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4:32-37,“32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3 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複活。眾人也都蒙大恩。34 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35 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6 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 37 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感謝神的話語。我們說過,使徒行傳4章劃分為兩大部分:外部的仇敵和逼迫,內部的相愛和供應。今天這段經文是教會內部彼此相愛的第一部分見證,用今天的話說,主題就是“教會奉獻”。這6節經文是由兩個平行的交叉結構構成的。第一個交叉結構是32-35,在總體上講述初代教會的奉獻狀況。32節講每一個基督徒在錢財上的奉獻;與之呼應的34節特別講到有產者的奉獻,以及每個人因此都受益。核心經節在33節,奉獻的真正目的,是支持教會以基督複活為中心的傳道,拯救和造就每一個人,更多的人。第二交叉結構在36-37節,事實上,36-37與32-35的關係,很像創世記1章與2章的關係:首先是總論上帝創造天地和上帝造人,然後聚焦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32-35節告訴我們初代教會整體上的奉獻生活;而36-37告訴我們一個具體的見證。36-37的交叉結構(參考原文順序):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是中間環節;勸慰子巴拿巴是第一部分,與之呼應的是他變賣田產全部奉獻的作為。教會奉獻出於神,神為教會預備了基本的物質供應,以便使教會能夠順利的完成福音使命。我們這小小的教會就是上帝供應神跡的見證,三年多來,我們在物質上從來也不缺乏——誰能相信一個一無所有的新生教會,從成立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一直靠上帝的供應漸漸長大呢?讓我們讚美神,阿門。
32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首先,供應教會物質需求的主體。第一、信徒奉獻。信的人:πιστε?ω這裏用在動詞分詞,指相信的人,有了基督裏信心的人。這個信心也是經過逼迫的試煉之後更加旺盛的信心。教會奉獻的主體不是任何外邦人,不是任何假信徒,而是真正有了信心的人。上帝創造這有了信心的新人,他們新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他們是奉獻的人。這一點就像拯救我們的主,祂隻是給出,創造,並獻上自己的兒子;而不是攫取、抱怨和單向消費。教會的奉獻也不依賴外邦人的施舍,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靠基督徒自己。基督的教會因此在世界上成為最有尊嚴的人——我們靠自己的支持自己的教會。這是人類組織上一種全新的文化。第二、每人奉獻。奉獻不是某些人的特別責任,而是每一個基督徒的自願行動。第三、愛心奉獻。奉獻的理由是出於神的愛,一方麵,主內彼此相愛,支持需求的弟兄姐妹;另一方麵,支持傳道人,將福音或神的大愛臨到更多的靈魂。? καρδ?α κα? ? ψυχ?,of one heart and of one soul,一顆心,一個靈魂(曆代誌上12:38;曆代誌下30:12;腓立比書1:27,2:2,2:20)。如果缺乏這樣的見證,我們就應該檢討我們的信心。也請注意從“同心合意”(使徒行傳1:14,2:46,4:24)到“一心一意”這之間的變化或長進。?μοθυμαδ?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μο?的意思是together,聚集一起;θυμ?ς,passion,情感,熱情。這主要是初信的狀態,大家都能彼此相愛。但到了一心一意,已經是在心靈和靈魂深處完全合一了。這大約是從感情的合一到真理的合一的變化。
