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五大醜聞

(2024-03-02 17:00:31) 下一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五大醜聞

 

 

醜聞之一:國軍投敵人數超過殺敵人數

日本侵略中國時奮起抵抗,這是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被中國資改派“精英”們吹捧為“擔負著主要抗戰使命”的國民黨軍隊,卻創造了一個世界軍事史上令人瞠目結舌的醜聞:投敵人數超過聊殺敵人數。

先來看看侵華日軍死亡人數。日本原生省1964年調查統計,侵華日軍死亡43.56萬人,美國統計死亡44.7萬人(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中國戰爭發展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下冊,916頁注釋2)。這是日本自己的和美國統計的,兩個數字相差不大。按照這個數字,在侵華期間,日軍死亡(包括被國民黨軍打死、被共產黨軍打死、病死的總數)人數大約為45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哪怕都是國民黨軍打死的,日軍死亡人數也就是45萬。

我們再來看看國民黨軍投敵人數。根據李敖《蔣介石評傳》和《自己不洗別人洗》兩書(文)統計,國民黨軍隊抗戰期間投敵人數約為50萬人。《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也記錄著:“叛逃的將軍1941年有12個,1942年有15個,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萬軍隊跟隨這些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占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遊擊隊”。大家看見沒有,上麵兩則信息都認為國民黨軍隊投敵人數約50萬。

結論: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叛國投敵當偽軍的在50萬人以上,而侵華日軍在抗戰期間死亡的人數為45萬,就算這些死掉的日本鬼子都記在國民黨軍隊的“功勞簿”上,那充其量也就是殺敵45萬人,與投敵叛國的50多萬國民黨軍隊相比,實在不能讓國人為蔣介石的國名黨軍隊感到驕傲。連西方國家都嘲諷說:這是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創造的戰爭奇觀。早在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創造的這個“奇觀”就已成為世人笑柄,國名黨軍隊也因此被說成是二戰盟軍中的“異類”。

醜聞之二:蔣介石政府竟給偽軍發軍餉

說出來可能人們不信,國民黨政府竟然給投降日本鬼子的偽軍發放軍餉。這是世界史上千古罕見的“奇聞”,而這件奇聞就實實在在地發生在蔣介石身上。戰後有人開玩笑說,偽軍沒有戰鬥力,隻是白白消耗日軍糧食。其實,不少偽軍投敵後,並沒有消耗日本人物資,而是享受著重慶的軍餉,用非淪陷區人民的血汗錢幫日本人殺中國人。

這個事實是降將們親口告訴日酋岡村寧次的:“我們不是叛國投敵的人,共產黨才是中國的叛逆,我們是想和日軍一起消滅他們的。我們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慶的軍餉。如果貴軍要與中央軍作戰,我們不能協助。這點望能諒解。”該資料的來源,參見日本人稻葉正夫編寫的《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岡村寧次回憶錄》一書第327頁。這本書由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翻譯,中華書局1981出版。

該資料披露後,連當年的盟國也為之嘩然,認為這是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創造的又一醜聞:中國軍隊身處盟軍陣營,卻給為日軍服務的偽軍發軍餉。不過,投降日軍的偽軍也有他自己的原則:隻打共產黨,不打國民黨。

醜聞之三:日軍將國民黨軍隊稱為“友軍”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寫的《華北治安戰》下冊第一章第一節中,記載41師團在1942年2月掃蕩沁河地區決死一縱隊時提到了這樣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在此次作戰中,山西軍第六十一軍(軍長梁培黃)以其主力,作為我方友軍參加戰鬥,此點值得注意。”

蔣粉絲為蔣介石翻案的時候,最喜歡強調的就是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的輝煌業績。很多人還振振有辭地指責中共曆史教材隱瞞“國民黨是抗日主力”的真相。其實,建國以來,我們的中小學教材最多隻是指責國民黨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還從來沒有指責過他們積極投敵,與日寇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共同反共。

現在好了,國民黨成為日寇“友軍”的曆史真相由日本人自己披露出來,這實在讓那些盛讚國民黨軍隊是抗日主力的中國“精英”們無地自容。對那些打著還原曆史真相旗號,動輒拿“國民黨抗戰死亡多少多少將領”說事,拿“擊斃多少多少日軍將領”說事,就是不說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大批投敵,投敵後還領著國民政府的軍餉來屠殺中國人的這些髒事和破事。他們的臉皮太厚,已經不知天下還有“羞恥”二字!

醜聞之四:老百姓被逼幫助日軍打國軍

國民黨軍隊成批成批地賣身投敵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還嫌對日軍幫助不夠。他們又通過橫征暴斂,逼迫老百姓跑到日軍那一邊,變相地幫助了日本侵略者。這個現實是殘酷的,也是令人扼腕哀歎的。讓我們看看下麵的一些資料吧!

