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文是使徒行傳6:1-7,“1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2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3 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4 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5 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並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6 叫他們站在使徒麵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7 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感謝神的話語。
冬去春來,春天是上帝有組織的一場行動——大雁歸來,靠著組織能力飛躍萬水千山。教會是基督徒的雁陣。我同意這種釋經傳統,新約聖經在這裏用這七節經文,第一次清楚地啟示了教會組織的基本原則,而且這些原則可以被視為大公教會的“永恒的原則”(摩根)。我們通過繼續返回聖經,也將顛覆迄今為止教會組織本身的變異,一方麵帶領我們自己遠離教會組織對福音的敗壞;另一方麵,使我們自己的教會組織更好地歸回聖經原則,更好地服務於福音的目的。這段經文也可以放在交叉結構之中,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看見,4節是中心(使徒祈禱傳道);向外依次是:2-3對應5-6,講執事會建立的原則和實踐;1對應7節,講問題的產生和解決,以及教會及其組織的目的,就是為了興旺福音、門徒增多。求神借著今天的信息,用來建造我們的教會組織,特別是按牧之後,我們正在創建的正式的教會執事會;並用祂的真理,帶領祂的眾教會,脫離教會政治的諸多黑暗。阿門!
1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教會內部又出事了,連詞δ?將這種令人沮喪的情況引出來。這次的問題是教會內部的糾紛和分裂,山雨欲來。永遠不要期待一個一勞永逸、不再出問題的教會。而且,δ?用來對比前後對立的情況,這是耶利哥和艾城的對比:一場勝利,緊接著一場失敗;不過失敗之後還有勝利。這場內部危機基本背景是,“那時,門徒增多”。?ν δ? τα?ς ?μ?ραις τα?ταις,And in those days;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危機。聖靈也開始敘述時間裏麵的教會,帶領我們進一步返回曆史。這場內部危機的原因是信徒多了。πληθ?νω這裏用作現在持續式分詞,用以說明危機在教會增長的過程中出現了(出埃及記1:20)。這個動詞在使徒行傳中出現了5次(6:7;7:17;9:31;12:24),多代表教會成長的重要階段。教會在問題中長大。人就是罪和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和罪;人多,罪和問題必然隨之增長。教會永遠是問題教會,因為教會是由蒙恩的罪人或有問題的人組成的,但也是由一些信靠基督,因此靠基督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新人組成的。這兩個方麵是基督徒麵對所有問題、包括教會組織問題的基本常識。因此我們反對三種流行的關於教會的誤判或控告。
第一、使徒行傳第一次出現了門徒這個詞,μαθητ?ς;這個字告訴我們,是信徒出了問題(μαθητ?ς隻出現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到了使徒書信中變成了“弟兄”和“聖徒”,我們可以看見基督徒從學生到信徒、從希伯來語境到希臘語境的轉變)。以教會和基督徒為名,否認教會和基督徒存在問題;目的是借著教會和基督徒實際存在問題而控告教會和基督徒,並進而控告我們的信仰。一方麵,聖經從未記述一個沒有問題的以色列選民,也從未吹噓一個沒有問題的先知、使徒和教會。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上這種歸謬法的當——他們先把你放在一個道德高位上,目的是用你沒有做到反過來釘你的十字架。撒旦及其差役為了攻擊教會和牧師先不把他們當人看,以便把他們攻擊成魔鬼。當然,某些教會和他們的屬靈表演藝術家,受到這樣的敗壞也是咎由自取;但我們感謝神,靠著祂的憐憫,三年來,我們從未在這方麵給我們的仇敵留下半點地步。我們從始至終都宣告,我們不是聖殿上的那個法利賽人,永遠是法利賽人對麵的稅吏。
第二、很多基督徒關於初代教會或使徒時代教會的美麗幻想。見過很多基督徒,尤其是特別別扭又野心勃勃的人,用“返回使徒時代的教會”的漂亮旗幟,批判自己的教會和同時代的教會,或者以此捍衛自己的宗派主義。但從曠野時代以色列人醜陋不堪的怨婦記錄開始,一直到約翰在拔摩島上記錄耶穌批評七間教會為止,聖經中所有的選民和教會都是問題教會,一直需要神的帶領、醫治和保守。而使徒行傳6:1-7 教會突然出現的內訌和內部危機,不過是教會在使徒時代就存在的若幹醜聞之一而已。聖靈特別要將這一切事實告訴我們,今天的教會就更沒有理由美化先人了。這世界從來沒有完美的教會,正如從來沒有完美的家庭一樣。答案還是那個常識:因為沒有義人,一個都沒有。
