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7:44-53,“44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有法櫃的帳幕,是神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見的樣式作的。45這帳幕,我們的祖宗相繼承受,當神在他們麵前趕出外邦人去的時候,他們同約書亞把帳幕搬進承受為業之地,直存到大衛的日子。46 大衛在神麵前蒙恩,祈求為雅各的神預備居所。47 卻是所羅門為神造成殿宇。48 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49 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50 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51 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52哪一個先知,不是你們祖宗逼迫呢?他們也把預先傳說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如今你們又把那義者賣了,殺了。53你們受了天使所傳的律法,竟不遵守”。感謝神的話語。
由於時間關係,為了將使徒行傳7:54-8:4作複活節的證道經文,我們將殉道者5和殉道者6合並在一起講。諸位或許注意到司提反在講論亞伯拉罕、約瑟和摩西之後,他敘事的方式突然轉變了,這裏的主要角色不再是人,而是會幕和聖殿。摩西、約書亞、大衛、所羅門都一筆帶過,但是,會幕本身成了司提反證道最後的中心。會幕首先是基督的預表,進而是基督教會的預表。在某種意義上,基督和祂的教會,正是整卷聖經啟示的中心。我們一定要明白,以色列人三場大旅行的最後目的地不僅是迦南,更是那裏的會幕和聖殿。這是一貫的:亞當和夏娃的伊甸園、挪亞的方舟、亞伯拉罕的壇、以色列人的會幕,所羅門的聖殿;一直到新約中的教會,真正的主題是“在基督裏”。這從摩西五經中看得非常清楚(出埃及記建立會幕,利未記會幕生活;民數記以會幕為中心形成耶和華的軍隊)。
出埃及記首先記述了會幕降臨的過程。出埃及記1-15章記述以色列人在埃及;15-19章他們到了曠野,20-24章講十誡與律法,而25-40章全部在講會幕。這個邏輯結構與司提反證道幾乎是一致的。事實上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以及使徒書信之間也存在同樣的邏輯關係。我們至少可以看見兩個方麵的真理。第一、在基督裏得救。出埃及記1-19以逾越節的羔羊為中心,講選民的得救。而出埃及記20-24章與25-40之間的關係也值得特別強調;西奈山降下律法和會幕,而二者之間有因果關係,分別代表摩西和基督(約翰福音1:17)。一方麵,律法使人知罪,告訴人根本不可能守全律法;另一方麵,會幕預表人的赦罪和成聖——會幕是基督獻祭的預表,進而是基督教會的預表。所以請注意,出埃及記32章有五旬節金牛犢事件,五旬節降律法,律法讓人死,就有3000人死(出埃及記32:28);而新約中的五旬節降聖靈,教會成立——教會會幕的預表,結果3000人得救(使徒行傳2:41)。
第二、在基督的教會裏成聖。注意前後15章之間的對比,前15章“在埃及”;後15章在會幕或在教會。出來的目的不是個人自由和個人屬靈,而是建立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新娘,教會——個人的屬靈和自由,是在教會生活中完成的。教會是天路的目的,盡管不是終極目的。因此所有新約書卷全部是教會用書,福音書是為教會寫的福音書,使徒行傳告訴我們教會的建立簡史;所有書信都是教會書信。沒有牧會的牧師根本就不是牧師,沒有教會生活的基督徒根本就不是基督徒(相關討論請參考拙文《中國教會的反教會傳統》)。當你高調說“神就是愛”,“活著就是愛”卻沒有教會的時候,你的基督信仰隻是一個謊言,你的信仰隻是披著基督信仰的異教活動或世俗小學而已。你隻是想要基督信仰的屬世的祝福或榮耀;卻不要基督徒對教會的責任以及背後真正屬天的祝福和榮耀。
以前我們談過,使徒行傳是整卷聖經的樞紐,是舊約和新約的橋梁。僅就會幕這個主題而言,至少三卷書同時會成為我們今天必須引證的內容:利未記在舊約的意義上闡述了會幕稱義和成聖方麵的真理;利未記在某種意義上講的就是會幕神學或教會神學。希伯來書和哥林多書信,在新約的意義上,分別從稱義和成聖兩個方麵,帶領我們進入會幕一切的真理。使徒行傳7:44-53仍然可以放在這樣的交叉結構中:44-47介紹舊約的會幕,我會引證利未記講相關的真理。48-50揭示會幕的精義,我會引證希伯來書來講教會的真理。51-53實際上在講基督和教會的仇敵,我會引證哥林多書信來講我們怎樣勝過他們(會幕的仇敵與會幕的仆人形成對比,即44-47與51-53形成對比)。正如主所說的:“18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權柄原文作門)1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18-19)。阿門。
44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有法櫃的帳幕,是神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見的樣式作的。
第一、見證
這節經文首先的第一個詞就是會幕,而且是整個句子的主語,是司提反所要強調的核心話題。? σκην? το? μαρτυρ?ου ?ν ?ν το?ς πατρ?σιν ?μ?ν ?ν τ? ?ρ?μ?,這節經文直譯就是:The tabernacle of witness had in our fathers in the wilderness;見證的會幕,是在我們的祖宗中間,在曠野。μαρτ?ριον是見證的意思,中文沒有翻出來;而原文中並沒有約櫃一詞。這個見證首先是指約櫃的見證(這是舊約習慣的用法),是神和人立約的見證(更是基督的見證)。當然,也可以引申為會幕的見證。這個見證很重要,就是因為會幕的緣故,選民的生活才和外邦人的生活區別出來。不僅如此,如果說曠野比喻整個天路曆程或基督徒的人生旅程,會幕就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從先祖到今天,這個道理是一致的。動詞?ν這裏用的是第三人稱單數,主語是會幕;時態是imperfect,表示會幕開始並持續不斷、一直在以色列人中間。這個時態所表達的神學含義,與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的“不可停止聚會”的真理是一致的。
第二、名稱
會幕,σκην?,Tent,移動的帳篷,暫時寄居之地。會幕一詞常常用兩個希伯來字表示,?????? ????????,In the tabernacle of the congregation。如出埃及記29:43 ,“我要在那裏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出埃及記27:21,“在會幕中法櫃前的幔外,亞倫和他的兒子,從晚上到早晨,要在耶和華麵前經理這燈。這要作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就是在帳篷裏;而??????是約定時間和地點,appointed place, appointed time, meeting。這個字在聖經中一直指預定的時間(創世記1:14;17:21;18:14;21:2;出埃及記9:5;13:10;23:15);從出埃及記27:21開始,才有congregation的意思。動詞?????的基本含義是to fix, appoint, assemble, meet, set, betroth。所以,會幕這個概念,就是上帝預定時間和地點與選民相會(出埃及記29:42-46)。這首先指向安息日,最後應驗在基督身上(約翰福音1:14)。齊克果雖然蔑視教會,但他說過一句很正確的話:“一個人的偉大與渺小完完全全取決於他自身與上帝交往的程度”。上帝借著會幕與我們相會,為讓我們像祂的兒子。會幕乃是人間一切“約會”的本相,是伊甸之後的重逢,也是羔羊婚筵的預備。爽約者與國度無緣。
