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18:1-22,保羅在哥林多傳道。今天這段經文可以清清楚楚安排在如下的交叉結構中:一、使徒出去(1-5);二、人的反應(6-8);三、以馬內利(9-10);四、人的反應(11-17);五、使徒歸來(18-22)。諸位可以自己對照、研討每一部分之間的前後呼應關係,並且可以在聖經中找到相關經文,加以解釋。需要提醒的是,保羅進入哥林多又出來,以及在那裏墜入被人踐踏、審判的暗夜或絕境,乃是耶穌在地上工作的效仿或縮影:降卑到人間,被人審判和殺害,被高舉,複活,升天,返回天家。這個“反拋物線”的人生軌跡或天路曆程,是每一位真正的基督徒、特別是牧者必要經曆、也是應該經曆的。這一點主耶穌對保羅和使徒都早有預言: “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馬可福音10:39b)。而這一切苦難的本質,乃是“被交給人”(馬太福音26:2,27:26;使徒行傳2:23)。然而神的仆人對人的經曆與主耶穌不同。一方麵,隻有主的十字架具有救恩的意義,而我們隻是見證;另一方麵,耶穌的十字架上被神和人雙重棄絕;但神的仆人在十字架上有主的同在——這正是保羅在哥林多所經曆的:主向他顯現,主的名是以馬內利(???????????,以賽亞書 7:14,8:8;馬太福音 1:23)。這個見證是我們極大的安慰:一方麵,我們要預備經曆苦難,並且喜樂;另一方麵,在我們的苦難中,主一定同在,並且得勝。另外,學習今天的經文,需要參考哥林多前後書;我將在“應用”部分與大家分享對這兩卷書的基本理解,以及對其中一些經文的特別感動。願那名為以馬內利的主,與我們眾人同在。阿門!
哥林多,Κ?ρινθος,Corinth;又譯科林斯。在希臘文章,Κ?ρινθος 的基本含義是satiated,饜足的,滿足並且厭倦。在某種意義上,哥林多代表人類對幸福的基本理解:奢侈(商業繁榮)、淫亂(繁榮昌盛)與文化(文學、藝術、體育、修辭和哲學)。可以用一副對聯來形容這座廢都或曆史文化名城:妓女怨婦與犬儒齊飛;災民政客共商賈一色。
我先解釋一下上聯。關於妓女崇拜,這裏有舉世聞名、臭名昭著的淫婦崇拜(the foul worship of Venus,Aphrodite)。在“維納斯神廟”或阿佛羅狄忒神廟裏麵,長期活躍著1000-2000名妓女或女祭司以及奴隸。當時哥林多人口大約14萬之多;幾乎1%的人口是妓女。實際上,賣淫業是哥林多繁榮的商業支柱之一(Strabo)。她們之中最著名的拉猗司(Lais of Corinth),她被人們描述為那個時代最美麗或德藝雙馨的交際花,一些哲學家和體育明星趨之若鶩;而消費者為得到她需要支付天文數字的費用。Lais的名畫可以視為哥林多的形象代言人。所以保羅在哥林多書信中談到的奸淫罪首先指向嫖娼活動(哥林多前書6:15-16;7:2)。哥林多也充滿了屬靈淫亂,滿城偶像。保羅如果從北門進城,他首先看見的是醫術之神阿斯克勒庇厄斯(?σκληπι?ς,Asclepius,Vediovis)的神廟,他是阿波羅的一個兒子,被崇拜為“醫治者”,宗教符號是Rod of Asclepius。他的女兒們分別是健康女神Hygieia、康複女神Iaso、醫療女神Aceso、裝飾女神Aglæa/Ægle、普救女神Panacea。而不遠處,屹立著雅典娜神廟和以崇拜羅馬皇帝為宗旨的Temple E……
哥林多文明的特質是:淫亂、控告並清高著。一方麵這裏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淫婦,另一方麵這裏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怨婦——隻有淫婦才有極強的控告傳統。一方麵淫者見淫,有能力,有經驗;另一方麵,淫而不得就控告,隻有淫人對淫人的嫉妒才如陰間般殘忍,此時偽善的不共戴天。哥林多的“金羊毛英雄”伊阿宋(Ι?σων,Easun)在偷竊犯罪中和女巫美狄亞(Medea)相愛了;但伊阿宋後來移情別戀,美狄亞因嫉妒和報複將自己親生的兩名稚子殺害以泄憤。這不是偶然的,實際上在這對罪犯夫妻私奔的旅程中,美狄亞就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弟弟,並將其碎屍扔入大海,為了阻止祖國和父親的攔截。而犬儒隻是一種文化怨婦,與權力和人民淫亂而不得,於是清高直如狗,咬人似乎犬——做狗也不會放過你。同時,婊子要立牌坊,於是這裏也是“文化中心”。哥林多是狄奧根尼的故鄉,也是全世界犬儒文化的故鄉。不僅如此,哥林多是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和猶太文化密集交匯之地。“中西”文化的結合,往往是最惡俗部分的結合;這是“狗”和“儒”的結合。
現在我們在說說下聯。災民、政客、與商賈一色:苦難、頑強並奢侈著。首先這是一個災民之城。哥林多在曆史上多次經曆毀滅的命運。苦難如果不將人引向啟示真理,必將人擄掠到災民理性。傳說哥林多是由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兒子科林托斯(Corinthos)或大洋神俄刻阿諾斯(?κεαν?ς)的女兒埃費拉(Ephyra)所建立,“第一哥林多”在公元前2千年被摧毀。另外一個傳說稱哥林多的創始人就是西緒福斯(Σ?συφος,Sisyphus);這個狡猾之王實在可以視為整個人類徒勞無功的生命曆程的縮影。