第三、雖然教會和世界或社會一樣,都會出現各種問題,而且神允許教會經曆這些問題,基督徒在怎樣麵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聖靈卻把我們從中分別出來。首先,麵對問題。摩西可能暴躁和怨恨,上帝懲罰了摩西這種態度,這也是聖經給我們的寶貴借鑒:“10摩西,亞倫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摩西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 11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12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13這水名叫米利巴水(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是因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爭鬧,耶和華就在他們麵前顯為聖”(民數記20:10-12)。摩西的問題是隻看見抱怨和不信之民,卻沒有看見“耶和華就在他們麵前顯為聖”。教會出了問題,教會領袖首先就該心平氣和地麵對;其次,靠基督解決問題繼續前進。基督徒都是應該信靠真理和聖靈的新人,我們有神的話語和從神而來的信心與智慧,解決這些問題。靠著解決問題,我們和教會一起長大。而通過建立和完善教會的組織結構,教導和鼓勵更多的人從怨婦轉向仆人,這是這段經文給我們指明的光明之路。神就是要借助於這場教會的內部危機,為曆代教會奠定組織原則,好麵對必要有的諸如此類的教會風波。
現在我們來詳細考察這場內部危機的具體內容。上個主日我們談到了人類陷入苦境的原因之一是人本主義(罪人起來像神一樣論斷別的罪人的善惡),以及唯物主義那果子好作食物)。這節經文可以說一一對應了這兩大原因:“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人像神一樣起來論斷人;“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食物,這是一切家畜淪落的原因。自以為神自我中心,以及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利益問題,這是人類紛爭的兩大根本原因:國家戰爭、家庭內戰、文化衝突,大抵如是。因此,若要解決內部危機,首先就是要窮本溯源,解決這兩個基本問題。一方麵,將自以為神的怨婦改造成神仆;另一方麵,將紛爭的標的,就是食物,按神的公義有效地管理起來。我們先來考察第一個原因:人對人的控告及其導致教會分裂。
根據這一節經文,衝突的主體為“希臘人”和“希伯來人”,這基本上是種族和文化衝突:“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原文中隻是希臘人(?λληνιστ?ς,Hellenist)和希伯來人(?βρα?ος,Hebrew),並沒有提到猶太人。不過事實如此:此時猶太人已經分散到列國,當時希臘語幾乎是最流行的語言,而很多分散在列國的猶太人不僅說希臘語,而且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語言的分裂是從巴別塔開始的,我們看基督怎樣彌合這種分裂,把這些分裂的人造成一個身體。這些希臘人,和留在巴勒斯坦地區繼續說希伯來語的猶太人,有相當一部分,信了基督,成了基督的門徒。了解希臘哲學和希臘神話的人知道,希臘精神的本質是人本主義,人願意起來像神一樣質疑和批評教會,並在這種質疑和批評中自以為神,爭取自己的利益。無論是文化上的差異,特別是具體利益上的紛爭,都因此成為教會內部危機的根源。這也許是教會曆史上第一次公開的“耶路撒冷和雅典”的衝突,了解神學曆史的人知道,這場衝突從使徒行傳6章的耶路撒冷,一直持續2014年的蒙特利爾。隻是聖靈,要把危機變成轉機。
控告教會的主要方式是“發怨言”,這是人的言語,這是罪人的話語。人言即怨言。什麽人本、質疑、自由、批評精神等等,從本質上都是“罪人對神和罪人發怨言”。人類隻有兩種語言,福音和怨言;你隻能操持這兩種語言,根本沒有第三條道路;所有福音之外的語言歸根結底都是怨言,人類的著作不過就是一本本的怨言。人類曆史上第一句怨言是“也不可摸”,第一個女人就這樣成了怨婦。舊約聖經七次談到了以色列人怎樣為食物向摩西和上帝發怨言的醜行(LXX,如出埃及記16:7、民數記14:27等);而新約嚴厲警告基督徒不要重蹈覆轍(哥林多前書10:10),要靠聖靈勝過了舊人的試探。希臘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夏娃文化。γογγυσμ?ς,a murmur, murmuring, muttering,大意是背後嘀咕(名詞出現在約翰福音7:12,腓立比書2:14,彼得前書4:9;動詞γογγ?ζω,馬太福音20:11;路加福音5:30;約翰福音6:41,6:43,6:61,7:32;哥林多前書10:10)。怨言至少顯明了三個邏輯上的無知或致命缺陷。第一、向一個有限者發怨言,錯誤地預設了這個被抱怨者為神;第二、是一個有限者在發怨言,這種主體本身不是神;第三、怨言總是以神(完美)存在為前提的,但很多抱怨者卻都是無神論者。
但是,無論這場衝突怎樣掛著自由主義、理想主義、思想文化等等自欺欺人的招牌,聖靈卻一言以蔽之,這些爭執歸根結底就是食物那點事兒。聖經簡單深刻得近乎殘酷,讓所有願意穿希臘花褲衩的人也頃刻間崩潰,看見自己在神麵前比皇帝還要一絲不掛。食物是痛失樂園的理由,也是魔鬼對耶穌的第一試探。首先,這些希臘猶太人為他們的寡婦(α? χ?ραι α?τ?ν,their widows)抱怨。一方麵,這恰恰證明了初代教會按主的吩咐關愛弱勢群體(女人和寡婦)這個基本事實(路加在他的作品中9次使用了這個字);這種教會關懷在人類曆史上從未稍懈(出埃及記22:22;申命記10:18;14:29;24:17-21;26:12-13;27:19;詩篇68:5;94:6;146:9;箴言15:25;以賽亞書1:17-23;10:2;耶利米書7:6;22:3;以西結書22:7;撒迦利亞書7:10;瑪拉基書3:5;馬太福音23:14)。另一方麵,抱怨者所揀選的理由也顯示,教會沒有在這個全新的事業上做得盡善盡美。其次,這場紛爭針對的是“天天的供給”,?ν τ? διακον?? τ? καθημεριν?,in the daily ministration,每天的服侍。聯係上下文,διακον?α這裏主要指食物的供應。不過這個字就指“執事”,基本含義就是service,服侍、侍奉;聖經講的執事主要是兩類,第一類就是伺候食物,準備飯食(路加福音10:40,使徒行傳6:1等);第二類就是傳道職分(使徒行傳6:4等)。最後,抱怨的事項是?τι παρεθεωρο?ντο,because ……were neglected;παραθεωρ?ω,Tense: Im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被忽視。一個連續發生的事實,這不是一次誣告。
