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遷徙第三條路—季風被動漂移
目前, 大家公認的人類遷徙有兩條途徑: 陸地遷移和冰河時期穿越海峽。卻有許多地區人種起源成謎, 比如安達曼群島, 夏威夷群島,南太平洋群島, 美洲地區印第安人和瑪雅人。
本人經過細閱文史及相關地理, 大膽提出人類遷徙第三條路—季風被動漂移。所謂季風被動漂移,就是在遠古時代, 毫無氣象天候 知識和經驗情況下,當人們(個人, 或與家人或部落一起,甚或(類)猿人)在生活的海岸邊沿乘坐在木筏,獨木舟, 或木片, 或繩索連接的捕魚工具之上正在捕魚,突然受到季風的吹襲, 這些人無力劃回到母島,被吹到其它島嶼, 或遠或近, 不幸者葬身魚腹, 幸運者依靠強壯的身軀在汪洋中搏擊,被動地遷徙到其它島嶼, 帶著生存經驗和或多或少的語言和文化在新環境中生存發展。而那些海灣淺灘變成了生命接受處,部落社會的發源地。
同時對冰河時期穿越海峽遷徙提出質疑。請問有誰在為衣食擔憂,為生存掙紮,沒有觀光旅遊的意識時,願意在凜冽的寒風中走向撲朔迷離卻更為冷酷的冰川,而不願走向春意昂然,食物更為多樣更為充足,更為陽光的方向?
說到遷徙, 我們先說說季風。
季風(又稱季候風)是周期性的風,隨著季節變化,並且盛行風向(40%以上風頻)季節切變達120度以上。 主要發生在季風亞洲(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沿海地帶等地,其次為西伯利亞的蒙古、俄羅斯。
阿拉伯人很早已發現了季風,並稱之為"?? ?? "(Mausim),意思為季節。 古時代阿拉伯商人利用風向的季節變化特點從事航海活動,當時人們對盛行此地的季風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17世紀後期,隨著歐洲商人在這一地區航海活動的增加,人們對季風的觀察更為細致,從而加深了對季風的認識。 17世紀後期愛德蒙·哈雷首先提出海陸間熱力環流的季風成因理論。 隨著季風風向的轉變,雲雨等天氣現象也發生相應變化,因此季風與農業生產密切有關,從而引起廣泛關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為高空資料的積累,對季風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認識,提出季風是海陸分布、行星環流及地形三者的綜合影響。
季風的形成
海水的比熱容量遠比陸地為高,所以陸地在冬季時的降溫以及夏季時的升溫比海洋快和明顯,造成溫度上的差異。 當空氣受熱膨脹,密度便會降低,因而向上升;反之亦然。 這使得在夏季時陸地的氣壓會比海洋低,海洋的暖濕空氣向陸地移動,冬季時則相反,所以季風區在夏季和冬季的風向會相反,可以按此分為冬季季候風和夏季季候風。
亞洲東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原因是該地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影響十分明顯。該地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東亞夏季季風區
東亞季風區範圍包括南海及太平洋西北沿岸地區,包含中南半島東岸、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菲律賓群島、日本等地。 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大洋洲散熱明顯,成了一個冷源,氣壓比海洋高,季風氣流自東南向西北吹,進入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為西南風,混合越過中南半島的南亞季風後在中國內陸的內陸熱低壓影響下轉而吹向中國內地,形成東南亞和南海夏季的西南季風。 東麵的太平洋因升溫比亞歐大陸慢,濕潤的空氣向亞洲的低壓移動,在東亞東部形成東南季風。 這股氣流位於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西側,並會和越赤氣流發展出季風槽。 大部分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都是在季風槽中發展出來的。
東亞冬季季候風
在冬季,西伯利亞平原以及蒙古高原成為一個強大的冷源,由於熱力性質的差異使氣壓上升,形成由東亞吹向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冬季季候風。 而在太平洋的西岸, 由於北美洲和南美洲各自擁有寬廣的大陸地帶,和在倆大陸之間由一狹長而低窪的中美洲鏈接,經寬闊的加勒比海與大西洋相望,並靠近赤道這樣的特殊地理位置, 在冬季很易形成由西伯利亞平原以及蒙古高原出發, 路徑夏威夷群島, 飛掠中美洲吹向大西洋的強烈季風。
南亞季風區
南亞季風區範圍包括北印度洋(包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國灣沿岸地區,包含印度次大陸和中南半島西岸。 在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吹出之東南信風,在跨越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轉為西南風(赤道西風)、加上索馬裏的地形影響,成為強烈的西南氣流吹向印度次大陸。 加上青藏高原受熱而在高空形成青藏高氣壓,加強該區的高空輻散,使南亞季風區的夏季季候風強而穩定,並有大量對流活動產生。
因為地麵吹著強勁的西風季候風,但高空卻受青藏高氣壓的東風急流影響,以致地麵和高空風向不一致,或說垂直風切變強烈,以致南亞季風區熱帶氣旋活動較少。 冬季時相反。 所以季風區在夏季和冬季的風向會相反,行成強烈的東北氣流從印度次大陸吹向非洲。
印度洋環流
在印度洋,因季風盛行,因而洋流也產生季節性的改變。在北半球冬季,印度洋中盛行東北季風,因此在阿拉伯海具有由東北向西南的洋流,稱為東北季風洋流; 在北半球夏季,因西南季風盛行,所以洋流方向轉變一百八十度,從西南流向東北,稱為西南季風洋流,此種受季風所左右的洋流稱為季風洋流(Monsoon Current)。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在赤道以南自西向東流,在冬季較夏季明顯。而印度洋的南赤道洋流西流至非洲沿岸轉向南流,經莫三比克海峽,稱為莫三比克洋流(Mozambique Current),屬暖流性質,然後在非洲南端並入西風漂流,東流至澳洲西南,一部分水流沿澳洲西岸轉向北流,稱為西澳洋流。
談人類遷徙之前, 我們還要先談人類的起源。
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單一地區起源說”,這種理論認為現代人是某一地區的早期智人 “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這個地區過去被認為是亞洲西部,近年來則變為非洲南部;另一種是“多地區起源說”,這種理論認為亞、非、歐各洲的現代人,都是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來的。
考古學家於1967年在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奧莫河附近出土了二塊骨骼化石“奧莫1”和 “奧莫2”。現代科學研究確定這些骨骼化石的年齡在19.5萬年。正負誤差5000年,至於“奧莫2”顯得更久遠,則是因為骨骼來自不同但是有重疊部分的族群。
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有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對於人科的共同祖先約700萬年前至5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學術界並無太大爭論。然而“非洲起源說”缺乏至關重要的化石證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科學家沒能在非洲智人起源的關鍵階段———距今30萬年前至10萬年前找到較為完整且生存年代明確的智人化石。直到1997年赫圖化石出土。而奧莫化石年代的確定,無疑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新證據。
也在1967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艾倫·威爾遜和薩裏奇 共同提出了分子鍾的假設,其結果是人屬與黑猩猩屬 分離的時間在距今500 萬年前(當時根據化石證據得出的年代中距今1400萬年以上)。這個研究組選擇了其祖先來自非洲、歐洲 、中東和亞洲的婦女,以及新幾內亞 的澳大利亞 的土著 婦女共147人,根據她們生產嬰兒時的胎盤,發現不同類型的線粒體DNA,有些互相接近,有些則差別很大。
據此,他們做了一個表示其相互親緣關係的“係統樹”。結果是這株“樹”來自單一的共同祖先,而後很快分成兩支,一支的線粒體DNA都是從非洲祖先而來的個體;另一支則來自非洲、亞洲、澳洲、高加索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祖先。對於這種情況的最簡單的解釋是,其共同祖先來自非洲。根據已知的線粒體DNA突變的速度,計算其年代為距今14萬-29萬年,平均為20萬年。
1987年初,卡恩·斯通金和威爾遜等人提出,將所有嬰兒的線粒體DNA向前追蹤,最後會追到大約20 萬年(14萬-29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婦女,即現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約在13萬年(9萬-18萬年)前,她的一群後裔離開了其生活的非洲家鄉,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當地的土著居民,最後在全球定居下來,演化成了現代的不同人種。於是有人把這種理論叫做“夏娃理論”
