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協同書係列課程導論:立起帳幕—宗教改革500年祭

(2017-03-10 21:14:04) 下一個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創世紀12:1-3和馬太福音28:18-20

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2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3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1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感謝神的話語。我們今天要指著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第一卷書中的兩段話來開啟協同書的係列課程,好讓我們將所學的一切都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之上。一方麵,教會史是祂的故事;另一方麵,教義史是祂的故事。換言之,宗教改革及其協同書教義,不過是救贖曆史的一站;而我們隻有從這樣的立場出發,才可能將協同書看得合乎中道。同時,我們隻有從這樣的立場出發,才能從宗教改革和協同書再度出發,繼續前行。

今天是協同書係列課程的第一課或導論部分。我們的學習內容包括3個方麵:一、課程大綱;二、教會簡史(重新確定宗教改革的曆史方位);三、基本立場(闡明我們與宗教改革以及協同書的關係)。從1517年路德改革到2017年正好是500年。我們將闡述500年乃是神聖曆史的一個基本單位。今天來記念宗教改革500年並學習協同書恰逢其時。聖靈並非在16世紀才開始降臨,因此教會就是一場持續的改革或歸回,任重道遠。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為什麽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出埃及記14:15)。願主與我們同在,阿門。

一、課程大綱

1、教材建議

毫無疑問,協同書是人類曆史上真正的名著。但是在中國,缺乏對這份名著的重視不僅是漢學學界的恥辱,更是中國教會的恥辱。協同書的基本主題在總序部分已經開宗明義:It is a remarkable favor of Almighty God that in these last times and in this old age of the world He has willed, according to His unspeakable love, forbearance, and mercy, that after the darkness of papistical superstitions the light of His Gospel and Word, through which alone we receive true salvation, should arise and shine clearly and purely in Germany, our most beloved fatherland。可以說協同書有兩大宗旨:第一、實現教會從羅馬到德國(及普天之下)的本地化;第二、這場變革的旗幟是惟獨聖經返回神說。換言之,本地教會和惟獨聖經是協同書思想的兩大軸心,也應該是教會曆史的兩個基本線索。

協同書(The Book of Concord)正式出版於1580年,最早是以拉丁文和德文出版的。北美路德會多年來在翻譯協同書方麵可謂不遺餘力,皓首窮經。所以我們今天應該懷著感恩的心情記念他們的事工。泛而言之,英譯本主要簡史如下:

1851 David Henkel and others, published by Solomon Henkel & Brothers in New Market, VA, with an improved edition in 1854.

1882 Henry E. Jacobs and others, published by G.W. Frederick in Philadelphia, with a revised "People's Edition" in 1911.

1921 F. Bente and others, "Concordia Triglotta: The Symbolical Books of the Ev. Lutheran Church" or the "Triglotta Edition". Published by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St. Louis, in three languages, and then also in English alone.

1940 John C. Mattes undertook to make a revised translation but died (in 1948) before the work was completed.

1959, Theodore E. Tappert. Published by Fortress in Philadelphia.

2000, Robert Kolb and Timothy J. Wengert and others. Published by Augsburg Fortress, Minneapolis MN.

2005, Concordia: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A Readers Edition of the Book of Concord. Published by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2nd edition, January 2, 2007)

其中廣泛使用的四大英文版協同書是:Triglotta,Tappert,Kolb 與Concordia。我自己喜歡使用的是Kolb版,同時推薦大家到網絡上查閱Triglotta:http://bookofconcord.org/index.php。中譯本推薦香港路德會文字部出版的《協同書》,譯者李天德,2001年版;其英文原版是Tappert。Kolb是在Tappert基礎上編輯出版的,比如Tappert使用的聖經是RSV;而Kolb則使用NRSV,等等。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協同書》(譯者逯耘,2007年版)也可以參考,不過該版在翻譯和內容方麵實在問題多多;其英文原版是Kolb。兩本書的英譯者在每篇文獻前寫有“引言”,隻能是參考。

另外推薦兩本參考書,有英文閱讀能力的學員可以買來參考:The Lutheran Confessions: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Concord,April 1, 2012; by Charles P. Arand, Robert Kolb, James A. Nestingen。另參Robert Preus, Getting into the Theology of Concord: A Study of the Book of Concord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77);David Scaer, Getting into the Story of Concord: A History of the Book of Concord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77).