7 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千萬不要低估這場危機給教會造成的危險,這首先是寡婦危機,是道德危機,管理不善最可能形成教會的道德醜聞。其次這是文化衝突,如不謹慎麵對,必然造成教會大分裂。感謝神,借著執事會的建立,教會勝過這嚴重的試探。所以我們看見,危機過後教會開始蓬勃發展。教會的成長包括三個方麵的境況,這三個情況分別由三個impefect動詞表示。首先就是“神的道興旺起來”。神的道(? λ?γος το? θεο?)是建立教會以及相關組織的基礎和目的,也是教會成長的指標。如果沒有神的道,教會增長隻是偽增長,再怎樣人山人海都毫無意義。同時,如果教會建立的組織不利於傳道或成了講道台的掣肘,這樣的組織不如沒有。動詞“興旺”是α?ξ?νω,to increase,to grow——這個動詞首先用來指植物種子在“好土”中破土而出和持續成長(馬太福音6:28;13:32;馬可福音4:8;路加福音12:27,13:19)。主耶穌曾經將神的道比喻為種子(路加福音8:11),也將“天國之子”比喻為種子(馬太福音13:38)。其次,這個字也指孩子的長大(路加福音1:80;2:40)。此外,也指耶穌的影響在擴大(約翰福音3:30)。無論在那種意義上,天國收複失地的工作已經開始了,這是教會的黎明、童年和春天,將基督的教會消滅在萌芽狀態的詭計被徹底粉碎。不僅如此,這個動詞是主動語態:不是神的道被教會興旺了,而是神的道借著教會、使用教會開始興旺。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增長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且我們也看見,神的道取代人的話(怨言)重新回到教會的中心,這是複興的基礎。
神的道興旺,首先看得見的標誌就是信徒增多,就是洗禮歸信的人增多。第二個動詞是πληθ?νω連同“門徒”(μαθητ?ς)一起,和第一節經文形成了完美的呼應關係。這個字的基本含義是增多,乃是呼應創世記1:28和創世記12:3、申命記6:3等應許。福音的種子不僅開始破土成長,而且開始向全地擴張。不過值得強調的是,這個動詞是被動語態,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一直強調要與“決誌神學”分別出來,這個被動語態又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一個罪人歸信基督,絕對不是他自己的主動決定,而是由於神的道臨到他了,帶領他歸信基督。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信仰絕對是一起被動事件。先有神的道,然後才有信徒,才有洗禮。聖經至少有三處相關的經文,進一步解釋了其中的道理,或者上帝的兒女怎樣像種子一樣發芽長大的。首先是約翰福音8:31,“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種子首先要栽種在神的道中,或者神的 的道首先要植入你的生命。其次是羅馬書10:17,“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再次是以弗所書2:8,“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 此外,這裏特別提到“耶路撒冷”,這也是回應使徒行傳1:8,並預告耶路撒冷的大逼迫即將到來。但無論如何,福音在地球的中心,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在耶路撒冷,初戰告捷。
如果說門徒增加強調的是神的道興旺的肯定方麵,那麽祭司歸信,則強調福音興旺的否定方麵——連福音最頑固仇敵,就是直接釘死基督的那些“意見領袖”,也開始歸信基督了。這也是一種見證:祂升入高天,擄掠了仇敵。這是特別讓猶太人以及所有基督的敵人恐慌的,祭司歸信開始動搖了猶太教的基礎,也開始動搖世界的基礎。祭司是行為獻祭得救的代表,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他們的歸信意味著罪人開始放棄這種自我獻祭的妄想,接受上帝兒子的代贖。這是兩種祭司文化的更替;是至高神的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應驗為基督(創世記14:18)。這場宗教革命反過來也可以為迦瑪列的“重要講話”作證——很多猶太領袖起初可能也持和迦瑪列同樣的觀點,而那些觀點會繼續帶領他們歸信基督。πολ?ς τε ?χλος τ?ν ?ερ?ων,a great company of the priests,許多祭司。當然我們不知道具體數字,但這個句子顯明人數非常之多(約瑟夫說當時應該有2萬祭司)。猶太祭司都是非常熟悉舊約的,他們的歸正使教會更為壯大。不僅如此,猶太祭司和希臘人,猶太人和外邦人,聯合起來可以代表萬民,福音真正世界化了。值得強調的是,所謂初代教會吸引的隻是各種社會弱勢群體的控告,實在是很無聊更是很無知的,不用說迦瑪列和尼哥底母這些大知識分子深受影響和震撼,祭司階層如過江之卿的湧入,更見證了基督和福音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的勢態。