美國作家布賴恩.克羅澤在《蔣介石傳》第十八章中說:“1944年4月中旬,日本6萬軍隊對中國這個鬧饑荒的省(河南)發起了進攻……而當地的農民用草耙就把5萬中國軍隊解除了武裝。日本人花了三周的時間,擊潰了30萬中國軍隊,控製了到漢口的鐵路。”《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一章第八節中說:“1942—1943年冬天發生了全麵的饑荒,許多人吃樹皮、草根和牲畜的飼料。

據報道有吃人肉的。大約有兩三百萬人死於這場災難;另外有300萬人逃難到省外。隨後,有幾十萬河南農民被趕到一起,讓他們用馬車和手推車把糧食運送到征糧中心,為軍馬找尋飼草,修築公路,和開挖一條300英裏長的巨型反坦克壕溝——最後證明這是完全無用的。將近100萬人被征募去加高沿黃河的堤壩。對於這樣的勞動,農民得不到工錢,他們常常甚至不得不自備飯食。

1944年春,他們深沉的忿懣變得表麵化了。當中國士兵在日本的一號作戰麵前撤退時,農民們凶猛地攻擊他們。他們用農具、匕首和土炮武裝起來,解除了5萬名本國士兵的武裝,殺了一些——有時甚至把他們活埋了。”該書下冊第十二章第十四節中說:“從政治上看,一號作戰對國民黨人也是一場災難,因為不論是在重慶還是在戰場上,不稱職和腐敗(除了在湖南尚有英勇的戰鬥)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幾達半年之久。

沒有比一號戰役開始階段這場災難更令人觸目驚心的了,當時正遇上了1944年春季河南的大饑荒。無論重慶政府,還是河南軍政當局,對這場饑荒都毫無準備,盡管災情的發展已能明顯地看出。當饑荒襲來之時,當局遠沒有提供任何救濟,橫征暴斂一如既往。投機活動極為普遍。

當中國軍隊麵對一號作戰逃跑之時,長期受壓的農民奪取他們的槍支並向他們射擊,然後歡迎日軍。”該書下冊第十一章第八節中說:“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國司令官抱怨說:‘鄉民偷偷地穿越戰線,把豬、牛肉、大米和酒送給敵人。鄉民情願讓敵人統治,卻不想在自己政府下當自由民。’”

本國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給敵國軍隊送慰問品,這在中國曆史上實在鮮見。國民黨政府把老百姓逼到“情願讓敵人統治,卻不想在自己政府下當自由民”的地步,這個事實令人心酸。我們不能否認這些農民也當了賣國賊,但主要原因是他們對本國軍隊的痛恨超過了對敵人的痛恨。本來這些善良的老百姓是不想當漢奸的。他們是被逼的。誰逼的?就是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黨軍隊!

醜聞之五:抗戰後期日本放蔣介石一馬

那些反複強調國民黨抗日有功的蔣粉絲們,最喜歡說的就是:如果沒有國民黨軍隊的正麵抗戰,中國就會被全部占領,中國就滅亡了。但事實並不如此,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之所以能苟延殘喘、勉強存在,那是日本人有意放了一馬。讓我們來看有關檔案資料。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一章第五節中說:“到1944年,讓重慶政府殘存而不將其摧毀已成為日本的目標。”為什麽呢?侵華日軍的華北方麵軍是這樣看的:“華北方麵軍則認為……日本與重慶之間暫時處於戰爭狀態,卻有能夠共存的性質。但是,日本與共產黨勢力之間則是不容許共存的。”(見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寫的《華北治安戰》一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而日本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在1942年5月的一次談話更令人驚訝:“攻占重慶後,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估計,攻占重慶就隻不過是極端危險的投機……”(出處同上)這是日本參謀本部第一部長依照自己對侵華戰爭局勢的分析得出的結論。

他認為,徹底擊敗國民黨軍隊,未必就能戰勝中國。與中國“精英”們拚命鼓噪地“敵後戰場中共武裝是依賴正麵戰場而存在”的觀點不同,日本這位第一部長認為,失去正麵戰場後,中共武裝不僅不會被消滅,而且“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第十二章第十一節也談到日本這方麵政策的變化:“起先,日本人很少去分辨各種各樣的中國武裝。日本人隻試圖掃蕩或擊潰他們,不管他們性質如何。然而日本人不久認識到,這樣的掃蕩隻會使中共更加容易擴展。到1939年下半年,日本人變得比較有辨別力了。

當日本人進攻八路軍、新四軍及其地方武裝時,中國的非共產黨武裝袖手旁觀。日本人對非共產黨人也提出了更為肯定的要求。據日軍統計,在1939年年中到1940年年末之間的18個月中,僅華北一地約有7萬人從國民黨軍陸續投奔日軍。日本人也與幾位地方司令官達成非正式‘諒解’。”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的《華北治安戰》一書中,把中共威脅說得更具體:“1941年底治安地區為10%,準治安地區為40%,未治安地區為50%”,導致1941年華北日軍出現糧食接濟不上的窘境。“如果不把滿蒙、華中、南方的援助算在內,即使調用現有庫存糧食,並且嚴格執行配給及調整消費,米到1941年底,小麥到第二年青黃不接時,估計就要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到1944年秋,“在方麵軍占領的3個特別市和400個縣當中,治安良好的除3個特別市以外,隻有7個縣(占總數的1.4%)。有139個縣(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聽任中共活動。還有相當於66.9%的295個縣屬於中間地區。在該地區彼我勢力浮動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貫徹執行。其中大部是以縣城為中心,隻將兵力分駐幾個鄉村,民心多傾向共產覺。”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不同於國民黨。八年抗戰中,中共軍隊幾乎沒有收到任何外國援助。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軍隊仍然能將敵占區攪得雞犬不寧。如果抗戰的中國真的落入中共之手,而且能獲得像國民黨那麽多的外援,對日軍來說意味著什麽是可想而知的。