近25年來(自1990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現代人約於5萬年前離開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並逐漸取代當地土著人種。近期,隨著基因測序技術迅猛發展,人類遷徙曆史研究進入新領域。英國牛津大學統計基因組學助理研究員喬治·巴斯比(George Busby)推測,自人類大規模遷出非洲之後,尤其約1萬年前,人類遷徙與融合遠比科學家預想的更複雜、更頻繁。
研究人員發現,將基因組測序技術運用到人類曆史研究領域有望取得新進展。基因並不會隨生物死亡而消失,相反存留在骨架化石中的基因會隨時間自主降解為碎片,而這正契合現代基因測序技術的需要。通過對古化石中基因的測序,學者發現非洲走出的古人類並非取代了原住尼安德特人,而是與之共存並通婚融合。亞洲的化石基因同樣證明,另外一支非洲古人曾與當地丹尼索瓦人通婚。另外,通過對基因的分析有助於研究各地人口遷移動態。如基因研究發現,約8000年前歐洲農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移民遷徙,將印歐語係語言從俄羅斯帶入歐洲大陸。而古代人種進一步大融合發生在3000年前,大量歐亞混種回到非洲,組成了非洲基因組鏈條中4%~7%的基因數據。對現代人基因的分析研究更是表明,近2000年間大陸間及其內部的人口遷移十分頻繁,如13世紀蒙古擴張在亞洲及東歐留下大量基因等。
巴斯比認為,各人種在基因學上均由現代人族群和不同遠古祖先混雜而來。基因序列證明,鑒於遷徙活動自始至終遍及整個人類曆史,沒有哪一個人種的血統來自單一祖先或地域。而這種同源性,在移民問題頻繁出現於政治議程中的今天,更加引人深思。
因而,“非洲起源說”正逐漸占據更多優勢。
而非洲起源說最大的理論障礙就是如何解釋澳大利亞土著的起源,因為在澳大利亞所發現的一些頭骨化石和殘留工具,與那些生活在南亞沿海地帶非洲早期移民有著明顯的區別。 (南亞沿海地帶非洲早期移民和澳大利亞土著漂自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
澳大利亞四麵環水,孤立在波濤洶湧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土著居民更是別具一格。他們有著寬鼻子、厚嘴唇、深色的眼睛、棕色的皮膚、頭發為波浪形。持非洲起源說的人類學家認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頭發為波浪形,與非洲黑人非常相似,應屬非洲人種。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澳大利亞人與歐洲人一樣,有著發達的體毛和狹窄的鼻子,其體征接近歐洲人,因此他們應是來自歐洲。還有的學者將澳大利亞的凱洛爾人頭骨和印度尼西亞的瓦賈克人頭骨相比較,發現兩者大同小異,據此認為澳大利亞人是由亞洲現代人發展而來。也有的學者認為,澳大利亞土著是由早期的移民者與當地的直立人雜交繁殖所產生。
由英國劍橋大學和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手段分析了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來自新幾內亞的美拉尼西亞人的線粒體DNA(母係)和Y染色體DNA(父係),並提取了現代土著人及亞洲人群的血樣,然後比較各種不同的DNA譜係。研究人員假設了一個DNA的平均變化率,通過計算DNA樣本的變化,可以追溯出人類起源的分支交匯點,並可計算出人類祖先到達世界各地的時間表。結果顯示,澳大利亞人共具有四個DNA分支,而這四個DNA分支的祖先都是距今7萬年前至5萬年前的非洲現代人。最新的研究還顯示,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遺傳基因中,沒有來自直立人的遺傳基因特征,這表明,澳大利亞的早期移民並沒有與直立人雜交繁殖,他們與其他歐亞大陸上的人有著共同的祖先。
有科學家推測,5萬年前,當亞歐大陸板塊仍連接在一起時,非洲人首先遷移到了歐亞大陸。當時的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之間沒有像今天這樣深的海洋,海峽之間也很狹窄,直到8000年前,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之間的陸橋才被海洋淹沒。早期的定居者可能是穿越了澳大利亞和鄰近的新幾內亞島大陸橋,到達澳大利亞定居下來。
領導該項研究的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的福斯特博士表示,科學家早就猜測澳大利亞土著人與新幾內亞人有著共同的祖先,但由於化石記錄的結果差異太大,一直難於證明。這次最新的研究結果首次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基因聯係,證明他們均源自非洲。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最新的研究結果為人類起源的“多地區起源論”敲響了喪鍾。
如果按這個圖, 就無法解釋印度南部, 安達曼群島, 澳大利亞原住民黑人的存在。
根據已掌握的化石證據和基因線索, 以及我提出的季風被動漂移假設, 對有關遷徙疑點一一解釋
1. 印度篇
印度人的起源,組成。
印度是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約10億人,主要分布在
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德裏、拉賈斯坦邦、 哈裏亞納邦、 比哈爾邦,以及全國各大城市,在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也有分布。
對印度種族的劃分,曆來聚訟紛紜。目前,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蒙古人(the Mong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北歐人(the Nordics)。
尼格羅人(Negroes),世界三大人種之一,泛指世界各地的黑人。也特指分布在非洲大陸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居民。尼格羅人是最早來到印度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種族實體。按照人類學家的描述,尼格羅地理人種亦稱非洲地理人種,原住於非洲南撒哈拉地區。非洲的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就是典型的尼格羅人種。這一人種的特征是:皮膚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頭發纖細卷曲,身材短小,前額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寬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身上,在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在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裏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征。顯然,他們與非洲黑人存在血緣關係。在尼格羅人之後,大批迥異的黑人遷入南印度, 他們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或達羅毗荼人, 也有稱為泰米爾人, 人類學家把他們稱為原始澳大利亞人。與尼格羅人相比,這些新移民既強壯又聰穎。尼格羅人或被他們同化,或被他們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對榕屬樹木的崇拜,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曾與繁育和靈魂相聯係,在印度也很流行。這可能與尼格羅人的原始信仰有傳承關係。在印度流行的某些對魚類、動物和植物的圖騰崇拜觀念,也同樣可能源於尼格羅人。部分印度尼格羅人使用弓箭打獵。因此,有些人類學家認為,應當將這一起到延伸人類臂膀作用的原始工具的發明歸功於他們。印度尼格羅人的存在,也為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四散開來的流行學說提供了佐證。
關於達羅毗荼人, 我們先看一看他們的情況. 達羅毗荼人,也翻譯作德拉維達人(英語:Dravidian peoples),也指泰米爾人, 達羅毗荼(英語:Dravidian)一詞來源於梵文的Dravida,在曆史上曾用來指代泰米爾人。天主教宣教士羅伯特·考德威爾用這個詞來代表南印度的居民, 是南亞次大陸上以達羅毗荼語係的語言為母語的種族,人口超過2億。達羅毗荼人大多分布在印度南部,約占印度人口的25%,其餘的分布在中印度、斯裏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和伊朗東南部等地。
關於梵文的drāvida一詞的來源,學界目前有多種看法,這些理論大體上都圍繞著tami?和drāvi?a兩個詞之間的關係而展開。澤維勒比爾等語言學家認為二者的來源關係乃是tami? >drāvi?a,而其他人則認為它們遵循Dravida -> Dramila -> Tamizha或Tamil的發展方向。Dravida一詞也有可能來源於梵語的Drava,意即“水”或“海洋”,而Dravidian便是指代居住在海邊的印度人,即居住於三麵環海的南印度地區的居民。提到Dravida 有“水”或“海洋”的意思, 那他們是否指自己為海洋中來的民族呢?
