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經驗和意義
三月二十三日,毛澤東在給丁國鈺(因李克農、喬冠華在美方停止談判後回國,由丁去參與領導工作)並告金日成、彭德懷的複電裏,明確表示:“關於克拉克二月二十二日建議先行交換可以行走的重傷病俘虜一事,我方準備同意討論此事,複文尚須數日才能擬好,暫時不要向外邊透露。”
毛澤東在複電中,還提醒朝中代表團充分注意美方在停戰談判問題上的態度變化,采取靈活的鬥爭策略。他說:“對方最近在板門店的行動,帶有明顯的挑釁和威脅的性質,因此應該提高警惕,設想壞的情況,並作必要準備,但另一方麵,對方這些行動的目的則顯然是逼我談有關停戰的主題,實質上表示對方著急。艾森豪威爾上台後在亞洲采取一係列措施,企圖從杜魯門造成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爭取主動,其建議交換傷病俘可能是對方有意在板門店轉彎的一個試探行動。在分析對方具體行動時,必須注意問題的這兩個側麵。”“對於違反協議事件,過去我們采取不分輕重一事一抗的方針,本已有些被動。最近一星期內,如無重大事件,望不要向對方送抗議。”(《毛澤東傳》1949-1976第182頁)
三月二十八日,金日成、彭德懷複函克拉克,同意交換病傷戰俘,並建議立即恢複談判。
三月三十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關於朝鮮停戰談判問題的聲明》,提出經中朝兩國政府共同研究的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1953年3月31日《人民日報》)
這個聲明,打破了朝鮮停戰談判在戰俘問題上的僵局,得到包括英、法在內許多國家的支持,迫使美國不得不同意以朝中方麵的建議為基礎,恢複停戰談判。
四月二十六日,朝鮮停戰談判在板門店繼續舉行。
毛澤東並沒有因停戰談判的恢複而放鬆警惕。他始終抓住而又巧妙靈活地使用談與打、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這兩手,雙管齊下,互相配合,針鋒相對,毫不放鬆。
四月中旬,毛澤東向鄧華提出談判期間誌願軍行動的指導方針,即“爭取停、準備拖。而軍隊方麵則應作拖的打算,隻管打,不管談,不要鬆勁,一切仍按原計劃進行”。(同上第183頁)
四月二十日,鄧華根據毛澤東上述意見,提出在朝鮮戰場舉行夏季戰役反擊的意見,計劃在五月底完成戰役準備,戰役反擊從六月初開始,到七月上旬結束。
四月二十三日,毛澤東批準這個計劃,並在批語中講到另一手準備:“至於停戰得早,或不要打以利談判,則可於五月間適當時機再行決定。”(同上)
美國人被迫坐下來談判,但又不甘心接受朝中方麵的提案。“聯合國軍”代表表示,反對將不直接遣返的戰俘送往中立國,並且拒絕以亞洲國家作為中立國。
為了不給美國以拒絕談判的口實,朝中方麵於五月七日再次提出解決戰俘問題的新方案,建議由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瑞士、印度五個中立國的代表組成遣返委員會,負責看管雙方不直接遣返的戰俘。這一提案立即得到印度、緬甸等原先在遣返問題上支持美國的國家的讚同。
美國再也找不出任何理由拒絕朝中方麵的方案了,於是又宣布休會。
從五月十三日起,中國人民誌願軍提前發起夏季反擊作戰,迫使美國在五月二十五日基本接受了朝中方麵的提案。作為夏季反擊作戰的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就在談判即將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刻,卻遇到南朝鮮方麵的強烈反對。四月二十四日,李承晚轉告艾森豪威爾,如果達成允許誌願軍繼續留在鴨綠江以南的任何協議,他就決定將南朝鮮軍隊退出“聯合國軍”,在必要時將繼續單方麵作戰。(同上第184頁)
看來還得以打促談。誌願軍從五月二十七日起發起夏季反擊作戰第二階段攻勢,並及時調整部署,由原定的以打擊美軍為主,改為以打擊南朝鮮軍為主,取得了殲敵四萬一千餘人的戰績。殲敵數幾乎是第一階段的十倍。
六月六日,艾森豪威爾致信李承晚,敦促他接受停戰協議,並提醒他,武力統一朝鮮,隻是一個“夢想”。(同上)
六月八日,拖延將近一年半的戰俘問題,終於達成協議,基本實現了朝中方麵關於遣返戰俘的提案。
六月十五日,停戰談判的各項議程全部達成協議。按照雙方實際控製線劃定軍事分界線的工作即將完成。朝鮮停戰談判就要圓滿完成曆史使命。
最後簽定停戰協定。
為了保證停戰協定順利簽字,中朝軍隊發布命令:“從六月十六日起,各部隊一律停止主動向敵人攻擊,但對敵人向我發動的任何進攻,則應堅決地給以打擊。”
就在這時,李承晚在六月十六日複函艾森豪威爾,拒絕接受停戰協議。十八日,又強行將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兩萬七千餘人劫往南朝鮮軍隊訓練中心,公然破壞協議,引起世界公憤。(同上第185頁)
毛澤東得知這個情況,果斷地作出再給南朝鮮軍隊以沉重打擊的決策。六月二十一日,他緊急複電給剛從北京到平壤準備參加停戰協定簽字儀式的彭德懷,指出:“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同上)根據這個決策,中朝軍隊積極準備發起規模空前的金城戰役,集中力量打擊南朝鮮軍。
七月十三日二十一時,陰雲密布,大雨欲來。中朝軍隊突然發起進攻。一千餘門火炮齊發,敵軍陣地頓時籠罩在火海之中。不到一個小時,中朝軍隊即突破南朝鮮軍的全部前沿陣地。
這次戰役,中朝軍隊在強大的炮火支持下,如猛虎下山,一直打到停戰協定簽字時為止,共殲滅南朝鮮軍七萬八千餘人,收複失地一百六十七平方公裏。
中朝軍隊在三八線上迅速推進。七月十九日,美方發表聲明,保證實施停戰,並向南朝鮮施壓。隨後,南朝鮮政府被迫發表聲明,接受停戰協議。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結束了曆時三年的朝鮮戰爭。全世界人民所渴望的朝鮮停戰終於實現了。當時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後來在回憶錄裏說:“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曆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86頁)