起初,猶太人從用這個動詞?πακο?ω,專門來描述魔鬼及其權勢下的奴仆也聽從耶穌:“眾人希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馬太福音8:27);“眾人都驚訝,以致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麽事,是個新道理阿。他用權柄吩咐汙鬼,連汙鬼也聽從了他”(馬可福音1:27)。而耶穌自己,也講過一個比喻,講論一種絕對不可能但卻可能的信心:“主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裏,他也必聽從你們”(路加福音17:6)。無論如何,祭司歸信就是聖靈所行的神跡,這些“高原上的桑樹”被拔起根來栽在海裏(列王記上10:7)。?πακο?ω,基本含義是傾聽、聽從、信從(馬太福音8:27)。這個動詞用作主動語態,在於強調這種聽從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樂意。教會沒有任何能力勉強這些精英分子歸信基督,而是聖靈大大地感動了他們,是基督的道理讓他們心服口服,並願意放下一切成見,受洗重生。換言之,他們是因為聽道而順服的(?π? and ?κο?ω)。而且,他們是不斷地堅持聽,是持續地聽,然後是持續的順服。這個動詞的賓語是τ? π?στε,而π?στις的基本含義是,conviction of the truth of God,belief,信上帝,信仰。和合本是意譯(羅馬書1:5;6:16-17;10:16;帖撒羅尼迦後書1:8)。不過這個字也讓我們回到創世記3:1蛇的那個試探:神豈是真說。上帝在基督裏將懷疑主義醫治了,讓迷惘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類,終於開始回歸“對上帝確定的信心”,對上帝確定性真理完全的順服。
2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3 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
我們現在應該回去看看危機及其解決。危機出現了,使徒和教會必須麵對。事實上,怨言主要針對的是使徒。ο? δ?δεκα,the twelve,這十二位。原文中並沒有“使徒”一詞,προσκαλεσ?μενοι用作專有名詞,特指12使徒。他們把眾人叫來(προσκαλ?ω),並對眾人說話(ε?πον)。這裏的眾門徒首先就指那些希臘人。首先請注意,在麵對和處理危機以及建設教會組織的整個過程中,使徒的領導和教導角色。教會組織的建立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絕對不是外邦人或按外邦人的政治原則建立的,而是蒙召按立的神的仆人,根據他們領受的真理,按神的心意建立的。第二、教會組織絕對不是會眾自發起來成立的群眾自治組織或民主社團。總而言之,教會組織的建立,是牧者按真理主持建立的。
危機首先要衝擊的就是講道台,甚至逼迫牧師不務正業地成為雷鋒式的“木者”;用探訪中心改造牧者。使徒沒有這樣做。使徒首先區分了教會中的兩種執事,可以定義為福音執事和管理執事;在邏輯上,並根據上下文,管理執事是為福音執事服務的;而兩方麵的執事共同組成教會的“執事會”。首先,使徒、牧者和傳道人也是一種執事(哥林多前書4:1;哥林多後書3:6;以弗所書3:7;羅馬書15:8;歌羅西書 1:7;歌羅西書1:23-25;歌羅西書4:7;帖撒羅尼迦前書3:2;提摩太前書4:6;希伯來書8:2)。其次,牧者必須是侍奉上帝的話語或講道為正業,是他的本分。牧者不能用好人秀馬大秀替代講道天職:Ο?κ ?ρεστ?ν ?στιν ?μ?ς καταλε?ψαντας τ?ν λ?γον το? θεο? ,It is not reason that we should leave the word of God,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是不合宜的。在某種意義上,這兩種執事的分工,也是對這節經文的具體應用:“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4;參考申命記8:3 ,路加福音4:4)。一方麵,人活著的第一基礎或生命的意義在於神的話語,因此上帝在教會裏首先設立了福音執事(哥林多前書 12:28),來服侍祂的話語。另一方麵,神設立管理執事,來侍奉人的生存必需,應對教會成長中出現的內部危機。
神在教會設立了管理飯食的執事。διακονε?ν τραπ?ζαις,serve tables。其中管理一詞,本意是侍奉,作仆人;διακον?ω這個動詞的名詞形式,就有“執事”之意。τρ?πεζα有(餐)桌、筵席之意(路加福音16:21;22:21);也可能指財務問題(馬太福音21:12;25:27;路加福音19:23)。管理食物可以做寬泛的解釋,不僅指食物供應,也可以指所有講道台之外的職分,或者凡是服務於講道台所有的職分都可以是管理執事(路加福音4:20):如崇拜、讀經、“後勤”、兒童主日學等等。福音執事和管理執事兩者都可稱成為神的仆人或者神的執事;而後者中也有女執事(提摩太前書3:8-13,3:11),新約聖經特別提到一位女執事,就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非比(羅馬書16:1)。使徒書信並沒有向女人開放講道台,但女執事的侍奉,在教會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僅根據原文知道這7人是管理執事,更因為使徒行傳21:8 明確說,這七個人就是“七個執事”。主耶穌在馬太福音20:20-28中使用的就是διακον?ω,祂徹底將權力主義從教會中終結了,用侍奉取代權力。耶穌自己首先作了眾人的奴仆,並要求門徒也這樣行:“26 隻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27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仆人。28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服事人並借此服侍神,像耶穌一樣作執事,就是教會組織的基本章程。教會的章程不是規定執事有哪些權力,而是規定執事要首先服事人。至於七這位數字,在希伯來文學中代表完全,當然,也可能是巧合;對此眾說紛紜,不贅。