在聖經中,與會幕並用的專有名詞還有聖所:sanctuary,?????????,sacred place, sanctuary, holy place;分別為聖地。如出埃及記25:8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埃及記15:17,“要將他們領進去,栽於你產業的山上。耶和華阿,就是你為自己所造的住處,主阿,就是你手所建立的聖所”。這是強調神借著會幕生活要將我們從世人和世界中分別出來,進入使我們成聖的所在。其次,帳幕:tabernacle,住的地方。?????????,dwelling place, tabernacle,如出埃及記25:9,“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這個詞更強調寄居之意,正如耶穌說的,我的國不在這地上,地上的教會隻是天上國度的“派出機構”。另外,居所:the place for his dwelling。??????,standing place, station, post, office。這是強調“一站”,如申命記12:5,“但耶和華你們的神從你們各支派中選擇何處為立他名的居所,你們就當往那裏去求問約會的地方(創世記1:9)”。你可以將會幕想象為開往天國的車站,或者方舟的碼頭。最後就是聖殿:Temple,The holy temple;???????? ????????,the house of the LORD,神的殿。??????,house。房子,家(創世記6:14;7:1)。如列王紀上 6:1,“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百八十年,所羅門作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就是二月,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這個字強調教會就是永生神的家,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書3:15)。
第三、樣式
“是神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見的樣式作的”。首先,會幕不是任何人的發明,而是神自己設立的(出埃及記25:1)。其次,會幕的建設必須完完全全按著神所吩咐的“設計方案”製作(出埃及記25:8-9)。出埃及記25-31,吩咐建立會幕;出埃及記32:金牛犢事件;出埃及記33-40,完成會幕建立。這些不厭其煩的信息包括兩個方麵:神向摩西講述方案,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毫厘不爽地完工。這裏麵的真理是非常重要的:會幕必須以神的話語為根基,而不以任何人的意見為根基。這徹底根除了任何人關於教會的自以為是。不僅如此,摩西三次強調這個樣式是“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出埃及記25:40,26:30,27:8;參考希伯來書8:5),這是別有深意的。這首先自然是在敘述一個曆史史實,即摩西確實是在西奈山上領受的指示。但是,這山上也表示神的道路和旨意高過人的。同時,這讓我們想象耶穌的登山寶訓,山上顯榮,各各他山上釘十字架以及橄欖山上升天——這一切,乃是會幕或教會建造的根基。
根據出埃及記的相關記述,我們需要熟悉會幕的基本結構。(1)基本材料:皂莢木。???????;動詞??????的意思是折磨和苦待。這讓我們想起十字架,而耶穌乃是木匠之子。(2)基本架構:至聖所-聖所-院子;有幔子、蓋子、豎板、柱子等隔開(出埃及記26:1-37)。神的國是一條道路。(3)核心設施:至聖所的約櫃、施恩座和基路伯(出埃及記25:10-22);聖所有陳設餅的桌子(出埃及記25:23-30)、燈台(出埃及記25:31-40)和香爐(出埃及記30:1-10);院子裏有祭壇(出埃及記27:1-29:46)、銅盆(出埃及記30:17-21)和大門。相關的有祭司(出埃及記28:1-43)和祭物(出埃及記29:1-46),膏油與香料(出埃及記30:22-38),工匠和安息日(31:1-18)。這一切都將應驗在基督和祂的教會身上。值得強調的是,摩西三次提到神所設立兩個特別的地方,為“約會“之處。第一、出埃及記25: 21-22,“21要將施恩座安在櫃的上邊,又將我所要賜給你的法版放在櫃裏。 22 我要在那裏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我所要吩咐你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參考出埃及記30:6)。第二、出埃及記29:42-43,“這要在耶和華麵前,會幕門口,作你們世世代代常獻的燔祭。我要在那裏與你們相會,和你們說話。 43 我要在那裏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這兩個地方可以分別對應十字架和神的國。
會幕建設的“投資”出於會眾的奉獻,包括財物與個人恩賜兩個方麵。如出埃及記25:2,“你告訴以色列人當為我送禮物來,凡甘心樂意的,你們就可以收下歸我”。神也談到了贖罪銀的問題(出埃及記30:11-16)。
45這帳幕,我們的祖宗相繼承受,當神在他們麵前趕出外邦人去的時候,他們同約書亞把帳幕搬進承受為業之地,直存到大衛的日子。46 大衛在神麵前蒙恩,祈求為雅各的神預備居所。47 卻是所羅門為神造成殿宇。
司提反用最簡潔的方式,敘述了會幕經過約書亞和大衛到所羅門聖殿的曆史——王朝可以不斷更替,但會幕永存。所以,我們考察的重點也不是這三個人是誰,而是三個人與會幕的關係——三個人不過是上帝用來在應許之地建造會幕的仆人,但每個人的使命或分工不同。約書亞記一書前後都是以約櫃和會幕為中心的。首先,約書亞是抬著約櫃勝利渡過了約旦河(約書亞記3-4);其次,得勝之後,約書亞開始在應許之地建立會幕。約書亞記 18:1,“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裏,那地已經被他們製伏了”。最後,約書亞在會幕分派領地,宣講神的話語。約書亞記 19:51,“這就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在示羅會幕門口,耶和華麵前,拈鬮所分的地業。這樣,他們把地分完了”。約書亞也是在示羅會幕那裏教導以色列人(約書亞記21:2;22:29)。
請注意45節經文中,會幕怎樣被司提反強調為選民曆史的中心的。神使用我們在世界裏麵建造的不是任何個人的豐功偉績和屬靈表演,隻是會幕。約書亞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中即耶穌,?ησο?ς,???????????。神借著他和以色列大軍將外邦人趕出應許之地,為會幕的安放開疆拓土。這是一個“強遷”的過程。正如後來耶穌降生,世界沒有地方,但神一定能開辟出一個地方,作為神國度的起點。同樣道理,教會生活在我們的陳舊生活模式中也沒有地方,沒有時間,但神要從無造有。這不是人自己的工作,而是神(θε?ς)的工作。?ξωθ?ω,to thrust out,expel from one's abode,to propel, drive。這是一個很生動的字。建立會幕首先需要預備一個地方,然後,將其中阻攔會幕建設的外邦人驅趕出去。誰是外邦人呢??θνος也常常指很多人。這些外邦人當然包括假基督徒,隻有趕出這些站著應許之地不結果子、隻長蒺藜的人,教會才能建造起來。不過神“驅趕”的方式非常巧妙,很多時候,會以假基督徒“自絕”的方式順利驅趕出去。這隻能是神的作為。這種教會建設的神跡,我們和以色列人都是見證人。?π? προσ?που τ?ν πατ?ρων ?μ?ν,before the face of our fathers;神所成就的這些曆史就發生在我們麵前。“妖人一去不複返”,這是教會複興的前提。這個神奇的曆史一直到大衛建國的日子。
