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小農經濟模式如何脫胎換骨
數千年來中國農民均為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模式生產效率低下,使得土地產出的糧食很難養活所有人口。《中國曆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顯示,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明清,北方平均畝產小麥60多公斤,南方平均水稻畝產130多公斤。到了1936年,水稻畝產180公斤,小麥75公斤,玉米100公斤。“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想要實現農業的自給自足,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有人因為缺糧而餓死是常見的事。
千年小農經濟模式如何脫胎換骨?《工業化》是至關重要的。讀不懂工業化的人,永遠理解不了中國近現代史。鴉片戰爭,標誌著農業國與工業國競爭的完敗,這使中國一些關心國運的人士逐漸意識到,隻有工業化,才能挽救貧窮落後的舊中國麵貌。清朝的改革派開啟了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希望將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直接拿來使用,但是並沒有成功。辛亥革命希望通過上層改革來為工業化鋪平道路,代表資產階級政治力量的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在工業部門僅限於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重工業幾乎沒有,連洋火洋釘等都需要依賴進口。而缺乏工業支持的農業經濟,也是一片蕭條。傳統的宗族勢力在農村依然強大,土豪鄉紳把持著這裏的經濟,這是一個和幾千年前並沒有太大變化的封閉而落後的環境。
到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時,農業經濟占據整個國家的三分之二以上,農村人口超過十分之九,農業的疲敝使得整個國家羸弱不堪。要解決全國人口吃飯的問題,要實現國家工業化,新生的政權就必須通過改革來結束這幾千年來的弊病。新中國成立伊始,毛主席就已經醞釀出了宏偉藍圖——革新小農經濟模式,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問題。
首先,在全國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成為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也就是農業集體化。在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農田水利建設中,許多地方為了加強集體協作的力量,開始突破原有農業合作社的規模,實行並社,毛主席對一作法給予了肯定。
1958年7月1日,《紅旗》雜誌第三期發表《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一文,文章指出“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第四期接著發表文章《在毛澤東同誌的旗幟下》,文中明確引用毛主席的指示:"毛澤東同誌說,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農(農業)、商(商業)、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層單位。"河南駐馬店地委根據《紅旗》雜誌兩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關於辦大公社的指示,首先在遂平縣衛星集體農莊試點,“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正式建立,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人民公社將是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它將發展成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單位。"會後,毛主席到河南、山東視察,山東的相關同誌在向毛主席請示合並的大社叫什麽名字好時,毛主席說:“還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於領導。”
毛主席的談話內容一經報道,“人民公社好”的口號迅速傳遍全國,各地紛紛掀起成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人民公社最大的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人民公社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助力國家完成工業原始積累。國家以統購統銷的方式,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國家提供了8000億元的工業資金,幫助國家快速完成工業化。人民公社通過集體形式,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克服機械化程度不高的劣勢,在全國範圍內修了86000多座水庫、挖了640萬口池塘、打了220萬口機井等各項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的總造價高達240萬億元。
人民公社依托集體經濟,在短時間內構建了覆蓋90%以上農村的公共醫療服務體係,為廣大農民緩解了缺醫少藥的矛盾,為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解決醫療衛生的成功樣板。人民公社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農機消費市場,這種具有規模性的組織市場,促進了我國農機工業的自主發展。據農業部門統計顯示:1959年我國農機工業從零開始,截止1979年全國農機總動力保有量達1.36億千瓦。
人民公社發展集體經濟,在完成一定的工業原始積累後,又開始支撐公共教育事業發展。1965年之後,就開始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形成“小隊有班級、大隊有小學,公社有初中”的基礎教育體係,極大改善了農村基礎教育的落後麵貌。人民公社大力發展社隊企業,促進了鄉村工業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1977年全國有139萬個社隊企業,產值為391億元。1978年為152.4萬個社隊企業,總產值為493億元。到了1983年全國社隊企業數突破500萬家,共吸收農村勞動力3235萬人,總產值為1017億元。
人民公社先後接納了近3000萬知青,為廣大知青提供了就業崗位,錘煉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曆練了一大批關心農民疾苦的好幹部。人民公社時期,開展向大寨學習的建設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掀起開墾荒地、平整良田的農業建設浪潮,擴增了近6億畝耕地麵積。人民公社普及使用化肥,使糧食單產大幅度提高,保證了全國糧食供給,保障了國家人口持續增長。1958年,全國人口65994萬人,截至1976年,全國總人口93717 萬人。人口增加了3億多,人均口糧卻不降反升。
人民公社發展集體經濟,培養了群眾集體優先的意識和公德心。人民公社在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同時,也提供了各種福利保障,不僅降低了農民的生活總成本,還照顧了老、弱、孤、寡、殘等弱勢群體。