其次,供應和奉獻的客體。第一、每個人重新審視自己的所有。“他的東西”,τι τ?ν ?παρχ?ντων α?τ?,some things which he possessed,他所占用的某些東西。基督徒否定了(ο?δ?)自己與錢財之間的所有關係,我們所有的東西其實並非是我們自己的,乃是神所賜的;這個變化不僅造成感恩的心,而且是奉獻熱情產生的前提。如果我們認為我們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辛辛苦苦賺取的,甚至是犯罪得來的,而不是出於神的恩惠,我們不可能有奉獻的熱情。然而世人的看法常常是這樣:我的東西中每一樣都是自己的,而你的東西本來也應該是我的。常有人對比中國富豪與美國富豪在奉獻上的天壤之別,其中原因在於兩邊的人對我與錢之間的關係的看法不同。第二、本屬於神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與人分享。神所賜給我的,為主的緣故,也可以與別人共享。而且這裏強調所有的東西(?πας)都可以拿出來主內共享。這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λλ?,但是,“但都是大家公用”。這個“阿拉上海人”的轉變是很艱難的,也是決定性的。第三、奉獻的態度是堅持和自願。?ν這個係動詞在這裏用法是Tense: Imperfect;Mood: Indicative。一方麵是連續不斷的奉獻;另一方麵是出於主動和本分。事實上,32與34節分別講論了教會奉獻的兩個基本原則,就是出於自願,按著能力。這兩個原則特別清楚地闡述在哥林多後書8:1-5,“1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2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3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4再三地求我們,準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5並且他們所作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保羅這裏說到的“馬其頓眾教會”,至少包括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的教會,以後我們會講到,那裏教會建立的情況。總而言之,教會奉獻或新約教會的奉獻,有兩個基本特點:信徒奉獻,奉獻一切。
33 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複活。眾人也都蒙大恩。
弟兄姐妹這樣的奉獻,主要的目的在33節。隻有按交叉結構這樣理解,33節經文才不會顯得特別突兀。福音是教會的中心,更是教會奉獻的目標。33節是並列的兩個句子,一方麵,“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複活”,另一方麵,“眾人也都蒙大恩”。一方麵是傳道人傳道的大(μ?γας)能,另一方麵是會眾得救的大(μ?γας)恩。這兩個句子是用小品詞τ?連接的,而不是常用的連詞κα?。τ?強調的含義是not only ... but also……——在基督徒奉獻基礎上建立的教會,不僅為傳道人大有能力地傳講基督複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也使會眾和更多的人因聽道而蒙恩。我們先看第一個方麵。μεγ?λ? δυν?μει ?πεδ?δουν τ? μαρτ?ριον ο? ?π?στολοι τ?ς ?ναστ?σεως το? κυρ?ου ?ησο?;這句話的意思是:靠著巨大的能力,使徒為主耶穌複活作見證。根據使徒行傳1:8,我們知道,這大能是從聖靈來的。而聖靈充滿的人就是擁有傳道能力的人;並且,聖靈帶領的傳道,中心就是耶穌是主,和耶穌的死而複活。事實上,這樣的福音信息完全不可能與世人形成經濟交換關係,認罪和恩典,審判和天國,都是世人不願意領受的;因此,唯有靠會眾出於信心的奉獻,這樣的教會才可能存在,並繼續見證主耶穌複活。如果教會或傳道人開心理診所,負責靈恩運動定義的醫病趕鬼,甚至幫助人找工作、婚喪嫁娶,根本不需要靠奉獻,因為“教會”本身就可以自負盈虧,甚至買賣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值得強調的是,這裏的傳道被定義為“μαρτ?ριον”,因為這個字本身有三個特別的含義。第一,有職分、受差遣的見證;第二、重擔——你接受的傳道使命和傳道內容是不能更改的,必須這樣講;第三、殉道:因為被控告被審判在法庭上作證。“作”這個動詞?ποδ?δωμι的時態是imperfect,表示這樣的傳道是一個連續不斷、堅持到底的侍奉。不能半途而廢,反要愈挫愈奮。
