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辟高考改變命運為私培養人才
有媒體報導從 1978 年到 2015 年,光是矽穀就吸納了接近 2 萬名中國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清華一年的畢業生也就三、四千人,這麽一算,改革開放複辟高考後的走資派特色政府的上大學教育是為改變個人命運的。而非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而用中國人民的血汗錢培養的人才轉頭就跑到外國 " 發光發熱 " 個人發財先富去了。網上流傳出 " 清華北大就是美國附中 " 的說法。走資派特色政府用中國勞動人民的血汗錢複辟高考為個人改變命運為逃離農村脫離勞動人民為少數人掌握知識先富為自私自利培養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人才。
有多少新中國上了年紀的幾代工人農民們回憶他們自己小時候上學和參與“掃盲”的情景,應該是活著的至今一定記憶猶新。而這一群人中的部分人後來他們自己從代課開始當起了老師,時時記住新中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是新中國前三十年教育的行動指南,“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就是新中國教育的不懈追求。許多老師一路拚搏、幾十年艱辛的從教曆程,一直曆曆在勞動人民的心目中。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無論城鄉孩子們上學讀書的學校的不斷增加, 學校的基礎沒施逐年不斷改善,所有的硬件設備與教學手段,也都以“現代化”為標準要求不斷進歩,教師的待遇相當於公務員。這些教育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值得慶賀的。人才直接關係國家命運的興衰,而教育就是人才的孵化器與搖籃。
可是,自從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之後複辟了舊式高考製度, 大肆宣揚鼓吹"高考上大學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 "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傳承了幾千年以來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迫使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縱使年輕學生們隻為升官發財謀取個人私利, 不管黑道白道不擇手段隻為獲取個人發財先富或是撈起個人成名獲利。因此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北大清華等名校, 乃至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校四十多年過去了,忽然間,人們發現,改革開放之後的複辟舊式教育雖然給了文革中少數被專政的人通過上大學而獲得個人成功的機遇,但隨著這一政策的持續,唯升學率、唯分數主義的舊教育觀卻為現實社會製造了一大批對追逐名利的興趣遠遠高於求知的興趣的人;將自我實現看的遠遠高於社會責任的人, 即有人概括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當然,這樣被製造出來的人一定是當不了“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他們倒是為自己謀得了許多加官進爵和出國、發財的機會,至於他們對“共產主義事業”有沒有哪怕一絲的承擔的意識就很難說了。不過畢竟,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教育轉型的受益者。
既然有了二種社會製度轉型時期即既享受了社會主義一切免費的社會福利, 又搭上了私有化少數人先富的大蓬車以及那些依靠轉型期一批推行的舊式教育製度初期的受益者做榜樣,則人們難免不會激發起一種巨大的社會人士去追求的"中國夢",也就是說全社會所有的想改變命運的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進大學的身上。由於這種巨大的社會需求,所謂“教育產業化”以及伴隨之而來的“擴招”則成了大勢所趨,再也阻擋不了了。
然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推行舊式教育就合乎邏輯地演變成了低端人口頭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而給極力為孩子謀出路的低端人口中的家長們帶來無盡之負擔與痛苦焉。如果,忍受痛苦換來的是甜美的報償的話,家長們還是想得通的。可隨著經濟危機的逼近,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與每年成倍增長的畢業生數量、社會所能提供的職業與應屆畢業生擇業的心理預期之間的剪刀差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變成了一個“定時炸彈”,極大的威脅著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在走資派鄧小平盲目地“派遣留學生的數量,要成千上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之下。留學生隻要十分之一能夠回來,我們的政策就是成功的。"即使送出來的一個沒回國,利也大於弊。"接著又推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默認大批留學生滯留在國外。後又用"千人計劃"、“百人計劃”、“春暉計劃”、“留學回國人員科研資助費”項目、“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再來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是留學生讓中國經濟和科技騰飛的嗎? 活躍在海外的華裔精英,對於中國來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了嗎? 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是留學生的貢獻嗎? 沒有留學生就不可以和西方溝通嗎? 而隻有留學歸國的人,是國家科研,經濟的頂梁柱嗎? 靠出國留學能使中華民族強盛發展嗎?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鄧小平為了要複辟資本主義, 要成千上萬地派遣留學生到帝國主義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去學習為的啥? 要改變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製度, 讓那些在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製度下完成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年輕人到資本主義國家去留學, 來改變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製度, 同時鄧小平明確地講,留學生隻要十分之一能夠回來,我們的政策就是成功的。"即使送出來的一個沒回國,利也大於弊。"讓他們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服務, 然後再用中國的勞動人民尤其是幾億農民工的血汗錢引誘回來改變中國, 成為一個人吃人的社會。這一個個的人血饅頭使中國經濟和科技騰飛了? 活躍在海外的華裔精英,對於中國來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了嗎? 沒有留學生就不可以和西方溝通了? 留學生都是國家科研,經濟的頂梁柱了? 什麽"外籍院士"、"外籍叫獸"、"外籍磚家"等等都是鄧小平派遣的人血饅頭。在這些人身上吸走了多少中國勞動人民的血汗!