達羅毗荼人相關種族有布拉灰人 · 岡德人 · 卡納達人 · 科達瓦人 · 馬拉雅拉姆人 · 泰米爾人 · 泰盧固人 · 圖魯人. 在早期解剖學研究中, 發現達羅毗荼人類似於古地中海人或地中海離加索人種, 被稱為古地中海人, 後來發現達羅毗荼人在解剖學和基因的特征更象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又把達羅毗荼人稱做原始澳大利亞人。所以, 在關於達羅毗荼人歸屬研究中, 有稱作古地中海人, 有稱作原始澳大利亞人。
至於達羅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從何而來,學術界眾說紛紜,迄無定論。一種學說認為,他們很可能是在冰河時期沿著陸橋來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時期穿越白令海峽從亞洲遷徙到美洲那樣。還有一種學說認為,原始澳大利亞人未必來自大洋洲,但是他們在血統上與一些屬於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土著人種關係極為密切。另外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他們似乎來自巴勒斯坦。這一種族的特點是,頭發卷曲,膚色發黑,鼻子扁平,嘴唇寬厚。顯然,他們在體貌特征上與尼格羅人有相同之處。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見於上述印度部落民中那些帶有泛靈色彩的儀式,即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遺風。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也有的學者,如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阿瑟.基思爵士(Arthur Keith),對於印度人種外來說持懷疑態度,認為印度次大陸原先不可能是一片人種的真空。
早期歐洲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地中海人種最外圍分支。早年的一些人類學家曾認為達羅毗荼各民族乃是一個獨特的人種,不過大量的基因研究否定了這一結論,即便如此,他們的基因結構仍與北印度和西印度的印度人有著顯著的差異。基因研究同時也證實了達羅毗荼語係的人種源自南亞次大陸。遺傳學家卡瓦利-斯福紮認為達羅毗荼人的出現要早於印歐語係人種的到來。
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在印度-雅利安(印度伊朗人或印歐人)移民到來之前,達羅毗荼人遍布於印度半島,這一觀點得到了一些文化和語言學上的佐證,俾路支地區說布拉灰語(屬於達羅毗荼語係)的布拉灰人的存在就被當作一個證據。按這種理論的觀點,早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比如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應為達羅毗荼人所創造。
另外一些學者如J. Bloch和M. Witzel則認為,印度-雅利安人在創作出《梨俱吠陀》最古老部分之後才進入已經講達羅毗荼語的地區.
以蒙古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來種族遷入印度的第三波。起源於中國北部的蒙古人,是經西藏高原輾轉進入印度的。現今生活在印度的蒙古人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族群,即古蒙古人和藏蒙古人。古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藏南、那加蘭、阿薩姆山區以及印緬邊界。阿薩姆和孟加拉地區的查克馬人、莫臥兒人和雷布查人等皆為其典型代表。人是環境的產物。由於地理環境的改變等原因,他們蒙古人的體貌特征已經不很鮮明。藏蒙古人則帶有明顯的蒙古人特征。他們身材高大,鼻子寬闊,體毛與胡須都不濃密。生活在錫金和不丹的主體民族即是藏蒙古人。
可以說,印度為數不少的部落民,基本上是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與蒙古人的後裔,而印度人口的主體卻是地中海人、阿爾卑斯迪納拉人與北歐人的後裔。
印度最主要的種族是地中海人。然而,地中海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族群。他們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即膚色淺黑的古地中海人、膚色黃褐的所謂正宗地中海人以及東地中海人或稱閃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統主要存在於今南印度的泰盧固人與泰米爾婆羅門中。地中海人曾廣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學術界普遍認為,他們就是公元前三千紀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創造者。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章。因此,它的創造者自然擁有受人尊敬的曆史地位。但是,由於印度河文明尚有許多不解之謎,因而它的創造者又多少帶有一些神秘性。他們也被稱為達羅毗荼人。今天南印度的泰米爾人、泰盧固人、馬拉雅蘭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他們的後裔。
對印度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外來種族還有阿爾卑斯迪納拉人。這一種族來自南歐沿亞得裏亞海岸綿延的迪納拉山脈,而該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東南段。阿爾卑斯迪納拉人的膚色比地中海人白皙。在今比哈爾邦與奧裏薩邦以東和阿薩姆邦以西的地區主要的種族血統就來自阿爾卑斯迪納拉人。在古吉拉特邦,孟加拉、奧裏薩和卡納塔克邦古爾格縣,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後裔。他們已經與地中海人融合在一起。阿爾卑斯人其實又是高加索人種的一個分支。類似亞美尼亞人的體貌特征,在印度帕西人身上十分明顯。
最初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具有北歐日耳曼民族體貌特征的原住民,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穿越西北部的山口來到印度。他們膚色白皙,頭型偏長,鼻梁窄細而隆起,身軀高大。他們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遷徙性很強,曾在許多世紀中不斷尋覓新的草地,先後到達伊朗、敘利亞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納托利亞、希臘以及東歐各處。到達伊朗的分支有一部分經阿富汗從西北方向進入北印度。他們因此又有印度一伊朗人或印度一歐羅巴人之稱。這些外來遊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於印度的土著,但卻弓馬嫻熟,善於騎射。他們憑借武力優勢征服了相對柔弱的土著,並逐漸分布到印度次大陸許多地區。他們接受了後者的部分文化並逐漸與之混合起來。語言學家則從曆史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將他們稱為雅利安人。這一名稱曆來爭議不斷,但卻變得十分流行。因此,今天的克什米爾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拉賈斯坦人,巴基斯坦的信德人、俾路支人、普什圖人以及斯裏蘭卡的僧伽羅人等,都可以說是雅利安人或混血的雅利安人。他們帶來的所謂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雅利安”一詞主要是一個語言學術語。英國語言學家弗裏德裏希·馬克思·穆勒不讚成將這一術語用於指稱種族。然而,有一點確鑿無疑,即他們是源於歐洲的種族,是白種人。
經過通婚與往來,不同的種族血統多有混合。尼格羅人走向邊緣,近乎滅絕。原始澳大利亞人散布在印度南部、西部和中部的部落之中。蒙古人與其他人種融合最少,分布在印度東北部、西孟加拉邦和喜馬拉雅山山麓。地中海人是輝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在這一文明衰亡之後,他們向東遷徙並分散在恒河流域。來自阿爾卑斯山的種族滲透到恒河流域之時,不同的種族血統的融合開始大量出現。地中海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上遊,阿爾卑斯山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下遊。在印度南方,則以達羅毗荼人和前達羅毗荼人為主。
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遊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