如果你要進一步了解宗教改革的曆史,不妨參考英國牛津大學教會史教授Dimarmaid MacCulloch的係列著述:Reformation: Europe's House Divided 1490–1700 (2003),republished as The Reformation: A History (2005);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The First Three Thousand Years. London, Allen Lane. (2009) ;Silence: A Christian History. London, Allen Lane. (2013);All Things Made New: The Reformation and its Legacy. London, Allen Lane. (2016)。我不認同Dimarmaid MacCulloch的所有立場,但他的研究代表了西方教會史學的一個獨特角度。中譯的宗教改革史著述可以參考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宗教改革史》(上下冊,作者托馬斯·馬丁·林賽,Thomas Martin Lindsay, 1843-1914)。另外還可以參考商務出版社的《基督教簡史》(G.F.穆爾,1919)。

上述教材和參考書都是建議性的,旨在簡明扼要地了解協同書的基本內容和宗教改革的曆史。

2、課程計劃

大家打開協同書的目錄,熟悉協同書的基本內容以及相應概念的英文及其縮寫。由於時間關係,其中的三大公信經和大小要理問答就不講了;實際上這些年來,這些方麵的教導一直在進行。因此我們的協同書係列課程計劃為如下5個課時或5次主日證道的時間:

第一課:導論

第二課:奧斯堡信條(1530)及其辯護論(1531)

第三課:施馬加登信條(1537)

第四課:論教皇權與首位(1537年)

第五課:協同式(1577)

教義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希臘-法國-歐洲的哲學習慣。或者可以這樣說,西方教會的教義是教會麵對西方文化作出的護教反應;但同時必然也是西方文化在教會中的反應。教義史一定是教會與處境的互動曆史,正因為如此,教義與聖經不同,雖然有啟示真理的光照,但並非啟示真理本身。關於教義我們需要確立3項教義。第一、教義的意義在護教,在於麵對異端和異教。第二、教義麵對聖經必須保持謙卑,任何宗派教義都不是聖經,更不是聖經的總結和終結。第三、必須警惕教義對教會生活的攪擾——如果教義已經窮盡了聖經真理,教會就毫無意義。聖經以66卷書的啟示向天路開放;聖經是並且唯有聖經是教會建立和發展的根基。

1、大公信經(The Three Ecumenical Creeds)

三大公信經(the Ecumenical Creeds :the Apostles' Creed, the Nicene Creed and the Athanasian Creed)確證路德教會是傳統教會的一部分,是普世教會的一部分。使徒信經可以上溯到2世紀在羅馬的教會,並且是在南高盧(法國)完成的;主要用於洗禮的教導。這是一份歐陸理性主義特色的文論(Creed,Symbol)。尼西亞信經形成於主後325年的尼西亞公會,並於381年在君士坦丁公會上確立。也有人認為這部信經出於早期耶路撒冷的教會。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主要彰顯的真理是三位一體與基督中心論。亞他那修信經是三大信經中最長的一部。尼西亞信經主要用於聖餐主日和重要的節期,而亞他那修信經主要用於Trinity Sunday (or the First Sunday after Pentecost),旨在解決衝擊基督神性的異端。亞他那修信經也成型於南高盧。

2、奧斯堡教義(The Augsburg Confession,1530)

奧斯堡信條及其辯護論(the Augsburg Confession and Apology of the Augsburg Confession)是並且隻是對教皇主義的反應——是路德人根據教皇派的“要求”在解釋他們的聖經觀點;顯而易見,這種解釋已經被框定在羅馬的問題框架之內了。1530年6月30日,路德人在德國奧斯堡的帝國法庭上(the imperial diet of Augsburg)在皇帝(Charles V)麵前宣讀他們的教義。這篇宣言的作者是Philip Melanchthon。一年後他們又提交了辯護論,作者同樣是Philip Melanchthon。辯護論是為了回應羅馬天主教一個委員會的“駁斥”。奧斯堡辯護論是協同書中篇幅最長的論文。一般被認為是奧斯堡文獻宣告了路德教會的教義核心:惟獨恩典稱義(justification by grace alone),惟獨信心(through faith alone),惟獨在基督裏(in Christ alone)。

3、要理問答(The Small Catechism,The Large Catechism,1529)

路德大小要理問答(the Small and Large Catechisms)旨在創立和建造德國的路德教會,並將基本真理教導轉向兒童、平信徒和普通的聖職人員。所以我們需要明白兩個事實。第一、路德首先要解決的是德國人的信仰常識或聖經問題;像所有的西方教會要理問答一樣,路德不可能麵對東方人的信仰啟蒙問題,盡管兩者當然存在交叉關係。第二、要理問答代表路德開始從“改革”轉向了“建造”,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路德1530年撰寫了要理問答。要理問答論及6個基本問題:the Ten Commandments, the Apostles' Creed, the Lord's Prayer, Holy Baptism, Confession, and the Sacrament of the Altar;對這6個問題的解釋實際上仍然存在廣闊的空間;就我個人7年的教學經驗而論,路德的解釋實在過於狹窄和有限了。特別是十誡和洗禮部分的內容,可以重新撰寫(其中洗禮部分的引經也是不完全的;福音書和使徒書信有更為重要的一些信息沒有被注意;而使徒行傳中的洗禮案例及其啟示出來的教導完全被忽略了)。我盼望不久以後中國教會擁有自己的要理問答版本。

4、施馬加登信條(the Smalcald Articles,1537)與論教皇權與首位(the Treatise on the Power and Primacy of the Pope,1537)