正是由於使徒這樣大有能力地為主耶穌複活作見證,所以,“眾人也都蒙大恩”。首先,與“大能”(μεγ?λ? δυν?μει)呼應的就是“大恩”(χ?ρις τε μεγ?λη)。基督徒因為信道而領受的恩典不是一般的恩典,不是屬世意義上的小恩小惠,而是和耶穌同死同複活的大恩。這不是對別人的勝利,甚至不是對自我的勝利,而是對罪、死亡、世界和魔鬼的勝利。我們在勝利中得到的不是在人麵前的榮耀,而是永遠的國度。這恩典究其本質而言,就是與神和好。其次,與imperfect的?ποδ?δωμι對應的是imperfect 的?ν(be)——大恩臨到眾人,同樣是一個持續不斷,恩上加恩的連續過程。最後,“眾人”就是“所有的他們”,π?ντας α?το?ς,them all。“他們”是誰?就是32節一心一意奉獻支持教會的每一位基督徒。當然,這個“他們”也向世人開放——由於教會的存在,由於講道台不滅的福音聖火,必然不斷有人因為聽道信道,蒙恩得救。主說:我的羊認得我的聲音。很多人宣稱自己有愛心,愛世人;倘若這是真的,你應該去支持教會,特別是那些“大有能力地為主耶穌複活作見證”的教會,你就可以將最偉大、最真實的恩典,間接地分享給更多的人。這是基督徒對世人的愛,這是神首先交托給教會對世人的愛。值得一提的是,教會的奉獻也對傳道人形成一種試探:討奉獻者的喜悅。若是這樣,神的大恩就失落了。這是曆史中教會遭遇的普遍的試探,就是講道台不再講論大恩,隻講論小惠。這是人本主義釋經模式的本質。
34 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 35放在使徒腳前, 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32節強調每個基督徒出於信心和愛心的奉獻;而34強調的是有能力的人多奉獻。首先,接續32結尾的凡物公用,這裏說,每一個奉獻的人能蒙祝福,都得到幫助。奉獻不僅僅是幫助別人,更是幫助每個人自己。由於每個人都在提供幫助,因此,“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νδε?ς,needy, destitute。教會物質上的要求很低,不是靠奉獻致富;而是可以靠神的供應,滿足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的新生活。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隻出現這一次,似乎也在證明,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篇23:1)。不過初代教會的奉獻熱情確實是驚人的。第二、有產者的奉獻。“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田產房屋(χωρ?ων ? ο?κι?ν,of lands or houses)是不動產,是人生存的基本依靠,也是財富的代表。原文並非說人人,好像那時候每個基督徒都很有錢似的。?σος,as great as, as far as, how much, how many, whoever——很多或無論哪位擁有田產房屋的“財主”(κτ?τωρ,possessor,所有人,有產者),都作了這種力所能及的奉獻。我常常聽一些半吊子基督徒,滿臉青春痘的基督徒指著傳道人抱怨說,教會敗壞了,主要是傳道人敗壞了;所以我們要回到使徒時代的教會中去。我承認他們抱怨的是部分事實。但是,我今天要為傳道人說幾句公道話:使徒時代教會的能力,同時也源於會眾這種驚人的信心和不顧一切的奉獻。一方麵使徒為福音不顧性命,另一方麵,會眾為福音不顧錢財。不過這裏也說的很清楚,奉獻不是律法,而是出於每個人的自願,根據每個人的能力量力而行。
