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全新課題全新的過程
兩大全新的課題、兩個全新的過程——毛澤東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兩個全新的過程。
什麽是過程?什麽是階段?
毛主席的光輝著作《矛盾論》,以唯物主義的精神,立足社會實際狀況,揭示了什麽是物質運動形式的過程、什麽是物質運動形式的階段。
關於過程,毛主席在《矛盾論》說:“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係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形式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著重這一點,而且必須從這一點開始。”
關於階段,毛主席在《矛盾論》說:“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及為此根本矛盾所規定的過程的本質,非到過程完結之日,是不會消滅的;但是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影響的許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暫時地或局部地解決了,或者緩和了,又有些是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人們就不能適當地處理事物的矛盾。”
在《矛盾論》,我們可以看出:
根本矛盾不同,是過程的不同。
各一定時間內主次矛盾的不同,是階段的不同。
斯大林認為,列寧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帝國主義國家是壟斷的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列寧要解決的具體課題是全新的,但不是和馬克思根本不同的。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根本矛盾是相同的,都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馬克思提出了在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遍綱領:以資產階級為革命的對象,以無產階級為革命的領導階級,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爭取一切同盟軍作為革命的動力孤立資產階級,以工人武裝暴動為革命的方法,以建立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社會主義階段)的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製、建立公有製、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漸實現共產主義為前途。
列寧在帝國主義階段發展了馬克思的革命綱領:在革命的方法方麵,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紀律嚴格的、組織任務和目標以及分工明確的、集中統一的、密切聯係群眾的職業革命先鋒隊組織領導(強化無產階級先鋒隊建設,為無產階級進行武裝革命提供組織保障),並在革命的方法方麵也提出在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而非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麵,列寧也結合俄國實際情況做了“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的實踐,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毛澤東思想確確實實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兩個全新的過程。
毛澤東麵臨的根本矛盾和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全新問題,和馬恩列斯麵臨的並不相同。
馬恩列斯麵臨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根本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毛澤東麵臨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極度落後的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為當時主要的生產關係,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也存在,根本矛盾是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和一切反帝反封的各革命階級之間的矛盾。
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導師,列寧同誌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反侵略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些重要綱領:以帝國主義侵略者為革命對象,以無產階級為領導階級,以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小資產階級等同盟軍為動力,以逐漸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為前途。
但是,以什麽樣的方法領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推翻了帝國主義和本國剝削階級統治之後建立什麽樣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從而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在無產階級數量極其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如何建立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政黨,這是馬恩列斯都沒有解決的全新的問題。
毛澤東在這一全新的過程成功解決了這一全新的課題——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為革命的方法,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和人民民主專政上層建築為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中國實際情況,以思想建黨、建軍為主要方法,形成一套全新的適用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建設理論和無產階級革命軍隊建設理論——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麵的理論創新。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成功的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過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壓迫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麵臨的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全新課題和新的社會性質,也和馬恩列斯完全不同。