拿著小米加步槍尚且如此厲害,如果再獲得外國援助的機槍大炮,這對日軍來說,其後果不堪設想。曾經在八路軍根據地生活過多年的英國教授林邁可,1967年就毫不客氣地對一個前日本軍官斷言說:如果八路軍有越共得到的那樣數量充足的外援,“他們就會在一年內把你們趕出中國。”([英]林邁可:《抗戰中的紅色根據地——一個英國人不平凡經曆的記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這就是現實。國民黨軍隊得以堅持到抗戰結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人沒有下定決心消滅它。而日本人之所以不想摧毀它,原因是如果徹底消滅國民黨,“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這對日軍來說是個“極端危險的投機”。因此,“讓重慶政府殘存而不將其摧毀已成為日本的目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蔣介石使中國永遠失去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是太平洋的一係列島嶼,位於中國台灣省與日本之間,麵積4500平方公裏,人口100多萬。14世紀初,琉球群島上出現了中山、山南、山北3個小王國,公元1372年開始向中國明朝進貢,國王分別受到冊封,官民與明朝往來十分頻繁。1879年3月,日本派重兵入侵琉球,強行吞並琉球,自設衝繩縣。到目前為止,琉球群島一直處於日本托管之下,但主權不屬於日本,根據《波茨坦公告》的規定,日本應將金、馬、彭、台、琉球諸島歸還中國,所以,琉球群島法理上屬於中國,琉球群島主權屬於中國。當前世界各地,均有大量支持“琉球國複國的運動”或“琉球回歸中國的運動”。 

1943年,二戰進入反攻階段。隨著意大利的無條件投降,納粹德國的覆滅隻是時間問題,對日作戰開始成為同盟國的作戰重心。為此,羅斯福決定召開由美、英、中、蘇四國首腦參加的開羅會議,以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協同對日作戰。1943年11月,蔣介石帶王寵惠與羅斯福單獨會談時,提出了日本攫取中國之土地,應歸還中國等4項要求。 

對蔣介石提出的幾點,羅斯福表示同意並說,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中國的要求是合理的。在談到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島嶼時,羅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島。他對蔣介石說:“琉球群島係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群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的手段搶奪該群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曆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但是,對羅斯福突然提到的這個問題,蔣介石沒有料到,也不知如何回答好。過了一會兒,他才對羅斯福說:“我覺得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占領,然後國際托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為好。”蔣介石這樣一說,羅斯福認為他不想要琉球群島,故未再說。 

後來蔣介石與羅斯福再次會談時,又談到了琉球群島。羅斯福說:“我反複考慮,琉球群島在中國台灣的東北麵,麵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得到了台灣,如不得到琉球,台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占領。是不是與台灣及澎湖列島一並交給你們管轄。”蔣介石見羅斯福又提到這個問題,想到琉球被日本占領了多年,原擬定的提案不含琉球問題,覺得不好回答。 

羅斯福見蔣介石不作聲,以為他沒有聽清楚,又補充了一句:“貴國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戰爭結束了,就將琉球群島交給貴國。”蔣介石這才又照先前的答複回應道: “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為好。” 

羅斯福心裏明白了:蔣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島。蔣介石的態度,羅斯福感到不可思議。羅斯福向蔣介石提議由中美兩國共同出兵占領日本的問題,也被蔣介石婉拒。自此以後,羅斯福及其他人員在蔣介石麵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由於蔣介石堅持不要琉球群島,故《開羅宣言》在寫到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時,隻提到“日本所竊取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沒有提琉球群島。 

事後,蔣介石私下為此事詢問王寵惠。王寵惠說:“琉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從軍事的角度講,我們應該要。”蔣介石又說:“那日本將來要與我們扯皮怎麽辦?”王寵惠說:“我認為,從某種角度講,琉球曆史上是我們的附屬國,交給我們比較合情理,日本扯皮沒有道理。”蔣介石聽王寵惠這麽一說,似乎有些後悔。他說:“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麽不提醒我呢?”王寵惠說:“我見羅斯福第一次提到要把琉球交給我們時,你說要中美共占共管,我作為委員長的部下,自然要與委員長保持一致。” 

蔣介石覺得這件事是個遺憾。他叮囑王寵惠說:“羅斯福要把琉球交給我們的問題,隻有少數幾個人知道,再不要向外說了。如果有人問及此事,就說我們沒有條約、根據,提不出理由。”此後,國民黨的文件、檔案、雜誌、圖書一提到琉球問題時,都說因無根據,故中國在開羅會議上未提琉球群島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單獨出兵占領了琉球群島。 

1953年,美國將琉球群島中的薩南諸島交給日本。 

1961 年6月,美國準許琉球人懸掛日本國旗。 

1962年3月20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完全主權。 

1972 年,美國又將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交給日本。至此,日本完全控製了琉球群島。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領導下新中國工農業建設





1、毛主席時代白手起家建立了幾十萬家國營中央地方企業。幾百萬家社辦集體企業。

2、新中國隻用了20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工業化裏程。

3、中華民族之前遭受了100年戰爭創傷,但毛主席隻用了20年的時間,就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和國防工業體係”!