大衛是討神喜悅的,但神並沒有用他來建造聖殿(σκ?νωμα,tabernacle)。原因之一也是,大衛有自己的使命,就是進一步掃平和驅趕外邦人,在應許之地建立以色列王國。所以選民需要耐心,因為神有祂自己的計劃(曆代誌下6:7-9)。不過神在大衛裏已經進一步解釋了聖殿的真理。大衛“祈求為雅各的神預備居所”,這節經文我個人領受的是,這句話的重點是大衛尋找神的帳幕。?τ?σατο ε?ρε?ν σκ?νωμα τ? Θε? ?ακ?β,desired to find a tabernacle for the God of Jacob。α?τ?ω,渴求,祈求;動詞ε?ρ?σκω用作不定式,表示祈求的目的,基本含義是尋找並發現。詩篇5:7可以表達大衛的心態:“至於我,我必憑你豐盛的慈愛進入你的居所。我必存敬畏你的心向你的聖殿下拜”。為什麽大衛如此渴望神的聖殿呢?這裏有一個特別的詞,就是雅各的神。“神的殿”是雅各夢見天梯之後領受的異像(創世記28:10-22)。大衛渴慕雅各神的殿,至少向我們傳遞了如下信息。第一、即使世界上最偉大的君王仍然不是神;最偉大的國家仍然不是天國,隻有神和神的國才能給人帶來最後的安慰。第二、大衛一生內外仇敵多如牛毛,他需要借著聖殿的生活祈求上帝的幫助,感謝上帝的保守。第三、大衛和雅各都是“經典的罪人”,需要聖殿所預表的那種憐憫和救贖,即基督的恩典。事實上,所謂大衛祈求尋見聖殿,乃是宣告聖殿或教會是蒙恩罪人或信徒的聚會,而不是什麽正人君子或自以為義之人的俱樂部。這一點正是主所教導的:“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2:17b)。如果大衛祈求的是約瑟的聖殿,而不是雅各的聖殿,誰還能得救呢?神所建立的教會,就是用雅各和彼得這些爛石頭建造的教會。這是神的愛,也是神的大能。
大衛的故事也是從示羅的“聖殿”和約櫃開始的(撒母耳記上1-7);在撒母耳記下,大衛作王之後,開始迎接耶和華的約櫃,並安放在大衛城(撒母耳記下6:17)。神借著先知拿單向大衛預言,他的兒子將為耶和華建聖殿(撒母耳記下7: 13)。大衛在流亡中,因著信心,仍然將約櫃留在耶路撒冷(撒母耳記下15:25)。列王紀上下的中心是所羅門建殿;而曆代誌上下的中心,流散中的以色列人仰望神的聖殿。列王紀上5:1-10談到所羅門怎樣開始建殿,特別談到,聖殿的建築材料是推羅王希蘭貢獻的黎巴嫩的香柏木和鬆木——這些材料來自外邦。列王紀上5-9章是所羅門建殿的簡史。殿宇,ο?κος,a house,這個字強調的是“家”,或者乃是“天家”的預表(希伯來書11:16)。“家”這個概念就排除了“孤家寡人”的神學異端,新郎需要有新娘,反之亦然。保羅特別從亞當和夏娃骨肉合一的關係中,看見了基督和教會的關係。所羅門的雅歌乃是對這份家園之愛的充分抒情。所羅門聖殿於主前960年建成,主前586年毀於巴比倫人。我們曾談過相關的文化啟示:前6-5世紀,即聖殿倒塌之時,迄今為止各大主要宗教和哲學粉墨登場,自以為神小三紛紜。所羅門一千嬪妃,似乎已經預告了這個普世文明的前景。不過與此同時,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中,猶太人開始重建聖殿和聖城,直到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3、利未記與會幕生活
會幕或聖殿建立起來了,外邦人被驅趕出去,認識主聲音的羊進入主的殿,浪子回家。那麽,接下來我們應該怎樣開始會幕的生活,新生活,教會的生活。或者,神怎樣借著教會生活使我們成聖呢?利未記是聖經中特別重要的一卷書,她奠定了教會生活的全部基本原則。其中一些禮儀律和民事律已經過時了,不再適用於教會;但是,其中的精義永遠有效。所以我們今天要借著利未記的概論來學習會幕生活或教會生活的基本原則。我個人將利未記交叉結構如下。
一、祭(1:1-6:7)。二、祭司(6:8-10:11)。三、潔淨條例(11:1-15:33)。四、贖罪日與血(16:1-17:16):替罪羊。五、聖潔條例(18:1-22:33)。六、會眾(23:1-25:55)。七、約(26:1-27:34)。
利未記的第一個字就是“神呼叫”,教會就是神從世界中將自己的子民呼召出來,聚集為一家,並用真理使他們成聖。教會第一個原則是祭與約。這首先指向基督十字架的獻祭,這是教會存在的基礎,是基督徒得救、成為基督徒的唯一道路。在這個前提之下,新生命從“我要”的“舊生命”,被更新為“我給”的新生命,就是神的生命(約翰福音3:16)。基督徒必須從索取轉向奉獻。這個獻祭的生命具體包括五種祭,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獻祭生活。藉著燔祭和素祭,使我們記得我們的一切都是從神而來,因此應該歸於神。這個獻祭也讓人勝過財物偶像或世界偶像。獻給神的意思不是神貪求你的財富,而是讓你把真理看得更重要,讓我們為神活著。第二、感恩生活。平安祭提醒我們應該為一切平安感謝神。奪去感恩的人,隻能淪為撒旦的差役,苦毒和嫉妒把人變成吃人的豺狼。同時,要與人分享恩典,帶領人彼此相愛。第三、悔改生活。這是認罪的祭,即贖罪祭(不可彌補的罪)和贖愆祭(可以彌補的罪)。罪惡感首先使人和動物區別出來(向神認罪);然後將神的兒女(認自己的罪)和魔鬼的兒子(隻認別人的罪)分別出來。認罪悔改見證我們開始重生,從活死人變成新造的人。畜類是一聽見認罪就暴跳如雷的,並以我憑什麽向你認罪這種彎曲逃離教會。但神的兒女,新生命的起點和保守,就是十字架:每天向罪死,向神複活。約是祭的根基和完成,指向基督,無論是祝福和審判,都說明神的信實。
教會生活的第二個真理是祭司和會眾。首先是聖職人員的存在。祭司的設立,乃是為了發揮恩賜、踐履責任和維護秩序。其次是會眾的存在,包括按節期聚會和神聖家人之間的彼此饒恕。祭司與會眾形成團契,組成耶和華的軍隊,彼此互為肢體,是神所建造的房屋,這教會是基督的新娘。教會的第三個原則是潔淨和聖潔。潔淨指會眾的物質生活和現實生活,包括食物、生育、皮膚、房屋、性生活等等常見的問題。聖潔指選民的精神生活或信仰生活,教會禁止屬靈的淫亂、要求信仰的純正,踐履神的公正、仁愛和聖潔。教會生活的第四個原則就是“替罪羊”,預表基督並祂釘十字架。這永遠是教會的根基和教會生活的中心。首先體現在講道台,然後體現在祭司和會眾的生活。
48 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49 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50 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
司提反現在要從會幕轉向基督,因為會幕乃是預表基督。但是,他在整篇講道中沒有提到基督,卻是字字指向基督。因為他麵對的是熟悉舊約的猶太人,隻藉著舊約中的“矛盾”就可以帶領他們思想基督是誰。現在司提反是要將他們帶入舊約的“矛盾”中,如果沒有基督,這些矛盾是無法解釋的。一方麵,神藉著摩西和眾先知將會幕視為選民生活的中心,又應許說要在那裏與以色列人相會。但另一方麵,神又藉著先知說: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司提反引用的是以賽亞書66:1-2,“1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2 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虛心原文作貧窮)”因此,答案隻能有一個,這會幕要在基督裏成全,而這一真理,乃是耶穌自己宣告的。約翰福音2:19-22,“19 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20 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21 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22 所以到他從死裏複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