1956年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勝利之後,我國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舊的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性質的上層建築殘餘還廣泛存在、帝國主義力量仍然比較強大的情況下還不能實現馬克思所論述的“取消常備軍,武裝的無產階級監督行政幹部”的巴黎公社設想、社會政治經濟管理者和勞動者的差別仍然存在、社會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仍然存在、資產階級法權普遍存在、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生產關係差別仍然存在。
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如何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為修正主義的變質?這是一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前所未有的全新課題。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說:“這個時期必然是階級鬥爭空前殘酷、階級鬥爭的形式空前尖銳的時期,因而這個時期的國家就不可避免地應當是新型民主的(對無產者和一般窮人是民主的)和新型專政的(對資產階級是專政的)國家。”,“鎮壓資產階級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這對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這方麵做得不夠堅決。”
列寧預感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的激烈性,也提出了要鎮壓資產階級的反抗,但是並沒有論述如何預防社會的管理階層——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自身變質的問題,沒有指出舊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性質的上層建築對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係一定條件下的決定性的反作用。
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矛盾論》就提出:“生產關係、理論、上層建築這些方麵,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著不變更生產關係,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係的變更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
列寧也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普遍存在“資產階級法權”的科學論斷,但是列寧根據馬克思關於巴黎公社的論述中的原理,有控製幹部階層的理論信心,他在《國家與革命》堅信:我們工人自己將以資本主義創造的成果為基礎,依靠自己的工人的經驗,建立由武裝工人的國家政權維護的最嚴格的鐵的紀律,來組織大生產,把國家官吏變成我們的委托的簡單執行者,變成對選民負責的、可以撤換的、領取微薄薪金的"監工和會計"(當然還要用各式各樣的和各種等級的技術人員),這就是我們無產階級的任務,無產階級革命實現時就可以而且應該從這裏開始做起。
但是,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的形勢深化了列寧同誌的認識,使他沒有直接實行“巴黎公社”一樣的“取消常備軍,武裝的無產階級監督行政幹部”的設想。俄國一月會議,由於代表正確方向布爾什維克落選,列寧果斷鎮壓違反正確路線的反革命分子之後,思想有了深化,更加重視先鋒隊及其直接領導的軍隊的問題。
列寧深知:“隨時可以撤換”前提是“廢除常備軍”,在帝國主義封鎖包圍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如果沒有足夠的革命先鋒隊領導的武裝集團,民眾選擇錯誤的、不利於無產階級的方向的話,很可能產生無產階級內亂。
遺憾的是,列寧過早去世,使他沒有繼續深化關於在帝國主義力量仍然比較強大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國家還處於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情況下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的認識。
開辟完整的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理論,是毛澤東麵臨的全新的課題。毛澤東在根本社會性質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社會,成功開辟了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這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全新的課題,首次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曆史上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的理論。
1.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理論——用辯證唯物史觀的對立統一的觀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對立統一理論。(哲學觀)
2.在社會主義社會曆史中,存在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鬥爭,存在資本主義複辟的可能,必須在上層建築領域和經濟基礎領域加強革命力度——細化分析社會管理者和勞動者分工和官僚主義問題。
3.無產階級必須在上層建築領域中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麵的專政——上層建築的革命。
4.以部分腐化變質的幹部階層為專政對象,發動群眾進行監督,並積極發展民兵組織。
5.無產階級專政下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的重要方法,就是改造群眾的改造思想靈魂。——徹底和數千年舊社會私有製帶來的腐朽思想決戰。
6.支持國際反帝統一戰線,以打破帝國主義封鎖包圍,逐漸使帝國主義的世界市場萎縮,從而為內部無產階級專政的穩固和無產階級民主更廣泛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列寧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毛澤東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兩個全新的過程——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壓迫、實現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掃清建立社會主義製度障礙的馬克思主義,也是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建立之後在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預防社會主義社會變質的馬克思主義。同一過程不同階段麵對的具體課題是不同的,根本課題是相同的,而不同過程麵對的根本課題是完全不同的。麵對社會狀況有根本變化、需要麵對的課題有根本不同,需要更大的更具有突破性的理論勇氣和創新精神。毫不誇張的說,毛澤東就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曆史上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曆史上最有作為的大政治家、大戰略家和軍事統帥。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種種危機弊端能夠《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是在《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善》在哪裏?