路德的施馬加登信條應該完成於1536年底。之前教皇Paul III 要求舉行一次會議麵對宗教改革的衝擊,The elector of Saxony請路德在會議上提交相關文獻。在這篇論文中,路德列舉了德國教會必須堅持、不可妥協的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的作者是Melanchthon,1537年抗議宗(the Protestant)在Smalcald舉行會議;這些文論被認為是奧斯堡文獻的補充。

5、協同式(Formula of Concord,1577)

路德去世(1546)之後,麵對加爾文主義的衝擊以及新教的內部分裂,路德教會進行了艱苦的教義集結。協同式主要麵對的是西歐的基督教激進主義挑戰,或者說協同式在教會派和改革宗之間兩翼作戰。協同式完稿於1577,她的提綱挈領也稱為the Epitome of the Formula of Concord,與正文部分The Solid Declaration對應。協同式的最後定稿人是Jacob Andreae, Martin Chemnitz, Nicholas Selnecker, David Chytraeus, Andrew Musculus, and Christopher Koerner。另有8,100牧師和神學家以及50位政治家在上麵簽署。如果說奧斯堡信條完成了路德教會與天主教會的邊界,那麽協同式則顯示路德教會拒絕跟隨新教改革的激進反傳統路線。1580,協同書完成出版。

二、教會簡史

曆史是“祂的故事”,而宗教改革不過是基督事件和地極使命的一部分。史學規範或人雲亦雲以及宗派自義,是求問真理的主要障礙。我們今天可以根據啟示真理重新梳理一下人類曆史。一方麵,人類曆史的核心事件是教會史和教義史;另一方麵,宗教改革是這個曆史的一部分。從亞伯拉罕到中國教會,人類曆史大致可以按500年為一個單元,這是真正的人類簡史或教會簡史。並非靈意,無獨有偶:“挪亞五百歲生了閃,含,雅弗”(創世記5:32);“閃生亞法撒之後,又活了五百年,並且生兒養女”(創世記11:11)。

1、前2000-1500,亞伯拉罕到摩西:從一家到一族,從世界到聖壇和會幕

2、前1500-1000,摩西到大衛,從一族到一國,從會幕到聖殿

3、前1000-500,大衛到但以理,從一國到世界,從聖殿到會堂

4、前500-0000,但以理到耶穌,從會堂和萬國到一人

5、0000-500,羅馬帝國(地中海)的基督化

6、後500-1000,歐洲的基督化

7、後1000-1500,歐洲的衝突與教會的改革

8、後1500-2000,世界的基督化

9、後2000-2500,世界的衝突與教會的改革

這9個階段也可以以基督事件或第5階段為中心交叉結構。不過我們今天主要簡述5-8這段教會曆史。

1、初代教會(0-476)

基督升天之後,教會從耶路撒冷發展到羅馬。這是使徒時代到教父時代的過渡,從地下教會到國家教會(大公教會)的過渡。這也是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離過程;其中對法利賽人的分別尤其引人矚目。這也是駁斥希臘文化、勸勉希臘人的過程。期間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是米蘭赦令(313)。

這也是教會的產難時期,內憂外患。外患:教會先後經曆了猶太人和羅馬人的大逼迫; 初代教會靠複活與愛麵對暴政和罪惡。內憂:教會迎戰各種異端。這500年的異端主要是圍繞基督論展開的,包括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否認道成肉身)、伊便尼派(Ebionism,否認耶穌神性)、馬吉安派(Marcion,否認耶穌人性)、孟他努派(Montanist,聖靈論與女先知)、阿利烏派(Arianism,或稱亞流、亞略;否認耶穌神性)、聶斯脫利派(Nestorius,基督二性連接說)、摩尼教(Manicheism,二元論)、多納徒(Donatism,分離主義者)、伯拉糾派(Pelagianism,人神合作說)。教會以大公會議(4次大公會議)、大公信經(三大公信經)和聖經正典(397年迦太基會議)回應異端;或者說教會以合一和真理勝過攪擾。這段時間的4次大公會議分別是:325年尼西亞會議,381年康斯坦丁會議,431年以弗所會議、451年迦克墩會議。

另外有兩位神學家位於上古史和中世紀的轉折點上。第一位是耶柔米(Jerome,哲羅姆,約340年-420年),他代表了教會的本地化方向。耶柔米翻譯了《〈聖經〉武加大譯本》(Biblia Vulgata)——耶柔米將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翻成拉丁文聖經。第二位是奧勒留·奧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天主教會官方稱希波的奧斯定(Augustine of Hippo),通譯奧古斯丁。奧古斯丁代表了唯獨聖經這個方向。他與三位一體教義的確立相關。