綜上所述, 學術界對印度的蒙古人、地中海人、迪納拉人以及北歐人的來源方式有比較統一的認知。而對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從何而來仍是謎團。
我們這裏主要討論尼格羅人和達羅毗荼人。尼格羅人與非洲黑人存在血緣關係, 目前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在冰河時代從非洲象蒙古人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一樣進入印度。他們主要定居在印度西南地區,而這一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區, 怎麽可能有冰河時代的機會? 按照陸地遷移的說法, 他們路經阿拉伯, 伊朗, 但沒有在這些地區留下化石/基因痕跡。
而且他們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南部, 斯裏蘭卡和安達曼群島。達羅毗荼人與非洲黑人也存在血緣關係,學術界普遍認為他們是在冰河時代從澳大利亞象蒙古人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一樣進入印度。但這個渠道是要跨越赤道的, 有這個可能?而且在馬達加斯加群島上的土著人在生理學上也被稱做原始澳大利亞人, 他們也被認為在冰河時代直接或經東南亞來自澳大利亞。
我的推斷是:早期的非洲原始部落人在緩慢的進化中, 用樹枝, 樹幹, 樹藤, 包括 也可能主要是用生長力極為旺盛的榕樹, 發明製作了木筏子, 很多原始人拿起樹枝做木槳和漁叉, 用樹藤, 葉和樹皮纖維做網, 進入近海捕魚生息。 而那個時代因生產力極度落後, 男女社會分工不明顯, 都要參與體力勞動, 包括捕魚。在毫無氣象天候 知識和經驗情況下,這些捕魚中的男女被季風順流飄過印度洋進入印度南部, 斯裏蘭卡, 安達曼群島,也包括進入附近的馬達加斯加群島。下遊島嶼的海灣變成了漂移者的接受器。這些漂移者帶著木筏時代的生存技能在不同時間, 進入不同海灣, 深入不同地區, 或開疆立屋生存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不同部落。 或被較早的定居者同化為部落中人,或被視作入侵者殺掉。而不同的部落在一個個海灣形成了,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產生了。這種不幸的被動遷徙每年都在不斷重複著。這批人在印度被稱為尼格羅人。
眾所周知, 早期的漂移者並不具有豐富的生存和生產經驗、知識和文化底蘊。猿猴因群聚爭鬥而進化,人是社會動物, 由於離開了群體,離開了母島,少了合作和爭鬥, 其進化,進步的速度必然急劇減慢。即使離非洲大陸很近的馬達加斯加群島, 由於交流的中斷, 生理和文化進化也和印度南部, 斯裏蘭卡, 安達曼群島的遷徙者沒有明顯差異。
許多年後, 也許幾千年, 也許幾萬年後,非洲原始部落人在合作和爭鬥中, 生理和生存技能有了很大的進步, 發明製作了效率更大的捕魚工具, 比如獨木舟(疑惑雙體或多體獨木舟), 這種捕魚能力的飛躍, 也讓更多的人進入到沿海捕魚行列。 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帶著較為強壯的身體,先進的語言, 文化, 造舟或船、 捕魚等技術, 也同樣被季風從同樣的海灣或地區漂進南印度。這批人搶了尼格羅人的飯碗和家園 ,被後人稱為達羅毗荼人。
這批人一部分也被飄進了較近的馬達加斯加群島, 一部分也被飄進了較遠的東南亞, 新幾內亞群島和澳大利亞島。這批人因離群索居, 進化極慢, 雖彼此遠離, 但進化程度保持在一個水平。他們生理學, 語言學上被統稱為原始澳大利亞人。而目前馬達加斯加群島, 南印度和東南亞土著人被認為在赤道地區冰河化後從澳大利亞遷移出來。
正如之前所述, 季風在冬季和夏季風向正好相反, 並且海洋被動漂移生存率極低, 當南印度,東南亞,新幾內亞群島和澳大利亞島人口增加到一定數量, 才有機會季風被動遷移到他們原來的母島--南非洲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人們在馬達加斯加群島和非洲東岸某些部落的確發現了一些有黑人和蒙古人血統的馬來-南島人。
這裏順帶介紹一下安達曼群島人。
安達曼人(Andamanese)為南亞少數民族,根據DNA分析,安達曼人在生理上和非洲的俾格米人相似,身型矮小,皮膚黝黑。居住在安達曼群島,分為大安達曼族、翁格族、雅拉哇族、森體內爾族四大民族。四個民族部落人數極少,都隻有百來人,甚至隻有20多個人,均屬非洲黑人的後裔,和分布在馬來西亞的塞芒人、菲律賓的阿艾塔人同屬於一種情況。大安達曼人原分10個部落,每個部落占有一定的區域。部落之下分為若幹地方分支,由頭人管轄。保留母係製殘餘。人口逐漸稀少。
2. 東南亞人及中國南方人起源
緬甸最初的土著是矮黑人, 被早期的人類學家稱作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 後期也被稱作原始-澳大利亞人。後來, 南下的蒙古人一部分通過藏南進入了緬甸,泰國, 老撾, 柬埔寨, 這些新移民與矮黑人通婚同化後形成南島人和南島語。南島語係又稱為澳斯特羅尼西亞語係(或馬來-波裏尼西亞語係)。這些南島人繼續南下漂進馬來群島, 印度尼西亞群島, 菲律賓群島等地。 形成各具特色的馬來人種,膚色棕黃色。又稱南島-蒙古人種或海洋蒙古人種,最初是由德國科學約翰·弗裏德裏希·布盧門巴赫提出的人種概念,認為是棕色人種一個分支。事實上是馬來人種是由爪
哇白色人種與安達曼人種融合的結果。主要分布於馬來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台灣、南九州、複活節島、馬達加斯加和中亞。現在人類學已放棄此概念,把它劃入蒙古人種中。
澳大利亞人種的最早在南亞形成,向東南亞移民, 後來向澳大利亞移民,隨後,在公元前約一千年內,又向大洋洲移民。這就是有人講的的東支之大洋洲部分。其中東南亞部分包括三個人類類型集團:維達人類類型集團,安達曼人類類型集團和千島人類類型集團(過渡類型)。
維達人類類型集團
又稱錫蘭-巽他人種,主要分布於印度的中部和東部、斯裏蘭卡、馬來半島、加裏曼丹和蘇門答臘等地。書上說:“該人種的主要體質特征為:皮膚深褐色,眼色也很深,配之以長而硬的黑色波狀發。顱型狹長,麵部相對較寬闊,額部稍後傾,胡須和體毛發育較弱,嘴唇較厚,闊鼻型,麵部比較平直,眉弓發達程度中等,身材比較矮小。” 維達人種和澳大利亞原住民長得區別不大,他們在各個方麵的特征都很相似,除了維達人比起澳大利亞原住民要矮得多,平均身高隻有157cm。但早期的人類遺體表明,以前的維達人的身高比現在要高。 維達人本來是南亞次大陸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居民。以前,他們的領地幾乎包括了整個印度。但隨著來自北方的雅利安語支的人和來自南方的達羅毗荼語係的人來到印度,他們就遭到了強行的驅趕。現在隻能生活在印度中南部的山區和叢林中。
斯裏蘭卡的維達人與印度的維達人很相似 ,但在身高上還不如他們的印度的維達同胞們。現在血統純正的維達人已經很少了,並且僅在斯裏蘭卡東部有少許存留下來,但他們的基因庫毫無疑問是遍布整個斯裏蘭卡島的。曾經有人認為維達人可能與非洲的尼格羅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因為他們的鐮刀血細胞貧血症的發生率都較高。
尼格利陀人類(Negrito)類型集團
名稱來源於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或稱矮黑人, 又稱安達曼人類類型集團。 主要包括安達曼群島民,馬來半島的舍曼族、呂宋的矮黑族、新幾內亞島腹地的很多部落以及美拉尼西亞的其他島嶼上的族群。 他們不僅在東南亞居住,是東南亞的半遊牧民族,在大洋洲也有分布。 他們零星分布於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和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類族群之一。 他們可能是東南亞(包含新幾內亞)的原住民。 矮黑人和其他人種比較起來有最純的粒線體DNA基因庫,因此他們的粒線體DNA被拿來當做研究遺傳漂變的基礎。 他們和澳大利亞人種東南亞部分的其他類型一樣,也是被擠到了山區或叢林中,過著原始的生活。
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觀上相似,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但是,遺傳檢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尼格利陀人與非洲人關係疏遠,並在早期便從亞洲人分支出來;學者對這個結果有兩種假說: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說」的殘留後代,或他們是其中一支最早現代人類遠征隊的後代。 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與非洲人相似是由於對相似環境的適應,而不是血緣上的關係。
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與生活在南印度, 斯裏蘭卡的尼格羅人(negro)在外部體征和DNA極為相似。 他們應是比原始澳大利亞人更早的人種。
安達曼島民說著一種奇特的語言,主要靠捕魚維生。他們的平均身高為137cm。大家會發現,非洲的布須曼人和尼格利陀人非常相似,不但在身高上都是世界上最矮的族群,並且同樣具有十分卷曲的頭發和碩大的肥臀。但是他們血型比例卻並不一致,因此,這可能是另一個趨同進化的例子。