首先司提反使用了一個表示強烈轉折的連詞,?λλ?(但是;參考曆代誌下6:18)。我們也高度重視教會生活,但我們理解的教會不是一個建築,而是靈裏信徒與主的團契。司提反稱神為至高者(?ψιστος),這是猶太人的傳統,也強調神是個靈,是超越者。與此相關,雖然沒有教會生活的人一定是假基督徒;但是,進入教會的人未必就是真基督徒——除非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拜祂。所以主說:“23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24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4:23-24)。這句話也可以翻譯為“在聖靈和真理裏崇拜神”。這就將教會虛無主義和朝聖行動都區別出去了,也勉勵我們遠離大教堂事業。教會乃是心裏真正相信口裏承認基督是主的信徒,按著真理並以真理為中心的聚會。所造的,να?ς,用作複數,temples;指人造的各種崇拜場所。人手,χειροπο?ητος,made by the hands i.e the skill of men。一方麵,這個形容詞常指人造的殿宇、偶像以及割禮,因此它可以指各種人的禮儀;另一方麵,這個字也提醒我們,不要在神所設立的會幕方案之外,再添加繁文縟節。這個人手也讓我們回想“烏撒的手”。猶太教和天主教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警戒。
以賽亞書這段經文,重點應該在“我的安息”。聖所的真理乃是進入神的安息,這也是安息日這個誡命所傳遞的基本精神。? τ?ς τ?πος τ?ς καταπα?σε?ς μου,what is the place of my rest? 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希伯來書3:7-4:11解釋了何謂神的安息,以及我們怎樣竭力進入神的安息。首先,罪使人和神分離,使人和神都失去了安息。其次,神設立基督為安息日的主(馬太福音12:8),藉著基督的救贖使人與神和好。最後,以色列人無論怎樣靠自己的行為和律法,都不能進入神的安息,除非藉著基督,讓我們因信稱義。所以當神藉著先知的口追問“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祂不僅僅在否定人手所造的殿,也在否定所有人,所有自以為義的人。這裏麵包含著一種傷心,猶太人的曆史尤其是上帝的一部傷心史:雖然這一切都是神所造的,但這一切造物都讓神心中憂傷(創世記6:6)。沒有一個人靠自己能成為神的殿,能討神的喜悅。這一點正如耶穌說:“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路加福音18:8b)。因此,司提反引用這句話勸勉猶太人:不要徒然忙碌,應該趕快投靠基督;基督才是真正的聖殿,才是真正的安息之所。κατ?παυσις,安息,這個字也常常用來比喻“風靜”。我們為什麽需要教會生活呢?因為每個罪人都生活在不安中,這種不安的實際上是因為我們不見神的麵,被造物與創造主隔離,罪人和神分離,孩子與父母隔離,“良心”提醒我們與我們所傷害的人隔離……於是“神的靈運行在水麵上”,聖靈為我們擔憂。但聖靈恰恰藉著這些攪動,來找我們回家,與神團契,平靜我們生命的風和海。隻有在與神相會中,即在神的教會中,聖靈才會藉著神的話語安慰和釋放我們。不安的根源是神的不滿意,不滿足。但我們若進入基督裏,就風平浪靜了。我們的悲劇是,在“聖殿”或安息之所之外尋找安息,結果不安像瘟疫一樣成長,我們就這樣毀掉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與人與神的關係陷入愈演愈烈的不安和衝突之中。
2、希伯來書與會幕
那麽,耶穌說以祂的身體為殿,這是什麽意思呢?希伯來書特別全麵地將這個真理解釋給我們。
第一、天使與天國(1:1-2:18)
神教導摩西建立會幕,首先是從至聖所開始的,至聖所有約櫃、施恩座和基路伯。約櫃代表律法,指向基督再來和最後的審判(啟示錄11:19);施恩座代表神在基督裏的恩典和救贖(約翰福音1:17),而基路伯是天使的代表,顯示神的國不在這世界上(約翰福音18:38)。事實上,整個至聖所乃是指基督的國,是與世上的國分別出來的。天使特別形象地表明的這一點。正因為如此,希伯來書1-2章以罕見的篇幅談論耶穌和天使的區別——基督遠遠超過天使。一方麵,以基督身體為殿的教會,從世界分別出來;另一方麵,基督教會與一切異教區別出來——所有異教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敬拜天使卻不敬拜基督的宗教。
第二、祭司與基督(3:1-7:25)
進入教會的目的是進入神的安息。至聖所也代表神的安息,或與神和好。而隻有大祭司每年一次才能進入至聖所,並在香爐那裏為神的百姓進入安息禱告。因此這裏對比耶穌和摩西、亞伯拉罕、利未人、亞倫以及麥基洗德等舊約人物,用以說明耶穌才是我們的大祭司。首先,我們在基督裏就是神的家。其次,不要基督的人不可能進入神的安息。第三、神召選祂的兒子作我們的大祭司和永遠的祭司,祂為我們能夠進入至聖所代求。這工作就是聖所和至聖所之間幔子、香爐的工作。
第三、祭物與基督(7:26-10:20)
耶穌之所以能夠帶領我們進入安息,乃是因為祂將自己作為祭物獻上了,成為新約的中保,並且成全到永遠。對教會生活而言,這就意味著我們聚會的中心就是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特別是基督的複活,如今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到這裏,希伯來書的作者帶領我們進入整個聖所或聖幕。
他先談到聖所裏的燈台。這可以指向聖道,正如耶穌說我就是光(約翰福音1:1-5,8:12;約翰一書1:5),神的話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篇119:105;以弗所書5:13)。其次是陳設餅的桌子,這可以指向聖(餐)禮。耶穌說,祂就是神的糧(約翰福音6:32-58;馬太福音26:26)。然後是至聖所。耶穌是至聖所的大祭司(希伯來書2:17;希伯來書3:1;4:14-15;5:1-10;6:20-28;8:1-3;9:7-11;9:25;10:21;13:11)。首先是金香爐,指向基督的代禱和教會的禱告。其次是約櫃,裏麵(前麵?)是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法版(希伯來書9:4;列王紀上8:9;出埃及記 16:32-33;民數記17:10;申命記8:3;詩篇78:24;約翰福音6:58;啟示錄2:17)。嗎哪和杖可以預表道成肉身與死而複活;法版是基督在十字架上要成全的律法;施恩座和基路伯可以象征神的寶座和國度。約櫃就是墳墓(??????,“神的兒子+人的兒子”,創世記50:26;?????,聚集,“神的兒子是生命”)。約瑟的棺木,顯示人類的絕境: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變成了死氣沉沉的墓地,連約瑟也不能幸免。律法也是咒詛,律法使人知罪,罪的工價就是死(哥林多前書15:56;加拉太書2:19,3:10;羅馬書3:20,6:23,7:4-6)。於是神做恢複的工作,這就是施恩座。一方麵,神在基督裏遮蓋我們的罪;另一方麵,“好叫我們在他裏麵成為神的義”(哥林多後書5:21)。這把空椅子等候基督和白色的大寶座。基路伯指向基督的複活或空墳墓,也指向神的國(路加福音24:4;約翰福音20:12;羅馬書10:4)。我們也可以有這樣的看見:法版-施恩座-基路伯象征三位一體的神;而“盛嗎哪的金罐-亞倫發芽的杖”代表基督徒的生命:靠主的話得救、成聖,向主複活,以及神國的降臨(申命記8:3;以賽亞書27:6,55:10;馬可福音4:26-27)。