不過我個人認為奧古斯丁神學最大的缺陷在兩個方麵,而這兩個方麵同時奠定了中世紀神學的歧路。第一用《懺悔錄》重置了上帝和個人的關係,在這個感人至深的關係中,教會沒有位置。第二是用“上帝之城”重置了上帝與世界的關係,在這個模棱兩可的關係中,教會沒有位置;而教皇將成為上帝麵前的個人和國度最為誇張的實踐者。

2、中世紀上(476-1054)

這是人類曆史上真正的啟蒙時代:歐洲蠻族的基督化。現代思想指著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對中世紀犯下的主要罪行,就是提出“黑暗的中世紀”這個偽概念。一方麵,現代思想薄古厚今;另一方麵,現代思想缺乏真正的曆史觀念。事實上,中世紀才是一個改革的世紀和啟蒙的世代;而所謂的啟蒙時代才是一個黑暗的世紀——從中引發了革命風暴、世界大戰和共產主義。一方麵,教會一直在改革(沒有一場改革遜色於宗教改革);另一方麵,中世紀恰恰是不斷使蠻族基督化的過程,從而建立了一個基督化的歐洲或歐洲誕生了基督教國家。

日耳曼人(包括維京人)和斯拉夫人的基督化,以及匈奴人、蒙古人、阿拉伯人以及突厥人被攔阻,並行著中世紀的修道主義和教皇製度的崛起。

修道主義是對國家宗教腐敗的反應。St. Anthony the Great(約251-356年)是修道主義的先驅,而努西亞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聖本尼狄克)被譽為修道院製度的創立者。中世紀的修道院雖然倡導禁欲主義,但是對體力勞動的強調、特別是對文化的追求實際上奠定了近代文明的基礎。教皇製度源於羅馬主教,而主教上升為教皇主要是政治危機的產物:歐洲的蠻族混亂和異教攪擾,使教會領袖同時上升為政治領袖(7世紀回教的崛起,進一步使歐洲的軍事團結成為必要)。教皇製度首先可以上溯到利奧一世(Pope Saint Leo I the Great;400-461)與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590-604)。隨後的重要事件是教皇加冕查理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此教權與政權的關係成為西方政治哲學的基本課題。

中世紀的宣教運動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在東方,聶斯托利派到達波斯和中國;而在歐洲,向蠻族傳教,藉著歸化蠻族國王從而建立基督教國家的運動,使中世紀更是祂的故事。而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東歐和俄羅斯斯拉夫人在這一曆史時期結束的時候,開始全麵基督化。1054年東西教會分裂,實際上加強了基督教向歐洲未得之地的擴張。期間有3次大公會議: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553年,基督一性說);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680-681年,基督一誌說);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787年,聖像崇拜與養嗣主義)。教會繼續為基督論而戰的同時,進一步本地化。

3、中世紀下(1054-1453)

歐洲的迅速基督化必然產生兩種後果。第一、教會的腐敗及其改革,中世紀晚期的教會改革構成了路德改革的基礎。第二、世界之王開始糾集一切力量要消滅基督教的歐洲,於是各種罪性被動員起來,出現了世界範圍內的戰爭;這是世界大戰的序幕。但是,衝突本身恰恰是潔淨和建立教會的過程,這一道理同樣適用於下一個1000年的人類曆史。

第一,教會的改革。這500年的宗教改革是以修道院的革新為基本標誌的。首先是克呂尼改革(Cluniac/Clunian Reform,950-1130年),改革的對象是教會內部的腐敗(如販賣聖事和娶妾,以及世俗權力對主教的授職);改革的目標是返回本篤會規(Rule of Saint Benedict)。與之相關是托缽修道會(方濟會、道明會)的興起,使福音先行進入非洲與亞洲。方濟各會(Ordine francescano)又稱方濟會或小兄弟會,或法蘭西斯會;創始人是聖方濟各亞西西(Francesco d'Assisi,1182年7月5日-1226年10月3日)。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會,正式名稱為“宣道兄弟會”(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道明會在兩個方麵為基督教以及後世詬病:瑪利亞崇拜和異端裁判所(Inquisitio Haereticae Pravitatis)。但是,不能因此忽視道明會在經學哲學(scholasticism)上的貢獻(如著名學者大阿爾伯特、托馬斯·阿奎那等)。中世紀的教會改革的第二方麵是湧現出改革派教皇,從利奧九世(Pope Saint Leo IX,1002年6月21日-1054年4月19日)到貴格利七世(額我略七世,Pope Saint Gregory VII,約1020年—1085年5月25日)可謂見證如雲。教宗額我略七世甚至是一位殉道者:他死於流亡途中的薩萊諾。他石棺上的墓誌銘為:我曾追尋公義而摒棄邪惡和不公,因此,我殉於流亡(I have loved justice and hated iniquity; therefore, I die in exile)。無論如何,中世紀教會改革涉及的“授職權之爭”對現代教會和中國教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第二是基督教與異教的衝突。“黑暗的中世紀”所要控告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的兩大問題上;但這些瞎眼的指控完全無視當時基督教世界麵對的兩大威脅,一方麵是異教的滲透;另一方麵是軍事的入侵。