人民公社20年,在工業積累、水利建設、公共醫療、文化教育、集體企業、民生工程、農業現代化等方麵取得的曆史成就,是不可忽缺、不容置疑的。
雖然,人民公社化運動初期,曾出現過"一平二調"和"三高五風"的錯誤做法,但毛主席對這些錯誤的工作方式均給予了嚴厲批評、整風教育和及時糾正,使人民公社從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從成熟逐步走向輝煌。可以說,沒有人民公社,就沒有中國的工業化;沒有人民公社,就沒有中國耕地的高產量;沒有人民公社,就沒有中國人口的世界之最。
那些"大鍋飯,養懶漢"論者,無非是想否定人民公社。因為否定了人民公社,也就等於全麵否定了集體經濟,進而否定了中國工業化原始積累的合法性;否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合法性,也就等於默認與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一樣充滿原罪,變相否定了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優越性;否定了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優越性,也就等於否定社會主義政治體製的優越性,為國有資產的私有化和自由主義找到理論基礎。其言可惡,其心可誅!人民公社好不好,我們看一看現實中的人民公社就知道。
河北省晉州市周家莊,1949年就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年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合作社,1956年建立了由6個自然村組成的高級社,1958年成立的人民公社。當曆史走到了1982年,分產到戶的浪潮席卷全國,數以萬計的人民公社紛紛解散。周家莊公社當時的黨委書記叫雷金河。雷金河1937年參加革命,1944年入黨,憑著踏實實幹和大公無私的精神被評為河北省和全國勞動模範、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1953年,雷金河為首的一班人製訂了“幹多少活、記多少分”的規定。當時,這樣細致的“定額管理”異於全國其它公社。1954年,周家莊公社的出工數量比1953年增加了52%。1962年,周家莊公社榮獲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的嘉獎,成為全國著名的農業生產先進單位。雷金河因此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被譽為"晉中一傑"。
雷金河認為,周家莊公社從成立就呈現出相當的優越性,他清晰記得1960年全國陷入困難,許多地方顆粒無收,但周家莊公社不僅繳足了國家公糧,還保障了社員們能衣食無憂,騾馬膘肥體壯。依靠集體的力量,他帶領社員們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籌資11萬元,架起高壓線25華裏,安裝了變壓器,家家戶戶實現了使用電燈,企業、農業發展都有充足的電力保障。
1979年的時候,他們還清了18萬元外債,還有161萬元的盈餘。1980年,他們公社人均收入500元,糧食550斤,孩子們上學從幼兒園到中學一律免費,社員到60歲後還有退休養老金。這樣的日子已經很美好了,為什麽要解散呢?雷金河壓力很大,心急如焚。為此,他專門召開了一個村民全體會議,先是傳達上級“要求解散人民公社,實行包產到戶”的指示,然後讓大家討論:周家莊公社是否要保留?
結果,隻有兩三戶同意解散,絕大多數反對解散。反對分田到戶,堅持集體化道路,堅決反對撤銷人民公社的村戶們派出代表在保留人民公社的“生死狀”上簽上名字,摁上了鮮紅的手印。麵對壓力,雷金河四處奔波,到處找領導說情。時任河北省省委書記李爾重在他寫下保證書後,同意他“先試一年”。保證書是這樣寫的:“今年不分包到戶,如果幹一年,我們沒有其他公社好,那我們就將地分了。”周家莊公社在村民的支持下,在雷金河的努力爭取中,保留了下來。為了應對外界壓力,周家莊公社和全國所有的公社一樣,“公社”摘牌,複名為“鄉”,但是,公社的經濟體製完整保存。
周家莊公社帶著社會主義公有製和集體經濟的體製紮進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他們不但沒有迷航,反而乘風破浪,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上下一心,努力為公,公有豐厚,私家富足。“有收無收在於水”。周家莊經過毛主席時代的大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完善,後又依靠集體的力量對這些設施進行維護和提升,保障了水利灌溉係統在農業生產中充分發揮作用,保證了糧食的旱澇保收。周家莊堅持合作化道路,農田連片,全麵機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解放了勞動力,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都得以提高。當前,公社有大型收割機25台、播種機56台、旋耕機50台、秸稈破碎機36台、拖拉機100台、電動機350多台。全社10000畝小麥,8天就顆粒歸倉。
1997年,周家莊公社帶頭人雷金河、雷宗奎提出優化產業結構的構想,在他們的倡議下,周家莊公社關閉所有汙染性企業,拒絕簽約新的汙染性項目,提出種植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機械化、農業科技化的生態發展思路,利用大集體土地成方成片的優勢,建設農業五大基地。
這裏土地千畝成方,種植百畝一色,全部實現種植規模化。先後建成了10000畝優質小麥繁育、3000畝紅地球葡萄、2000畝鴨梨出口、2000畝蔬菜大棚、1000畝高檔苗圃專業生產基地,經濟效益相當可觀。3000畝“周家莊”牌紅地球葡萄榮獲河北省名牌產品稱號。2012年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2016年河北省四星級休閑農業園。2018年11月6日榮獲農業部推介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
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周家莊公社建起了高標準的奶牛場,年均銷售收入高達2000萬元。另外又先後建起了閥門廠、彩色膠印廠、建築公司、紙箱廠等10多家集體企業。其中閥門廠的產品屬於“中國馳名商標”,市場覆蓋全國,遠銷海外。2005年,周家莊公社的農業純收入為2121萬元,而閥門廠的純收入達到了2549萬元。近年來,周家莊公社共有男女壯勞力6240人,其中80%在企業上班,15%從事農業,5%從事個體私營業,產業結構日趨完善、合理。
一直以來,周家莊公社的人均收入明顯高於晉州市、河北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人民日報》2009年1月16日報道:中國僅存的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市周家莊人民公社,近日為該鄉6個自然村村民分發紅利,人均6000多元。"
周家莊為社員統一規劃、統一建設住房,家家戶戶都住上了獨門獨院的二層小樓。科教文衛事業也不斷得到發展:全鄉綠化率達45%。做到一街一色,一巷一品,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幼兒園、小學、中學、衛生室、衛生院一應俱全,學校和醫院都達到了很高的標準,比大城市一點也不差。社員們上學免費,看病住院公社醫院全部免費,縣級以上醫院醫藥費合作醫療報銷百分之九十。
從1982年開始,周家莊就陸陸續續為所有社員增加了12項福利:免費供水、免費上學、電費補貼、合作醫療、生活補貼、困難補貼、老人補貼、殘疾人補貼、住房補貼、免費安保服務等等。從而保障了老有所養,殘有所安,鰥寡孤獨,皆有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