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非常願意挖掘商業模式創新,去年上半年是移動直播,下半年是單車共享。
1.
抓住剛需、痛點、高頻,BAT不足為慮
以前一直是美國有怎樣的模式,中國就會去複製,但是現在美國也有人在模仿 YY,今天中美創新的步調幾乎是同步的。所以很多時候我覺得現在創業風險更大了,因為現在沒有辦法借鑒和驗證這個商業模式存在的風險了,隻有試了才能知道是不是可行的。
任何一個商業模式,如果在美國稍微火一點,中國肯定有幾十個人在做,因為那個商業模式是被驗證過的。但現在這個情況變化了,我上個月去美國參加會議,美國今年沒有消費互聯網的熱點,他們都在學中國的移動直播,在思考為什麽這個模式這麽火、這麽賺錢。
為什麽商業模式創新比較難?很多人說互聯網巨頭壟斷。騰訊看上去流量很大,但是騰訊內部對流量消耗非常大。騰訊老大說,騰訊看上去有這麽多的流量,但像騰訊視頻,騰訊新聞,騰訊流量內部這些產品已經很累了。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在判斷賽道時對巨頭不要過分恐懼。很多投資人經常會問一個問題:BAT做這個你怎麽辦?其實大可不必這麽擔心,尤其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具有病毒式傳播效應,先發優勢非常明顯,巨頭真不一定追得上。
好的商業模式本質上就一點:它到底有沒有給用戶提供真正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否足夠剛性,痛點要足夠痛,需求要足夠高頻,這就是我們要的。
去年國慶節的時候,我看直播,直到淩晨兩點鍾,還有幾千人在看,就看一個女孩子閑聊。我在那一刻就覺得,無聊絕對是個剛需。而且天時地利人和都到了,現在 4G 網絡很普及,很便宜,手機性能也很好,不需要專業設備,誰都可以做拍攝視頻;而且在 PC 互聯網時代,用戶群已經被教育好了,尤其是年輕用戶,他們認為直播是一個好事情。所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模式的創新一直如此,開始看壁壘似乎很低,但是一旦建立規模優勢,壁壘是非常高的。任何互聯網平台都是這樣,滴滴打車、餓了麽、ofo 這些,一開始看都沒有任何壁壘。但是他們是以用戶為主的,有規模優勢,就能建立難以逾越的壁壘。
移動直播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巨頭追趕不上的案例。它有非常明顯的病毒傳播效應,騰訊推出十款產品,都沒有獲得成功,沒有一款發展起來。所以說你能不能領跑,能不能搶先戰鬥在風口,非常重要。如果真的搶先領跑,成功機會有很多。
對於投資人來說,看到好的模式千萬不要猶豫。如果我相信這種模式,扣扳機會非常快。像映客我們僅用了一兩個星期,見了一些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後,很快決定投映客。ofo 也是,我們見了一麵就覺得一定要投,戴威也是非常驚訝,雖然他下樓了以後,居然去百度我們,他一定要查一下我們到底投過什麽項目。
對於創業者來說,需要關心的是商業模式是否成立。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解決什麽問題,不能隻想到一個概念,而是要清楚想解決什麽問題、給用戶提供什麽價值。如果一個 CEO 連這個問題都回答不清楚,那這個公司肯定是沒有希望;同時要對創業的節奏、融資的輪次把握好。
2.
不看好AR/VR,消費升級和共享經濟才是大趨勢!