新幾內亞的尼格利陀人直到現在還活得很好,他們平均身高為145cm,膚色黃棕色,卷發,並且體毛不少,鼻子仍是一如既往的又扁又寬又短。
千島人種(過渡人種)
千島人屬於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之間的過渡類型,看上去與澳大利亞土著很相似。他們是世界上體毛最發達的族群。黑發、波狀。淺褐色皮膚,麵部又扁又寬又平。具有相當大的內眥皺褶出現率。身材很壯實,胳膊長腿短,身材較矮。他們的長相與俄羅斯鄉人很像,很有可能他們的祖先是歐羅巴人的一支。
我的推斷是: 受季風影響, 非洲早期進化的現代人, 被動漂進從南印度到澳大利亞區域, 隻是因當時以捕魚為生的非洲人多少為基數, 進入南亞, 東南亞和大洋洲的人數有變化。 早期的, 在南亞被稱為尼格羅人(negro), 而南部的被稱為 尼格利陀人(Negrito)。後期的, 在南亞被稱為維達人, 而南部的被稱為原始澳大利亞人。再後來, 蒙古人與原始澳大利亞人混血, 形成南島-蒙古人或其它名稱。
緬甸的南島人東移進入雲南, 廣西, 廣東,福建, 形成南蒙古人係, 他們慢慢向北移動, 與向南遷移的北蒙古人形成中國人的不同民族。一部分南向漂移進入海南島。 部分福建人(早期南島人)受季風影響向東被動漂移進入台灣, 形成台灣原住民(平鋪人和高山族); 部分福建人(早期南島人)受季風影響向東北被動漂移進入琉球群島和日本, 而這批福建南島人與通過季風被動漂移從中國東北, 西伯利亞和朝鮮而來到日本的蒙古人種同化, 形成不同於中國東北人和朝鮮人的獨特的日本人。這些推斷是有日本人獨特DNA與北蒙古人和福建人DNA相關來佐證的。
中國地大人多, 中國人的來源已有定論, 這裏不再贅述。
日本人的起源的確奇特
繩文人(日語:縄文人/じょうもんじん Jōmon-jin)是日本列島在繩文時代的原住民團體,他們與之後的彌生人在人類學上有著顯著區別。
繩文人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後期,約自前145世紀至前10世紀左右,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 這個時代被稱為繩文時代。 繩文人按照地域可以分為4到9個集團。 根據日本遺傳學家神澤秀明(Hideaki Kanzawa)於2013年的研究,繩文人與大洋洲的巴布亞人與美拉尼西亞人在遺傳因子上最為接近。 而且,繩文人和大洋洲的諸民族都有與丹尼索瓦人混血的相似性,這也間接的證實了繩文人、大洋洲諸民族與澳洲人種(如矮黑人)間的共同關係。
另外,由渡過南海而來的南島語族與越人、西南夷,把中國長江下流域開始的照葉樹林文化(燒墾文化)與水稻帶來(日本人鳥越憲三郎認為倭人來自雲南傣族、彝族、哈尼族、諏訪春雄認為倭人是越人一支)。 其後,繩文末期、彌生時代開始,有由朝鮮與中國(主要是朝鮮)方麵移居日本列島的新蒙古人種(彌生人, 北蒙古人)。 根據對現代日本人的遺傳因子的研究,彌生人主要來自於朝鮮半島的移民。 後來彌生人自朝鮮半島遷入並征服了繩文人,與繩文人不斷融合混血形成了今日的日本大和民族。 蝦夷(北海道)和琉球,仍舊保持著與繩文文化類似的文化,分別為擦文時代和貝塚時代。
因為,日本人與韓國人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具有極高的一致性,如高比例的單倍型類群O-M176及一定比例的單倍型類群C-M130。 而單倍型類群O-M176在中國大陸的南北方都是不常見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 關西一帯的日本人由於鄰近朝鮮半島,彌生人在遺傳因子上的影響較大。 關東的日本人,雖然彌生人在遺傳因子上的影響仍舊較大,但繩文人也對遺傳因子有顯著的影響。 (隨著渡來人(彌生)人自北九州島對於繩文人居住地的擴張,彌生人與繩文人不斷反複混血形成日本人。 最後,日本曆史上的繩文人如蝦夷族漸漸融合成大和民族的一分子。 少數蝦夷族隻能退居東日本的邊陲地道與北海道。
日本人的體質與語言是在公元前400年形成,但真正定型是在十二世紀蝦夷人投降後為止。 現代日本人是在幕府被推翻後才真正出現(之前日本人隻認自己是藩的成員)。 早期的彌生人與朝鮮半島的移民有一定的血緣關係與緊密的連係,如日本的倭國與朝鮮半島的百濟王室的聯姻關係。 日本在古墳時代的大王的古墳,有著被稱為前方後圓墳的特殊建築型式。 而朝鮮半島南方也有為數不少的類似的前方後圓墳。 ((見朝鮮半島的日本式古墳)
兩大父係DNA
Michael F. Hammer在2005年的報告指出,259名男性日本人測試樣本裏:34.7%為單倍型類群D(此單倍型類群主要存於安達曼人等棕色人種(矮黑人)),另外還有O-P31 (31.7%), O-M122 (20.1%), C-M8 (5.4%), C-M217 (3.1%), NO (2.3%) 和N(1.5%).[ 16] ;因此就父係DNA而言,擁有單倍型類群O父係基因的部分日本人和中國人、越南人、韓國人及東南亞人等是親戚,但單倍型類群D(南亞的安達曼人,矮黑人、繩文人、藏族等)的存在使日本人在血緣上有別於於東亞其他人種(如漢族,朝鮮族和蒙古族)而更接近於東南亞人。
我的推斷:? 在日本繩文時代, 受季風被動漂移影響, 日本和琉球群島接受來自福建一帶沿海來到的南島人, 也不乏來自大洋洲的難民, 進而通婚互溶, 而有異與朝鮮人種。即所謂的更接近於東南亞人。
3. 澳大利亞及大洋洲篇
先談談澳大利亞人起源目前認知概況
澳大利亞原住民(英語:Indigenous Australians)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各民族的總稱。“澳大利亞原住民”是籠統的稱呼,其包括的民族之間有很大區別,例如提維人(Tiwi people)、努恩嘎人(Noongar people)和托雷斯海峽群島人(Torres Strait Islanders)等都是不同的民族,屬於原住民的民族之間並不一定有密切的關聯或相同的起源。
澳洲大陸最早的居民和現代澳洲原住民之間的關係在學術上尚無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人類於距今40,000至50,000年前到達澳大利亞,至遠可能達125,000年前。按照近年的研究,具較大可能性的是澳洲原住民是約70,000年前第一波離開非洲前往亞洲的古人的後裔,在約50,000年前抵達澳洲。根據基因分析得出的估計則是約44,000年前。
在澳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存是40,000年前的“蒙哥人”(Mungo Man),但根據線粒體DNA比較,蒙哥人與現在以及古代的澳洲原住民都沒有親屬關係。
在澳洲發現的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遺存(也是非洲以外最早的)是“芒哥人”,估計生活在距今42,000年前。最初對稱為”芒哥湖3號“遺骨與古代及現代土著人進行的線粒體DNA比較分析顯示芒哥人與澳洲土著人之間並沒有遺傳關係,但這一結論在科學界也受到廣泛的不接受。有批評指出此一排序沒有經過獨立驗證,並且結果可能受到死後改變或DNA熱力破壞的影響。雖然這一受到爭議的分析結果似乎表示芒哥人是在當代人類的最早共同祖先出現之前就已分離出去的滅絕支係物種,至少芒哥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認為現在當地的土著人是芒哥人的後代。
就基因來說,一部分澳洲原住民具有美拉尼西亞及巴布亞混血,但大多數的血緣距中亞及南亞人群較近。研究表明地理意義上的澳洲人群起源於單一的祖先族群,後代各地區組群之間分隔後,相對較少受到此後來自亞洲大陸的移民影響。其中新幾內亞的巴布亞人在約32,000年前從菲律賓的馬馬努亞人(Mamanwa)分離出來,並在約5,000年前人口迅速膨脹。據2011年的基因研究,澳大利亞土著人、巴布亞人和馬馬努亞人都帶有亞洲古人種丹尼索瓦人的部分基因,因此亞洲的現代人類和古人類在約44,000年前(澳洲大陸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分離、土著人遷徙到澳洲之前)發生過雜交。而201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則報告有證據顯示4,000多年前曾有從印度到北澳洲的較大規模的基因流動。這一時期也是澳大利亞考古記錄中工具技術及食物加工出現變化的時代,因此有推論兩者之間有關聯。
這裏有一張圖除了顯示東南亞不計其數的島嶼的位置之外,還能夠顯示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晚更新世始於約12萬年前,結束於約1萬2千年前,在晚更新世期間,地球正經曆著一次重大的事件,那就是一次嚴重的冰期,稱為末次冰期,在1萬8千年前達到最盛,這時候兩極冰帽大幅度擴張,大量的水被固定在兩極,海平麵比現在低很多。圖中淺灰色的部分顯示的是晚更新世冰期時的陸地,深灰色的部分是現在的陸地。
通常認為,澳大利亞土著人是一次單一遷徙中到達澳洲大陸的群體的後代,此群體是64,000年到75,000年前第一批離開非洲的現代人類的分支,但也有少數意見認為曾有數批遷徙。最有可能的遷徙路線是在海洋水位較低時用船進行“跳島”。有跡象表明,土著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現已滅絕的澳洲巨型動物群生活在同一環境中。