上帝實在是偉大的教師,用至聖所這個簡單的圖示,將基督教的“世界觀”清清楚楚地教導給一切“小孩子”:罪與死亡(法版)、神的救恩(施恩座)、複活與天國(基路伯)——基督的死而複活;道成肉身(日用的嗎哪)、人的重生(發芽的杖))——信徒靠著基督死而複活。而整個會幕,顯明選民怎樣進入至聖所:基督是唯一的道路。基督自己成了祭壇上的獻祭,帶領我們從外院進入聖所;並藉著祂身體裂開了聖所和至聖所之間的幔子,帶領我們在複活中進入至聖所(馬太福音27:51;馬可福音15:38;路加福音23:45)。約翰福音12-21可以看為會幕的應驗:逾越節榮入聖城(祭壇)、麥子的比喻(陳設餅的桌子)、光的比喻(金燈台);洗腳(銅盆)、禱告(金香爐);死而複活(至聖所)。
第四、信徒與基督(10:21-12:13)
既然會幕的一切設施和聖職已經在基督裏成全,那麽,接下來就是會幕生活或教會生活。這特別指向會眾的責任。首先這是神的家,而基督是頭。其次,勸勉會眾不可停止聚會,正如不可否認基督。這涉及潔淨和聖潔的基本問題。然後作者列舉了舊約中很多聖徒,用他們的信心見證來勉勵新約時代的基督徒。這些見證從根本上說就是“存心忍耐”的見證。而要有這樣的見證,需要時時刻刻“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這涉及教會生活的基本方麵,聖道和聖禮的供應,還有管教。
第五、聖徒與天國(12:14-13:25)
最後,教會生活的平麵關係,即彼此相愛。一方麵是“眾人和睦”;這個和睦不是在罪裏的和睦,而是在聖潔裏的和睦。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教會的和睦如果不建立在基督和祂的真理裏麵,這樣的“和睦”或沆瀣一氣外邦人比教會作的好。另一方麵是“弟兄相愛”。教會中的彼此相愛首先表現為接納客旅,包括新人。好為首的和嫉妒徒不是基督徒。其次是關愛為主受苦、受逼迫的人。第三是婚姻生活的聖潔。第四是 禁戒貪財。第五是尊敬和順服神的仆人。第六是彼此代禱。第七是盡可能向人行善,紀念主恩。值得一提的是,希伯來書12:22-23以及13:14再一次談到天上的耶路撒冷和萬千的天使以及將來的城。所以,希伯來書這五部分的結構,也可以視為交叉結構。
教會生活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會遭遇魔鬼和肉身的試探,以及魔鬼的控告——試探和控告共同的目的是奪去我們已經得到的基督的救恩。正因為如此,希伯來書前後四次警告基督徒:我們可能失去基督的救恩。這些警告如此嚴厲,使很多基督徒感到絕望;也成為釋經的經典難題。我們需要先將這些經文找出來,然後求神幫助我們,進入這一切的真理。
希伯來書3:12-19,“12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13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14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裏有分了。15 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 16那時聽見他話惹他發怒的是誰呢?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嗎? 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嗎?18 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嗎?19 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
希伯來書6:4-8,“1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2 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複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3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4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嚐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5 並嚐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6 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7 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8 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
希伯來書10:19-29,“19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20 是借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22 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麵前。23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24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5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原文作看見)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26 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27 惟有戰懼等候審判和那燒滅眾敵人的烈火。28 人幹犯摩西的律法,憑兩三個見證人,尚且不得憐恤而死。29何況人踐踏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褻慢施恩的聖靈,你們想,他要受的刑罰該怎樣加重呢。30因為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31落在永生神的手裏真是可怕的”。
希伯來書12:14-17,“14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15 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汙穢。16 恐怕有淫亂的,有貪戀世俗如以掃的。他因一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17 後來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棄絕,雖然號哭切求,卻得不著門路,使他父親的心意回轉,這是你們知道的”。
大衛鮑森用這些經文反對加爾文主義“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他的論述是對的。不過,對這段經文的應用,他沒有始終如一從語境出發。這段經文有兩個重要的語境。第一、曆史語境——勸阻猶太基督徒(“To The Hebrews”)在大逼迫時代返回猶太教堂,特別是,以否認基督為代價;第二、經文語境:否認耶穌,出賣長子的名分,棄絕神的家(教會);丟棄基督再來的盼望,停止相愛和聚會(10:19-25)——這四個核心問題,或兩方麵的問題,即公開故意棄絕基督和祂的教會,乃是“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清清楚楚針對的對象。一方麵,希伯來書非常清楚地駁斥了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讓我們警醒,恐懼戰兢,不可停止聚會,不可否認基督。另一方麵,我們必須注意這些經文的語境,這些經文真正要針對的對象,讓我們勝過律法主義的控告,不至灰心絕望,反而失去了信心。這斷不是神的意思:“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馬太福音12:20)。