連日來,中朝兩國人民沉浸在勝利的歡樂中。然而,毛澤東仍沒有放鬆應有的警惕。在朝鮮停戰協議簽字的兩天前,毛澤東就向人民誌願軍全體指揮員指示說:“希望全軍指戰員防止驕傲,在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以後,仍應提高警惕,一麵自己嚴格遵守協定,一麵防止敵人可能作出破壞的挑釁。”(同上)在這裏,毛澤東為全黨做出了榜樣:越是在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和意義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的講話中,對抗美援朝作了總結:
“抗美援朝,經過三年,取得了偉大勝利,現在已經告一個段落。
抗美援朝的勝利是靠什麽得來的呢? 剛才各位先生說,是由於領導的正確。領導是一個因素,沒有正確的領導,事情是做不好的。但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並肩戰鬥。
我們同美帝國主義這樣的敵人作戰,他們的武器比我們強許多倍,而我們能夠打勝,迫使他們不能不和下來。為什麽能夠和下來呢?
第一,軍事方麵,美國侵略者處於不利狀態,挨打狀態。如果不和,它的整個戰線就要被打破,漢城就可能落入朝鮮人民之手。這種形勢,去年夏季就已經開始看出來了。
作戰的雙方,都把自己的戰線稱為銅牆鐵壁。在我們這方麵,確實是銅牆鐵壁。我們的戰士和幹部機智,勇敢,不怕死。而美國侵略軍卻怕死,他們的軍官也比較呆板,不那麽靈活。他們的戰線不鞏固,並不是銅牆鐵壁。
我們方麵發生的問題,最初是能不能打,後來是能不能守,再後是能不能保證給養,最後是能不能打破細菌戰。這四個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都解決了。我們的軍隊是越戰越強。今年夏天,我們已經能夠在一小時內打破敵人正麵二十一公裏的陣地,能夠集中發射幾十萬發炮彈,能夠打進去十八公裏。如果照這樣打下去,再打它兩次、三次、四次,敵人的整個戰線就會被打破。
第二,政治方麵,敵人內部有許多不能解決的矛盾,全世界人民要求和下來。
第三,經濟方麵,敵人在侵朝戰爭中用錢很多,它的預算收支不平衡。
這幾個原因合起來,使敵人不得不和。而第一個原因是主要的原因,沒有這一條,同他們講和是不容易的。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在朝鮮戰爭中,敵人傷亡了一百零九萬人。當然,我們也付了代價。但是我們的傷亡比原來預料的要少得多,有了坑道以後,傷亡就更少了。我們越打越強。美國人攻不動我們的陣地,相反,他們總是被我們吃掉。
剛才大家講到領導這個因素,我說領導是一個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群眾想辦法。我們的幹部和戰士想出了各種打仗的辦法。我講一個例子。戰爭的頭一個月,我們的汽車損失很大。怎麽辦呢?除了領導想辦法以外,主要是靠群眾想辦法。在汽車路兩旁用一萬多人站崗,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司機聽到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把汽車藏起來。同時,把汽車路加寬,又修了許多新汽車路,汽車開過來開過去,暢行無阻。這樣,汽車的損失就由開始時的百分之四十,減少到百分之零點幾。後來,地下倉庫修起來了,地下禮堂也修起來了,敵人在上麵丟炸彈,我們在下麵開大會。我們住在北京的一些人,一想到朝鮮戰場,就感到相當危險。當然,危險是有的,但隻要大家想辦法,並不是那麽了不起。
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
第一,和朝鮮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線,前線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沈陽、鞍山、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產。
第二,取得了軍事經驗。我們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陸軍、空軍、海軍,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鐵道兵、防空兵、通信兵,還有衛生部隊、後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就是那麽一回事。我們取得了這一條經驗,這是一條了不起的經驗。
第三,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
由於以上三條,就產生了第四條: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推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毛澤東在事先擬的講話提綱裏,還有這樣一句話:“一件事不做則已,做則必做到底,做到最後勝利。”(同上 第190頁)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又一次實踐了這句話。
抗美援朝戰爭,是毛澤東一生最為艱難的一次決策,但同時又是毛澤東軍事藝術、國際戰略乃至治國方略中的絕妙之筆。
抗美援朝戰爭之初,中國人民誌願軍能不能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愛好和平的人們都捏著一把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全世界的人們,包括中國的敵人和朋友,對新中國都刮目相看。一個剛剛從戰爭廢墟中走出來的新中國,經濟還那麽困難,軍隊裝備又很落後,居然能把世界一流強國的、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打敗,這不是奇跡嗎?中國人民誌願軍不愧為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他們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托,不負朝鮮人民和世界一切愛好和平人民的期望,完成了“保衛中國,支援朝鮮”的曆史使命。這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一支人民英雄軍隊,是毛澤東最親愛的一支人民英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