4、毛主席時代的新中國,工業世界第六,軍事世界第三,政治世界第一!

5、建立了84000座水庫,3億畝梯田,210萬眼水井,17萬公裏梯壩!(毛主席,當代的大禹!)

6、寶成鐵路、成渝鐵路、蘭新鐵路、成昆鐵路、貴昆鐵路、湘黔鐵路、焦枝鐵路、坦讚國際鐵路等等鐵路的建成。

7、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由1949年解放前的35歲,增長到毛主席時代的65歲以上。

8、舊社會嬰兒出生的死亡率為20%,而新中國嬰兒死亡率僅為4%。

9、蔣介石敗逃台灣前中國隻有人口5.4億,而到毛主席時代,中國人口增長到了8億。

10、毛主席去世時,國庫裏有夠八億老百姓吃三年的戰略儲備糧5000億斤。

11、毛主席時代,億萬工人居然沒有一個下崗。

12、毛主席時代,億萬老工人居然基本都能看得起病。

13、毛主席時代,億萬工人子女居然基本都能上得起學。

14、毛主席時代,億萬退休工人居然都能養得起老。

15、毛主席《論十大關係》這篇經濟戰略雄文,直至今日無人能出其右!

16、革命戰爭年代,蔣介石幾次圍剿封鎖井岡山、經濟封鎖期間,山上的紅軍沒有餓死,還“紅米飯,南瓜湯”地唱得歡。

17、日軍推行“囚籠政策”、“鐵壁合圍”、進行“大掃蕩”、進行“三光”、經濟封鎖期間,陝北的紅軍居然巋然不動。

18、日軍掃蕩期間,邊區的軍隊、機關和學校居然自己解決了經費問題。

19、日軍掃蕩期間,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居然建成了“陝北的好江南”。

20、革命戰爭年代,我黨的幾次土改均取得了成功。

21、上海解放初期,金融風波和“兩白一黑”(大米,棉花,煤炭)風波輕易化解。

22、億萬群眾不跟著有錢有勢的蔣介石走,卻非要鐵了心地跟著白手起家的毛主席向前奔!

23、老蔣退到台灣後,居然要以毛主席為師(學毛主席搞土改,終於在小島上站住了腳)。

24、新中國成立才七年,我國就結束了不能製造噴氣式飛機的曆史。

25、新中國成立才七年,我國就結束了不能製造汽車的曆史。

26、新中國成立才八年,武漢長江大橋就建成了。
  
27、新中國成立才九年,中科院電子數字計算機就試製成功了。

28、毛主席時代我國的計算機技術,與美國技術相差最短的時候,隻有4年!

29、新中國成立才十年,首都十大建築就竣工了,工期隻用了一年,一直到現在都用的好好的!

30、新中國成立才十年,我國就結束了內蒙古無有鋼鐵的曆史,形成了鞍、武、包三大鋼鐵基地鼎足而立的新布局。

31、新中國成立才十年,立體電影試放成功。

32、新中國成立才十年,洛陽第一拖拉機廠就舉行了落成典禮,我國農機工業進入了新的階段。

33、新中國成立才十一年,大慶石油會戰就宣布成功,一舉摘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

34、新中國成立才十三年,上海江南造船廠萬噸水壓機製造成功。當時世界上隻有美、英、德、捷克能製造這種機械,我國迅速地趕了上去。

35、新中國成立才十七年,中國石油就做到了基本自給。

36、1974年,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37、文革時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每年都要開幕,有時一年還要召開二次!

38、1971年,中國第一台集成電路數控機床誕生了。

39、1971年,全國建成1800多座水泥廠。  

40、1971年,收音機產量相當於1965年的4倍。

41、1972年,中國第一輛載重300噸的大平板車問世。

42、1972年,中國從國外引進化肥、化纖成套設備8套,以後又提出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43、1972年,春季廣交會開幕,與中國發展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50多個!

44、1973年,西藏軍區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區大規模種植冬小麥豐收(這是西藏曆史上農業發展的重要變革)。

45、1973年,中國航空線已達到80多條,連接全國70多個城市,與100多個外國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往來。

46、1973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109.76億美元(要知道:那可是當時的幣值呀!)(1974、1975、1976的年份對外貿易總額更大!)。

47、1974年,中國冬小麥產區推廣優良品種,占全國小麥播種麵積的80%以上。

48,1973年至1974年,毛主席利用國際貨幣動蕩時機,適時購進了600噸黃金!