有錢人的奉獻對他自己是一個很大的試探。因此,35節重點強調有產者奉獻所擁有的屬靈態度。按原文,“放在使徒腳前”這句話在35節中。放,τ?θημι,時態也是imperfect——這不是一時興起,這是一個基督徒連續不斷的奉獻的生命見證;也表明,奉獻者不斷在增加。放在使徒腳前這個動作至關重要。第一、這代表奉獻者對教會權柄的順服和信任,他們任憑使徒去處置,因為他們靠著基督知道,教會一定會按著真理使用他們的錢財。藉著使徒或教會的手,真正幫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個人之間的幫助有時候會陷入個人市恩和分門結黨的試探中。按著人性而言,我們不會去幫助自己不喜歡但實在又特別有需要的人。有產者的奉獻使教會有能力“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以便於教會更順利地完成福音使命。一方麵,這個“需用”(χρε?α)絕對不是“貪欲”,而是生活基本需求,必要的需求。如果弟兄姐妹連飯都吃不上了,特別是有這樣的同工,教會不應該向他們唱高調。相反,要盡可能提供物質生活的救濟。另一方麵,這個幫助是針對每一個人的,甚至包括曾經的有產者。因為每個人都可能陷入某種生活困境。τις,如果不是這樣一種需求,就是另外一種。那些以為自己這輩子再也不需要別人幫助、因而從不奉獻、而有一點點奉獻就怨氣衝天的人應該警醒;如果神特別愛你,你一定會經曆需要別人幫助的功課。第二、這個動作顯示奉獻者勝過了試探,使奉獻真的成為奉獻,而不是變相投資。有產者的奉獻並沒有使他們對傳道人和教會產生霸權意識,甚至形成對教會的捆綁和逼迫——你不講討我喜悅的信息,老子就不奉獻了。不是的,這些奉獻乃是支持教會為耶穌複活作見證,同時,幫助貧窮的弟兄姐妹。這些有產者的奉獻並沒有對傳道人形成逼迫——你不講討我喜悅的信息,老子就不奉獻了。而這一點,在今天教會中幾乎是流行現象。有人作長老,甚至有權柄趕走牧師,隻有一個原因,因為他有錢。有產者捆綁傳道人,這是教會的恥辱,當然,這更是這些教霸自己的恥辱。
36 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37 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
一個具體的、奉獻著的新人出場了,這個人在初代教會很重要,特別是對使徒保羅很重要。?ωσ?ς δ? ? ?πικληθε?ς Βαρναβ?ς ?π? τ?ν ?ποστ?λων ? ?στιν μεθερμηνευ?μενον υ??ς παρακλ?σεως。And Joses, who by the apostles was surnamed Barnabas, (which is, being interpreted, The son of consolation)。這位基督徒的原名叫約瑟,?ωσ?ς(Joses),與常用的?ωσ?φ(??????,Joseph)略有不同(恩典)之意。路加福音3:29將之翻譯為約細,馬太福音27:56和馬可福音6:3將之翻譯為約西;他的基本含義是“高舉”、“增大”。使徒和初代教會給他一個“筆名”(?πικαλ?ω),叫巴拿巴。我猜最早提出這個名字的使徒很有可能就是保羅——在保羅的生命中,巴拿巴實在是他的安慰之子。不過這顯然是眾使徒和初代教會公認的美譽。Βαρναβ?ς,出於亞蘭文,???? 和 ??????;前者就是兒子的意思;後者是“先知”的意思。路加自己將這個合成詞翻譯為"son of rest",即安息之子。παρ?κλησις,有蒙召起來提供安慰和支持等含義。從本質上說,這也的確是先知的工作:“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哥林多前書14:3)。路加福音2:25,4:24將παρ?κλησις翻譯為安慰者、安慰。聖經其他相關信息也強調這個字的勸勉、安慰之意。總而言之,基督徒和教會在人間的使命,就是給罪人帶去安慰;而這安慰來自十字架上的赦罪、因信稱義和天國的盼望。
新約聖經共有28次提到巴拿巴。使徒行傳4:36是第一次。巴拿巴的“出世”沒有強調他個人有什麽才華或能力,而是強調他是一個願意為了信仰,奉獻一切的人。其次我們看見神怎樣藉著他將保羅帶到教會中,而那時候,大兒子精神統治的教會恐懼和拒絕保羅(使徒行傳9:27)。然後巴拿巴成了保羅第一次傳道之旅的重要同工(使徒行傳 11:22-24,11:30;12:25,13:1-2,13:43,13:46,13:50,14:12-14,4:20);而他們傳道的第一站就是塞浦路斯島,即居比路島,那是巴拿巴的故鄉(使徒行傳13:7)。他們一同經曆了很多苦難和逼迫,同心合意在耶路撒冷大會上與教會主流為福音真理爭辯(使徒行傳15:2,15:12,5:22);在內外交逼中,他們團結一致,相扶相攙(使徒行傳15:25,15:35)。接下來發生了教會常有的經典悲劇,保羅和巴拿巴發生爭執,分道揚鑣(使徒行傳15:36-41)。從此使徒行傳不再有巴拿巴的故事了。教會中這種友誼的悲劇,其殘酷性,真的讓人淚流滿麵。第一次傳道之旅的生死之交,第二次傳道之旅幾乎割袍斷義。不過感謝神,這不是保羅和巴拿巴故事的終結,保羅書信中我們看見巴拿巴在保羅心中溫馨的記憶和公正的評價(哥林多前書9:6;加拉太書2:1,2:9)。一方麵,對巴拿巴的過失仍然點名道姓(加拉太書2:13);另一方麵,在主裏,保羅和巴拿巴以及巴拿巴的表弟馬可已經盡棄前嫌,重新成為家人(歌羅西書4:10)
