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翁隨記

自言自語, 自娛自樂。   
正文

來, 咱們也給比特幣估一估價

(2025-08-15 16:02:11) 下一個

比特幣又創新高了, 在我碼這幾個字的時候,  一枚比特幣的市價是123,571.60美元, 現在聊一聊比特幣能漲到哪兒應該是個不錯的時候。

最近, 為了把文字寫的“正經”一點,忍不住借助AI來修改和潤色, 結果把文章搞得不倫不類, 隔著屏幕都能聞到一股嗆人的機油味兒,連我自己都煩, 而且感覺越來越不會好好說話了, 所以決定今天這篇純粹用手一個字一個字的碼。 

比特幣價值幾何? 它能漲到哪兒呢?

先看看幾個著名的反方大咖是怎麽說的:

Warren Buffett(沃倫·巴菲特):巴菲特多次表示比特幣沒有任何價值,是“老鼠藥”,建議投資者遠離。“它不會產生任何價值。”Charlie Munger(查理·芒格): 芒格比巴菲特更為激進,稱比特幣本身“愚蠢而有害”,並且直言“投資比特幣是在投資一場騙局”。

Paul Krugman(保羅·克魯格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長期批判加密貨幣,認為“加密貨幣本身就是一場龐氏騙局”,並預言其最終將“全麵崩盤”。他強調比特幣沒有價值基礎,僅靠吸引新的投資人來維持價格,風險巨大,影響金融穩定。

Peter Schiff(彼得·希夫,知名經濟學家/黃金派掌門) Schiff多次公開抨擊比特幣為“龐氏騙局”。他認為早期投資者的獲利源於後麵買入者的虧損,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僅是靠後續接盤維係的財富轉移工具,最終不可持續。

再看看幾個著名的支撐者的看法:

凱西·伍德(Cathie Wood, 江湖人”稱木頭姐“)是知名投資管理公司方舟投資(ARK Invest)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因其對創新科技和數字資產極其樂觀的投資觀點而聞名。伍德認為,比特幣是“未來數字黃金”和機構投資的入口。她預測到2030年,比特幣價格可能達到150萬美元。 

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是財經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廣為人知的財商教育專家。他視比特幣為抵禦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的資產避風港。清崎公開買入並持有比特幣,預測其價格將在未來幾年內觸及百萬美元級別。 

邁克爾·賽勒(Michael Saylor)是科技企業MicroStrategy的首席執行官,也是比特幣最著名的機構投資者之一。賽勒堅信比特幣是數字時代最安全的價值儲存手段,他預測比特幣價格將在2025年及以後顯著上漲,他認為比特幣到2046年左右,有望達到約2100萬美元的價格。這是他對比特幣長期價值的最高公開預期。

這些名人大咖對比特幣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多少看法爭議這麽大, 說明給比特幣定價是個很棘手的事情。  本人不才, 鬥膽在這篇小博文裏提出給比特幣定價的一個思路。 

首先,比特幣是一種基於加密算法構建的去中心化、點對點的分布式賬本係統。它之所以被認為有價值,完全源於人們對它的共識——是大家相信它值錢,它才具備價值。如果這種共識消失,它的價值也將歸零,就像許多山寨幣一樣。事實上,從技術構造上看,很多山寨幣並不比比特幣差,甚至在某些方麵更先進。但它們缺乏廣泛的信任基礎,因此無法獲得比特幣那樣的市場認可。

那麽,既然它有了共識, 它值錢了, 一枚比特幣將來究竟值多少錢呢?  

我們不妨再追問一句:比特幣的價值究竟來自哪裏?它本身既不創造任何有用的產品,也不提供任何實際服務。相反,它的價值完全依賴於從現實世界——幣圈之外——不斷導入的資金。而為了維持整個係統的運轉,比特幣每年要消耗約140億美元的電力,接近一些中小國家的年度能源消耗。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更像是現實經濟的寄生蟲。它不為實體經濟提供任何產品或服務,卻持續不斷地從現實世界吸收資源與財富,僅僅依靠共識維係其生存和長大。 

喜歡也好,厭惡也罷,比特幣如今已經寄生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無法回避,並在不斷膨脹。問題不再是它是否存在,而是它的邊界在哪裏——它究竟會長到什麽程度,吞噬多少現實資源。  

比特幣之所以能夠寄生於現實經濟體係,根本原因在於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自那以後,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轉向信用貨幣,而信用貨幣缺乏硬錨,不再受黃金那樣的物理約束。在這種製度下,各國政府幾乎無一例外地抵擋不住於貨幣超發的誘惑。我們清楚,這正是比特幣得以誕生並持續存在的製度性土壤。但在此,我們不打算深入探討如何解決貨幣超發的問題,而是聚焦於另一個更具現實感的問題:這個寄生體究竟能長到多大。

我們不妨用邁克爾·賽勒(Michael Saylor)對比特幣的大膽預測做個簡單估算:他認為到2046年,一枚比特幣將價值2100萬美元。按照比特幣總量2100萬枚計算,總市值將達到驚人的441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以及經濟學人智庫(EIU)等機構的測算,2024年全球GDP總量約為90萬億美元。到2045年,全球經濟預計將增長至當前的3至4倍,即約300萬億美元。

如果比特幣的市值真的達到441萬億美元,它將遠遠超過全球GDP的總量。這意味著一個既不創造產品、也不提供服務的資產,竟然“抽取”了全球經濟的主要價值。

試著想象這幅圖景——一頭牛身上竟然寄生著一隻駱駝那麽大的蟲子。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可能嗎?這在常識上說得過去嗎?