澳洲原住民包括所謂的“澳洲土著人”(Aboriginal)和“托雷斯海峽群島人”(Torres Strait Islanders)。托雷斯海峽位於澳大利亞東北昆士蘭州北端,與新幾內亞之間,托雷斯海峽群島人是該海峽中的群島的原住民,而根據傳統用法“澳洲土著人”(Aboriginal)指的是澳洲大陸、塔斯馬尼亞島以及一些其他臨近島嶼的原住民。因此,“澳洲原住民”是包含澳洲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群島人的統稱。
澳洲的不同原住民社群和社會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和語言。當代的原住民更細分為不同的當地社區。據估計,歐洲人移民開始時,原住民中共有約250種語言,但現在大約隻有120到145種語言仍然存在,其中絕大多數屬於瀕危語種,僅有13種不屬於瀕危語種。現代的土著人大多數使用夾雜土著語詞匯並受土著語發音和語法構造影響的英語,這類英語語種稱為“澳洲土著英語”。歐洲人移民開始時原住民人口按照不同的估計可能約為318,000人或1,000,000人,人口分布類似現在的澳大利亞人口分布規律,大多數生活在東南部,以墨累河為軸線的地區.按照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澳大利亞現有原住民669,881人,占總人口約3%。
托雷斯海峽群島人
托雷斯海峽群島人的遺傳和文化史都和土著人的傳統不同。托雷斯海峽群島東部的島民尤其接近新幾內亞的巴布亞人,使用的語言是巴布亞語的一種。因此,“澳洲土著人”(Aboriginal Australians)不包括托雷斯海峽群島人。這也是近年來含義更廣的“澳洲原住民”或“澳大利亞原住民”概念使用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澳洲原住民中,有6%自認為純托雷斯海峽群島人,另有4%自認為兼有托雷斯海峽群島人和澳洲土著人遺傳。 托雷斯海峽群島包括過百個島嶼,在1879年被昆士蘭兼並。許多原住民組織的名稱中包含“土著及托雷斯海峽群島人”的用法,以顯示托雷斯海峽群島人在澳大利亞原住民人群中的獨特身份和重要性。
黑人
自從歐洲人殖民開始後,就有把澳洲原住民稱為“黑人”(blacks)的用法。雖然此名稱源於原住民的膚色,但現在此名稱也用來泛指土著血統或文化,而不論膚色深淺。70年代的許多土著民權活動家都把“黑人”當作值得自豪的標簽,因此“黑人”、“黑文化”等不是貶義名稱。現代人類學家把他們原始澳大利亞人。
大洋洲:波利尼西亞群島與其西麵的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兩大群島
玻裏尼西亞的三個端點分別是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及複活節島。 玻裏尼西亞(Polynesia,是從希臘語而來,poly相當於眾多之意,而nesi則相當於島)是由位於太平洋中南部,大致在180°經線以東及南、北緯30°之間;一大群超過1,000個以上的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麵積2.6萬平方公裏,島嶼零星分布,人煙稀疏。
數百年前,善於航海的玻裏尼西亞人經過遠洋航行到達這些無人島嶼並在此定居,成為玻裏尼西亞各島嶼的最初居民,如新西蘭的毛利人等。 夏威夷群島中也有蒙古血統居民,為夏威夷眾多島嶼奉獻了多麵文化, 也讓這些島嶼居民的膚色不同於紐西蘭居民。
黑人卡美哈美哈國王是一位偉大的勇士、外交家和領導者,於1810年將數年來征戰不休的夏威夷群島統一為一個皇家王國。
美拉尼西亞(Melanesia,源於希臘語)是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意為“黑人群島”。由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新喀裏多尼亞群島、斐濟群島等組成。陸地總麵積約15.5萬平方公裏,各島多火山。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是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希臘語字根為“小島”之義,位於西太平洋,在南緯4°-北緯22°、東經130°-180°之間;有2500個以上的島嶼,絕大部分在赤道以北,東西延伸約4600公裏;其南方是美拉尼西亞,東方是玻裏尼西亞。
我的推斷是:在40,000至125,000年間, 南部非洲的初期進化的原始人乘坐木筏子或獨木舟類捕魚工具, 受季風或赤道環流風的影響下, 被動漂向浩瀚大海包圍的澳大利亞群島, 和大洋洲三大群島, 也包括受季風影響, 在這些群島定居的最早的島民在捕魚時節,依靠 善於航海的技能, 被動飄到不同的島嶼。還有被動漂自東亞和東南亞的漁民。在沒有資訊, 沒有誘惑, 因地球球麵影響, 遠隔數十公裏即不能看見對麵島礁的情況下,對不知遠近的落腳點,劃著產生很少推力的小木槳,站在支離贏弱的木筏子或獨木舟上,無異於走向深淵;對看不到目的地,您相信那個時代的島民會主動跳向不在視野的其它島嶼?
這些地區的確是有季風的。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1-4月受台風影響,波利尼西亞的中部和密克羅尼西亞的加羅林群島附近是台風的源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冬季受極地吹來的“南寒風”的影響,氣溫降低至攝氏10度以下。
熱帶幹濕季節氣候: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的金伯利高原、阿納姆地、約克角半島、新幾內亞島的南部平原等地區。幹濕季分明,1月受西北季風帶來的熱帶海洋氣團的影響,炎熱潮濕,雨量豐沛,為濕季;7月受來自大陸的東南信風影響,幹燥少雨,為幹季。年平均氣溫一般在25℃以上。年降水量因地而異,如新幾內亞島南部的莫爾茲比港年降水量為950毫米,而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為1490毫米。
同樣, 大洋洲三大群島的島民也是在不斷地, 但是被動地相互跳島。而且, 不同的島, 同一島的不同區域, 不同地段, 因漂進的不同時段, 不同人種, 形成不同語言, 膚色, DNA表征, 甚至不同能力的人種。
而這種跳島方式是冰河期遷徙所無法解釋的。 季風被動漂移卻可以解釋非洲人類起源DNA證據說。也揭示了從非洲經陸地緩慢遷徙到澳大利亞附近時, 這裏已有尼格利陀人(Negrito)和原始澳大利亞人生活居住了。也揭示了從非洲經陸地緩慢遷徙進化為蒙古人種, 又緩慢遷徙到日本群島,那裏已是繩文人的天地。 陸地遷徙是一步一步挪動的, 而季風被動漂移可能是一日千浬的。
瑪雅篇
目前對瑪雅人起源的認知
瑪雅人(Maya peoples)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他們構成了多樣的美洲土著人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瑪雅”是為了方便而起的一個集體稱號,包括為該地區貢獻某種程度的文化和語言遺產的人。但其中也包括許多不同的人口、社會和種族群體,他們都有自己特殊的傳統、文化和曆史的特征。
瑪雅人公元前約2500年就已定居今墨西哥南部、伯利茲以及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區及塔瓦斯科和恰帕斯的一部分,危地馬拉低地和高地及恰帕斯和薩爾瓦多的最南端。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瑪雅語,屬印第安語係瑪雅—基切語族。21世紀初約有70種瑪雅語言,有超過500萬人在使用,其中大部分能講雙語(瑪雅語和西班牙語)。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之前,瑪雅人曾創造西半球最偉大的文明之一。
瑪雅人從事農耕、興建巨大的石頭建築和金字塔神殿、冶煉金和銅,並發展和使用了一種現今已部分解讀的象形文字係統和非常精密的曆法及天文體係。公元前1500年,瑪雅人已發展玉米、豆類和南瓜的栽培為基礎的原始農業;公元前600年,種植木薯。開始興建宗教儀式中心。公元200年,這些中心發展為有神殿、金字塔、宮殿、球場和廣場的城市。古代瑪雅人大量開采建築用石材(通常是石灰岩),使用燧石之類更堅硬的石器切割石材。主要實施刀耕火種的農業,采用進步的灌溉和梯田耕作技術。種植玉米(主食)、菜豆、南瓜和塊根植物,飼養火雞和狗等。瑪雅人使用野生無花果樹皮內層造紙,並將象形文字書寫於這種紙做的書籍。發展出繁複優美的雕刻和浮雕傳統。建築工程、石頭碑銘和浮雕是了解古瑪雅人的主要知識來源。早期的瑪雅文化受到更早期的奧爾梅克文化(Olmec civilization)的影響。
奧爾梅克文化,是中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階段的文化。有印第安文明之母之稱。得名於奧爾梅克印第安人。奧爾梅克文明的發祥地位於今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州和塔巴斯科州,西起帕怕洛阿潘河,東至托納拉河,麵積約為1.8萬平方公裏。這一帶西部為洪泛區,東部為沼澤地,氣候炎熱多雨,河流眾多,水草豐美,並且橡膠樹成片,因此當地居民被稱之為“奧爾梅克人”,意為“橡膠之鄉的人”。年代約公元前第1千紀初~前3世紀。
該文化的主要遺址有拉本塔、聖羅倫佐和特雷斯薩波特斯等處。拉本塔為中美洲最早的宗教中心,當時已形成較大市鎮,有宏偉的金字塔式台廟、巨大的儀式性廣場、玉石雕刻和最早的美洲文字,表明此時的奧爾梅克人已脫離原始社會建立了美洲最早的文明。