巴拿巴是什麽人呢?按著支派說,他是猶太中的利未人。Λευ?της,?????;這個希伯來字本身就有聯合、合一的意思。創世記29:34,“她又懷孕生子,起名叫利未(就是聯合的意思),說,我給丈夫生了三個兒子,他必與我聯合”。我們知道利未這個支派是在聖殿中有侍奉的職分,而聖殿事物的本質,在於神與人的和好或重新聯合。今天,教會承擔著同樣的職分。對利未人來說,擁有地產已經表明這個猶太支派已經背棄了自己的職分。民數記18:20,“耶和華對亞倫說,你在以色列人的境內不可有產業,在他們中間也不可有分。我就是你的分,是你的產業”;申命記10:9,“所以利未人在他弟兄中無分無業,耶和華是他的產業,正如耶和華你神所應許他的”。這是最初的情況,後來利未人的標準不斷後退。但巴拿巴無疑代表認罪悔改的新人。上帝不允許神職人員擁有田產,至少有兩個目的,第一、確保“聯合”使命的完成,產業很多時候會極大地阻止人的侍奉,並阻止人與他人之間的相愛。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說了真話:人類有史以來的曆史就是財產爭奪史。第二、確保全職侍奉。主耶穌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馬太福音6:21);“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馬太福音6:24)。所以一般來說,傳道人就是全職傳道人。一個人一邊作買賣一邊作牧師,是沒有聖經根據的。使徒們蒙召都是撇下一切跟隨了主。
而按照居住地說,巴拿巴是居比路人,即塞浦路斯人。舊約聖經中有一個名字可能是指居比路,就是基提(創世記10:4;民數記24:24;約書亞記15:40;曆代誌上1:7;以賽亞書23:1,23:12;耶利米書2:10;以西結書27:6;但以理書11:30)。不過????????(bruiser,拳擊手、好鬥之人)主要指地中海諸島。僅僅根據舊約的相關信息,我們也可以多少了解地中海這顆璀璨的明珠的文化特色(Κ?πριος,love,a blossom)。首先,這裏是一個商業傳統特別發達的地方. 以西結書27:6,“用巴珊的橡樹作你的槳,用象牙鑲嵌基提海島的黃楊木為坐板(坐板或作艙板)”。這個商業背景對理解巴拿巴的奉獻精神很重要——在一個人人都將金錢視為上帝的環境裏,巴拿巴的出現隻能見證聖靈對生命更新的大能。其次,這座海島常常就是戰爭策源地 。但以理書11:30,“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一個具有爭戰習慣,無論是武裝鬥爭還是雄辯症的人,竟然成了教會合一的使徒,這個變化同樣是令人歎為觀止的。最後,基提人從未得到真正的安息或勸慰,無論是他們的金錢,還是他們的軍事。所以以賽亞書23:12,“他又說,受欺壓西頓的居民哪,(居民原文作處女)你必不得再歡樂,起來,過到基提去。就是在那裏,也不得安歇”。為著勸慰和安歇的緣故,神為居比路和普天下的人興起了巴拿巴和教會。
我們怎樣才能理解巴拿巴這種奉獻呢?首先,這出於對上帝應許的信心。詩篇23:1,“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這是奉獻的基礎。這份信心更充分啟示在路加福音12:22-35,“22 耶穌又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23 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24 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神尚且養活它。你們比飛鳥是何等的貴重呢。25 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26 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作,為什麽還憂慮其餘的事呢?27 你想百合花,怎麽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28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29 你們不要求吃什麽,喝什麽,也不要掛心。