資本主義社會製度己經存在幾百年了,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過渡在人類社會中經曆了錯中複雜且慢長時間,先由少數國家或地區再到全人類實現的。至今為止資本主義社會製度從歐洲資本主義製度誕生算起,己經過了大約300年。之所以經曆如此之長的轉換時間,正是因為,在開始交替的國家封建主義還有一定的生命力,還沒有達到完全腐朽的地步,如果封建主義已經高度發達,走到了盡頭,那時將不可能再發生王朝複辟。由於新製度是在舊製度的薄弱環節突破的,在那裏舊製度還有一定發展餘地,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為複辟造成某種暫時複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過渡也是一樣,所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製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需要共產黨的幾代人,或是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
新製度作為新生事物,在其初生階段由於本身的弱少,必然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才能走向成熟和強大。這也使新製度在誕生初期不可能迅速成為與舊製度相抗衡的力量,盡而很快代替舊製度,在新製度出現後的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舊製度中的統治階級仍占據著時代的中心位置。但是,由於新的社會製度代表著社會曆史前進的方向,具有無限生命力,因而盡管它誕生後會曆盡艱辛,但終究會戰勝舊製度。
20世紀,社會主義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特別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實行了向資本主義製度的轉軌,這典型地反映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勝利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世界曆史上,每一次社會製度的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複的鬥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製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過程。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於1640年,但在戰勝國王以後,接著就出現了1660年的舊王朝複辟。一直到168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專政才穩定下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786年爆發到1875年第三共和國成立,經過了86年,中間交織著進步和反動、共和和帝製、革命的恐怖和反革命的恐怖、內戰和外戰、征服外國和投降外國,尤其動蕩不寧。
就整個資本主義製度來講,從建立到成熟大體經曆了二三百年的時間。資產階級革命是用一種剝削製度代替另一種剝削製度,尚且需要經過反複、曲折的鬥爭,無產階級革命要消滅一切剝削製度,可想而知,更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資本主義製度在誕生的過程中,盡管經曆了長期的反複的鬥爭,但在當時是比封建製度先進的社會製度,代表了社會進步和曆史發展方向,所以它最終戰勝了封建製度。
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製度,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也會遇到鬥爭和反複,但它是代表當代社會進步和曆史發展方向的,所以它最終也必將戰勝現在還貌似強大的資本主義製度,使整個人類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那麽,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事實是:資本主義在許多發達國家導致了貧富兩極之間的財富差距,這個貧富差距的衡量指標是基尼係數。有些國家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美國的情況尤其明顯。美國最貧窮的人實際收入沒有增長,而處於頂層的超級富豪收入每年增長約 6%。世界上最富有的億萬富翁幾乎都生活在美國,他們積累了驚人的財富,而與此同時,自世紀之交以來,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僅僅略有上升。
貧富差距的影響可能超過一些政客和企業精英願意相信的程度。在《絕望之死和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指出,當前形態的資本主義正在摧毀工人階級許多人的生活。書中寫道,“在過去二十年裏,因自殺、吸毒過量和酗酒導致的絕望死亡人數急劇上升,現在每年奪去數十萬美國人的生命”。
周期性的金融危機更加深了這些問題。這場金融危機是由過度放鬆管製引發的,對發達國家勞工階層的打擊尤其嚴重。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第一任主任理查德·科德雷 表示,金融危機爆發後政府對大銀行的救助引發了不滿,“助長了我們在過去十年中目睹的……政治兩極化的興起”。
自由民主製度目前可能正處於一個轉折點;放眼全球,公民正在以更強的政治力度挑戰現有資本主義規範。
例如,紐約長島大學政治學教授J·帕特利斯·麥克謝利在智利觀察到這種變化。她說: “社會動員始於 2019 年 10 月地鐵票價的上漲,引發了廣泛的抗議活動,吸引了 100多 萬人參加示威活動。”
“智利的社會運動暴露了憤懣不滿的深層根源:根深蒂固且日益嚴重的不平等、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以及這個世界上最新的自由主義國家之一的極端私有化。”
法國興起的“黃背心”運動最初的導火線是通勤者燃料成本上漲,但迅速擴大到類似於智利的社會怨懟、生活成本上漲、日益加劇的不平等,以及敦促政府不再無視普通市民需求等訴求。
在美國,催生特朗普主義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由經濟不平等和意識形態推動的。在那些因全球化而淪為輸家的選民中,特朗普政府更封閉的貿易政策贏得了廣泛的政治支持,包括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以及對進口到中國、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的商品和服務征收報複性關稅。甚至連歐洲、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美國的傳統盟友也未能幸免,成為這一議程所針對的目標。
在全球貿易的長期利益和全球化導致的低工資或失業對社區造成的短期損害,經濟無法完全脫離求職、經濟適用房、教育、醫療保健和清潔環境等大多數人的需求。正如智利、黃背心和特朗普主義運動所顯示的那樣,許多人要求改變現有製度,以滿足這些需求,而不僅僅是謀求更多私人利益。
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列寧把政治經濟學視為馬克思主義“最深刻、最全麵、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
資本主義原始階段,也被稱為古典資本主義階段。主要特點是資本原始積累。資產階級對內以“跑馬圈地”等手段,把大量農民從對土地的依附關係中驅趕出來變為產業工人,也把大量土地資源釋放出來用於工業發展。對外主要是擴張殖民地,進行資源掠奪。
《資本論》把生產要素分為資本和勞動兩大類。當時,土地以外的機器等資本的發育尚處於初級階段,主要生產要素就是土地和勞動。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揭開了資本主義的“秘密”和規律。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資本家主要利潤來源就是通過延長工作時間、降低工資等手段榨取剩餘價值,出現了大量血汗工廠。