首先就是宗教裁判所。這是在1231年天主教會教宗格裏高利九世決意、由道明會設立的宗教法庭;今天異端裁判所已改組為信理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是最為聲名狼藉的。但異端裁判所真正火刑的人數顯然被誇大了。基督徒承認宗教裁判所是一種罪惡,但是,我從不認為世俗社會擁有對宗教裁判所的裁判權,因為世界對世人的裁判,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在今天,充滿了更多的罪惡。我當然反對教皇無誤論(順服教皇是每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但是,推翻教皇製之後無論是新教領袖,還是國家領袖,他們的品質不如教皇,而其淫威和罪惡有過之無不及。即使在新教世界,接受鬱金香和協同書是每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這種異端比比皆是。其次是十字架東征(Cruciata,1096-1291年)。我不否認十字軍東征犯下了各種罪惡,甚至政治和軍事手段進入信仰完全具有邪教品質。但是,這場針對回教徒對耶路撒冷侵略的反應,也許需要更長的曆史時期才能擁有更為屬靈和公正的看見。

中世紀是在黑暗中結束的,但那不是基督教的黃昏,而是世界的黑夜,而基督教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黎明。世界的第一場黑暗來自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第二場黑暗來自蒙古帝國(1206-1259)。第三場黑暗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2年),與之對應的是千年帝國拜占庭的滅亡(1453年)。第四場黑暗是1347-1351的黑死病,歐洲失去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第五場黑暗來自歐洲內部,一方麵是1337-1453的英法百年戰爭;另一方麵是1378-1417年的“天主教會大分裂”。至少這樣說才是公平的:中世紀之所以黑暗,除了歐洲人自己裏麵的黑暗,一個重要的原因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個世界是一個黑暗掌權的世界。

4、宗教改革(1453-2017)

20世紀流行的史學謊言之一就是所謂的文藝複興(Rinascimento)。這個謊言是由兩部分故事構成的。首先是所謂十字軍東征從阿拉伯世界重新發現了希臘,從而引發了歐洲的興起。遺憾的是阿拉伯人從未靠著這些希臘思想崛起,而“挪亞赤裸著肉身”在任何健全的思想那裏不可能看見什麽有意義的更新變化。其次,文藝複興是宗教改革和現代文明的開端或序幕。一方麵,文藝複興並不是宗教改革的動力,宗教改革的背景在中世紀改革本身。另一方麵,文藝複興也不配成為基督教的敵人,這一點想想教宗利奧十世(Pope Leo X,1475年12月11日-1521年12月1日)在路德改革中的命運就一目了然。

一般將英國的約翰·威克裏夫(John Wyclif,約1320年—1384年)和捷克的揚·胡斯(胡司:Jan Hus,1371-1415年7月6日)視為路德的先鋒。但威克裏夫的真正貢獻在英語聖經,使教會本地化擁有了真理基礎,並且主張聖經的權威高於教會(這一改革事業完善於KJV)。胡斯受到威克裏夫很深的影響,宣稱聖經至上。在推動教會本地化的路線上,興起了會議運動:大公會議權力在教皇之上。與此同時,天主教的內部改革一直與路德改革相伴而行:前有弟兄會(奧秘派,Brothers of Common Life),後有耶穌會。前者代表人物是德國的Thomas à Kempis, C.R.S.A. (托馬斯·肯皮斯,c.1380-25 July 1471),其代表作品是The Imitation of Christ(《效法基督》)。耶穌會(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在很多意義上都是基督教會的傑出見證,現代基督教和現代人類、特別是中國教會虧欠了對耶穌會諸多應有的敬意;無論是在神學上,還是文化上。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主義在路德改革前期構成了嚴重的試探。一方麵是荷蘭的伊拉斯謨(Erasmus von Rotterdam,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先聲;另一方麵是英國的摩爾(Sir Thomas 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他是社會主義的前驅。但是讓我們感謝神,路德走上了第三條道路。這三條道路在500年來繼續平行向前,人類再一次麵臨曆史性的抉擇。

在路德教會不用過多重複宗教改革的細節了,因為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宗教改革啟動了福音的世界化,這個過程到2017年尚未結束。當然,世界之王同樣會糾集軍隊反擊福音的擴展。20世紀以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些勢力:歐美的世俗主義(兩次世界大戰與此相關)、日本的軍國主義、蘇聯的共產主義、回教的恐怖主義、霾國的資本主義——這是一種集災民-土豪於一體的東方資本主義,帶著最無恥的表情侵入21世紀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上帝允許衝突存在,乃是不斷帶領子民進入曠野,更新,並且建立教會。而在基督化的基礎上教會化,乃是最新的500年的大使命。從活板印刷到互聯網,路德的事業是未盡的事業。