首先,隻要我們稍微有一點點的誠實,我們都知道,我們常常軟弱,我們隻是蒙恩的罪人。而且我們很難厘清“故意持續犯罪”與過失犯罪和常常軟弱之間的區別。但是,其次,這裏所強調的罪,主要是指否認基督的罪:“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離棄道理”(παραπ?πτω,棄絕基督和祂的道理),“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踐踏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褻慢施恩的聖靈”;“失了神的恩”,“因一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這正是當時羅馬的猶太基督徒麵對的問題:離經叛教。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常常勝不過肉體,但我們並沒有真的從心裏否認或願意否認基督。聖靈藉著我們的緊張、不安、恐懼和懊悔可以同作見證。我們並沒有落入“另立根基”的罪(希伯來書6:1-8)。我們可以同時參考約翰福音17:6-8,耶穌宣告門徒都“遵守了你的道”;,那麽我們如何理解彼得的三次否認主呢?答案是:“因為你所賜給我的道,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第三、這四段經文無一例外地落在這樣的結論上:不可停止聚會,教會聚會是你是否舍棄神的兒子唯一看得見的見證。所以作者依次說:“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哥林多前書3:9);“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複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你們不可停止聚會”(這與“故意犯罪”幾乎是因果關係或互相解釋的);“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不僅如此,隻有藉著這樣的聚會,從與神相會中支取力量,我們才可能勝過最終落入試探和控告的危險。
我們這樣領受,我們絕非支持基督徒故意犯罪和持續犯罪,也絕非要降低成聖的標準;因此請教痞和訟棍以及愚昧人閉嘴。但我們確實希望,不要因為華許之類的律法主義者和儒學出產的屬靈寡婦教痞對這段經文的高調應用——他們後麵是控告者魔鬼,而他們自己也做不到——奪去基督徒的救恩和得救的指望。隻要我們沒有故意否認基督;隻要我們堅持教會生活,我們就在成聖的路上。事實上,聖經對教會的強調,與第三誡是一脈相承的。第三條誡命是十誡當中最長的一誡。安息日的字麵意義被耶穌成全了(因此我們不同意聖安息日運動和猶太教);但安息日的精神是仍然有效的。Holy day與holiday是不同的。安息日首先是休息(魔鬼用勞碌奪走神的兒女);但更重要的不僅僅是休息,而是聚會,來到上帝麵前。安息日在某種意義就歸結為教會的主日崇拜,神就是借著教會生活,確證我們是祂的兒女,而我們借著教會生活在神麵前,在世人麵前認基督是主,作神的見證人;並借著教會生活更新我們的生命,直到主麵。
51 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52哪一個先知,不是你們祖宗逼迫呢?他們也把預先傳說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如今你們又把那義者賣了,殺了。53你們受了天使所傳的律法,竟不遵守。
在證道結束的地方,司提反直截了當地譴責了控告和審判他的人。聖靈也藉著這些話讓我們認識阻擋基督、拆毀神教會的人,都是一些什麽人。司提反對麵那些正人君子、達官貴人和人民群眾,離我們並不遠。他們就是我們社會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教會的一部分。他們是撒旦的座位。哪裏有基督,魔鬼就在哪裏設有座位。教會是神的家,必然是魔鬼攪擾的中心。我今天主要是從應用的意義上來講這三節經文,為要我們認識教會拆毀者的三個基本特征。第一、他們是誰(硬項之子)。第二、他們攻擊誰(控告對象)。第三、他們怎樣拆毀(控告方式)。
第一、硬項之子
“51 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首先,“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σκληροτρ?χηλος,stiffnecked;stubborn, headstrong, obstinate,硬著頸項的,頑固的。這樣的人也是“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心”說明他們裏麵的罪,從外到內的敗壞;“耳”強調他們不能傾聽和順服神的話語。未受割禮,是指他們是從未真正經過祭壇的人,從未經過十字架的人,從未對付過肉體的人。或者說,他們隻是形式上受洗了,但從來沒有認罪,更從未悔改。他們是屬肉體的,事實上,魔鬼就是要使用人的肉體,使之成為敗壞教會的勢力。今天,由於成功神學等等偏轉,這種“基督徒”在教會裏越來越多。而且他們很容易形成同盟,成為拆毀教會、分門結黨的人。其次,未經十字架的肉體是抗拒聖靈的,特別是抗拒聖靈所教導的真理,以及這個真理所聚焦的基督。“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16:8);他們從未這樣經曆聖靈的重生,因為他們所有的見證就是“自己責備別人”。無論你以什麽樣的屬靈姿態,隻要是你隻責備別人,從不責備自己,你就是聖靈藉著司提反所審判的對象。?ε?,這個副詞比“常時”更嚴重:perpetually, incessantly;invariably, at any and every time: when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something is or ought to be done again。翻成中文,大意是:總是,永遠是,一有機會總是這樣,成為慣例(馬可福音15:8)。這是一種令人絕望的生命狀態。而且這是一種傳統,一種民族文化,一種祖傳秘方或家族習性。由於從來如此,由於祖祖輩輩如此,這種剛硬和抗拒,已經獲得了“勤勞勇敢”、“死不悔改”的倫理價值。
第二、控告對象
這些從來沒有認罪悔改的人,進入教會,必然殘害教會,特別是神的仆人,藉著這些屬肉體的人敗壞牧者,是魔鬼拆毀教會最有效的方法。“當時那按著血氣生的,逼迫了那按著聖靈生的。現在也是這樣”(加拉太書4:29)。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會幕的仇敵所控告的對象。“52哪一個先知,不是你們祖宗逼迫呢?他們也把預先傳說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如今你們又把那義者賣了,殺了。”首先,他們,他們的祖宗,一直在逼迫先知。先知(προφ?της)這個名詞不僅僅指說預言的人,更指傳神話語的人。神的仆人在人類曆史上,包括在猶太人的曆史上,在教會曆史上,一直遭遇逼迫。“眾先知”和“眾祖宗”代表兩個國度,他們之間的衝突是人類曆史的真正主線。有史以來的人類曆史從來不是什麽階級鬥爭的曆史,但從來都是先知和祖宗衝突的曆史。而且這個曆史總是以罪人“成功”逼迫仆人為特色。先知也可以代表教會或教會真理的根基。δι?κω,逼迫,這個字有三個基本含義:(1)to make to run or flee, put to flight, drive away,驅趕,趕盡殺絕;(2)to run swiftly in order to catch a person or thing, to run after,追趕,除善務盡;(3)in any way whatever to harass, trouble, molest one,攪擾,不擇手段。