根據這段經文, 設立管理執事需要遵循以下五個基本原則。第一、你們中間。執事首先必須是信徒,是基督徒,是弟兄們中的一員。其次,執事必須是參加教會生活的基督徒,是堅持正常教會生活特別是主日崇拜的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真正是你們中間的人。這是執事資格的基本前提。最後,動詞?πισκ?πτομαι並沒有現代“選舉”的含義,而是指“注意”、“造訪”等(馬太福音25:36會眾商議或征求意見的過程;若非如此,與後文在邏輯上就可能是矛盾的——民選有可能和按手發生矛盾。但聖經顯然根本不承認存在這種矛盾,這就意味著這個字根本沒有“民選”的意義。第二、有好名聲。μαρτυρ?ω,to be a witness,作見證(希伯來書11:2,39;提摩太前書5:10)。這個“好名聲”主要應該指因為大有信心而愛神愛人者。特別自私的人不能作執事。而“牧者殺手”以論斷牧師為特色的“基督徒”決不能做執事(馬太福音23:31;約翰福音18:23);與此相關,常常“殺害先知”,乃是聖經關於”名聲不好“的首要定義。第三、聖靈充滿。所謂聖靈充滿,首先是指順服真理的聖靈——執事必須明白執事不是一種權柄,而是一種服侍;而且不是侍奉人,而是侍奉神,並且在基督裏侍奉人。執事不是權力,不是人情。“好人”若非真信,根本不能做好執事。第四、智慧充足,特別是管理和處理人際糾紛的能力(哥林多前書6:5)。即使是好人,又懂真理,但若沒有智慧(σοφ?α)和能力,也不能勝任執事。無論財務執事還是唱詩班的執事,若沒有專業上的智慧和才能,是無法勝任的。第五、牧者授權。一方麵,καταστ?σομεν,we may appoint,我們按立或差派(他們),執事的職分和工作來自牧者的按立和指派。另一方麵,執事的職分隻有一個,就是牧者指派的侍奉事項,這裏是指“管理飯食”。καταστ?σομεν ?π? τ?ς χρε?ας τα?της,over this business。換言之,執事的合法性來自牧者的按立而不是會眾的選舉;另一方,執事的工作以牧者指派的事工為界限。即使滿足前四項條件,還不能做執事,因為這人可能因罪性起來挑戰牧者,或者越權論斷、幹涉別的執事的工作,這就背棄了教會設立管理執事的初衷。因此,執事包括執事會必須置於牧者的領導之下。執事會與講道台在職分上是分開的,但牧者指導和參與執事會。
非法的執事是自己跳出來的執事,以及完全民選的執事。最瘋狂的執事是管理執事變成福音執事——其中最無恥者,是管理執事監督和控告福音執事;而無恥之尤者,是女執事起來教導和控告福音執事(提摩太前書2:12)。最後這一點值得特別強調。執事會和講道台的平行結構恰恰是今天教會的流弊——執事會不再服侍講道台,而成為另外一個權力中心,擁有聘請、解聘和監督牧者的權利,以及評論、控告牧者生命和講道的權利,並不知羞恥地根據形勢和他們的偏好,要求改變講道內容的權利。這一切一直敗壞教會的醜行是完全沒有聖經根據的,正如“師母”和“執事會主席”也沒有聖經根據一樣。牧者不需要在講道問題上征求任何平信徒和執事的同意,執事會也沒有資格開會討論牧者的講道問題。執事會監督講道台這個二元結構一直成為教會風波的組織絕症,今天,願神徹底醫治祂的教會。神的教會應該將他們們那套世俗小學,即民主思想、平等主義、憲政製度和普世價值等等視為糞土。也許加爾文主義者自詡加爾文是美國精神之父而沾沾自喜;而今天一些加爾文分子繼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地要成為希律和法老的製度設計師;但我們恰恰要這種以醜為美、不務正業的神學承擔西方教會整體衰敗的責任。
5 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並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6 叫他們站在使徒麵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
使徒確立了教會組建執事會的基本原則之後,現在就進入實踐階段。根據這兩節經文,我們可以將這個實踐程序分成三個階段。第一、使徒教導。κα? ?ρεσεν ? λ?γος ?ν?πιον παντ?ς το? πλ?θους ,And the saying pleased the whole multitude ,大眾都喜悅這話——“這話”(λ?γος)是教會組織程序啟動和運作的基礎。在這個句子中,“道”(λ?γος)是主語,喜悅(?ρ?σκω)是動詞,而且是主動語態;受動者是所有的會眾。第二、他們揀選。?κλ?γομαι,they chose。這個動詞的主語“他們”是僅僅指會眾,還是也包括使徒,幾乎無法判然。而動詞?κλ?γομαι也非民選之意,而是揀選——耶穌揀選門徒,用的就是這個動詞(路加福音6:13)。十二門徒的揀選絕對不是民主選舉的結果,乃是神單方麵的作為。不僅如此,摩西也是這樣選出12個探子的(申命記1:23)。第三、使徒按手。ο?ς ?στησαν ?ν?πιον τ?ν ?ποστ?λων,Whom they set before the apostles;他們將這些人放在使徒麵前。這裏的“他們”仍然指代不明。προσευξ?μενοι ?π?θηκαν α?το?ς τ?ς χε?ρας,when they had prayed, they laid hands on them。這裏的幾個“他們”同樣需要聯係上下文來仔細辨認。按手是以色列人揀選、任命和差遣使者的基本程序(民數記27:18;申命記34:9);教會繼承了這個傳統,並被賦予了更屬靈的含義(使徒行傳8:15;13:3;提摩太前書4:14;5:22;提摩太後書1:6;希伯來書6:2)。
這裏的七名執事全是希臘名字,其中尼哥拉本身可能就是希臘人。即使這些人不是生為希臘人,也是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人。第一位是司提反,Στ?φανος(crowned,戴冠冕者,被高舉之人),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認識他。第二位是Φ?λιππος(lover of horses),我們也會再接觸這位“執事腓利”;不過這個名字顯示,他本來隻是一個希臘世界的無神論者或偶像崇拜者、自然主義者。第三位Πρ?χορος,leader of the chorus,伯羅哥羅可能是希臘戲劇中的歌唱家。若這是真的,我們可以想見,一個藝術家出來管理飯食,這種謙卑侍奉實在令人感動。第四位Νικ?νωρ,conqueror,“征服者”尼迦挪就這樣被神征服又被神征用了。第五位提門,Τ?μων,honourable,翻譯成霾國的正能量,就是“人家做人很好”。道德主義者特別自以為義,而且吃人,他成為執事實屬神跡。第六位巴米拿,Παρμεν?ς,abiding;“永久居民”。他父親可能願意他的一生是穩定的,但這個兒子如今加入了一個危險的宗教;一個明哲保身的人,如今不僅開始侍奉基督,而且在教會所承擔的職分,無名無利,隻有危險,勞苦而可能被人輕賤。需要說明的是,保羅和巴拿巴也做過這樣的管理執事。第七位是尼哥拉,Νικ?λαος,victor of the people,人民萬歲,或人民的勝利者。這應該是一位政治家。