49、1975年,景山發電廠首次應用電子計算機控製發電。

50、1976年,郵電部門發展傳真通訊技術。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新中國的《共和國第一家庭賬》








毛澤東與賬本的淵源已久。1936年9月,毛澤東在保安窯洞接受美國記者斯諾采訪時說:“我剛識了幾個字,父親就讓我開始給家裏記賬。”還說到他父親脾氣暴躁,常常打他和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幹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從9歲到17歲,毛澤東一直給家裏記賬。1910年秋毛澤東留下一首“孩兒立誌出鄉關”的詩,夾在父親每天都看的賬簿裏,離開韶山從此走上了求學、革命的道路。1920年毛澤東參與創辦長沙文化書社時,嚐試將“年度結賬”會計製度改為“半年算”,還率先向社會披露會計信息;1926年12月下旬他入戶佃農張連初家進行試點調查,又用算賬的方式寫出《中國佃農生活舉例》,用數據揭示中國佃農的貧苦生活,尋找中國革命的動力之源。之後,他在三個不同曆史時期又留下了三本重要的“夥食賬”。

新中國成立後的“共和國第一家庭賬”

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展示了賀清華的一段話:“毛澤東一生反對特殊化,堅持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為規範生活管理、杜絕特權行為,毛澤東一家從1952年開始設立生活賬簿,包括日常雜費開支賬、生活費收支報表、物品分類賬,等等。”

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讓身邊工作人員記錄的夥食賬,這本夥食賬不僅僅是簡單的流水賬,還有報表。據《毛澤東生活檔案》一書記載:1962年“毛澤東建議,對自己一家的收支認真填寫報表。”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保存的“生活費收支報表共42本。內容為1962年到1975年(缺1974年)的月度報表、季度報表或年度報表。”從此,毛澤東家庭生活賬從單純的記賬活動升級為報表管理。因為有文物在此,使我們得以了解毛澤東這套夥食賬的全貌。

(一)明細賬。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展示了一頁明細賬,這頁明細賬可以據實反映出毛澤東家庭生活支出的原貌,十分珍貴。明細賬采用印製的收入、付出和結餘三欄式賬頁格式,記錄了1967年7月和8月的部分生活支出業務,跟單位的明細賬一致,記錄得十分詳細、規範。比如7月13日“供應科購食品7.72元”,7月31日“主席洗衣費1.6元”,8月8日“做睡衣手工費1.38元”,8月10號“首長八月黨費20元”,等等;還包括為了出差買7把箱鎖、修理吹風機的支出。事無巨細。

(二)月報表。在1963年4月的生活費月報表裏匯總了毛澤東一家當月的生活收支數字:上月結餘8579.39元。收入兩項:主席工資404.80元,單據1張;江青工資243.00元,無單據。支出8項,其中:夥食費400.81元,單據36張;副食品115.94元,單據14張;黨費20.00元(這黨費應是毛澤東和江青兩個人的),單據1張;雜費26.55元,單據3張;家屬雜費(表中“屍”字下麵放個“示”,是“屬”的第三批簡化字)252.77元,單據20張;澡費1.50元,單據1張;汽車費2.50元,無單據;月租費86.82元,無單據(應為毛澤東住在中南海的房租)。期末結餘8320.30元,比期初減少259.09元,當月入不敷出。這張月報表的製表人是劉文德,負責人是許心誠,編報十分規範,可以清晰反映毛澤東一家當月的生活收支結構及其詳細金額。

(三)季報表。1966年第一季度的季報表匯總了毛澤東一家的季度生活收支數據。上期結餘:13367.03元。收入兩項:主席工資1214.4元,並注明是3個月工資404.8元的合計數;江青工資729元,也注明是3個月工資243元的合計數。支出4項:家屬雜費30元;澡費6元,並注明每月2元;暖氣費111.24元,每月37.08元;月租費254.79元,每月84.93元。季度支出合計402.03元,期末結餘14908.4元,比期初增加1541.37元。這張季度報表的製表人還是劉文德,但負責人變成了徐吉夢。這張季度報表可以反映毛澤東一家當季的生活收支結構及其金額。

但1969年3—6月的季報表,卻包括了4個月的收支內容。上期結餘:2066.56元。收入隻有一項,即毛澤東的工資還是1214.4元,並注明是4、5、6三個月的工資合計數,江青的工資已不在此列。據《毛澤東生活檔案》一書證實從1970年開始,他們不僅分賬,還分開吃飯。這張季度報表中的支出有6項:月租費259.05元,並注明是4、5、6三個月的;煤氣費11.1元,也注明是4、5、6三個月的;另外4項支出是:日用品支出67.58元、夥食支出578.35元、茶葉支出15.7元、水果支出16.26元,但注明是3、4月的支出,而非4、5、6三個月的開支,時間和歸類沒有統一。製表人是劉元祥,沒有負責人簽章。報表的潦草也折射出當時的時局,嚴謹的會計人員也不專心工作了。

(四)年報表。1974年6月至1975年5月的年報表顯示上年結轉:3985.47元。1975年1—5月主席的工資收入2024元,每月還是404.8元。月租費228.2元,黨費160元,生活開支分為夥食費3221.15元、水果費243.67元、茶葉費104.76元、生活用煤氣費18.5元、日用品開支63元。期末結餘1970.19元,當年的開支大於收入2015.28元。但這張年報表是1975年5月後編報的,並不是按年度編報的,隨機性強,應是毛澤東要看生活費年度報表或有其他需要,臨時編製的。製表人和負責人也都沒有簽章,報表的編製有點潦草