奧爾梅克文化時期種植玉米、南瓜、豆類,創造了曆法和計數符號。石雕藝術較發達,最有代表性的是用天然球形巨石刻成的頭像,有的高2-3米 ,重達20噸。以翡翠碧玉雕刻的人像、美洲虎神像和玉佩飾物等也很精美。該文化的傳統為日後中美洲的古印第安文化所繼承。
半人半美洲虎(美洲豹)神是奧爾梅克人的最高神,其次有羽蛇神、穀神、鳳鳥。圖騰的實質就是標記氏族,半人半獸(植物、非生物)的含義是有關氏族以
這種動物(植物、非生物)為神,相信生命來自這種圖騰物,人活著靠它護佑,死後回歸圖騰神那裏。商周有以虎(虎豹不分)為圖騰的氏族。至於更早的時期,虎圖騰氏族見於《山海經》記載的極其繁盛,貫穿中國上古史,西王母、羅羅(彝族)、窮奇等都是虎圖騰。以前彝族巫師身披虎皮,薩滿教巫師披鹿皮,古巴比倫王及神披魚皮衣,都是相同的圖騰觀念。
奧爾梅克人已經有了象形文字,與瑪雅文字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差異。其構成體係,具體的語言特征還是未解之謎。
其後奧爾梅克文明的中心遷移到靠近墨西哥灣的拉文塔。奧爾梅克文明最終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尚不得知,但它影響了大量的中美洲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的許多特征,如金字塔和宮殿建造,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也是後來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大多數學者認為奧爾梅克文明是瑪雅,托爾特克等文明的母體。但也有人認為奧爾梅克文明和其他中美洲文明的關係是姐妹關係。
中外一些學者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論解釋奧爾梅克文明突然出現以及奧爾梅克藝術風格和中國殷商時代藝術驚人相像。
據《契蘭·巴蘭》一書記載,瑪雅人曆史可分為三個時期: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公元292),其特點是中美各群體形成共同文化,農業發展,開始定居生活;古典期(公元292—900),開始有象形文字、石碑、廟宇等,中部地區有大規模發展,出現神權政治,晚期北方文化發展並達到鼎盛時期;瑪雅文明在極盛時期包括40多個城市,每一城市都有5,000—50,000人的人口。主要的城市有蒂卡爾(Tikal)、瓦哈克通(Uaxactun)、科潘(Copan)、波拿帕克(Bonampak)、雙柱城(Dos Pilas)、卡拉克穆爾(Calakmul)、帕倫克(Palenque)及裏奧貝克(Rio Bec)等。瑪雅人口最多時達1500萬,其中大多數居住在今危地馬拉的低地區。後古典期(公元900—1527),在其前期(公元900-1250),南部和北部出現文化變革,托爾特克人到達中部高原並實行政治統治,將其宗教、禮儀、習俗強加於瑪雅人,建立瑪雅城,由科科梅家族進行統治;在北部地區,瑪雅文化和托爾特克文化融合,產生著名的瑪雅潘文明。在後期(1250—1527),瑪雅文明急遽衰落,中瑪雅地區的城邦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崩壞,出現一些小城鎮相互鬥爭,許多大城市和祭祀中心人煙絕跡。許多王朝都結束了,並轉往北部發展。古典期瑪雅文明的衰弱原因現在仍然是曆史學家研究的課題,但可能由以下事件一同導致:死傷慘重的區域性戰爭、人口過度增長造成的土地退化(英語:Land Degradation)、以及幹旱。這個時期被稱為終端古典期(Terminal Classic)。奇琴伊察城和烏斯馬爾城等北部都市的活動逐漸增加。在南部低地的城市不再有人立紀念碑以後,北尤加敦半島上的主要都市很長一段時間仍有人居住。到公元10世紀至11世紀末期,許多曾經繁榮的瑪雅城市均被遺棄,並被叢林所覆蓋。
古典期末期,在低地區城市人口減少之後,尤卡坦半島北部高地區內的熱帶草原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烏斯馬爾(Uxmal)和瑪雅潘(Mayapan)等城市,興起一些瑪雅城邦,這時開始史學上稱作瑪雅文明後古典期。仍然持續繁榮了幾個世紀。 奇琴伊察城邦政權於公元1221被推翻,繼之以瑪雅潘為首的城邦聯盟。1441年,瑪雅潘政權因內亂而瓦解。當哥倫布在西元1492年到達美洲大陸時,瑪雅人的地區實際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16世紀時,被西班牙帝國所滅。
16世紀初西班牙人征服這一地區時,多數瑪雅人定居村莊,遵守祖先宗教儀式。1519年西班牙殖民軍將領H.科爾特斯征服了尤卡坦和危地馬拉,塔亞斯卡爾的伊察人由於地處偏遠和反抗西班牙殖民者,長期保持自治,直至1627年整個瑪雅地區被征服。
公元前後至16世紀,瑪雅人建立若幹奴隸製城邦,產生社會等級,分貴族(包括祭司、統治官吏、軍事首領和商人)和平民(包括工匠、農民和奴隸)。實行分權治理,酋長管轄幾個中心,農村居民組成公社,保存氏族製度的許多殘餘。行自然崇拜,尤其崇拜“太陽神”和“雨神”,以守護神“伊察姆納”為最高神靈。在數學、天文學方麵有較高成就。發明20進位製。製陶、雕塑、繪畫造詣極深。采用拱形建築(梯形金字塔、宮殿、拱門等)。古代文明中心有蒂卡爾(在危地馬拉佩騰省)、帕倫克(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和科潘(在洪都拉斯)。現代瑪雅人分布很廣,具有共同的社會文化特征。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後,瑪雅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同化,已同所在國的居民基本融合。由於所在國曆史、社會、文化、經濟背景不一,各國瑪雅人在文化等方麵各具特色。
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陸續到達美洲的[,然後又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與推進,最終散布到美洲全境。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進入美洲的時間不同,背景各異,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麵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據資料記載,其中尤以分布廣泛的印第安人最為明顯,並產生過瑪雅文明、印加帝國,阿茲特克文明等著名的美洲文明。
瑪雅文明,是古代分布於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裏斯5個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處於新石器時代,惟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麵都有極高成就,與印加帝國及阿茲特克帝國並列為美洲三大文明(阿茲特克帝國與馬雅文明位於中美洲;印加帝國位於南美洲安地斯山一帶)。
印加帝國(克丘亞語:Tawantinsuyu)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南美洲的古老帝國,亦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帝國,印加帝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位於今日秘魯的庫斯科。
阿茲特克帝國或阿茲特克三國同盟(納瓦特爾語:?xcān Tlahtōlōyān),是1428年,由特諾奇提特蘭、德斯科科和特拉科潘三個城邦(納瓦特爾語:altepetl)組成的一個前哥倫布時期的印第安人國家,位於墨西哥穀一帶。1521年,被埃爾南·科爾特斯帶領的西班牙征服者征服。
阿茲特克人(Aztec)又譯阿茲台克人,阿茲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數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中心在墨西哥的特諾奇,故又稱墨西哥人或特諾奇人。主要分布在韋拉克魯斯、莫雷洛斯、格雷羅等州。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納瓦特爾語。
阿茲特克人最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島上,11世紀開始遷移到現在的位置。根據傳說,他們得到神的啟示,如果一隻鷹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們在首領特諾克帶領下,在特斯科科湖的兩個島上建立了特諾奇提特蘭城(Tenochtitlán,今墨西哥城)。
阿茲特克三國同盟是三個城邦在贏得阿茲特克人的舊主,特帕尼克斯國後, 將特帕尼克斯國瓜分後建立的。最初,三個城邦的實力相當,但是特諾奇提特蘭逐漸成為三方中的主導者。在1520年,西班牙人來到阿茲特克帝國時,德斯科科和特拉科潘已完全成為特諾奇提特蘭的附庸國。阿茲特克帝國的主體民族是阿茲特克人,一個十分好戰的民族。阿茲特克帝國經過一係列的擴張戰爭,成為了前哥倫布時期中美洲最強大的國家。阿茲特克帝國在鼎盛時期不但完全覆蓋了今墨西哥的中部,而且還占領了一些對於運輸技術極其落後的美洲人來說的“遙遠國度”。