有消息稱,美國現役軍人中,居然有超過6000名華人,要知道,這些為了一張“綠卡”而選擇加入美軍的華人,一旦中美開戰,無疑是會把“槍口”對準自己同胞的!聯想到以前那位幫助美國破譯北鬥密碼的清華高材生高欣欣,中國人民豈能不背脊生涼?再聯想到以前資中筠女士對母校清華大學“聚天下英才而摧毀之”的批評,以及按美國加州的教育部門統計,“僅加州的矽穀一個地方,1978年—2015年就吸引了將近兩萬名的清華大學畢業生”的傳聞,難道中國的教育是為了向美國輸送人才? 清華如此,北大呢? 也好不到哪裏去! 他們憑借自身的“招牌”優勢,每年在全國範圍爭搶“高考狀元”及專業拔萃的精英。縱觀美國等西方國家中的各行各業有多少是來時中國的留學生? 可是,看看中國國內各個領域的年輕領軍人物,有幾個是他們培養的? 要知道,當年的清華曾經有過“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響亮口號,中國的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們,已經任勞任怨、不聲不響地踐行了當年的口號;而北大,更是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我黨先驅,當年工作、戰鬥過的陣地,是那場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前夜發出“內懲國賊,外爭國權”呐喊的偉大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如今卻有意無意充當了美國人才的培養基地。不該反思嗎?
當然,問題還不僅僅存在於清華北大! 看看那些追求規模盲目擴建拚命撈金的,那些沒有知識底線大肆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那些無視民族實情瘋狂給外國留學生濫發獎學金、甚至配備異性學伴的……哪一個不是愧對祖宗、愧對子孫的垃圾!
再看看中小學幼兒教育。這些年,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奇葩口號,不僅葬送了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童年,並且把家長們捆綁在了金錢和忙碌的“囚車”上!偶爾看到一段日本的幼兒教育視頻,再聯想到二十多年前一篇題為《夏令營的較量》的文章,真是如芒在背、憂心如焚啊!到底是誰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事實是明擺著的。
還有所謂“集中優質教育資源”的策略,不但讓家長們心甘情願、甚至死心塌地地掏空腰包、乃至不惜四處舉債,想方設法改戶籍、買“學區房”、“疏通關係”、“拜托”老師等等,各顯神通,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結果呢?親子難親,大部分父母不得不拚命外出掙錢,爺爺奶奶不得不充當了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專傭”。與此同時,各種培訓機構便應運而生……房地產老板發了,培訓機構老板發了,那些本該以“傳道受業解惑”為己任,力求“立德立功立言”的神聖“師者”,但凡禁不住金錢誘惑的,也發了!試問,這些“發了的”,你們所謂的“優質資源”,對孩子們的成長,到底發揮了什麽作用?是培養還是摧毀!如此明目張膽、瘋狂至極的“內卷”,對得起辛辛苦苦的百姓、對得起流血犧牲的先驅嗎?
再比如在“教育市場化”的大背景下,更有某些人極力推崇、並著力舉辦“貴族學校”。無論鼓吹者說的如何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我敢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底氣“叫板”:這不是“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有效舉措,而是官僚與資本在教育名義下的媾和!我們需要的是共產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高居象牙塔尖裏的貴族!有人說這是教育的“創新”,我隻能說這是教育的倒退,或者說是手段的創新,本質的倒退!馬雲不是搞創新的高手嗎?結果呢?“圖窮匕見”了吧?也有人說這是領導研究決定的。這我當然知道,不然哪來土地等“政策性”支持?我當然也懂得尊重領導,隻不過許多事實告訴我,並非所有領導都值得尊重!作為共產黨人,我們需要的是實事求是!我們必須記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