《毛澤東生活檔案》還進行了補充說明:“應當說明的是,毛澤東生活費報表中的開支,並不完全是他一家的開支,其中還包括招待一些客人特別是民主人士的費用,以及身邊工作人員的夜餐費、部分醫藥費和出差補助費。生活賬反映,毛澤東身邊許多工作人員在毛澤東的收入中報銷過醫藥費和出差補助費。根據日常雜費開支表1965年2月24日到6月30日的統計,毛澤東付工作人員醫藥費72.8元,出差補助費280.35元。”當錢不夠用時毛澤東會“翻翻生活賬,並叮囑工作人員注意節約”,也會動用稿費,補貼家用。

這套生活賬從1952年一直記到1977年元月,記錄了25年;報表從1962年編到1975年,也編了13年,從中不僅可以看到毛澤東的住房、煤氣甚至洗澡都要付費;還證實毛澤東降過三次工資,從最初預定的每月600元降到510元,再在1960年從一級降到三級每月404.8元,直到去世也沒長一分錢。這套“共和國第一家庭賬”,既有明細賬,還有生活費用收支報表,報表還分月報、季報和年報,其中還有根據隨時需要編製的報表,既詳細,也全麵,還十分規範。他讓身邊的工作人員記錄家庭生活賬,是嚴於律己、艱苦樸素的一個生動寫照。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新中國的《共和國第一家庭賬》








毛澤東與賬本的淵源已久。1936年9月,毛澤東在保安窯洞接受美國記者斯諾采訪時說:“我剛識了幾個字,父親就讓我開始給家裏記賬。”還說到他父親脾氣暴躁,常常打他和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幹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從9歲到17歲,毛澤東一直給家裏記賬。1910年秋毛澤東留下一首“孩兒立誌出鄉關”的詩,夾在父親每天都看的賬簿裏,離開韶山從此走上了求學、革命的道路。1920年毛澤東參與創辦長沙文化書社時,嚐試將“年度結賬”會計製度改為“半年算”,還率先向社會披露會計信息;1926年12月下旬他入戶佃農張連初家進行試點調查,又用算賬的方式寫出《中國佃農生活舉例》,用數據揭示中國佃農的貧苦生活,尋找中國革命的動力之源。之後,他在三個不同曆史時期又留下了三本重要的“夥食賬”。

新中國成立後的“共和國第一家庭賬”

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展示了賀清華的一段話:“毛澤東一生反對特殊化,堅持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為規範生活管理、杜絕特權行為,毛澤東一家從1952年開始設立生活賬簿,包括日常雜費開支賬、生活費收支報表、物品分類賬,等等。”

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讓身邊工作人員記錄的夥食賬,這本夥食賬不僅僅是簡單的流水賬,還有報表。據《毛澤東生活檔案》一書記載:1962年“毛澤東建議,對自己一家的收支認真填寫報表。”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保存的“生活費收支報表共42本。內容為1962年到1975年(缺1974年)的月度報表、季度報表或年度報表。”從此,毛澤東家庭生活賬從單純的記賬活動升級為報表管理。因為有文物在此,使我們得以了解毛澤東這套夥食賬的全貌。

(一)明細賬。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展示了一頁明細賬,這頁明細賬可以據實反映出毛澤東家庭生活支出的原貌,十分珍貴。明細賬采用印製的收入、付出和結餘三欄式賬頁格式,記錄了1967年7月和8月的部分生活支出業務,跟單位的明細賬一致,記錄得十分詳細、規範。比如7月13日“供應科購食品7.72元”,7月31日“主席洗衣費1.6元”,8月8日“做睡衣手工費1.38元”,8月10號“首長八月黨費20元”,等等;還包括為了出差買7把箱鎖、修理吹風機的支出。事無巨細。

(二)月報表。在1963年4月的生活費月報表裏匯總了毛澤東一家當月的生活收支數字:上月結餘8579.39元。收入兩項:主席工資404.80元,單據1張;江青工資243.00元,無單據。支出8項,其中:夥食費400.81元,單據36張;副食品115.94元,單據14張;黨費20.00元(這黨費應是毛澤東和江青兩個人的),單據1張;雜費26.55元,單據3張;家屬雜費(表中“屍”字下麵放個“示”,是“屬”的第三批簡化字)252.77元,單據20張;澡費1.50元,單據1張;汽車費2.50元,無單據;月租費86.82元,無單據(應為毛澤東住在中南海的房租)。期末結餘8320.30元,比期初減少259.09元,當月入不敷出。這張月報表的製表人是劉文德,負責人是許心誠,編報十分規範,可以清晰反映毛澤東一家當月的生活收支結構及其詳細金額。

(三)季報表。1966年第一季度的季報表匯總了毛澤東一家的季度生活收支數據。上期結餘:13367.03元。收入兩項:主席工資1214.4元,並注明是3個月工資404.8元的合計數;江青工資729元,也注明是3個月工資243元的合計數。支出4項:家屬雜費30元;澡費6元,並注明每月2元;暖氣費111.24元,每月37.08元;月租費254.79元,每月84.93元。季度支出合計402.03元,期末結餘14908.4元,比期初增加1541.37元。這張季度報表的製表人還是劉文德,但負責人變成了徐吉夢。這張季度報表可以反映毛澤東一家當季的生活收支結構及其金額。