值得強調的是,使用批評者為教會按立執事樹立了一個光輝典範。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次危機是希臘人挑起的;其次,使徒按立的偏偏就是希臘人。這有什麽特別的道理呢?教會應該使用“挑刺”的人。原因大致如下。第一、他們可能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就是解決的一半。第二、麵對希臘人的抱怨,隻有說希臘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他們的問題。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一個堂會如果有很多中國人,最好按立一位中國執事,他才能更好地服侍中國人。其中尼哥拉的按立更能說明,此時教會中有血統上的希臘人了,所以需要尼哥拉來服侍他們。第三、讓他們經曆別人的勞苦,學會尊重人和謙卑。批評家是敗壞自己和一切正經事的罪人。但聖靈借著啟用他們是為了醫治他們。希臘文明培育的隻是質疑者和批評者,但聖經要將這些根本有病的罪人建造自己承擔責任的正常人。第四、善於發怨言的人若不被使用,他們還會繼續時不時起來發怨言,成為教會風波屢教不改的推動者。揀選他們,也是為了將內部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
在這份執事名單中,有兩位執事聖靈特別著墨了。第一位就是司提反,聖靈說他“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他是教會的第一位殉道者,關於司提反,我們這個春天會跟隨他的腳蹤。與之對應的是第七位,這裏說他是“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這個人有兩個特點。第一、他是一位猶太教的皈依者。προσ?λυτος,a proselyte,one who has come over from a Gentile religion to Judaism。他首先是希臘人,後來轉歸猶太教。我們可以想象他身上帶著深刻的希臘文化和猶太教的傳統,這兩個傳統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律法主義”和“行為成義”;不要基督的十字架和白白的救恩。這些異教傳承可能影響到了他後來的信仰生活。我們能理解這種情況,如果一位基督徒、一位執事,長期浸淫於佛教、禪宗、瑜伽或希臘哲學,而又不能順服基督和更新悔改,這樣被異教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更有可能成為教會風波的挑起者,甚至成為以後的異端。這可能正是尼哥拉後來的命運。啟示錄第二章兩次提到一個敗壞初代教會的異端:啟示錄 2:6,“然而你(以弗所教會)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啟示錄2:15,“你(別迦摩教會)那裏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 第二、他是安提阿人(?ντιοχε?ς)。安提阿是教會曆史上特別重要的一個城市,“基督徒”這個名字就從安提阿開始的,而那裏很快就成了初代教會差傳的中心。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魔鬼在那裏借著尼哥拉設立了又一道防線。
如果執事尼哥拉就是後來的尼哥拉黨人的領袖,那麽,這個人也成為加爾文主義神學的又一個致命的難題,特別是他們那個“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根據這段經文,尼哥拉的按立是經過會眾和使徒的揀選,又經過使徒禱告和按手。我們應該相信那時候使徒們是被聖靈充滿的,而其時,執事尼哥拉應該是“真信了”;即滿足了使徒說的五項原則。否則我們就在控告使徒在說謊了。但是,即使一個曾經得救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的罪而失去救恩,甚至成為基督和教會的仇敵。被揀選的執事也是可能敗壞的,如同被揀選的猶大;而他們可以因為自己的罪失去救恩。所以讓我們感謝神,尼哥拉當成為我們的鏡鑒,好讓我們持續警醒,住在施恩之具之中。事實上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更有名的是羅得之妻。“15天明了,天使催逼羅得說,起來,帶著你的妻子和你在這裏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你因這城裏的罪惡同被剿滅。16但羅得遲延不走。二人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並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17領他們出來以後,就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滅。23羅得到了瑣珥,日頭已經出來了。24當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裏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25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裏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26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這個女人最初是得救了,被神的使者帶出了滅亡之城所多瑪。如果你說這個女人本來就沒有得救,這是完全不符合聖經的。但是,這個已經得救的羅得之妻,完全是因為自己的緣故,由於貪戀過去的一切,成了鹽柱,作一切半途而廢者的教訓。值得為執事尼哥拉一哭,但我們也該小心,免得也被引誘。