主前431年,引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因素之一即哥林多和雅典之間對於科林斯殖民地科爾庫拉的爭奪和商業利益衝突,這場內戰是希臘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主前146年羅馬摧毀科哥林多,羅馬屠夫Lucius Mummius用屠城(屠殺所有男丁)和移民(婦女兒童賣作奴隸)和放火焚燒等手段徹底消滅了哥林多人。主前44年愷撒在這裏重新建城,保羅到達哥林多的時候,這裏的哥林多居民幾乎不再是傳統的哥林多人了;哥林多人幾乎都是新移民或羅馬的自由民。西緒福斯這個形象是所有災民不屈不撓和百無聊賴曆史的生動象征。這個城市,這類民族由於曆經滄桑和興衰,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但也僅僅是生存而已,不再有信仰。在曆史上,古希臘七賢之一的佩裏安德 Περ?ανδρος(約前627-585)曾在這裏實行統治;不過有資料顯示這位希臘偉大的政治家可能和母親有亂倫關係,並憤怒中殺死了妻子。哥林多也是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羅馬、亞曆山大),亞該亞省會。最後,由於商業地位和體育活動,哥林多總是很有錢,而且消費極高——正因為如此,基督徒怎樣使用錢,就成為哥林多書信的主要議題之一(保羅談奉獻)。
這就是保羅要去的地方,上帝要在這個罪惡之城建立教會。這是神跡。很多弟兄姐妹總是對自己的城市和處境感到孤立無援,他們不相信上帝能在這樣的石頭上為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但是,在神凡事都能。當然,這並不導致盲目樂觀的屬靈輕浮態度。在哥林多建立教會是很難的。這種艱難一方麵表現在使徒行傳18:1-22中,那是教會的產難;另一方麵,表現在牧會的艱難中,這些艱難充分記在哥林多書信——再沒有哥林多教會那樣混亂的教會了。但神在兩種意義上都是得勝的神:從未棄絕反而繼續建造;並用“哥林多經驗”祝福曆世曆代的教會。
1 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2 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 3 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 4 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裏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5 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
從雅典向西行65公裏,到達哥林多。χωρισθε?ς,離開,在這裏是被動語態——保羅被迫離開雅典。?λθεν,來到,主動語態——保羅在哥林多主動傳福音。這個被動-主動的過程非常經典,這實際上也是基督徒共同的天路。你離開一種狀態可能是被迫的,甚至不情願的;但是,你會越來越積極主動地承擔神接下來加給你的使命和工作。在這裏保羅找到了一對夫妻,就是百基拉和亞居拉。這對夫妻的名字在新約聖經中共出現了6次,其中亞居拉為首2次(使徒行傳18:2,哥林多前書16:19),百基拉為首4次(使徒行傳18:18,18:26;羅馬書16:3;提摩太後書4:19,Πρ?σκα)。所以很難從中得出“女領袖”的結論來。至於談論百基拉是否是尊貴的婦女或比丈夫更火熱,也很難找到直接證據。
這裏提到了四個地名:哥林多、本都、羅馬、義大利;這裏提到四個人名:首先是保羅。其次是亞居拉,?κ?λας,意思是“鷹”;百基拉,Πρ?σκιλλα,意思是遠古或永恒(ancient)。最後是羅馬皇帝革老丟(Κλα?διος,1 August 10 BC – 13 October 54 AD;41年—54年在位)。這位羅馬皇帝在使徒行傳中共出現兩次( 使徒行傳11:28 ,18:2),這是一位充滿爭議的皇帝。然而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上帝為了拯救哥林多,動員了世界帝國各種力量,來搭建傳道團隊,建立教會。殘疾人革老丟不過是上帝的棋子。不僅如此,在淫亂世界建立教會,首先是從家庭出發;所以保羅從這對“模範夫妻”為核心同工,開始建立教會。這對夫妻也算是“商業巨子”,在哥林多、以弗所和羅馬都有房產(哥林多前書16:19;羅馬書16:3-5)。上帝預備他們作保羅的同工,實在是對保羅很大的祝福。這對夫妻來到哥林多顯然也是被迫的,但很快,他們開始主動而且越來越主動成為保羅一生的核心同工。 他們後來留居以弗所,應該主要就是出於福音的目的。
這對夫妻以製造帳棚為業(σκηνοποι?ς,a tentmaker),這與保羅同行。保羅一直堅持作工,他的這項工作也引起了怎樣理解“全職侍奉”的一些討論(使徒行傳20:34-35;帖撒羅尼迦前書2:9;帖撒羅尼迦後書3:8;哥林多前書4:12;哥林多後書11:9;腓立比書4:12)。我個人理解,保羅這樣辛苦做工。乃是“額外”的貢獻,並非是對教會聖職人員的規製。也就是說原則上,牧者應該靠著福音養生;但如果牧者自己有這樣的恩賜和感動,在不影響侍奉的前提下,可以用自己的雙手貼補生活。另外,製造帳棚這種行業有可能起源於猶太人的住棚節。當然,你可以從這裏引申,討論保羅和他的同工怎樣建立教會,而教會就是基督徒的帳幕(以賽亞書13:20)。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見使徒時代神仆人職業的一些特點:漁夫、稅吏、帳篷製造者。換一個說法就是:得人如得魚,從大水的審判中拯救罪人;他們實實在在是罪人甚至是罪魁;神用這些蒙恩的罪人建立聖殿。