但1969年3—6月的季報表,卻包括了4個月的收支內容。上期結餘:2066.56元。收入隻有一項,即毛澤東的工資還是1214.4元,並注明是4、5、6三個月的工資合計數,江青的工資已不在此列。據《毛澤東生活檔案》一書證實從1970年開始,他們不僅分賬,還分開吃飯。這張季度報表中的支出有6項:月租費259.05元,並注明是4、5、6三個月的;煤氣費11.1元,也注明是4、5、6三個月的;另外4項支出是:日用品支出67.58元、夥食支出578.35元、茶葉支出15.7元、水果支出16.26元,但注明是3、4月的支出,而非4、5、6三個月的開支,時間和歸類沒有統一。製表人是劉元祥,沒有負責人簽章。報表的潦草也折射出當時的時局,嚴謹的會計人員也不專心工作了。

(四)年報表。1974年6月至1975年5月的年報表顯示上年結轉:3985.47元。1975年1—5月主席的工資收入2024元,每月還是404.8元。月租費228.2元,黨費160元,生活開支分為夥食費3221.15元、水果費243.67元、茶葉費104.76元、生活用煤氣費18.5元、日用品開支63元。期末結餘1970.19元,當年的開支大於收入2015.28元。但這張年報表是1975年5月後編報的,並不是按年度編報的,隨機性強,應是毛澤東要看生活費年度報表或有其他需要,臨時編製的。製表人和負責人也都沒有簽章,報表的編製有點潦草

《毛澤東生活檔案》還進行了補充說明:“應當說明的是,毛澤東生活費報表中的開支,並不完全是他一家的開支,其中還包括招待一些客人特別是民主人士的費用,以及身邊工作人員的夜餐費、部分醫藥費和出差補助費。生活賬反映,毛澤東身邊許多工作人員在毛澤東的收入中報銷過醫藥費和出差補助費。根據日常雜費開支表1965年2月24日到6月30日的統計,毛澤東付工作人員醫藥費72.8元,出差補助費280.35元。”當錢不夠用時毛澤東會“翻翻生活賬,並叮囑工作人員注意節約”,也會動用稿費,補貼家用。

這套生活賬從1952年一直記到1977年元月,記錄了25年;報表從1962年編到1975年,也編了13年,從中不僅可以看到毛澤東的住房、煤氣甚至洗澡都要付費;還證實毛澤東降過三次工資,從最初預定的每月600元降到510元,再在1960年從一級降到三級每月404.8元,直到去世也沒長一分錢。這套“共和國第一家庭賬”,既有明細賬,還有生活費用收支報表,報表還分月報、季報和年報,其中還有根據隨時需要編製的報表,既詳細,也全麵,還十分規範。他讓身邊的工作人員記錄家庭生活賬,是嚴於律己、艱苦樸素的一個生動寫照。
葉底小紅肥 回複 悄悄話 建國多少年,我們也不是一直沒有去爭南海嗎,還送越南夜鶯島呢。
葉底小紅肥 回複 悄悄話 在那樣的國內外形勢下,老蔣還能堅持抗戰到底,已經很不容易了。實事求是講,正麵戰場頑強不屈,最後拖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應該是民族之幸,稱得上中流砥柱。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蔣介石拒琉球是釣魚島禍根》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始進入反攻階段,隨著意大利的無條件投降,納粹德國的覆滅已成為時間問題,對日作戰開始成為同盟國的作戰重心。為此,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召開由美、英、中、蘇四國首腦參加的開羅會議,以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協同對日作戰。

由於蔣介石一向對蘇聯不友好,斯大林反對將中國列為四大強國,加上又瞧不起蔣介石,不願與蔣會麵,故對羅斯福的倡議遲遲未予答複。斯大林的態度和想法,使羅斯福頗感意外。

考慮到斯大林與蔣介石的矛盾,羅斯福決定將四巨頭會議分兩次開,即先在埃及開羅開中、美、英首腦會議,然後再在伊朗德黑蘭開美、英、蘇首腦會議。這一想法得到中、英兩國的讚同。

1943年11月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告知他在兩三天內去北非,請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與他在開羅會晤,希望蔣介石11月22日抵達開羅。蔣介石接到電報後,認為這是一個廢除不平等條約,恢複中國國家利益的好機會,於是要求手下官員擬訂會談方案。其中涉及中國政治方麵的方案包括:戰後將東北、台灣及澎湖列島交還中國,並無償接收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等。蔣介石對這個方案甚為滿意。11月18日上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以及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美國在華軍事將領史迪威和陳納德等20餘人,從重慶白市驛軍用機場分乘兩架飛機飛往埃及。

建議中美共管,蔣介石一拒琉球

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開,其間蔣介石與羅斯福會談了4次。11月23日晚,蔣介石帶王寵惠與羅斯福單獨會談,在談到剝奪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島嶼時,羅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島。他對蔣介石說:“琉球係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群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手段搶奪該群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曆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

