曙光是從大西洋的英倫群島開始的。

5-6世紀的民族大遷徙也覆蓋了大不列顛,經過七國爭雄,威塞克斯建立英吉利王國。大不列顛群島在隨後與丹麥、法國及西班牙的戰爭中,英國都鐸王朝(1485至1603年)興起(伊麗莎白女王,1533-1603)。英倫群島與歐洲大陸的衝突和競爭最後造就了日不落帝國,上帝藉著大英帝國,最終將福音送到新大陸、南亞和遠東。一起被使用的福音工具還有1500年地理大發現以來的另外6大帝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俄羅斯和美國。這些國家大致上都可以定義為基督教國家。當然,這並非要賦予帝國主義某種道德光環,而是強調政治史不過是福音史的附庸或婢女。海洋時代在遠東興起了另外一個帝國就是日本,日本的興起實際上是神道教聯合歐洲幽靈一舉扼殺了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步隨康斯坦丁大帝後塵的希望——中國現代政治領袖(孫蔣)竟然都是基督的門徒。海洋時代結束了,東方福音使命仍然任重道遠。巴耶穌藉著麥加、伊斯坦布爾和東京,反複成為攔阻保羅的魔鬼之子。這些先後在陸地和海洋設置的防線,加上幽靈的封鎖,不僅要求教會從軟弱渙散的烏合之眾更新為基督精兵,也促使福音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空中時代或信息時代。

5、空中時代(主後2000年-?)

唐牧老矣,耶利哥仍然大門緊閉。但是,世界之王隻能在地上和海上貌似掌權。我們的神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18-19)。這偉大的應許意味著沒有任何勢力能攔阻上帝的計劃:救恩一定要從以色列到地極再返回以色列。於是海洋時代之後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全球化時代。實際上柏林牆隻是螳臂當車,福音正從虛擬世界和空中“裂天而來”。

這就是人類的曆史:中國和親女性列表;這是神的曆史:伊利伊羅伊以色列。前2000-1500年,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後1500-2000年,全世界外邦人提速進入基督。福音到地極是不可阻擋的,阻擋者必將被破碎,飛灰湮滅。這是亞伯拉罕代替我們教會接受的應許:“2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3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紀12:2-3)。所以,親愛的弟兄姐妹,主對我們說,你們“5不要害怕,因我與你同在。我必領你的後裔從東方來,又從西方招聚你。6我要對北方說,交出來。對南方說,不要拘留。將我的眾子從遠方帶來,將我的眾女從地極領回,7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作成,所造作的。8你要將有眼而瞎,有耳而聾的民都帶出來。9任憑萬國聚集,任憑眾民會合,其中誰能將此聲明,並將先前的事說給我們聽呢?他們可以帶出見證來,自顯為是,或者他們聽見便說,這是真的”(以賽亞書43:5-9)。阿門。

任不寐,2016年10月23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