30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31 你們隻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32 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33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周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34 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哪裏。35 你們腰裏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 另外也可以參考路加福音18:29,“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30 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 ”其次,這出於巴拿巴自己“理性的算計”。這個理性的邏輯可以參考馬太福音13:44-46,“44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45 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46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這是一種取舍或者選擇。信仰帶領人們在兩難中做出最佳抉擇。
巴拿巴的奉獻至少有兩個方麵給今天的教會極大的幫助。第一、基督徒並非是十一奉獻,實際上如果你願意,這是十十奉獻,巴拿巴把自己的一切都擺上了。第二、這不僅僅是金錢的奉獻,而是全身心的奉獻,而這奉獻最艱難的部分,最寶貴的部分,並因此構成教會合一和相愛之基礎的部分,是順服使徒,是一個有錢、有地位、有貴族血統的人,願意順服另外一批蒙恩的罪人。從根本上說,巴拿巴順服的不是使徒,而是神,而是自己的信仰。因為“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哥林多前書 14:32)。魔鬼常常使用人的驕傲,特別是有錢人必有的驕傲,有地位的人必有的驕傲,有知識的人必有的驕傲,有德的人或自以為有德的人必有的驕傲,以及一切人必有的、以平等主義為旗號的驕傲,對抗牧者,拆毀教會。但是巴拿巴把自己一切最值得驕傲的東西,全部放在了使徒的腳前。根據新約聖經的相關信息,巴拿巴的順服是最不容易的。因為他本應是一個四有舊人:有錢、有德、有知、有血統。何況使徒都是一些什麽人呢?四無新人:無錢、無血統、無知、無德的加利利海的漁夫。而且使徒都是性情中人,約翰本是雷子,彼得的任性更是有目共睹。不僅如此,這些使徒都有曆史上不能被讓人忘懷的缺陷和罪:約翰屠城未遂,而彼得攔阻耶穌上十字架,又三次否認主……巴拿巴比今天教會裏任何一個自以為是、自以為義因此起來頂撞、傷害和棄絕牧者的人更有理由傲視使徒,甚至取而代之。但感謝神,聖靈在教會建立之初,將巴拿巴指給我們,告訴我們基督教會與人間任何組織的不同,並為教會奠定了合一的根基。巴拿巴和使徒擁有一個共同的靈。
基督是教會的唯一根基。這個根基在使徒行傳1-4章中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首先是使徒的教訓,這是教會的真理根基,這個真理的中心部分就是基督的死而複活。其次、罪人因信稱義,癱子被醫治,構成教會的基本會眾。第三、教會在仇敵逼迫之下的彼此相愛,這構成教會的生命見證。核心事件是同心合意,就是在信仰、感情和理性上追求合一。我們可以將之稱為生命根基。第四、基督徒的奉獻與財物共享,這構成了教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根基。第五、同樣重要的是,教會的組織根基,就是巴拿巴將自己放在使徒的腳前,其原則是順服教會的權柄。巴拿巴不僅將自己的全部產業交給了教會,也把自己放在了使徒的腳前;正如耶穌在門徒的腳前為他們洗腳。基督的教會正如他們的主,是從罪人的腳前開始天路曆程的。這不是舊人能做到的。由於我們的罪,人類組織包括教會,都成了一場內戰,魔鬼因此可以在任何人類組織中順利地完成統治。這個統治靠這樣幾個原則來維係。第一、敵人意識。罪人失去了對罪人的基本信任。我們察己知人地猜疑掌權者,本能地反對權威,並以此為榮。這種敵人意識,使任何組織和社團都隨時處於戰爭的前沿。第二、平等主義。