4 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第4節經文放在交叉結構的中心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麵,魔鬼發動外在的逼迫羞辱以及內部危機,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拆毀講道台,拆毀教會的中心,一如蛇從起初彎曲和顛覆神的話語一樣;另一方麵,使徒帶領教會建立執事會,最終的目的就是無論怎樣內外交逼,必須堅固講道台。這也意味著,教會組織的最終目標,就是服侍講道台,並讓神的道繼續興旺,信徒繼續添增,祭司繼續歸信。聖靈裏麵的使徒知道這場危機要拆毀的目標。請注意這個句子:?με?ς δ?,But we,但是我們!首先,這個但是表示一種強烈的轉折——無論是來自公會的殘害和羞辱,還是來自內部的分裂與怨言,無非是想消滅和改造我們。事實上,恰恰是在這類危機之中,牧師及教會開始變質,牧者開始被動轉行,開始離開講道台,開始減少講道的時間,開始增加探訪,開始關心寡婦,開始將教會變成世界裏各種千篇一律的組織。而且,內部的怨言比外部的攻擊更有力量毀掉一個傳道人,人的話(怨言)總是這樣威脅和取代“神的道”。任何一次內部危機出來,魔鬼都會發出這樣的聲音:你講道很好,但你不適合牧會;這個魔鬼的道理就這樣公然違背聖經地將講道和牧會對立起來,巧妙地改變了教會的性質,同時,讓牧師不務正業地成為管理飲食的馬大。也許諸位可以統計一下,今天的教會馬牧師的比例一定超過了50%。然而,牧者僅僅繼續堅持唯獨講道是不行的,所以使徒行傳在這裏賜給全教會一個寶貴的經驗或智慧:呼召按立執事去侍奉和解決內部危機;以此確保“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專心是什麽意思呢?προσκαρτερ?σομεν(Tense: Future,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這個動詞的基本含義是:把自己投身於,專心侍奉(馬可福音3:9)這個動詞本身包含一種否定性和排斥性的意味:無論怎樣的試探、捆綁、危機、攪擾……我們都不會把我們自己交給別人,交給這些局勢。換言之,我們不會動搖。這個動詞的將來時態則在於強調,應付完目前的危機之後,我們將繼續“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而這是他們一直的侍奉,就是仇敵所嫉恨並要拆毀的(使徒行傳1:14,2:42,2:46)。
各位,如果使徒行傳6:4不是聖經說的,而是任不寐說的,你能回想起那些耳熟能詳的東方表情嗎?這段經文清楚的告訴我們:福音執事必須專心傳道,此為正業。一個牧者是否合格,壓倒一切的標準是他的“說”(禱告和教導),而不是他的“行”;或者說,牧者的“說”,就是上帝跟他要的“行”(提摩太後書2:15;4:2)。但魔鬼在東方興起的差役是言行之辯:行重於言,我行重於你言(此為本質)。但聖靈卻吩咐傳道人以言為本,如同以道為本。我這樣說,絲毫不意味著鼓勵牧者不追求成聖。不過按今天已經被魔鬼和世界敗壞的神學,按世界流行的生命神學,使徒們這些教導一定會招致馬大及其同情者的攻擊。一方麵他們因為自己的行為自以為義;另一方麵,他們一定控告使徒隻會誇誇其談。“重要的不是你說什麽,而是你做什麽”。但是,在我們絲毫也不承認控告者比我們行的好,絲毫也不放棄我們追求上帝麵前的好行為的前提之下,讓我們剛強壯膽地宣告:最重要的就是你說什麽,而不是你做什麽。
立言和傳道就是牧者的“生命”,是神的教會區別於一切社會組織的唯一標準。一個牧者若不能專心侍奉禱告和教導,就是在神麵前和在人麵前最大的敗壞,就是真正的“沒有生命”和“缺德”。馬牧師是不符合聖經的,其根本原因,是混淆和顛覆了兩種執事的分工,並用第二執事取代了第一執事。願我們警醒:似乎聖經禁止什麽,教會偏偏倡導什麽,並反過來去控告那順服聖經的人。也正是為了確保這個專心,耶穌首先將“分家”的“善舉”從他的使命中剝離出來(路加福音12:13-15);教會,特別是路德改革中的教會,將婚姻家庭交付民事領域。牧者不要以恥為榮,以次充主,以蠢為智。
使徒行傳6:4是使徒宣言,也是教會宣言、牧者宣言——教會一切事工的目的,都是為了“祈禱傳道”。一方麵,這是牧者的天職;另一方麵,教會執事會等等一切組織和事工的中心,是為了確保這個祈禱、傳道使命的完成。使徒從神領受的天職是兩個。首先是禱告。這裏的禱告是加了定冠詞的(τ? προσευχ?),應該特指教會崇拜中的公共禱告。這應該是一種“提喻”的用法——並不是說使徒在教會隻是做這兩件事,而是用這兩件事代表教會生活。其次,就是作道的執事(τ? διακον?? το? λ?γου),就是傳道教導。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聖靈建立執事會隻有一個目的:減少牧者的重擔,使牧者“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然而,如果執事會不是建立在聖經的真理之上,建立在服侍這個真理上;執事會不僅不會成為講道台的支援,反而會成為教會和講道台的敗壞。這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執事會的敗壞。執事也是蒙恩的罪人,罪人組成的組織若有例會製度,更可能使每一次例會成為罪性爆發的機會。罪人不僅不會開會,而且會使開會成為刑場。與此同時,權欲和虛榮使執事會成為與講道台並列的第二中心,以反對牧者獨裁的名義故意為牧者製造人事障礙。就這樣執事會反成了教會的負擔,內耗無事生非,比寡婦風波更甚。執事會本來是為了使教會簡單化,卻成了麻煩和複雜的製造者。第二、執事會濫權。更醜惡和敗壞的是,管理飯食的執事成了管理牧師的教痞。這出於人的權欲和私欲。長時期以來,執事會被賦予了聘請、管理、監督(聖經中的監督主要是指牧者)、論斷、驅逐牧者的權力,而這些權力完全沒有聖經的基礎。執事鬧事、執事會開會討論牧師的講道,執事起來占領講道台,與屬靈表演藝術家一起,成為華人教會的兩大醜聞。所有教會政治醜聞,大部分是執事起來作牧師殺手。就這樣執事會不安心管理飯食,反轉去管理牧師和他人,就成了教會風波的火藥桶或策源地。兩千年來,很多教會組織、特別是執事會的建立,漸漸遠離了聖經基礎,成為魔鬼敗壞教會、消滅牧羊人的利劍。教皇製是第一個千年之癢,就是牧者自己敗壞了,出於驕傲。但是,第二個千年之癢則是教會同工組織的越權,執事的敗壞及其各種平民主義運動,同樣出於驕傲。但是讓我們感謝神,神的道是我們得勝唯一的依靠,我們今天像種子一樣被栽到基督的根基上。