雖然我一直強調模式創新的重要性,但並不很看好一些現階段比較熱的科技創新的熱點。
任何一項科技,早期都一定會經曆波折,沒有新的科技可以問世之後一帆風順、一馬平川的。新科技都會一開始很火,很快經曆一個死亡穀,調整一下,然後才能成長起來。
你看 Steve Jobs 也遇到過這樣曆史的難題。1993 年的時候,他就推出過智能個人助理的產品——Newton,它的體驗就跟 iPhone 很類似,但它就是賣的不好,後來停產了。但是2007年iPhone發布的時候,時機已經成熟了。這是一個事物發展的規律。很多科技創新還沒經曆這個過程。
比如VR/AR,我就不是很看好,真的是要讓先讓子彈飛一會,先不要著急。
那麽,究竟現在有哪些大趨勢值得關注呢?我認為是消費升級和共享經濟。
隨著現在人類可支配收入的越來越高,消費升級是必然的。不過這個概念太泛了,像我們投資小紅書時,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有想過要做消費升級,但實際上做出來就是消費升級,我們投的諾心蛋糕也是典型的消費升級,並且在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之內。
我覺得中國最好的消費升級,是把 20 塊錢的東西,提高質量賣到 28 塊錢。星巴克為什麽會選擇諾心蛋糕合作,因為他們把蛋糕銷售提高了 20%,貴 8 塊錢,消費者其實不會在乎,因為它的品質已經提高了很多,消費者願意接受。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你要說能從 200 塊錢變成 2000 塊錢,那在今天還太難了。
共享經濟在中國、在美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大趨勢。我會碰到一些企業家,抱怨說:「現在的 90 後到公司來,經常說我能不能兼職上班,或者說在家上班?」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行為變化的趨勢。
我們會持續關注共享經濟,最近也有投資非常不錯的項目,衣、食、住、行,除了「住」在國內稍微早了一點,我都非常看好。因為中國的大部分房源比較緊張,每個人家裏麵不是都像美國人家裏有客房的,美國做 Airbnb 的模式很容易,在中國實際上還沒有這個空間。可能在國內需要等到這一代長大了,他們的父母都有空房子了,時機才會更成熟一些。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需要因地製宜的去做一些模式的調整和改變,像途家為什麽做得還不錯,因為他們簽的不是消費者個人的房間,是整棟樓的房間,這樣就會容易一些。
3.
保持好奇心,堅持投資紀律
現在的環境是充滿可能性的,所以對投資人和創業者來說,都要保持好奇,必須要時刻去想,有沒有什麽新的機遇。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我認為主要要做到兩點: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紀律性。你必須對新的事物好奇;必須堅持自己的投資紀律。
每年都有很多人都問我,下一個風口在哪。具體在哪,我真的不知道。我們關注的機會很多,像新的娛樂方式、新的社交媒體,我覺得都有可能形成下一個風口。
現在的環境是充滿可能性的,所以對投資人和創業者來說,都要保持好奇,必須要時刻去想,有沒有什麽新的機遇。現在我每天仍然會看大量的BP,隻有經常看 BP 才知道市場發生了什麽事,很多 BP 我們看了不會投,但是看了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這個方向可行,這個方向可能成為熱點。
作為天使投資人來說,一億美金、十億美金和百億美金的機會都可以去投,但是對於機構投資來說,我們覺得一億美金的項目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一個項目如果隻賺一兩千萬美金,對於機構投資人來說影響不大。
百億美金機會太少,要四五年才能誕生一個這樣的機會。但是十億美金的項目還是不少的,一年平均有幾個甚至於十幾個,用百億美金的標準去要求我們的投資人,然後去投十億美金的機會,這是我們定義的一個標準。換句話說,隻要能產生十億美金的機會我們都不希望錯過,這就是我們的投資紀律。所以互聯網領域的所有東西我們都會關注。
4.
風口不重要,產品和人才是關鍵
就近,從大的風口來說,我覺得唯一可以預測的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經經曆過三個波折了,三起三伏,這次起來,留下的是非常不錯的產品了。所以我們很關注人工智能,投資了不少項目。
我一直覺得風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很多曆史積累的基礎上。
千萬不要去賭這次的時間點——我們要看到數字,證明這個時間點是真的快到了以後再出手。做的太早很容易成為先烈,即使你熬到了風口來了以後,這個風口也不是你的,比如很多公司做得比滴滴早,他們也熬到了風口來的時候,但思維、DNA已經不適合那個風口。
歸根結底,人和產品才是關鍵,風口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麽重要。一如當年的百團大戰,就算你抓住了風口又能怎麽樣呢?你成功的概率仍然是百分之一。
過去幾年,資本在創業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五年前,拉手網融了1億美金,覺得天文數字了,但在今天這一億美金算不了什麽。這是非常大的變化,資本在創業當中引起的作用越來越強,對於創業者來講,盡早擁抱資本是很重要的因素,在早期並不要糾結於估值,速度非常非常重要,把融資優勢轉化成業務優勢,再把業務優勢轉化為融資優勢。
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多人都對互聯網產生了誤解,好像不燒錢就換不來用戶。
不管是滴滴還是映客,早期用戶都不是補貼換來的,任何一個需要去補貼的用戶都是偽需求,不是剛需,真正好的產品一定會獲得強口碑傳播。
我們隻喜歡用一種補貼,就是靠補貼來清場。當初滴滴打代駕、打拚車就非常典型的案例,靠資金優勢來擠壓市場,用補償去清場。
VC的馬太效應:為什麽總是朱嘯虎??