沒有責任隻講自由的平等主義,已經藉著宗教改革,藉著對教皇主義的矯枉過正,統治了教會。每個人都是罪人,每個人在上帝麵前都是平等的,信徒皆祭司,這些口號如果走到極端,就意味著教會組織的徹底解體。由於人的罪,大家都一樣未必意味著大家都起來承擔責任,反而更多地意味著,大家都不承擔責任;而任何一位承擔責任的人,都會成為感情投射以及怨恨、歸咎的替罪羊。於是最後教會隻能成為加爾文主義的長老會,或倪柝聲主義的小兄弟會。“民主”隻是一種外邦人的政治策略,一門妥協的技術;但這從來不是聖經啟示的教會原則。第三、人的驕傲。罪人都追求別人在自己的腳前,而對自己在別人的腳前感到憤怒。這種爭當人上人的理想,使教會成為絞肉機。“大家都是罪人,但你憑什麽要教訓我”,這種霾國的邏輯成為撒旦在遠東強有力的幫凶。
正是由於這樣的緣故,某些巴拿巴不斷拆毀彼得的教會,這構成霾國教會曆史的一個方麵。撒旦的差役禍亂教會最常見的道理或霾國巴拿巴——他們從來不是勸慰子,而是竄堂者——的拆遷口號總是:牧者憑什麽自比保羅?!這些不斷自我證明他們沒有任何理由在道德和真理上有資格傲視他人的人,完全不知道這個信仰常識:任何一位蒙召按立的牧者,不是他們自己願意自比保羅,而是上帝逼迫他們自比保羅;而保羅不過就是性情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甚至是罪魁,一個被聖靈捆綁注定要殉道的奴仆。聖靈連續七次藉著保羅的口讓傳道人必須跟隨他的腳蹤,必須效法他。第一、拒絕任何人的論斷和教會內部的個人崇拜,而恰恰在這裏,保羅首先說明他自比亞波羅是不得已的,是為教會的緣故,為了讓會眾避免自高自大(哥林多前書4:6);第二、福音使命,務要傳道(哥林多前書4:16);第三、榮神益人、包括拒絕女人當頭,棄絕女牧者(哥林多前書 11:1); 第四、走十字架的道路,忍耐到底(腓立比書3:17)。第五、在大難中堅守信仰(帖撒羅尼迦前書1:6);第六、凡事按教會規矩而行(帖撒羅尼迦後書3:7);第七、不占任何人的便宜,“辛苦勞碌,晝夜作工”(帖撒羅尼迦後書3:9)。
你若堅持傳道,保羅所經曆的一切你必須經曆;保羅一生的經曆,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從來不是什麽人間的榮耀——這是後人強加的錯誤印象——而是“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汙穢,萬物中的渣滓”(哥林多前書4:13)。而保羅所經曆的,乃是主所經曆的。“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馬可福音 10:39b)。值得一提的是,保羅要求傳道人和基督徒效法他,這些書信都是寫給馬其頓和希臘的教會的,因為按希臘文明的邏輯,順服一個“不如自己的人”,這是不能忍受的。順服是基督徒的榮耀,但卻是希臘人的恥辱。“印歐文化”造就出來的人是不可能支持教會生活的,如果聖靈不能組織巴拿巴到教會中,教會的使命是無法完成的。但是讓我們感謝神,基督的教會不僅是有彼得和保羅的教會,更是有巴拿巴和呂底亞的教會。巴拿巴把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尊嚴”或世人榮耀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都放在使徒腳前。蒙恩的罪人在蒙恩的罪人腳前,就是在此時此地,天國的門勝過了陰間的門。這隻能是聖靈的工作;巴拿巴真是勸慰之子——聖靈藉著他勸勉教會重建人與人的和平,說服那個大大發怒變了臉色的人認罪悔改,彼此相愛。這就是基督的教會,教會是一場神跡。這個神跡包括五個基本方麵。第一、罪人講道;第二、罪人得救;第三、罪人相愛;第四、罪人奉獻;第五、罪人順服。彼得、癱子和巴拿巴,共同構成基督的身體。“18因為我們兩下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麵前。19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20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21各(或作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22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以弗所書2:18-22)。阿門。
任不寐,2013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