這裏也涉及兩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第一、這個牧者大權獨攬。這是不信之人提交的假問題,隻為暴露他們自己的權欲熏心和無知無畏。教會既不是你們家公司,也不是他們家政府。第二、我們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執事會。但這是什麽意思呢?如果強有力幹預和質疑牧者,這個教會組織就隻能是教會的敗壞者。在這種意義上,強有力的組織就是強有力地犯罪,是福音、祈禱和傳道強有力的攔阻與攪擾。如果這個強有力是指為講道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就回到了聖經的基本真理上,執事會就是教會強有力的精兵(馬太福音20:25-28)。基督的教會因為牧者專心以禱告和講道為事,成為教會;教會也因執事會、同工和會眾對強有力地支援牧者以禱告和講道為事,成為教會。
長期以來,無論是出於東方的宗教風俗,還是出於我們的驕傲和貪婪的失敗,我們有兩個理由厭惡教會組織。第一、組織意味著對個人自由的侵占和約束;第二、組織充滿傾軋和傷害。對組織的人性控訴殃及教會。然而,關於組織的缺陷,上帝在比我們更了解了這種情況之下,偏偏建立有缺陷的教會組織,並借著教會與我們同在,借著教會將救恩臨到萬民,這就是神的奧秘和神的智慧了。一方麵,聖經一點也不認為任何人在教會之外真的活在自由之中,也不認為批評教會組織的人真的出於高尚,而不是出於貪婪。而事實上,不受教會約束的人,隻是更深刻地在自己肉身的約束或放縱之中。事實上,沉迷自由犯罪和貪欲利用失敗是控告教會的常見原因。另一方麵,神設立教會恰恰是要將屬天的自由、責任、愛與重生賜給我們。因為神比我們更了解自己——若沒有施恩之具或外加的幹預和保守,人靠自己不可能更新;盡管教會組織是有缺陷的。教會擁有所有組織共有的缺陷;但是,教會擁有所有人類組織沒有的特質,這特質出於神的祝福和保守。
聖經中表示教會的字大約如下。第一、?????(出埃及記12:3,利未記4:15,congregation,gathering,witness;會眾,會中);第二、??????(出埃及記12:19,house.family,會中);第三、?????(出埃及記21:8,25:22,to fix, appoint, assemble, meet, set, betroth,訂婚、相會);第四、??????(創世記1:14,出埃及記9:5,出埃及記27:21,appointed place, appointed time, meeting;會(幕));第五、???????(利未記23:36,assembly, solemn assembly,to restrain, retain, close up, shut, withhold, refrain, stay, detain;嚴肅會);第六、?????????(出埃及記25:9,dwelling place, tabernacle,帳幕,住,安置;創世記3:24);第七、?κκλησ?α(馬太福音16:18,a gathering of citizens called out from their homes into some public place, an assembly;compound of ?κ and a derivative of καλ?ω),church,教會)。值得一提的是,金文的“會”,是一場“聚餐”。
到底什麽是神的教會呢?教會是在出埃及的曆史中出現的;上帝要祂的子民離開世界進入應許之地的路上,建立了教會。換句話說,從洗禮池到天家,基督徒以教會的方式開始和完成天路曆程。根據上麵的經文,教會具有如下理由或特征。第一、神讓祂的子民以教會的方式為基督作見證,,同時向世人宣告我們的信仰,向人類一切惡心的組織誇勝。第二、教會是一個新的家庭,為了重建破碎的伊甸,為了活出神的愛。第三、神借著教會與選民同在,用祂的血造就羔羊的新婦(使徒行傳20:28;以弗所書5:25)。第四、神按祂自己揀選的地點和時間與我們相會。第五、教會聚會是“退修會”,是與世界分別出來單單與神親近的嚴肅會;教會是基督徒的身體,應當聖潔(歌羅西書1:24)。第六、在教會聚會中,神親自臨到我們,服侍我們,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有關路德神學強調的divine service,real presence和the means of grace。第七、教會是公共活動,是公共崇拜活動,是按神的旨意從家庭呼召出來的聖徒。靠基督寶血重生,靠真理成聖的信徒進入公共領域,這使基督教信仰與個人靈修和歸隱避世的宗教徹底區別,並用公共事務造就負責人的自由,以及愛人如己的見證。
神是真正的呼召者,因此教會隻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哥林多前書1:2,歌羅西書1:18)。被呼召出來的教會,承擔繼續用福音真理向埃及呼召選民出來的使命(提摩太前書3:15)。神借著祂所建立的教會,勝過魔鬼、世界和罪,帶領選民進入天國。而神也借著教會各種執事的建立,堅固複興旺教會(哥林多前書12:2;提摩太前書5:17)。“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示錄2:29)。阿門!
任不寐,2014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