其次,“他們也把預先傳說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他們殺害先知,主要是因為他們傳講基督。這樣的先知一直到施洗約翰。到這裏,司提反已經公開傳講基督就是彌賽亞,而猶太人就是殺害救主的凶手。τ?ς ?λε?σεως το? δικα?ου,the coming of the Just One。προκαταγγ?λλω,傳說;動詞分詞,指傳道人。首先,矚目看牧者;其次,論斷和毀謗牧者。先知早就預言說:“因無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獸的食物”(以西結書34:5);“擊打牧人,羊就分散”(撒迦利亞13:7)。罪人可以容忍教會傳講所有的“普世價值”;但不能容忍專門講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主要原因是,傳講基督並祂釘十字架,首先就是定罪。傳基督就是讓所有的人承認自己在上帝的麵前是不能守全律法的罪人,因此需要基督的救贖;而且,將人的罪提高到殺害上帝兒子的極端程度,顯示神在人身上烈火般的憤怒。其次,基督的恩典,取消了所有罪人對罪人的審判或驕傲,以及靠著審判別人吃人自肥;也取消了人在神麵前的一切自以為義,讓所有的人得救不再憑著向人和向神的“好行為”,隻憑著基督裏的信心。換言之,律法和福音都會讓所有驕傲的肉體氣急敗壞。驕傲是魔鬼的第一品質,也是魔鬼兒女安身立命、出人頭地的原則。最後,傳基督就要傳複活、基督的再來,和審判。這對一切不信者都是一個噩耗。因此,“傳說那義者要來”,在律法、福音和審判三個方麵,犯有反人類罪。地球人不高興,後果很嚴重。?ποκτε?νω,用一切辦法殺害和滅絕。被紮了心的“祖宗們”必須用一切辦法逼迫、出賣和殺害這樣的牧者和傳道人。這幾乎是不可能有兩全其美解決方案的屬靈爭戰,司提反殉道是唯一的結局。但是,神一定在教會留有祂的兒女,和司提反一起成為神的家,一起複活。
最後,“如今你們又把那義者賣了,殺了”。ν?ν ?με?ς προδ?ται κα? φονε?ς γεγ?νησθε ,ye have been now the betrayers and murderers。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他們直接釘死了基督。現在你們成了叛徒和凶手。首先,他們是賣主的人。προδ?της,a betrayer, traitor,是基督的叛徒(路加福音6:16;提摩太後書3:4)。其次,他們是殺害基督的人。φονε?ς,I.a murderer, a homicide,是殺人或殺主的罪犯,凶手。不僅如此,一切殘害傳道人的行動,都是針對基督的;而神也將對祂仆人的傷害,視為對祂自己的傷害。攻擊牧者的人如果不悔改,最後的結局一定是棄絕基督。他們可以不斷地挑選和棄絕牧師,但最後他們將會發現,終其一生他們也沒有找到“理想的牧師”,而我們的大牧者就回來了,審判日子就到了。
第三、拆毀方式
會幕的仇敵或教會的敵人,或敵基督者,用什麽方式來控告牧者、拆毀教會呢?最經典的方式,就是律法。“53你們受了天使所傳的律法,竟不遵守。” διαταγ?,指安排和命令(羅馬書13:2);這裏指律法是神藉著天使傳給人的命令。聖經說摩西的律法,是從天使那裏直接領受的。參考加拉太書3:19,“這樣說來,律法是為什麽有的呢?原是為過犯添上的,等候那蒙應許的子孫來到。並且是借天使經中保之手設立的”。“天使”的介入,也在於強調神的旨意是超越的,而在監督人對律法的履行方麵,是絕對公義的。換言之,律法主義者本身也在天使的監督之下,而沒有任何人有資格作別人的監督天使。 除了基督以外沒有人是基督;同樣,我們教會除了天使以外沒有人是天使——天天監督和控告別人生命的使者,隻是撒旦的差役(哥林多後書11:15;12:7)。律法主義殘害教會的目的,不僅是奪去我們的救恩,而且是讓基督徒然死了,並讓魔鬼和它的兒子成為我們肉身的主人,從此在我們身上得榮耀。他們要在我們身上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後書11:14)。律法主義者絕不認罪悔改,隻要求別人認罪悔改,並且要向他們見證自己已經認罪悔改了。這種監督使他們自以為神。
但是讓我們感謝神,今天,聖靈藉著司提反的口,讓我們將一切律法主義者看得清清楚楚。控告和殺害司提反的人違背了律法。司提反指他們做假見證陷害人,陷害司提反(使徒行傳6:11-14)。清清楚楚違背了第九條誡命。律法主義者就是自己一定違背律法、卻勉強別人守律法並控告別人沒有守全律法的罪人。馬太福音23:4指著他們說:“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 保羅在加拉太書6:12-13也說:“12凡希圖外貌體麵的人,都勉強你們受割禮。無非是怕自己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13他們那些受割禮的,連自己也不守律法。他們願意你們受割禮,不過要借著你們的肉體誇口”。所以司提反強調,這些用律法控告教會的人,本身恰恰就是違背律法的人。他們可能願意將自己的控告粉飾成為真理爭辯;但他們從來不按真理爭辯這個簡單的事實本身說明:他們從來不遵守律法,他們隻是用律法殺人。很多時候,律法主義者都是因罪孽深重特別自卑的人,他們隻有靠誣告和論斷別人的罪,才能自欺欺神地逃脫神的審判和轉移內在的焦慮。律法主義必須賊喊捉賊。簡而言之,律法主義者就是自己絕對不守也不能守律法,卻勉強別人守律法,並借此控告別人沒有守全律法的騙子和惡棍。這是一些特別生動的例子:淫者見淫,而一個一直違背婚姻律法的人,總是用婚姻律法審判別人;一個特別貪婪的人,總是能看得見別人是何等的貪婪。一個權力欲特別強的人,總是對權力事件特別敏感,一個不接納弟兄的人,總是控告別人不接納他……這是控告者定律:一切控告都是自我控告,而呼喊他們立即進入認罪悔改程序,沒有一個冤案,隻是救贖。
律法主義者是教會的瘟疫。舊律法主義者以法利賽人為代表,就是用摩西律法審判基督的門徒;新律法主義者就是用屬靈的高調、用生命神學,論斷和審判牧師和主內的弟兄姐妹。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邪惡,足以拆毀任何神的家。律法主義是教會的癌症,即一個罪人,用律法來審判基督已經救贖和赦免的罪人,一方麵是自己硬著頸項拒絕認罪悔改,另一方麵使教會不斷成為風暴的中心。但今天我們知道了,為什麽“新約的上帝”,為什麽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為什麽“神就是愛”的這位神,卻如此憎惡法利賽人。這種憎惡之情首先表現在馬太福音23章連篇累牘、排山倒海對法利賽人的責備上,然後表現在反複教導教會要警惕和離開法利賽人的酵上,又見證在路加福音18:9-14那個經典比喻上(我曾在“他們教會”講論過這篇信息)。法利賽人的罪惡不僅僅表現為他們藉著律法自以為神,藉著行為成義讓基督徒然死了,“自己不進去”卻奪去所有罪人的救恩;也因為,他們是拆毀基督教會最普遍、最有效的勢力和思潮。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律法麵前站立得住。如果有一個義人,耶穌也不用上十字架了。魔鬼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於是該隱殺害亞伯,律法主義殘害的就是基督救贖和因信稱義的真理。正因為如此,聖經千方百計禁止人像神一樣論斷善惡,並禁止人論斷人。這個真理是一貫的。律法主義者不僅拆毀教會,也拆毀家庭——一個總以為自己“做人”比你好的人,你如果不想活著在這假上帝麵前,最後隻能落荒而逃。