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了寡頭和壟斷,對外進行野蠻侵略和掠奪,獲取超額利潤。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大航海以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國家就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展開爭奪,帝國主義內部的矛盾鬥爭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種子。對內剝削,對外侵略,這就是原始資本主義階段,也是野蠻資本主義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資本主義進入改良的社會民主資本主義階段。時間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社會民主主義思潮湧現,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社會福利製度。資本主義改良主要有三大動因:
一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革命。資本主義的野蠻生長導致資本家和工人階級矛盾積累深化,出現了巴黎公社運動以及層出不窮的工人階級抗爭。
二是兩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要讓人民去參加戰爭,當戰爭炮灰,就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戰爭結束後還不得不幫助他們重返社會,以維護社會穩定。
三是外部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從外部給資本主義形成了強大改革壓力。
第三個階段是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其主要標誌是撒切爾夫人在英國、裏根在美國分別執政,開啟了美歐宏觀政策調整的新時期。供給學派、貨幣主義等理論流派興起,減稅、放鬆管製、減少政府開支成為政策主流,並形成了所謂“華盛頓共識”。大家都批評那時的政策是“劫貧濟富”,即試圖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同時減稅、放開管製。
裏根政府實行了大幅削減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的政策,但由於福利製度多有剛性,這為後來的高赤字、高債務問題埋下了伏筆。撒切爾夫人上台後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打壓工會,打破工會在當時英國社會對政治權力的牢固控製。從那之後,英國的工會雖然還存在,但作為一股政治勢力,開始走向衰落。德國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對社會福利製度、勞動力市場製度實行改革,政治生態開始右轉。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蘇東劇變後特別是蘇聯解體為十多個小國家之後,失去了前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和美歐資本主義陣營的抗衡,美歐資本主義一家獨大。雖然,俄羅斯與中國夢想加入西方美歐資本主義陣營中,但美歐資本主義陣營不接受,反而作為假想敵人來對待,造成各地戰爭不斷,社會右傾化,貪富差距拉大,各種危機頻發,物價上漲,低層人怨氣四起,而資本更自私自利化。
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物極必反。首先,全球發生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但真正的、深層次的、全麵係統性的危機出現在約10年之後,經濟全球化本身從根本上遭遇質疑和挑戰,出現了所謂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脫鉤”“平行體係”等論調,並迅速向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策層麵滲透、擴散,逐漸成為新的主流和政治正確。
技術進步推動收入、財富分配變化。世界經濟經曆過產業升級過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按照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生產要素就是土地、勞動、資本,不包括技術因素。但是技術的進步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業態和增長的動力都發生了變化,技術作為一個獨立變量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受其影響,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勞動在一次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發達國家普遍呈現下降趨勢。
財富創造方式發生重要改變。當代資本主義正在從金融資本主義為其最主要的特征,向金融資本和技術精英共同主導轉變,掌握技術且能夠搭建平台者成為造富最為迅速的一個人群。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普遍應用,勞動與價值創造日益脫節,增長與就業日益脫節,財富分配中的不均等也會日益嚴重,這將導致社會分化繼續並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全球化早期的貨物貿易帶動了生產開始在全球布局,這意味著生產要素在全球配置,定價不再由一國決定。近年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試圖通過各種宏觀經濟政策手段,將通貨膨脹率提高到接近但不超過2%,但始終無法實現。這是全球化使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全球延伸,全球產業轉移推動全球就業和財富轉移的一個反映。
產業工人隊伍萎縮。產業工人和工會在西方政黨政治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但隨著全球化產業轉移,西方發達國家製造業產業工人隊伍萎縮,服務業成為支柱產業。
傳統製造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工人在流水線工作,組織紀律性較強,工會的覆蓋麵廣,為其政治組織和動員能力提供了強大的基礎。隨著傳統製造業的萎縮,產業工人數量減少,服務業從業人員大都分散工作,組織紀律性較弱。這意味著低收入群體的政治組織能力和政治動員能力大大削弱,難以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形成和發揮統一的力量,也難以維護和實現自身的權益。而那些資產階級政黨、政客們,也因此能夠公然無視這一群體的利益和訴求,而不需為此付出代價。
曾經,美國民主黨的群眾基礎是工人和基層民眾,共和黨的擁護者則為大商人、大資本家。如今這一格局已被顛覆。以失業中年白人為代表的底層民眾是特朗普和共和黨在選舉中最大、最穩固的基本盤,“高大上”的華爾街精英群體反而成為民主黨的擁護者。美國新一屆總統拜登無論在其競選還是執政綱領中均將為美中產階級服務、重塑美中產階級、擴大中產階級群體作為核心政策目標。民主黨認識到,中產階級是其群眾基礎和權力來源,如果這個群體不斷削弱,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民主黨就無法有效執政,也無法在今後的選舉中保住執政地位。
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
他們反《馬克思主義》,反《共產主義》。他們想消滅《共產黨》的理由之一就是:《暴力》。他們給《共產黨》貼了《暴力》的標簽。他們拿什麽理由來給《共產黨》貼了《暴力》的標簽呢?