5、路德本人

我寧願相信林賽對路德的“理性評論”,也不願意相信加爾文主義者和教皇派對路德人格的汙蔑和神學的彎曲以及謬托知己。但是,路德教會對路德的一些“文學記憶”可能過於文學了。“這是我的立場”有可能是一種虛構;而路德的一些釋經著作是有明顯缺陷的,他的啟示錄解釋簡直錯得匪夷所思。而協同書的那些作者及其學徒,其水平和能力也罕有超越路德的。路德真正感動我的除了勇氣,更重要是就是他對聖經的敏感,以及用自己生命經驗去作聖經的見證。在最後這一點上,路德是保羅;而在他前後湧現出來的很多神學家更像亞波羅。如果聖經不再是聖經,如果還有第二聖經,如果聖經與我個體生命無幹、隻是別人的火炬,那麽信仰就隻是一場文學、迷信和政治。在這方麵,路德這個人比協同書那些教義更寶貴;路德就是我願意敬重的一則教義。

關於路德(10 November 1483-18 February 1546)的生平,學員需要複述以下幾個斷片:生於Eisleben, Saxony, 1484舉家遷移到Mansfeld,路德在那裏度過了童年,隨後在Magdeburg和Eisenach學習拉丁文學,完成了路德的“地獄之旅”。1501年路德進入the University of Erfurt,學習法律;路德後來稱之為a beerhouse and whorehouse。1505年7月2日經過“暴雨之路”,7月17日路德進入了本地的奧古斯丁修道院,那是延伸的“絕望之旅”。1507年路德按立為教士。路德完成了兩個學士學位和一個博士學位之後,1512年10月21日進入the University of Wittenberg開始教授神學。下一站就是1517年10月31日的95條論綱事件。接下來的事件是:奧斯堡會談(Augsburg,the Imperial Diet,October 1518)、萊比錫辯論(Leipziger Disputation,July 1519, disputation at Leipzig)、沃姆斯國會(Diet of Worms,April 1521)……瓦爾特堡翻譯德文新約聖經(the Wartburg Castle at Eisenach),1522年3月6日返回Wittenberg麵對農民戰爭,然後是組織婚姻(1525)和建立教會(崇拜儀式、要理問答、麵對異端,崇拜詩歌等),與同工完成舊約聖經的德文翻譯並出版整卷德文聖經(1534)。

但是,路德及其追隨者所做的一切及其意義,他們自己未必完全是明白的。第一、他們看不見上帝藉著這場改革是要把祂的教會帶到德國以遠的地方,而不僅僅是為了拋棄和否定羅馬教皇製。不是的。羅馬再黑暗也是基督的教會,一個更新著的淫婦。而德國教會不是終點。正如起初上帝允許使徒在耶路撒冷遭遇大逼迫,目的是將使徒驅趕到普天下去建立祂的教會。第二、協同書的作者們誇大了協同書的神學價值,但實在說來,協同書是一個裏程碑,但也隻是一個裏程碑。協同書不是宇宙真理,不是聖經最後的總結。協同書是為了保護德國教會的權宜之計。但當教會發展到德國和路德教區,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他們不想走了。如果路德活在今天,可能正如摩西從山上下來。如果路德教區再無限高舉協同書,協同書另外一個名字就是金牛犢。

三、我的立場

對宗教改革當看得合乎中道。我們不像教皇派將改革視為洪水猛獸,也不要像路德宗將改革驚為天人,當然也沒有必要像加爾文主義者謬托知己。首先,宗教改革的真理天路隻是在半途。宗教改革不是對中世紀的斷裂,也不是神聖曆史的最後高峰。宗教改革兩大旗幟或兩大貢獻是:本地教會與唯獨聖經;而這個過程剛剛開始。在這兩個基本真理問題上,路德改革和宗教改革隻是未盡的改革或沒有完成的回歸。其次,宗教改革至少客觀上導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隨後發生的三十年戰爭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與入侵以及歐洲戰爭,都可以溯源到路德改革,特別是加爾文派的極端主義行動。而我們在學習協同書的過程中,要注意並且需要不斷超越路德教會的三個問題。

1、路德人(Lutheran)

我們應該充分理解,路德教會是在不斷的戰爭狀態誕生的,無論麵對羅馬還是加爾文派以及內部的分裂,都是生死之戰。於是“路德人”成為一種可以理解的政治自衛和信仰宣示。我們在協同書的字裏行間一直能看見,我們的前輩一直在“打仗”,“敵人意識”和“被迫害妄想”統治著路德人。當然我們知道,他們的“被迫害妄想”並非“妄想”,而是一個基本事實。正因為如此,“路德人”也表達了一種向外界施行社會封鎖的態度,為了確保“教區”內部的穩定和團結。與此同時,“路德人”對自己的一切教義領受都難免誇張到“宇宙真理”、“終極真理”的高度。這種思想實際上藉著加爾文主義的雙重預定論,構成了後世“塵世烏托邦”、“先鋒隊”、“天國代表、“階級鬥爭”、“口含天憲”等一切邪教運動和意識形態的基礎。