神對教會的預備工作也包括會堂,在那裏,猶太會堂繼續成為保羅的講壇。而福音對象仍然是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可以想見,這裏的“辯論”(διαλ?γομαι)和“勸化”(πε?θω)自然都是imperfect。不久,“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來到亞該亞的首都哥林多。這裏提到馬其頓,可以參考腓立比書4:15,“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保羅離開馬其頓(庇哩亞)到雅典和哥林多的時候,可能基本上接近身無分文了。所以不得不動手做工,重操舊業。而根據哥林多前後書11:9,“我在你們那裏缺乏的時候,並沒有累著你們一個人。因我所缺乏的,那從馬其頓來的弟兄們都補足了。我向來凡事謹守,後來也必謹守,總不至於累著你們”。這意味著,西拉和提摩太的到來,給保羅帶來了腓利比人奉獻。是在這個經濟問題或糊口問題解決之後,保羅才更有精力和時間進入猶太會堂。另外我們看見,上帝為了贏得這座城市,繼續調兵遣將,將保羅另外兩位優秀的同工,也分配到這裏。哥林多不是保羅一個人打下來的。
而包括保羅自己在哥林多的事工,也不是出於他自己;而是出於聖靈。這時候,“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所謂為道迫切,原文是συνε?χετο τ? πνε?ματι,直譯是“被聖靈催逼”。動詞συν?χω在這裏的用法是:Tense: Im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保羅在這裏堅持不懈地為基督作見證。這個合成詞基本含義是“攜帶”,“擁有”(馬太福音4:24,;路加福音4:38,8:45等)。神的仆人是真實的奴隸,已經被聖靈捆綁,隻有傳道的自由,沒有不傳的自由。這是保羅後來對哥林多人說的話:“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哥林多前書9:16)。把愛主也歸榮耀給主,這是基本的誠實態度。一個人若秀自己靠自己為福音不顧性命,已經開始撒謊了。不僅如此,我們在這裏再一次看見傳道工作的中心和聖靈工作的目的:“證明耶穌是基督”(τ?ν Χριστ?ν ?ησο?ν)。換句話說,福音的目的是證明這個叫耶穌的人,是上帝的兒子,是那位救主。證明:διαμαρτ?ρομαι,通過見證極力證實(路加福音16:28;使徒行傳2:40,8:25,10:42等)。耶穌是基督,是保羅在各處猶太會堂傳講的基本信息(哥林多前書2:2;帖撒羅尼迦前書1:9-10);如果猶太人接受耶穌是基督,就可以歸信了。當然,這個信息對猶太教影響下的人也是有效的。
6他們既抗拒,毀謗,保羅就抖著衣裳說,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頭上,(罪原文作血)與我無幹,(原文作我卻幹淨)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7 於是離開那裏,到了一個人的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會堂。 8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
在任何城市和任何地方都一樣:一方麵,聽福音的人有信的,有不信的;另一方麵,不信的人可能起來逼迫傳道人,而帶頭的人總是律法主義者或犬儒主義者。在這裏,由猶太人代表。這裏有兩個動詞分詞來表示猶太人對福音的態度。第一是抗拒。?ντιτ?σσω,以戰爭敵對,像神一樣拒斥(羅馬書13:2;雅各書4:6,5:6;彼得前書5:5)。兩個含義充分說明了屬靈爭戰的本質。第二是毀謗,βλασφημ?ω,說惡毒的話,褻瀆(馬太福音9:3,26:65,27:39;路加福音12:10,22:65,23:39等)。注意路加福音12:10,“凡說話幹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我們能看見這裏麵的相關性。不僅使徒行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是一位,這個字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同時,這裏也明說,保羅是在聖靈催逼下講道的,因此,這些猶太人的確犯有褻瀆聖靈的罪。
正因為如此,保羅在與他們“割袍斷義”並且“拂袖而去”。關於抖衣服這個動作,可以參考尼希米記5:13,“我也抖著胸前的衣襟,說,凡不成就這應許的,願神照樣抖他離開家產和他勞碌得來的,直到抖空了。會眾都說,阿們。又讚美耶和華。百姓就照著所應許的去行”。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頭上:Τ? α?μα ?μ?ν ?π? τ?ν κεφαλ?ν ?μ?ν,Your blood be upon your own heads;你們的血歸到你們自己頭上。原文不是“罪”,而是“血”;這流血的罪指代死罪。名詞κεφαλ?可以指人的頭,也可以指動物的頭;轉喻為“自己”或人的偶像。舊約聖經是這樣談論“歸罪”的:“15 人若與獸淫合,總要治死他,也要殺那獸。16 女人若與獸親近,與它淫合,你要殺那女人和那獸,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利未記20:15-16);“大衛對他說,你流人血的罪歸到自己的頭上,因為你親口作見證說,我殺了耶和華的受膏者。少年人就把他殺了”(撒母耳記下1:16);“36 王差遣人將示每召來,對他說,你要在耶路撒冷建造房屋居住,不可出來往別處去。37 你當確實地知道,你何日出來過汲淪溪,何日必死。你的罪(原文作血)必歸到自己的頭上”(列王記上2:36-37);“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作血)”(以西結書3:18;cf. 33:6)……所以這是非常嚴厲的審判,正如主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審判(馬太福音23:29-39)。