2、哥林多教會,一個案例
我們可以僅僅以哥林多教會為例,一方麵看那裏的教會所遭遇的主要攪擾是什麽,另一方麵,學習怎樣靠基督得勝。首先我們看見,教會為信仰生活的中心,基督和聖靈對教會工作(哥林多前書1:1-3;哥林多後書1:1;啟示錄2:7;2:11;2:17;2:29;3:6;3:13;3:22;啟示錄2:23;22:16)。然後我們來看教會出現的一些基本問題。哥林多前書1-9記載了教會常見的五大問題。第一、分裂。哥林多前書1-3告訴我們,因為律法主義的驕傲,教會出現分門結黨的嚴重分裂事件。第二、殺牧。哥林多前書4章,講教會的控告,並表現為矚目看牧者、論斷牧者的經典叛亂(“曠野奴性”)。第三、淫亂。哥林多前書5-7章,講教會內部的淫亂,不僅是肉身,更在信仰。第四、偶像。哥林多前書8章講論偶像引起的紛爭。第五、殺牧。哥林多前書9章再一次聚焦教會怎樣挑戰和攻擊牧者。值得一提的是,哥林多後書1-12也可以視為教會經常麵對的問題,即外邦人的逼迫、大患難和內外攪擾。
那麽怎樣麵對和勝過這些危機呢?哥林多前書10-16章告訴我們教會建立和複興的“五項基本原則”。首先是恢複和建立正確的聖禮(哥林多前書10-11章)。教會首先必須是“嚴肅會”,是安息日意義上的聖會。這些教導旨在建立人與神縱向的關係。其次是相愛。包括正確使用教會的各種恩賜,這涉及教會組織的工作;而教會內部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忍耐之愛(哥林多前書12-13章)。這些教導是建立教會之間橫向的人際關係。人論斷人,人向人演上帝和天使的律法主義,因愛的原則被徹底廢除。第三、聖道中心(哥林多前書14章)。這裏特別強調了要避免高舉方言引起的混亂,並通過強調女人的順服,以確保教會的秩序。第四、講道和信仰的中心是基督的複活(哥林多前書15章);這複活的真理也勉勵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天在主裏麵複活、更新、重生、成聖。這涉及教會中每個基督徒生命的成長。第五、教會的奉獻(哥林多前書16章)。一個新的生命就是奉獻的生命,這個奉獻首先指向物質的奉獻,但更指向“獻祭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哥林多後書13章補充了教會的管教和紀律等問題,這對教會的建立和複興也是非常重要的。
各位弟兄姐妹,我們的教會正在經曆主的複活,讓我們感謝神,願一切榮耀和讚美都歸給祂。在這樣的日子裏,我們求神加倍警醒我們,堅固我們。至少有兩個方麵的更新,我願意與大家分享。願那感動我的靈,也加倍感動你們。
首先,教會中心(利未記)。超越中國教會的反教會傳統,將教會重置為我們信仰生活的中心。第一、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1:22,“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23 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以弗所書4: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歌羅西書1:24,“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第二、教會是永生神的家。以弗所書2:19-22,“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21 各(或作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提摩太前書3:15,“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第三、教會是基督的新娘。以弗所書5:25,“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
其次,唯獨基督(希伯來書)。我們要按山上的樣式建造我們的教會。所謂山上的樣式,就是“不見一人,隻見耶穌”(馬太福音17:8)。求神憐憫我們,讓我們不顧一切勝過“看人神學”的瘟疫。我們在主裏相信我們同感一靈,才一起走到今天,才聚集在這裏,祈禱被聖靈建造成主的聖殿。我們都對我們剛剛離開的世界一切組織的長舌婦和小市民傳統深惡痛絕,因此切切盼望神的教會能與之分別。我們雖然對那些一邊是非一邊表示厭惡是非的無知的婦人感到絕望,但我們從未動搖潔淨聖殿的指望。過去三年,一些人離開了我們,但神將更多的人添加給我們。凡事都有神的美意。不過我在主裏看見,分散主義者,多是律法主義者。事實上從起初我就認識他們,知道我們不是出於同一個靈,就在祈禱中等候分道揚鑣那一天,雖然我也一直盼望神能夠憐憫我們。我今天這樣講不是報複誰,更不是馬後炮——有神的靈為我的動機作證,也為我所講述的事實作證:一個長舌別的牧者的人,總有一天要加倍來長舌我們;一個為兩元錢那點兒破事兒棄絕牧者和教會的人,總有一天會因同樣大的一點兒破事兒,起來攻擊和棄絕我們;如果你一開始就拜兩個神兩位主,你早晚有一天會為你的“主”而怒別我們。而紛紛加入這些律法主義運動的,就是從起初心與耳就沒有真正割禮的假基督徒。那麽,我們怎樣才能繼續靠著主,勝過魔鬼藉著律法主義者對教會的拆毀呢?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為了避免淪陷在小市民惡俗中,從建堂之初,就一再警告:絕不允許教會成為長舌婦中心,我們今天繼續堅持這個不看任何人隻看基督的“建堂原則”。這不是我們的獨出心裁,而是我們從聖經學來的智慧,認識人是什麽,認識律法主義者是什麽。我們願意無條件裝備神藉著使徒書信賜給我們的寶劍。耶穌是我們的榜樣(約翰福音2:23-27)。神說教會乃是萬民禱告的殿,這個禱告的基本姿態乃是“舉目望天”的禱告(約翰福音17:1),而不是“獨目看人”的禱告;神不會傾聽任何看人的禱告。“雜文式禱告”隻是魔性。
第三、個人責任(哥林多書)。這也是作門徒的責任。我們怎樣才能進入這天國的事業中呢?首先,個人悔改。這包括如下勸勉:(1)從怨奴到兒女。我們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抱怨教會的不完美,不要用律法主義的瘟疫歸咎和指責別人。教會一直在重建中,基督一直在教會中行走;每個人都要承擔責任。求聖靈感動我們,讓我們的靈魂蘇醒,從不負責任隻會抱怨的奴隸,變成凡事擔當的神的兒女。(2)我就是破口。阿摩司書9:11,“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不是堵住別人的破口,而我們自己才是那個應該首先堵住的破口(這個破口有時候可以引申為“破嘴”)。(3)漸漸更新。我們每一個自己,應該更新,成為聖殿裏的皂莢木。這是教會重建的基本含義。為此我們要靠主分清神的事和人的事,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極大的事和極小的事。其次,愛的責任。一方麵,盡力愛神。這關乎聖潔的責任。首先向世界分別為聖(哥林多後書6:14-18),其次,順服聖靈,因為我們的身子是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3:16-17;6:19)。另一方麵,愛人如己,學習神的愛,即恒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7)。彼此相愛和愛神,也要求我們承擔同工的責任(哥林多前書3:9;12:24-25)。最後,謙卑舍己。一方麵,將自己獻上,直到殉道;另一方麵,我們必須靠主將自己倒空,讓神重建。謙卑如此重要,以至於,若非如此,我們不可能承受神的國(馬太福音5:3;詩篇 37:11;以賽亞書61:1)。因為謙卑就是基督的樣式:“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願你們安息,阿門。
任不寐,2014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