事實很簡單,路德人不過就是以色列人,一群曠野罪犯;他們的生命和智慧如離開基督和聖經,不過是泥土。不僅如此,這個名詞本身顯明了教皇文化和人文主義對路德教會深刻的捆綁,而且難以脫離分裂主義的指控。路德教會根據協同書定義了何為路德人(What is a Lutheran):A Lutheran is a person who believes, teaches and confesses the truths of God's Word as they are summarized and confessed in the Book of Concord." The Book of Concord contains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 of faith。盡管路德教會爭辯說,Lutheran就是Christian,而且是真正的Christian;但我個人仍然不願意用Lutheran替代Christian。正因為如此,我們教會是“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而不是“蒙特利爾華人路德教會”。路德人或路德教會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明顯違背聖經的,也違背路德本人的意願。而且引領了以人為中心的分門結黨的基督教現代惡俗。從這裏開始,加爾文主義以及基督新教的分門別類登峰造極。

但真理是清清楚楚的。哥林多前書1:10-15,“10弟兄們,我借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隻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11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分爭。12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3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14我感謝神,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一個人施洗。15免得有人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另參哥林多前書3:3-5,3:21-23;哥林多後書13:11-14)。當然我也不想誇大這個名字濫用的程度,實際上基督教其他宗派名稱涉及的同類問題更嚴重。我隻是提醒我們教會,這是一個問題,而且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改革”掉。

2、認信派(Confession)

與此相關的問題,或更重要的問題,路德人將協同書抬高到聖經的位置上,並以此自我定義。除了靈恩派,幾乎所有的基督教派都可以歸類為認信宗派:除了認信聖經,同時認信自己宗派形成的教義,甚至自己宗派領袖的神學。當然路德宗不是最瘋狂的。我不反對教義,相反,教義非常重要。但是,任何將教義在理論上,或實際上與聖經等同的作法,甚至將教義視為聖經總結,實際上高舉在聖經之上的行動,都是一種邪教。聖經所講的認信對象隻有基督和聖經,而不是教皇、主教、路德、加爾文或協同書、鬱金香和任何其他教義憲章(馬太福音10:32;羅馬書10:9;彼得前書3:15;約翰一書4:2)。我個人隻接受否定性的教義認信:麵對異端、異教、邪教和其他宗派,我們無條件認信協同書;但是,在聖經麵前,我將協同書視為閱讀聖經的一種方法,同時讓一切教義隨時隨地變為糞土。

我們學習協同書絕非要把協同書當成聖經來認信,而是學習這些偉大的聖徒怎樣唯獨聖經的精神見證,一直從中看見複活的基督怎樣藉著路德改革繼續將曆史變成祂的故事。實際上如果你認同協同書等同於聖經,你就根本沒有資格反對教皇無誤論、基督教要義、古蘭經和摩門經是啟示真理。但是,遺憾的是,路德教會的很多主流們實際上是將協同書等同於聖經的。Concord(harmony,with one heart)與confession(to say what you believe)這兩個概念實際上表達了這個事實。更多人在教義與聖經的關係上一直模棱兩可,一方麵不敢公然宣告教義等於聖經和高於聖經;另一方麵又要求牧師和會眾無條件順服教義(unconditional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路德教義神學實際上在講述一種勉為其難的政治謊言。教會政治的惡俗正在侵蝕宗教改革時代的純真熱情。

關於an unconditional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Dr. C. F. W. Walther這個闡述是過於極端了:An unconditional subscription is the solemn declaration which the individual who wants to serve the church makes under oath that he accepts the doctrinal content of our Lutheran Confessions, because he recognizes the fact that they are in full agreement with Scripture and do not militate against Scripture in any point, whether the point be of major or minor importance; and that he therefore heartily believes in this divine truth and is determined to preach this doctrine.

在加爾文主義的衝擊之下,實際上路德教會被迫部分地加爾文主義化了;在上述立場上,路德教會與所有基督宗派同樣違背了聖經。人對聖經的理解上升為第二聖經,從而廢棄了剛剛宣告的“唯獨聖經”這個改革教義。將任何教義,無論是路德宗的教義還是改革宗的教義,無論是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的傳統,形式上等同於聖經、表麵上淩駕於聖經之上,都麵臨著同樣聖靈的責備:“18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麽,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19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麽,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啟示錄22:18-19)。這是啟示錄上清清楚楚的話語,因此特別涉及末世論和千禧年的信息,你與其言之鑿鑿但改變聖經的話語,不如謙卑誠實地順服聖經的字句,免得自以為是,獲罪於天。