最後我們需要看到保羅麵對猶太人的自由;這也是傳道人、基督徒麵對所有抗拒和誹謗之人以及律法主義者應該擁有的自由。“抖衣”之後,你既不需要跟他們解釋,也不需要跟他們糾纏。所謂“與我無幹”,καθαρ?ς ?γ?,我幹淨了。這可能是指與我無幹,也可能指我從這件事上解脫了。換句話說,既然猶太人抵擋,就不需要再向他們傳福音了。這也是以西結所領受的命令:不傳你有罪;傳了他不聽,你就救自己脫離了罪。所以,“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π? το? ν?ν,from now,從現在開始(哥林多後書5:16;約翰福音8:11)。這個時間不僅是保羅告別哥林多猶太會堂這些猶太人的時間,也應該是所有傳道人和那些抗拒、毀謗的人說再見的時間。
保羅離開猶太會堂,這一動作如同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是的,我們要學會離開。μεταβα?νω指從一個地方換到另外一個地方,to pass over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to remove, depart(馬太福音8:34,;路加福音10:7;約翰福音7:3等)。這個動詞很多時候用作比喻,比如約翰福音5: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在這裏,耶穌用這個動詞比喻人從死地“移民”到生命的國度。這也是約翰一書 3:13-14的用法:“13弟兄們,世人若恨你們,不要以為希奇。14我們因為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沒有愛心的,仍住在死中”。而約翰福音13:1則用這個動詞比喻從世界移民到天國:“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然後我們來看神怎樣將第一批基督徒交給哥林多,並用他們建造教會;或者帶領這些人從死地移民到永生,從世界移民到天國。這裏有三撥人。
首先是“提多猶士都”:“於是離開那裏,到了一個人的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會堂”。保羅是進入提多猶士都(?ο?στος,just)的家中(ο?κ?α),繼續從家庭開始為哥林多教會準備根基。其次是“管會堂的基利司布(Κρ?σπος,卷發的)和全家都信了主”。這又是一家受洗的美好見證(哥林多前書1:14)。?ρχισυν?γωγος,ruler of the synagogue;會堂管理者(馬可福音5:22;使徒行傳13:15)。他是猶太會堂的領袖,他歸主的“政治意義”不亞於亞略巴古那位法官。最後,“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這裏有三個動詞是值得詳細分辨的。首先是動詞分詞“聽”(?κο?ω),信道是從聽道來的,這是關鍵。然後是兩個並列的imperfect動詞,一是相信(πιστε?ω),一是受洗(βαπτ?ζω)——信而受洗是應該同時發生的。所謂信卻不受洗,若非特殊情況,隻能是假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哥林多人當中,可能有以拉都,他是城內管銀庫的,也是位高權重之人(羅馬書16:24;提摩太後書4:20;使徒行傳19:22 )。以拉都後來也成了保羅重要的同工。
9 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隻管講,不要閉口。10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我有許多的百姓。
我們要注意苦難降臨和魔鬼攻擊的一個時間,就是在教會成長之際。這背後出於嫉妒。但是,在大逼迫來臨之前,主一定會親自臨到祂的仆人和祂的教會,與我們同在。主要在真理上堅固我們,使我們靠著真理有能力經曆並勝過前麵的風波。所以在哥林多人紛紛歸主和大逼迫來臨之間,主向保羅顯現。ε?πεν δ? ? κ?ριος δι? ?ρ?ματος ?ν νυκτ? τ? Πα?λ?,but spake the Lord to Paul in the night by a vision。首先是主說話,主是借著話語臨到保羅。其次是通過異象,這究竟是何種形式,我們不好妄說。再次是在夜間。一般這是休息的時間,聯係下文,可能也是保羅感到恐懼決定放棄的時間。主在我們最疲倦和絕望的時候,加倍與我們同在。主在哥林多賜下的話語實在寶貴,值得我們認真領受。