哈佛商學院的高級講師 Shikhar Ghosh 這麽評價 VC 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們。
他曾經研究過超過 2000 家被 VC 投資的初創公司,其中有40%的公司以倒閉告終,而如果站在 VC 回報的角度,有95%的公司都沒有帶來應有的回報。
Cambridge Associates 是一家投資 VC 的谘詢機構,他們也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就他們所說,3%的 VC 公司最終獲得了95%的行業回報,而且這頭部3%的基金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有太多改變。
這首先說明投資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具有頭部效應的事情,少數的最好公司帶來絕大多數回報,而少數的最好的基金又掌控著這些少數的最好的公司。
同時又說明,投資是一個具有極強馬太效應的事情。人脈、資源、track record、經驗、判斷力等等,這些大概率都是隨著時間增長而增長的,而且是做的越好,exposure 就越好,就反過來越有成長的機會。
比如今年國內投資的大風口有兩個,上半年是直播,下半年是自行車,而朱嘯虎自己一個人占了映客和 ofo 兩個項目,趕上了 VC 屆的半壁江山。再加上之前的餓了麽,滴滴,小紅書,不得不讓人問一句:
“為什麽總是朱嘯虎?”
這當然一方麵取決於其對行業和人的判斷力,但另一方麵就是馬太效應的影響。朱嘯虎投資的公司風格都異常明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首先市場規模大,第二可複製,可非線性的高度複製,第三個可防禦”。
從餓了麽、到滴滴、再到 ofo,這些項目都是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借著大的潮流,撬動了整個行業,這個行業還必須得是影響到所有消費者的大行業。此外,這幾個項目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執行力和規模效應的作用,遠大於技術或其他壁壘。或者換句話來說,這一切都是套路。
上次我去給 DCM 的合夥人 Hurst林欣禾 做訪問,他一直強調 DCM 在投後上對已投企業做出的幫助是最大的:“作為投資人,我們對業務肯定不如創業者自身清楚,但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投融資,這塊我們肯定是最懂的,所以投後能幫上最大忙的部分之一就是幫搞錢。”
而對於規模效應為主的企業來說,融資節奏和金額就是一切,團隊隻要學習能力能跟上,誰拿到的錢多,大概率就可以把其他人甩在身後。所以朱嘯虎在其選擇的方向上能起的作用就無比之大。
就是因為馬太效應的存在,朱嘯虎個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幕資品牌,他投出越多的明星案例,往後就有越多的基金認可他投資的標的,那他所投的企業就越容易拿到下一輪,也就越容易在規模效應和資本募集的遊戲中勝出。
“最終的成功者,未必能力有多強,很多時候成功是因為在正確的時間點上站在了正確的風口上。”朱嘯虎如是說。
而我一個朋友對朱嘯虎的評價也是相當經典,她說“朱嘯虎已經是一個有自造風口能力的投資人。”這就是一種馬太效應的大成。
從藍湖資本出走的胡博予既在金沙江跟過朱嘯虎又在 DCM 跟過林欣禾。所以你會發現他的投資方式也有些類似的痕跡,比如其對於美菜的投資,就是在一個大賽道上,選擇一個有足夠大 upside 的事情,借助資本美菜快速衝到行業第一位,後續的接盤俠自然接踵而來。
所以,要做大事情,首先要舉一麵大旗。為什麽過去造反的人都要拉個皇親國戚,找個名正言順的名義?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做投資有幾個心態上的不同境界:投到項目,投到能拿下一輪的項目,投到能退出的項目,投到能成為獨角獸的項目。很多剛入行的人停留在第一層,有些經驗的在第二層,一些老將在第三層,而隻有有足夠大野心的才在最後一層。