例如:《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一段話中有《暴力》二字。但《共產黨宣言》中還講到:
一、資產者和無產者
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
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在過去的各個曆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
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並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隻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鬥爭形式代替了舊的。
但是,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列寧的共產黨建立的紅軍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建立了蘇聯。列寧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既然國家就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那麽資本主義國家就是資產階級壓迫無產階級的統治工具而已——這也是為什麽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無產階級沒有祖國”的重要內在原因。
毛澤東:《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重要論斷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中提出。會議的記錄共20頁、12800字。通過會議記錄,可以看到隻有一天的會議時間,出席代表隻有21人,但會上卻有56次發言。八七會議是千鈞一發的緊急會議,更是一次在敵人眼皮底下召開的絕密會議。在那個酷熱難耐的8月,20多歲的參會代表們分三天三批秘密入場。為了安全,會場門窗緊閉,所有人隻進不出。參會者毛澤東發言最早、次數最多,記錄的文字就有約1300字。他一口氣講了中國革命存在的國民黨、農民、軍事和組織等4個問題。
《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這說明什麽?
說明《暴力》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專利。
《暴力》伴隨著人類有生命活動中的每時每刻。尤其是人類產生《階級》之後,《階級鬥爭》永遠伴隨著人類至今日今時,何時停止過?《暴力》也存在於動物界的每時每刻。
何謂:《暴力》?
所有政治都是關於權力的鬥爭:終極權力即為《暴力》。
有時,毫不作為就是最具《暴力》的行動。
一切政治都是為權力而展開的鬥爭,權力的終極形態是《暴力》。
《暴力》隻不過是權力最為臭名昭著的顯現。
具體來說:手持一把刀的活人,被特警一槍擊死,叫《暴力》。
公交車上一年輕人手拿一把刀,被警官開槍十幾下擊死叫《暴力》。
一中年人下公交車時發現身上有刀被警官擊死叫《暴力》。
《黑命貴》被活活跪死叫《暴力》。
《槍擊案》每天都在隨時隨地發生叫《暴力》。
《狂轟亂炸》別的國家叫《暴力》。
《暴力》來自於剝削者,壓迫者,有權者,強者。
《暴力》來自於國家機器如軍隊,警官和武裝者。
《暴力》來自於在資本的擁有過程中強行實施者。
反抗《暴力》,也會用《暴力》。
大多數的曆史上都心照不宣,不說而己。
隻有“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因而才有《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一段話中有《暴力》二字。
因而才有列寧的共產黨建立的紅軍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建立了蘇聯。列寧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既然國家就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那麽資本主義國家就是資產階級壓迫無產階級的統治工具而已——這也是為什麽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無產階級沒有祖國”的重要內在原因。
因而才有毛澤東:《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重要論斷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中提出。會議的記錄共20頁、12800字。通過會議記錄,可以看到隻有一天的會議時間,出席代表隻有21人,但會上卻有56次發言。八七會議是千鈞一發的緊急會議,更是一次在敵人眼皮底下召開的絕密會議。在那個酷熱難耐的8月,20多歲的參會代表們分三天三批秘密入場。為了安全,會場門窗緊閉,所有人隻進不出。參會者毛澤東發言最早、次數最多,記錄的文字就有約1300字。他一口氣講了中國革命存在的國民黨、農民、軍事和組織等4個問題。
為什麽《參會代表們分三天三批秘密入場。為了安全,會場門窗緊閉,所有人隻進不出。》?隻因為有政府的《暴力》在等著共產黨人。不在反抗時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之,會成功嗎?