主的話語包括兩個方麵,第一是勸勉和鼓勵,也可以說是重申使命。“不要怕,隻管講,不要閉口”。沒有人能真正享有免除恐懼的自由,特別是一位傳道人在哥林多這樣的城市,可以說時時刻刻處於危險之中。你越是得人如得魚,你越是成為人類的仇敵。所以主首先要保羅“不要怕”(Μ? φοβο?);這個安慰旨在根除一切恐懼。這是神借著路加醫生給全人類的安慰(路加福音 1:13,2:10,5:10,8:50,12:7,12:32;使徒行傳27:24,)。然後用?λλ?(但是)強烈轉折,要保羅“隻管講”(?λλ? λ?λει)。λαλ?ω的意思是公開講論。是否敢於傳福音,證明你是否真的勝過了恐懼。所以神對祂的仆人說:“你要大聲喊叫,不可止息,揚起聲來好像吹角,向我百姓說明他們的過犯,向雅各家說明他們的罪惡”(以賽亞書58:1;參考耶利米書1:7-9,哥林多前書2:3-4)。最後,不僅要繼續講道,而且要不停地講,所謂“不要閉口”(κα? μ? σιωπ?σ?ς)。σιωπ?ω的意思是沉默不言(馬太福音20:31等)。這個不要閉口絕對不是要糾纏固定的人嘮叨,而是指在這座城市,要堅持講道。與此相關,魔鬼要使用一切辦法消滅講道台,包括用拉人出走的方式,逼迫傳道人閉嘴。傳道人必須熟悉、經曆和勝過這些“封口戰略”。
第二、主解釋祂這樣吩咐的兩個理由(兩個δι?τι,because)。首先,“因為有我與你同在”,以馬內利,世界灰飛煙滅。我們要知道我們信的是誰。?γ? ε?μι μετ? σο?,?γ?(我!)這裏用於強調。因此,“必沒有人下手害你”。ο?δε?ς,no one, nothing,沒有任何一個人;沒有任何一件事。?πιθ?σετα? σοι το? κακ?σα? σε,shall set on thee to hurt thee。我們可以參考一下?πιτ?θημι在舊約中的相關用法(LXX):”他們因為被領到約瑟的屋裏,就害怕,說,領我們到這裏來,必是因為頭次歸還在我們口袋裏的銀子,找我們的錯縫,下手害我們,強取我們為奴仆,搶奪我們的驢(創世記43:18);“13 人若不是埋伏著殺人,乃是神交在他手中,我就設下一個地方,他可以往那裏逃跑。14人若任意用詭計殺了他的鄰舍,就是逃到我的壇那裏,也當捉去把他治死”(出埃及記21:13-14)。這種傷害屬於故意傷害、蓄意下手傷害。所以神要保護祂的仆人,讓用詭詐殘害祂仆人的人中了自己的詭計。其次,“因為在這城裏我有許多的百姓”。Μοι,我的,也是強調。這是告訴保羅他這樣工作的目的,必有很多人要藉著他的工作得救。這對我們每一個傳道人和每一間教會都是提醒:我們並不知道身邊還有誰是神的百姓,因此我們在領受其他清楚的差遣之前,必須堅持,而且坦然無懼。不僅如此,這些百姓之所以能被找到,更因為主也與他們同在,這是另外一個方麵的以馬內利——聖靈感動他們聽道信道。
根據主對保羅說的話,也根據後文發生的事件,有一種可能:保羅所見的異象可能是對以賽亞書43相關經文的看見。請大家自己對照兩段經文中的對應之處:“1 雅各阿,創造你的耶和華,以色列阿,造成你的那位,現在如此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2 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趟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3 因為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是以色列的聖者你的救主。我已經使埃及作你的贖價,使古實和西巴代替你。4因我看你為寶為尊,又因我愛你,所以我使人代替你,使列邦人替換你的生命。 5不要害怕,因我與你同在。我必領你的後裔從東方來,又從西方招聚你。6我要對北方說,交出來。對南方說,不要拘留。將我的眾子從遠方帶來,將我的眾女從地極領回,7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作成,所造作的。8你要將有眼而瞎,有耳而聾的民都帶出來。9 任憑萬國聚集,任憑眾民會合,其中誰能將此聲明,並將先前的事說給我們聽呢?他們可以帶出見證來,自顯為是,或者他們聽見便說,這是真的”。
11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將神的道教訓他們。 12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13 說,這個人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神。14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就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15 但所爭論的,若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 16就把他們攆出公堂。 17眾人便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這些事迦流都不管。
保羅在第二次傳道之旅在哥林多停留了18個月,時間大約在53-54年;他藉著這段事工在這裏建立了哥林多教會。在你有更清楚的呼召之前,你隻能繼續在這裏。和合本對動詞καθ?ζω(to sit)的翻譯看來有些力不從心——保羅不僅在那裏“住”了一年零六個月;而是在那裏“坐”了一年零六個月。這個動作更為形象地見證了這個真理:“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靠著那愛我們的主,靠著那以馬內利,神的仆人在任何時候,在完成使命之前,當這樣坦然無懼地坐在那裏,。這個動作一方麵表示穩如泰山,平靜安穩;保羅接受了主的安慰,平靜下來。另一方麵,這個字是指拉比教導人的基本姿勢(馬太福音5:1-2,23:2);甚至是一種審判姿態(馬太福音19:28,20:21)。另外,這個動詞也表示等候,特別是等候神。路得記 3:18,“婆婆說,女兒阿,你隻管安坐等候,看這事怎樣成就,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路加福音24:49,“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我們在蒙特利爾已經“坐”了快五年了,“坐”得很多人莫名其妙甚至七竅生煙;“坐”得我們自己如鷹上騰,玉樹臨風,知道天開了,千帆過海,春風浩蕩。