比如愉悅資本,專注於車房等領域的投資,這本身就是會持續出獨角獸的賽道。所以其有機會投資蔚來汽車,又領投了 Mobike 的A輪融資。
又比如熊貓資本,作為一家專注早期投資的新基金,敢一反常態的在 B 輪去領投 Mobike,最終在市場下行之中闖出來了一點名堂,這個 credit 也是一定要給他們的。
畢竟,VC 經濟學中各種已有數據已經表明,隻有獨角獸才能成就一隻基金,而新基金要出頭,要更有自己的標簽,要冒更大的險。
愉悅資本專注於車房領域,是讓專業度和人脈資源等的馬太效應能夠在垂直領域發揮到極致。而熊貓資本敢於豪賭,也能讓基金品牌未來借勢馬太效應而崛起。
投資是講運氣的。但運氣和能力也是相輔相成的,越早運氣好,就越早能接觸到更好的資源,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有準備,這也是馬太效應的另一種體現。
作為 14 年入職的這一批 VC 從業者之一,我和其他人趕上的是 O2O 的尾巴、不怎麽容易快速出頭的互聯網金融、有史以來坑最多的 B2B、虛無縹緲更多存在在概念中的消費升級等等所謂的風口。
和我同儕的這批人裏聰明人極多,但到現在為止有實在成績的還不多,我覺得時間不夠是一方麵,運氣更是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0年-12年進入 VC 的那一批人,現在多半事業有所成,甚至有所大成,因為大勢如此。
比如社交平台的際遇是就是五到十年一遇的,移動浪潮成就了三年上市的陌陌,而陌陌又成就了經緯創投最年輕的合夥人王華東。我相信,哪怕王華東對社交再有研究,也很難在這兩年的市場中有所建樹了。(萬一哪天 VR 平台真的崛起了,裏麵一定有一大波社交平台項目是出自經緯、出自王華東之手,這是王華東和經緯的馬太效應。)
我在 為什麽“持續賭小概率事件”的人才能成功?這篇文章中總結了那些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隨著科技浪潮而紮堆成立的。其實,基金也是一樣。經緯中國成立於2008年,創新工場成立於2009年,真格基金成立於2011年……經緯最早的時候廣撒網布局移動互聯網,還曾經被人詬病,後來事實證明了其正確性。而至今在圈內,很多人對真格基金的投資方式仍然有正反兩麵不同的看法。
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曾經在知乎上發文提出過一個有意思的觀點:
徐老師壓根兒就沒按照傳統的 VC 計算方法來估算回報(比如我們一般隻能用管理費來支付各種雜費,包括針對創業者的營銷),但徐老師是在用這個基金計算市場費用的 ROI:
假設一個億的總盤子(忘掉管理費吧,少的可憐),天使階段能有10%的項目最後實現退出就很了不起了,那麽這 1000 萬投到了當年的蘭亭集勢、聚美優品等公司裏麵去,剩下的所有投資其實都是真格基金的營銷費用,隻不過,這些營銷費用並不是讚助各種大會,而是讚助各種創業者。
隻要這個創業者確實有些獨到之處,這麽廣泛的撒網使得徐老師基本上覆蓋了 GDP 裏麵的所有行業。這些創業者反過來成為真格基金的推廣大使,帶來大量的創業者『流量』。所以真格從來不做行業研究,隻關注創業者自身是否有出成績的潛力以及帶流量的能力(意見領袖)
所以,真格最終不是在投資某個項目,而是在投資“早期創業”這個市場本身,如果看準了天使期項目會火,那麽去撒錢到整個早期投資市場,大概率也是能夠得到足夠多的回報。這是已經把馬太效應運用到整個行業。
但這種投資是有很強的時效性的。為什麽創新工場和經緯去年開始就從早期投資向 B 輪甚至更後期轉?就是市場環境變了。而真格今年上半年還仍延續了幾年前的投資風格,到最近才募集了一隻成長期的基金,是否投資策略轉變的速度略微滯後?這可能要幾年後才有答案了。
接觸投資這個行業越久,我就越相信:人不能和市場鬥,人能做的最多是讓市場早來半年,或者晚走半年。但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