羅斯福突然提出將琉球群島交給中國,大大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不知該如何回答。過了老半天,他才對羅斯福說:“我覺得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占領,然後國際托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為好。”蔣介石這麽一說,羅斯福覺得蔣介石不想要琉球群島,故未再往下說。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台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包括先島諸島、衝繩諸島、奄美諸島、土噶喇列島、大隅諸島等島嶼,麵積約4600平方公裏。12世紀琉球群島上出現了中山、山南、山北3個小王國,公元1372年開始向中國明朝進貢,國王分別受明朝冊封,官民與明朝往來十分頻繁。此後,該群島又形成了統一的琉球王國,但仍向中國封建統治者朝貢。1609年,日本薩摩藩諸侯島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後,琉球王雖向明朝與薩摩藩同時進貢,但國王仍受中國冊封,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朝。琉球國王一直受中國冊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國,日本統治者對此極其不滿,十分擔心琉球歸並於中國。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未與中國商量,強行廢琉球王國為琉球藩。1879年,日本又強行吞並琉球藩設置衝繩縣。

日本對琉球的強行侵占,曾引起許多國家的不滿,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種方式進行過反抗,但都失敗了。琉球群島係中國的東大門,曆史上又與中國關係密切。羅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占的琉球群島交給中國,自然有他的考慮,但由於蔣介石的猶豫態度,羅斯福第一次提出的這一建議沒有成功。

懼怕日本,蔣介石二拒琉球

11月25日,蔣介石與羅斯福再次會談時,又談到了琉球群島。羅斯福說:“我反複考慮,琉球群島在台灣的東北麵,麵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得到了台灣,如不得到琉球,台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占領。是不是與台灣及澎湖列島一並交給你們管轄?”

蔣介石見羅斯福又提到這個問題,想到琉球被日本占領了多年,在國內草擬的談判方案又不含琉球問題,變得十分猶豫。羅斯福見蔣介石半天不作聲,以為他沒有聽清楚,又補了一句:“貴國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戰爭結束了,就將琉球群島交給貴國。”蔣介石猶豫再三,最後答複道:“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為好。”羅斯福心裏明白了:蔣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島。蔣介石對琉球的態度,讓羅斯福感到不可思議。

自此以後,羅斯福及美方的其他人員在蔣介石麵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蔣介石當時為何不要琉球群島呢?據後來跟隨蔣介石到開羅的國民黨官吏們分析,他去開羅,主要是爭東北、台灣及澎湖列島,沒有爭琉球的方案,蔣介石認為能將東北、台灣及澎湖爭回來就足夠了。另一個原因是日本是亞洲強國,蔣介石怕中國得到琉球後,日本日後找中國扯皮,中日兩國再結新怨。

由於蔣介石堅持不要琉球群島,故《開羅宣言》在寫到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時,隻提到“日本所竊取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隻字未提琉球群島。

蔣介石嚴防消息泄露

開羅會議結束後,蔣介石才回過味來,開始後悔沒有接收琉球群島。蔣介石覺得這件事說出去有損他的形象,於是叮囑王寵惠說:“羅斯福要把琉球交給我們的問題,隻有少數幾個人知道,再不要往外說了。如果有人問此事,就說我們沒有條約、根據,提不出理由。”盡管蔣介石對王寵惠千叮嚀萬囑咐,但王寵惠回到重慶後,還是向極少數關係密切的國民黨要員透露了羅斯福要將琉球群島劃入中國的事。此事在國民黨高層傳開後,許多人跑去找王寵惠詢問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王寵惠怕事情搞大了難以收場,再也不敢講出實情。此後,國民黨的文件、檔案、雜誌、圖書一提到琉球問題時,都說因無根據,故中國在開羅會議上未提琉球群島的問題。

1945年3月26日,美軍發起衝繩戰役,並在3個月後占領了琉球群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改變了對中日兩國的態度,開始扶植日本為其亞洲戰略服務,美國在琉球群島問題上的立場也發生了重大改變。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完全主權。1972年,美國將琉球諸島交給日本。隨後,日本完全控製了琉球群島。

1962年3月19日,台灣《聯合報》記者司馬桑敦得知美國政府馬上要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時,心中很不舒服,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指責國民黨政府在開羅會議上太馬虎,不提琉球問題,以致本該歸中國的琉球落入日本之手,使中國的東部海防被撕開一道大裂口。司馬桑敦和台灣群眾當時還不知道,不是蔣介石馬虎沒提琉球的問題,而是蔣介石執意不要琉球,而且連拒了兩次。

司馬桑敦的文章引起了台灣當局的注意,為了使此事不至擴大,蔣介石親自出麵辯解。他在一次國民黨的高層會議上說:“實際上,琉球與台灣,在我國曆史上地位不同。我們當時(開羅會議)認為琉球是我東海的屏障,軍事重要性較大。我們同意,應由中美兩國經過聯合國之委托程序,實行共管,又以為此非當時緊急之事,故曾表示將來再說。”羅斯福兩送琉球群島被他拒絕的事,他卻一字未提。

蔣介石不要琉球群島,日本深受其益,美國也獲得了大利。今天這一地區複雜的政治軍事態勢,以及各種資源的糾紛,都是在這次安排的大框架下產生的。

本文參考資料:《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台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2月印,作者陳三井;《雷震全集》,台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雷震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