當然我們不是異教徒,不是說你坐在那裏打坐,或者像犬儒派那樣,坐在那裏曬太陽,秀清高。不是的,保羅坐在哥林多是“將神的道教訓他們”。他一定非常忙碌,甚至連編製帳篷的時間都沒有了。動詞分詞διδ?σκω(teaching)表示坐下的目的,就是教訓他們(διδ?σκων ?ν α?το?ς,teaching among them)。而教訓的內容,不是保羅自己的真知灼見或主義新說,而是神的道,τ?ν λ?γον το? θεο? ,the word of God。這如同道成肉身,住在哥林多。
保羅坐在哥林多,哥林多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正如起初,耶路撒冷合城不安。仇敵沒有馬上反撲,僅僅是在醞釀和等候一個時機。“12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Γαλλ?ων的意思是“靠吃奶活著的人”,他現在成了亞該亞的省委書記。他有位兄弟是一位哲學家(Jucius Annaeus Seneca),借著他的一些記述,我們了解到迦流的一些個性。大體上說,迦流好像是一位比較“親民”的官,其文化背景應該是斯多葛派或犬儒主義者。迦流赴任應該是主後53年前後。從這段信息來看,這是一位標準的政客。猶太人一定認為機會到了,他們可能揣摩新領導即使不支持他們,也不會支持保羅。即使因為“百廢待興”,新官上任也沒有精力管理這類案件;因此可能會給他們濫用私刑的機會。
於是猶太人起來攻擊保羅。κατεφ?σταμαι的意思是下手攻擊。而“同心合意”(?μοθυμαδ?ν)顯示,保羅這些日子的傳道,已經成功地促成了這座城市猶太人或律法主義者的團結。保羅而不是其他傳道人,成了眾矢之的和精英的公敵。而控告的方式仍然是訴諸政治和掌權者,捆綁權力,“拉他到公堂”。β?μα相當於哥林多的亞略巴古,原意也是指高起的平台或審判台。彼拉多就是坐在這樣的位置上審判耶穌(馬太福音27:19;約翰福音19:13);希律也坐在這樣的位置上論斷臣民(使徒行傳12:21)。 ?π? τ? β?μα(to the judgment seat)這個詞組,也主要指“過堂”,在公堂之上接受有關當局的審判。控告者的方式不同於雅典模式,而是經典的猶太人的控告:“13 說,這個人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神”。這裏的律法應該不是指羅馬法律,而是指猶太律法;或者一語雙關。但這不是一個比較愚昧的控告,更可能是一個陰謀——這樣的控告讓哥林多最高當局完全不得要領,就給濫用權力提供了空間。事實上,猶太人因律法而起的爭訟,已經讓羅馬當局在很多地方都厭煩透了。而這一點,哥林多的猶太人應該心知肚明。
但正如主對保羅是應許的——或耶和華神對先知所應許的——在哥林多沒有人能下手害他。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看這些政治動物。“14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就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15 但所爭論的,若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 16就把他們攆出公堂”。?ν?χω的意思是艱苦地忍耐。迦流在強調,他已經一忍再忍但忍無可忍了。?γ?在這裏也是強調,大意是,“我”根本不願意管你們這些爛事。猶太人實際上是碰了一鼻子灰:“(他)就把他們攆出公堂”。?πελα?νω(驅趕)這個動詞在新約中隻出現這一次,這是一個非常強暴和具有侮辱性的動作。他們不敢對羅馬公民保羅動手,“ 17眾人便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果然,“這些事迦流都不管”。值得強調的是,原文“眾人”乃是δ? π?ντες ο? ?λληνες,直譯是“所有希臘人”,因此行凶的可能包括猶太人和希臘人,他們基於不同原因都痛恨保羅和幫助保羅的人。對希臘人來說,猶太人一語雙關成功將他們挑動起來。τ?πτω(痛打,馬太福音27:30等)是imperfect,暴行在公堂之上和省委書記麵前,公然持續發生。?μπροσθεν το? β?ματος,before the judgment seat,在審判台前。
所提尼(Σωσθ?νης,saviour of his nation)像基利司布一樣,是另外一座會堂的管理者;或者是基利司布的繼任者。關於所提尼為什麽挨打,人們聚訟紛紜。他有可能因為向保羅開放會堂而被猶太人毆打。但有人說他當時是控告者的代表,因為觸怒希臘人而被希臘人群毆。也有人說是猶太人不滿意他的訴訟水平,因控告失敗而遷怒於這位領袖或代理律師。無論如何,這場暴行可能成為所提尼信主的一個動力。沒有理由懷疑,他後來成了保羅的弟兄和同工(哥林多前書1:1)。暴力對信仰是無能為力或黔驢技窮的反應;而苦難往往會成為一個人離開世界歸向基督的契機。有時候,那個人總是不信,甚至逼迫基督徒。他隻是需要一頓“胖揍”。在這個意義上,“迦流都不管”也可以視為上帝的“任憑”——罪人需要一次生活的“毒打”。當然,基督徒永遠不需要親自動手。掌權者或外邦人會摩拳擦掌,他們往往不知不覺成了福音的“義工”。而一個基督徒以後才會明白這個真理:讓群毆來的更猛烈些吧!