資本的利潤,利潤的權力就是《暴力》的根源。人世間的《暴力》來自於資本的利潤,利潤的權力。在沒有消滅《利潤》之前,《暴力》將永遠伴隨《利潤》而來。
“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1867年4月中旬的一天,倫敦通往漢堡的航線上,狂風肆作,呼嘯的海風卷起洶湧的海浪拍擊著輪船,船上的桌椅噔噔作響。馬克思緊緊靠著船舷上的欄杆站著。他暈船,但是他還是和幾個旅客聚在一起飲酒作樂、相談甚歡,他感到船上的生活是相當的有趣、相當的愉快。
這也難怪,畢竟,在倫敦“離群獨居”、閉關寫作《資本論》(第一卷)接近20年後,他終於可以滿意地將它交付出版。這一刻,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樣,他“痛快得無以複加”,雖然他曾預言,這部著作甚至不會給他帶來寫作時所吸香煙的錢。
如果他能穿越到2008年10月17日的法蘭克福的一家書店——這家書店叫“卡爾·馬克思書店”,他不得不承認,被自己的這個預言打臉了。因為這天,《資本論》(第一卷)在這家書店宣告暫時脫銷。2008年9月14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由此拉開序幕。《資本論》再次成為人們尋找危機根源的指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本論》(第一卷)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部著作屬於“人類的記憶”。
《資本論》包含三卷,約230萬字,這是什麽概念呢?這大約相當於一個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國的社會科學類的博士學位論文。這部巨著從開始研究到完成撰寫,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時間!
馬克思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夜間緊張工作,一種叫做“癰”的病痛複發嚴重,差一點送了馬克思的命。在1866年2月,他寫信告訴恩格斯說:“‘坐’自然談不上,這在目前對我說來自然很困難,白天哪怕隻有短暫的時間,我也還是躺著繼續苦幹”。
馬克思為什麽如此死磕於《資本論》的寫作?據1834年的統計,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壽命隻有15歲。19世紀40年代,法國工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並且工廠中大量存在雇傭童工的情況,許多工人每天需要勞動達18小時,工人厭惡勞動、搗毀機器、遭受懲罰的狀況屢見不鮮。為什麽大多數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生活處境還是這麽的艱難?這個疑問,盤亙於中學時就立誌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馬克思心中。古典政治經濟學說依靠“看不見的手”,人們就可以過上美好生活;啟蒙運動說要實現“自由、民主、平等”;現在看來,都是別人家的美好生活。現實和理論出現了強烈的悖反!
而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的約1個半世紀後,占領華爾街運動的人們又抗議道:“我們代表99%的人口,反對那些掌握40%財富的1%的人!” HISTORY REPEATS!無怪乎《資本論》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再度熱銷!
那讓我們來聽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診斷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毛病吧!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廣大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可是每個人不都得吃飯、穿衣、養活家庭以及向往過上美好生活嘛?於是,工人就隻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作為少數人的資產階級,運用他們手中的資本,購買生產資料、雇傭工人,從而進行生產。對於資本家來說,一個工人沒有了、還有千千萬萬個工人,更何況還可以通過使用機器來替代工人;而對於工人來說,他們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之外,別無選擇。
馬克思問,工人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在你每天辛苦“搬磚”的那麽多個小時中,有多少小時是為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個小時是為資本家在戰鬥呢?假設,維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隻需要付出6個小時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須得工作10小時甚至更多,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多出來的4小時是在為資本家生產價值,這就是剩餘價值。於是資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設工人工作6個小時工資是24元,工作10小時工資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話,資本家希望工人一天可以工作25小時、一年工作366天!這樣,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更多了!