協同書要爭辯的話題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比如對教皇製的極端批判和全麵否定,最多隻適用於教皇製在最黑暗的年代和最最極端的方麵。但是如果用之與所有中古時代的教會,這是不公平的。與此同時,在歐洲以外,比如教會遭遇印度、日本和中國文化的攔阻,實際上協同書甚至一切西方神學根本沒有這方麵的問題意識。在神學院的一些經曆也不斷讓我看見,西方的很多教授實際上根本缺乏麵對遠東文明的能力,而協同書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們將那裏的問題對象化。舉例而言,基督論(包括三位一體和神人二性論)首先是一個希臘或西方的問題,盡管我們完全讚同這些教義。但是包括對猶太人在內的東方人而言,這些讓人血流成河的“核心問題”在東方未必是一個難題。希臘人的思維和猶太人的思維如此不同,這一點看舊約就一目了然。讓我們感謝神,聖靈沒有用係統神學和教義文本的方式向我們啟示真理,因此,隻有聖經是聖經。

這是我的立場。第一、協同書是閱讀和理解聖經的一種方式,而且是迄今為止西方神學最好的方式。第二、協同書隻能在一定的曆史語境中進行了神學見證,而她沒有闡述的真理,我們應該麵向聖經持開放和順服的態度;我從不認為協同書窮盡了聖經真理,也不認為協同書麵對了所有曆史和現實問題。第三、協同書個別結論和路德教會個別傳統與聖經之間存在模糊的地方,我們必須唯獨聖經。第四、一些路德教會的學者和牧師對協同書的極端解釋,最多隻有參考價值,而不能成為彼此控告和論斷的真理根據。而我恰恰認為,這才是路德教會牧師對我們認信教義的真正認信。第五、我隻接受護教學意義上的unconditional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絕不接受釋經學上的unconditional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這是我的solemn promises。如果有人心裏也是這麽想的但就是不想承認,這些路德人我視為外邦人。

3、教區製(District)

改革宗神化了加爾文及其主義,而路德宗同樣高估了路德改革的意義。正如現代文明不斷神化啟蒙運動一樣,人的後裔時不時要起來有選擇地神化他們的曆史英雄,以便讓自己也分享一些唯我獨信的餘蔭。但願每一位真正的基督徒深刻地記住這個事實:耶和華親自埋葬了摩西,基督親自接走了保羅;上帝根絕了選民個人崇拜的任何合理性。Philip Melanchthon實際上是一位平信徒(a layman),正如加爾文從來不是按立的聖職人員一樣。Philip Melanchthon對我而言不在於他有什麽權柄教導我,而在於他誠實地記載了那個時代路德人的真理見證和信仰勇氣。不僅如此,路德教會在歐美和很多宗派結下了梁子,有些衝突有血氣方麵的積怨,這些政治傳統實際上與中國教會無關。當我們在一塊新的土地上拓荒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擺脫歐洲曆史的各種陰影與重擔,輕裝前進。否則,我們就會像加爾文主義者一樣,在遠東表演他們的一切醜惡與荒誕。

我一直同意,教區、神學院和本地教會是教會健康發展的良好範式;這也是中國教會應該跟隨的方向。不僅如此,多年來路德教區(無論是LCMS還是SELC)對我本人和我們這間教會提供了寶貴的支持。我們應該常懷感激和敬意。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將教區末世看得合乎中道。不僅如此,我們同時看見了路德教區的政治化和官僚化,而這些局限正在成為對本地教會和地極使命的攔阻,又藉著高抬協同書開始遠離惟獨聖經的改教原則。而從教區榨取錢財之後到遠東的那幾個人,因為教區政治的緣故,他們比當年路德麵對的仇敵更為下流。但協同書的作者們根本沒有能力將這種現象對象化。實際上,極端主義的教區政治不過是羅馬教皇體製和東正教聖公會的主教製的殘餘。這正是我們目前麵臨的兩個尖銳問題:一方麵,教區政治使路德教會整體上喪失了麵向霾國的宣教和植堂能力;另一方麵,“惟獨我路德宗”的一些二流貨色或嫉妒之徒成了傳道事工的攪擾者和拆毀者。

協同書的作者和闡釋者在這方麵和教皇派、加爾文派、馬克思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以及一切罪人精英是一致的:以為自己幾篇小破文章已經窮盡了聖經真道和宇宙真理;仿佛聖靈和曆史到他們那裏就到達了光輝的頂點;以至於在基督複臨之前,釋經已經毫無意義。所以這是我的立場。第一、迄今為止路德宗教義高於改革宗教義和天主教教義以及所有基督教宗派的教義;第二、一般而言任何宗派教義都高於世俗小學和無知神學;第三、聖經永永遠遠高於教義和教區;隻有聖經是穩定的,但隻有聖經是聖經。在我全麵得罪公共知識分子之後,第一條我得罪了改革宗。第二條我得罪了靈恩派。第三條我開始得罪路德宗。我不想得罪教會。當我們麵對一個宗派和一間教會,若非涉及基要真理,上述問題則不構成我們離棄她的理由;正相反,在有缺陷的教會中彼此相愛和共同更新,才是教會真理的題中之義(哥林多前書13:13)。主必與我們同在。阿門。

任不寐,2017年3月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