18 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為許過願,就在堅革哩剪了頭發。 19 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裏,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 20 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他卻不允。21 就辭別他們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於是開船離了以弗所。 22 在該撒利亞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問教會安,隨後下安提阿去。
這場暴行並沒有馬上讓保羅離開,保羅又在哥林多住了(προσμ?νω)很多日(?μ?ρας ?καν?ς,sufficient days,足夠長的日子)。顯然一直到使命完成或教會建立,才“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這個同行主要可能是為了照顧保羅的生活,當然也可以提供福音事工的幫助,同時也是要在以弗所留居。大家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堅革哩(Κεγχρεα?,米),它是哥林多東部的港口。“堅革哩理發”的解釋也是莫衷一是。我的領受是,這件事不僅表明保羅對猶太律法的恪守(民數記6:18);也表明他的從容不迫。這是常識,一個慌亂的人是沒有閑工夫理發的。實際上保羅也在這裏建立了教會,羅馬書16:1可以作證,“我對你們舉薦我們的姊妹非比,她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保羅第二次傳道之旅實在是凱旋而過,青春作伴好還鄉。
經過2-3天的行程,保羅回到亞洲,第一站是以弗所。保羅像以往一樣在這裏傳福音。保羅非常愛護百基拉和亞居拉,沒有讓他們進入猶太會堂,而是自己進去。有可能猶太人會把這對夫妻當成外邦人,他們的進入會引起衝突。“20 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按原文,這個“眾人”(他們)更可能指,或首先指百基拉和亞居拉。和合本的翻譯似乎丟掉了一句話:Δε? με π?ντως τ?ν ?ορτ?ν τ?ν ?ρχομενην ποι?σαι ε?ς ?εροσ?λυμα,It is necessary for me by all means to keep this feast that cometh in Jerusalem,我必須竭盡全力遵守在耶路撒冷的節期。這句經文告訴我們保羅趕回耶路撒冷是為了按律法參加猶太人的大節(地熟人認為是逾越節;也有人認為是五旬節或住棚節)。這一點也可以說明,他為什麽很快又踏上了第三次傳道之旅。保羅離開以弗所從該撒利亞登陸,目的地是耶路撒冷教會。最後返回出發地安提阿。無論如何,保羅沒有在以弗所滯留很久,就急著返回敘利亞。但是在第三次傳道之旅中,以弗所將成為重點,屆時我們將詳細討論在這座城市中發生的屬靈爭戰。
無論這個節期是什麽,保羅是因為要過“傳統佳節”才返回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的。你可以將保羅從哥林多到安提阿的行程看為保羅的“春運”,他要千裏迢迢“回家過年”,與親人團聚。首先當然是為了遵守猶太律法。但更重要的目可能是兩個。第一、用自己的經曆和見證來祝福耶路撒冷教會和安提阿教會。這就是國度的觀念。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教會的傳福音的過程中,不能總是放棄後方,讓撒旦不斷抄襲後路。第二、從教會基地那裏汲取力量。無論如何,西方新建立的這些教會在真理和生命上對保羅的幫助不大,那裏的會眾都是作嬰孩的,所以保羅也需要在東方的“母會”中重新獲得能力。這一方麵顯示,沒有任何一個所謂重生了的基督徒或牧者,就不再需要教會生活了;正相反,任何人都必須住在施恩之具中獲得主的幫助。另一方麵,教會有責任不斷關切差遣出去的傳道人,作他們穩固的後方。不僅如此,這個春節之後,在愛和真理上重新裝備起來的保羅,將風塵仆仆地踏上新的旅程。讓我們祝福耶穌基督的“民工”,願他在所進入的所有大城建立耶和華的帳幕,願他“在神麵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10:4b-5)。阿門!
在哥林多這樣的地方建立教會,絕不是一朝一夕、畢其功於一役的事。保羅要第二次、第三次返回這裏;而且可能給哥林多教會寫過四封書信,用於解決教會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建造教會。聖經收錄了其中兩份,就是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我們可以通過結構分享來了解這兩份書信的基本內容:一方麵是認識教會的基本問題;另一方麵是學習解決之道。相對來說,前書更強調稱義,後書更強調成聖。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這兩卷書可以合為一卷,成為教會神學的範本。
哥林多前書的基本結構可以交叉如下:一、十字架(1-2)。二、教會:1、牧眾(3-4);2、男女(5);3、弟兄(6:1-8);4、身體(6:9-20);5、家庭(7);6、食物(8);7、牧者(9);8、聖禮(10-11);9、聖道(12-14)。三、複活(15-16)。在這個交叉結構中,首尾呼應著基督救贖和因信稱義的基本真理,第一部分重點在基督為我們的死,赦免了我們的罪;第三部分重點是耶穌為我們複活,使我們稱義。而基督的教會,就是以十字架和複活為根基的團契。中間部分講論教會生活9個方麵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具有普世性,不單單是針對哥林多教會的。其中第16部分之所以可以一並歸入“複活”這個主題中,乃是因為,隻有相信複活的人,才可能是奉獻著的人。這一點正如哥林多前書16:22所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
哥林多後書也可以放入交叉結構。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大衛鮑森在在內,大部分人宣稱這卷書是“最沒有組織的一卷書”,意思是邏輯混亂,隨機拚湊而成。這是大衛鮑森們又一次信口開河和無知無畏。實際上這卷書的結構同樣甚至更加精美:一、牧者:患難與真信心:(1-5);二、教會:生命與奉獻(6-9);三、牧者:假使徒與患難(10-13)。首先,前後呼應的是牧者的患難:第一部分的患難主要是麵對的世界;第三部分的患難已經是內外交逼。保羅以自己為證,也是為了給所有基督徒示範何為信仰,何為十字架的道路。如果說在前書的相關部分重點講耶穌的十字架和複活,後書的相關部分則是講基督徒的十字架和在基督裏的重生。中間部分則強調基督徒的獻祭生活,一方麵是生命的獻祭或身體的活祭,另一方麵是錢財的奉獻。