做完這個思想實驗,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一枚比特幣值2100萬美元”這種說法到底有多荒誕。另一方麵,若有人聲稱比特幣毫無價值,甚至“白送都不要”,那也未免顯得過於做作甚至虛偽——畢竟,美國聯邦和多個州政府如今都在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資產。

那麽問題來了:我們究竟該如何為比特幣估值?它既不是純粹的泡沫,也遠未達到某些信徒口中的“數字神話”。在這兩種極端之間,是否存在一種更理性、更符合常識的估值框架?

人們常將比特幣稱為“數字黃金”,我認為用黃金作為類比來估值比特幣,確實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思路。兩者都是風險規避型資產,價值依賴共識支撐,且都不產生利息收入。

然而,比特幣本身既不創造任何有用的產品,也不提供實際服務,其功能幾乎僅限於避險。這意味著,即便未來國家允許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養老金體係也開放購買權限,大型基金在比特幣上的配置比例仍不可能太高。畢竟,為了維持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絕大多數財富必須投入到再生產領域,隻有少部分資金可以用於避險。

這也是為什麽傳統大型機構——如保險公司、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等——對黃金的戰略性配置比例通常不超過5%,日常維持在1%至3%之間。比特幣作為新興的避險資產,大概率也將遵循類似邏輯,與黃金共同分享原本由黃金獨占的避險資金配置空間。

但關鍵的差異也不容忽視。黃金不僅擁有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在工業、醫療、珠寶等領域都有穩定需求,而且其作為財富載體的共識已延續數千年。而比特幣的實用性幾乎為零,其“財富共識”也不過十餘年。

更重要的是,黃金的保管成本極低,幾乎不需要持續投入資源。而比特幣的存在本身就需要高強度的電力和算力支持,僅僅維持係統運行就要消耗大量現實世界的能源與財富。換句話說,即使比特幣的市值不再繼續膨脹,僅僅維持它的存在,也是一項昂貴的經濟負擔。

綜合以上因素,我傾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比特幣的總市值可能會達到與黃金同一數量級,但仍略遜一籌。一個合理的區間是黃金總市值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當前黃金總市值約為20萬億美元計算,若按四分之一估算,比特幣的總市值將達到約5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單枚比特幣的價格可能翻倍至約25萬美元。若按三分之一估算,則比特幣可能漲至30萬至35萬美元之間。

我並不聲稱這個預測一定準確,但至少我展示了我的估值邏輯。如果你不認同,歡迎拿出你自己的估算方法——看看誰的更有說服力、更make sense。

至於長期前景,比如50年甚至100年後,我對比特幣的“錢途”其實是悲觀的。暫且不論量子計算這一潛在的黑天鵝威脅,更現實、更緩慢逼近的灰犀牛是:比特幣的安全預算正在逐步枯竭。

隨著挖礦獎勵每四年減半,比特幣的產出將越來越少。而與此同時,大量比特幣被個人、公司、基金乃至政府機構作為儲備資產長期持有,交易頻率顯著下降。這意味著係統依賴的交易手續費收入也將持續走低。

結果可能是:礦工激勵不足,節點數量減少,網絡安全性下降,最終甚至可能使比特幣麵臨51%攻擊的風險——一個曾被認為“理論上可能但實際上不太可能”的威脅,或許會在遙遠一些的未來變得現實。

除了前述兩個外部威脅,還有一個來自內部的隱患:比特幣價格之所以能持續上漲,核心驅動力並非源於其內在價值,而是源於人們對其未來漲勢的信仰。換句話說,是“漲得更高”的預期在支撐當前的價格。

一旦這種信念動搖——比如市場開始認為比特幣已觸頂,即便它穩定在一個看似高位,比如30萬美元一枚——人們也未必願意繼續將財富鎖定其中。畢竟,如果其他資產類別如股票、債券或房地產,能穩定提供超過通脹5%的年化收益,僅僅為了“抗通脹”而持有比特幣,就顯得機會成本過高。

而一旦這種心理防線被突破,開始有人拋售,比特幣的高位恐怕就難以維持,價格回落可能迅速而劇烈。

在我碼這幾個字的時候, 一枚比特幣的市價是117,653.70美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