沒錯,經過工人的長期鬥爭,好不容易爭取來了8小時工作製,但是,工作強度的提高,使得工人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卓別林。後來,資本家還給工人配上了電腦,好讓工人回家也可以繼續幹活兒。造成這種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在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資本家手中,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資料私有製;而工人除了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
恩格斯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麵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社會體係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
馬克思說,工人朋友們,資本家賺取了剩餘價值,使得他們越來越富有、你們卻越來越貧困,後果是很嚴重的!為什麽呢?隻需追問一個問題:工人越來越貧困,那麽生產出來的產品誰來買呢?資本家嗎?可是資本家每天也隻能喝的下兩杯牛奶,他們生產牛奶的初衷就不是為自己飲用而生產的,而是為了追逐利潤!多出來的牛奶就隻能倒掉了,這就是為什麽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中發生資本家將過剩的牛奶倒向密西西比河的原因。
為什麽不把牛奶分給工人們呢?這時,資本家卻對工人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馬克思認為,商品生產出來還不能成為到手的利潤,要成為真金白銀,還需要商品賣得出去,按照這種工人越來越貧困的趨勢推算,商品總是會出現相對過剩的,因此,馬克思把商品出售環節稱為“驚險的跳躍”。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小女孩問她爹:“家裏為啥這麽冷啊?”她爹說“咱家沒有煤了。”小女孩又問:“為啥沒有煤?”她爹答道:“我失業了。”小女孩繼續追問“那為什麽你失業了?”她爹回答道“因為煤太多了”。
後來,資本家為了使這一跳躍不那麽驚險,發明了消費信貸,資本通過在消費領域的擴張,將原本已經分配給勞動者的、由勞動者自己爭取而來的剩餘價值又吸收了回去,勞動者好不容易分享到勞動果實,瞬間在高昂的物價和貸款利息麵前消失殆盡。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大家一定都聽過。“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資本為了追逐利潤,總是有能力提高生產力,馬克思說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裏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資本有它天使的一麵,也有它魔鬼的一麵。資本的天使,使人類社會能衝破落後的封建社會枷鎖,資本的魔鬼則使他成為自己的枷鎖。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這就是馬克思給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判決書。
經過一個半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依然存在,於是,一些人對《資本論》的科學性產生了疑問。可是,馬克思是個預言家,他預言的是資本主義的曆史趨勢和未來走向,他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為資本主義的終日確定一個時間表。
實際上,資本主義一個半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說引入“看得見的手”、股權分享、實行高福利。可以說《資本論》中描述的那種資本主義的喪鍾其實早已敲響,通過各種修正手段,資本主義試圖自我修複,但是,每一次修正都更加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距離《資本論》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1.0版本更加遙遠。
《資本論》的出版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1871年4月25日,李卜克內西寫信告訴馬克思:“在全德國人們都在讀著根據你的《資本論》所作的關於剩餘價值和標準工作日的報告”。在馬克思誕辰100周年之時,李大釗曾經撰文說:“從前的經濟學,是以資本為本位,以資本家為本位。以後的經濟學,要以勞動為本位,以勞動者為本位了。”
《資本論》從無產者的立場解釋世界,振聾發聵!四年後,法國人民想要改變世界,1871年春天的巴黎,一場革命就要來臨。
馬克思說的很好“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有些汙染企業的建設和生產,這些企業的存在難道“人民政府的環保部門”不知道? 難道汙染企業的負責人是法盲? 難道環保部門的負責同誌是法盲?他們為了利潤(資本)敢踐踏一切的法律。
抓獲的貪汙大官和將軍們,有很多是博士、碩士的學曆,有的還是院士,這些人大多數是“人大代表”,是中國法律的製定者或監督執行者,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比廣大老百姓懂的多,可是他們敢於貪汙受賄,敢於踐踏一切的法律。
有的企業(集團),為了利潤,大肆發展黑惡勢力,建立“自己的武裝”,踐踏人間法律。
有的貪官,為了收取賄賂,把造假文憑、假簡曆的人,用“潛規則”的方法,提拔重用到領導崗位。
這樣的事例還很多很多。以上所說踐踏法律的人,哪一個不懂法律,哪一個不是“知法犯法”,正是給了“資本”的自由,才使“資本”敢於踐踏法律。
在資本主義橫行的時代,怎麽能實現依法治國?國家隻有控製住“資本”,消滅《利潤》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