在哥林多前書中,有膾炙人口的愛的頌歌。如果說保羅在智慧之城雅典講智慧,則在愛欲之城哥林多講愛。值得強調的是,這首愛的頌歌在應用之中存在普遍的偏離。我們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保羅這裏談的愛主要是指教會之愛,而不是世界之愛和男女之愛,盡管可以將教會之愛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寬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但是,首要和根本的,這是在談教會內部的愛。一方麵,沒有教會生活的人根本不配談這裏的愛,也不可能明白保羅所說的愛;另一方麵,沒有這種愛教會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第二、這段經文“隻喜歡真理”這個強調,基本上被忽視了,愛神愛真理的相關內容被剝離,愛的頌歌單單扁平為仁愛(人與人之間的相愛)。這樣一來,愛的頌歌進一步遠離教會,進一步被擄掠到巴比倫、埃及和世界。所以我們注意到霾國邪教一個經典表情:完全沒有教會能力的一些人,天天愛來愛去地互相討好,或以“那人沒有愛心”為名定罪別人和教會。
首先我們要注意,這段經文是在教會語境中展開的,而且是放在“聖道”這個大主題之下的。其次我們知道,很多人也提到,“愛”這個字用的是?γ?πη ,這和希臘人常常使用表示愛欲和有愛的那些字不同;這指向神聖之愛或從神而來的彼此相愛,對人犧牲的愛,對人舍己的愛。這沒有什麽問題。但這個愛在聖經語境中,主要的用法在三個方麵。第一、神的愛或神就是愛((約翰福音5:42,13:35,15:9-10;約翰一書4:8等)。第二、對神的愛。不是指愛人,而是指愛神(馬太福音24:12;路加福音11:42)。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愛在希臘和中國所有外邦人文化中都存在,甚至更加博大精深泛濫成災;但是,在這些異教文化中,從來沒有神對人的愛和人對神的愛。第三、這個字也同時或專門指聚會之愛,盛筵之愛、節會之愛(love feasts)。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γ?πη首先是指以聖餐、聖壇為中心的教會生活之愛。而這種愛,更是基督教絕無僅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V46ycq0d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H5WhAdPnc
現在我們來看看哥林多前書13:4-8a,“4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6 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愛是永不止息”。隻有在教會語境中,哥林多前書13:4-8a中的每一句話才可能被充分、準確地理解。不過我們首先要將原文放在這裏,以便重新對這段經文進行結構分析:
? ?γ?πη μακροθυμε? χρηστε?εται
? ?γ?πη ο? ζηλο?
? ?γ?πη ο? περπερε?εται ο? φυσιο?ται ο?κ ?σχημονε? ο? ζητε? τ? ?αυτ?ς ο? παροξ?νεται ο? λογ?ζεται τ? κακ?ν ο? χα?ρει ?π? τ? ?δικ?? συγχα?ρει δ? τ? ?ληθε??;;π?ντα στ?γει π?ντα πιστε?ει π?ντα ?λπ?ζει π?ντα ?πομ?νει
? ?γ?πη ο?δ?ποτε ?κπ?πτει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將哥林多前書13:4-8a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講教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忍耐和善意;這是從神而來的“正能量”。第二部分講教會中人與人之間要遠離陰間的權柄和試探,就是嫉妒。嫉妒是從魔鬼而來的“負能量”,是拆毀教會最重要的勢力。實際上教會所有的風波歸根結底是嫉妒,甚至嫉妒罪。第三部分較長,主要是管理自我或舍己。老亞當是最難製服的,因此這裏連續“8誡”地管理自我;並在“八戒”基礎之上,為自我開辟了唯一的自由之路——隻喜歡真理。所謂不喜歡不義,就是不要在不義的罪中有份。在教會生活中,不義常常表現為論斷審判、蜚短流長和愛管閑事的罪。隻愛真理是偉大的屬天自由,讓我們從別人和自我的奴役中抬起頭來,思想上麵的事。然而真理是紮心的,隻有在這種心誌或信心中,你才可能持續聽道,住在真理之中,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如果不是涉及真理,這四句話是不可理解也是違背聖經的。換言之,隻有聖經或聖經上的道理才值得我們“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最後一句是前三個愛的總結:愛是永不止息。? ?γ?πη ο?δ?ποτε ?κπ?πτει。副詞ο?δ?ποτε可以翻譯成never,有決不、從不、永不之意(馬太福音7:23,9:33,26:33等)。“止息”(?κπ?πτω)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幾乎全部是指“從高處掉下來”、“下落”(馬可福音13:25;使徒行傳12:7,27:17,26,29,32;羅馬書9:6;加拉太書5:4;雅各書1:11;彼得前書1:24;彼得後書3:17;啟示錄2:5)。所以,ο?δ?ποτε ?κπ?πτει的意思可能比“永不止息”要豐富的多;而且在教會語境之下,更可能是強調這樣兩個事實。第一、隻有隻愛真理,才能忍耐相愛到底。棄絕教會的人,多是不愛真理愛管閑事的無聊之徒。所以愛指向“不要停止聚會”(希伯來書10:25),在教會生活中半途而廢的人根本沒有神的愛;在一切“愛情”中夭折的靈魂從未蒙愛、能愛。第二、這是信心宣告:在基督裏我們仍然“相信愛情”,就是相信可以穿越並勝過罪惡之城哥林多所有試探和苦難的“永遠的愛情”。從來沒有永不止息的愛,愛情的結局永遠是美狄亞的擱淺和沉船,是絕望、冬天和先行到死。但是感謝神,從今以後,“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麵前已經蒙恩了”(路加福音1:30)。阿門。
任不寐,2015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