阿茲特克帝國的曆史是一段血腥的曆史,充滿了掠奪與殺戮,阿茲特克的人祭傳統到達了令人發指的地步。但阿茲特克帝國的文明是在歐洲人到來前美洲最發達的文明之一。曆史學者通常將阿茲特克帝國和“非直接”一詞聯係在一起,因為大部分被阿茲特克所征服的地區的領導階級都沒有被直接取締,隻不過要定期給帝國中央進貢。因此,阿茲特克帝國的政治架構圖可以描繪成一個較鬆散的金字塔形。
起源之謎
瑪雅人起源於何地,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其起源眾說紛紜,至今難以定論。有幾種說法:某個國家的移民,或者是“失落的部族”後裔,甚至是外星人的後代等。這種說法令人費解,如國家的原體從何而來,外星移民的相貌問題等都成為考古史上的謎團。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結論是,印第安人(其中包含瑪雅人)的祖先是由亞洲跨越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亞洲的蒙古人種與美洲人祖先有淵源關係。
在第四紀的一些時間裏,尤其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期,海麵下降了大約130-160米,水深隻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袒露出了一座陸橋,連接起了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為亞、美兩洲的天然通道。當時以獵取猛獁、鹿類為生的亞洲東北部獵人很有可能尾隨這些動物穿過白令海峽大陸橋來到了美洲,成為美洲遠古文明的始祖(包括瑪雅文明)。
我的推斷是:在本文的開端, 我談了東亞冬季季候風, 由於西伯利亞平原以及蒙古高原在冬季成為一個強大的冷源導致氣壓上升,又由於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陸之間由一狹長而低窪的中美洲鏈接,經寬闊的加勒比海與大西洋相望,並靠近赤道這樣的特殊地理位置, 在冬季很易形成由西伯利亞平原以及蒙古高原出發,吹向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冬季季候風,路徑夏威夷群島, 飛掠中美洲吹向大西洋的強烈季風。
在這個方向的冬季季風吹動下, 在西伯利亞, 中國東北, 朝鮮半島和日本群島一帶捕魚的蒙古血統人, 因毫無氣象變化經驗和知識, 被動地在太平洋中漂移, 部分人葬身海底或魚腹,幸運的小部分人被夏威夷群島海灣接收, 大部分人被中美洲海灣拉網式接收, 或遊牧或定居。 在夏威夷群島與同樣被動漂移的原始澳大利亞人相處或通婚形成玻裏尼西亞民族;而在中美洲形成瑪雅或印第安民族。
瑪雅時代的輝煌在南墨西哥周邊的體現證明了南墨西哥周邊才是瑪雅人(包括Indian人)最早發生地。瑪雅人隨後, 尤其是在瑪雅文化和部落因故敗落後,向北慢慢遷移, 產生阿茲特克帝國文化, 繼續向北, 進入現在的美國和加拿大領地, 隻不過在北美的“凋零的瑪雅人”被探險的歐洲人哥倫布本末倒置地認做“Indian人”而聞名於世,在加拿大北部和美國阿拉斯加北部被認作是愛斯基摩人, 而這些愛斯基摩人又被當作是跨越白令海峽冰川卻滯留在雪原的蒙古人(印第安人和瑪雅人)。 向南來到秘魯一帶, 構建了印加帝國文明。
關於奧爾梅克文明在將他們的文化傳播到今日的猶加敦半島以後,便衰敗滅亡的原因, 要麽是因為疾病傳染, 導致大片死亡而敗亡, 要麽是後來的漂流者身懷更為進步的技能和戰力, 將奧爾梅克人滅絕了。
關於瑪雅文化的衰落。瑪雅人在鼎盛期, 主要集中在南部低地的城市,人口過於密集。熱帶低地是瘟疫天花傳染病形成和傳播的易發地,這些疾病有可能是內部滋生, 有可能是因為新一輪漂移者攜帶病毒入侵,帶來傳染源,因當時醫療衛生知識技能極弱和落後, 導致大規模傳染疾病散播,大批瑪雅人無戰而亡,人口災難性銳減,貽誤了美洲的輝煌。。 蒙古人古時候有天花傳播的曆史記載, 而且還有一個關於天花的敖包。況且考古也沒有發現那個時代大規模戰亂跡象而導致的大量瑪雅人因戰傷而亡的化石。待災後總結教訓, 殘留的瑪雅人移入尤卡坦半島北部高地區內的熱帶草原奇琴·伊察, 才得以延續了幾個世紀的雅馬文化。
關於瑪雅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差異之謎:
瑪雅金字塔是瑪雅文明的象征,堪與埃及金字塔媲美,但瑪雅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不同。
我認為埃及金字塔, 蒙古敖包和瑪雅金字塔是相關聯的, 而且蒙古敖包是從埃及金字塔到瑪雅金字塔的過渡或是中間階段。 我們先了解 埃及金字塔, 蒙古敖包和瑪雅金字塔的特點。
1. 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響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主要流行於埃及古王國時期。埃及金字塔的塔頂是尖錐頂,墓基座為正方形,四麵則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錐體),有斜麵塔形, 也有階梯塔形;有單體和群落金字塔。側影類似漢字的“金”字,故漢語稱為金字塔。
埃及最高的金字塔為“胡夫金字塔”,原高146米。
大部份研究來源顯示埃及存在的金字塔結構數目有81座到112座金字塔,而大多數學者讚成較高的數目。許多不精確的計數,則是因為與許多保存不佳的小金字塔殘骸和碎石陵墓有關,其殘骸經常難以確認該陵墓是否為金字塔型構造。
金字塔的主要用途為法老王的陵寢,有保護法老王的功能,並讓法老王由人轉為神的安全設施,讓法老王升往天界。金字塔具有強大的宗教目的,而古法老王為完成金字塔,不惜金錢、人力成本與代價。
2. 蒙古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漢語意為“堆子”。據史書記載,在成吉思汗時代,每逢大事或征戰時,成吉思汗必定要親自到神山敖包之下,摘帽掛帶,虔誠祈禱,以求蒼天保佑。在古代遊牧於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塊堆成敖包來作為道路或牧場邊界的界標,在廣闊的大草原上用它來辨別方向、區分遊牧場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將其演化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蒙古人至今還保留著祭敖包的古老習俗。
敖包經過數千年的不斷發展變化,成為了遊牧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蒙古族所祭祀的敖包,名稱生動有趣,形狀多種多樣,星羅棋布。
而且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有多少敖包,就有多少美麗的傳說。其中位於阿盟額吉納旗的寶如特格克蘇木小山頂上的花敖包,雖叫“花”敖包,卻其周圍不見繁茂似錦的花草。這是因為花敖包的“花”不是花草的花,而是天花病的花。傳說有一位喇嘛雲遊到了此地時,正遇上了在該地天花流行,不幸染上了此疾。此喇嘛醫術高湛、醫德高尚,他不僅治愈了自己的病,而且將治天花的醫術傳授了當地的喇嘛們,讓他們學會之後為當地百姓治病。從此,這一帶出了不少名醫,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達喇嘛,就壘了這個敖包,“花敖包”一名也應運而生。
除了為祭奠或紀念神靈和先人之外,鎮邪也是壘建敖包的原因之一。
內蒙古草原上的敖包,從內容上可分為:與英雄人物有關的敖包;與成吉思汗有關的敖包;與蒙古族聖物崇拜有關的敖包(蘇勒德敖包);旗王爺敖包(也叫諾顏敖包);召廟敖包(與佛教有關);部落或阿塔天神敖包(與薩滿教有關);家族敖包;家庭敖包;旅遊景區的新敖包等等。
古式敖包,多數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塊、柳條等堆砌而成的塔型敖包。而現代式敖包,其壘建形式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風格,近年以來出現了有磚砌敖包、水泥敖包、琉璃敖包等各式各樣的敖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建敖包時都選擇山頂、隘口、湖畔、路旁、灘中等特殊而易見的地方。雖然各地敖包的形狀不同,規模各異,但現存敖包的模式,一般都是在圓壇上,環疊三層石台,基礎寬廣厚實,往上漸小漸尖,頂上豎起一柱高杆,杆端有鐵矛一柄,其下承一鐵盤,盤上綴有近似蘇勒德的馬鬃作的垂綴。
敖包還分單體敖包和群落敖包。比如四子王旗罕烏拉敖包就是群落敖包,敖包周圍有100多座卒從敖包,多數敖包群都以中間一個大敖包,兩邊有三個小敖包的形式排列。
敖包祭祀活動,由於每個敖包的由來和性質不同,也由於各地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其祭祀的日期、規模、形式和組織內容都有所不同。各種敖包中旗敖包的祭祀,不但有嚴密的組織,而且規模頗大,內容豐富。祭敖包時,人們都要身著盛裝,騎上心愛的駿馬,從四麵八方來到敖包前,按順時針方向繞行敖包三圈,把帶來的石塊加在敖包上,在
敖包正前的方形香案或佛龕前叩拜以後,用哈達、彩帶、祿馬旗等物將敖包裝飾一新,敖包就會立刻有了生機。祭祀時向著敖包三拜九叩,祈禱“風調雨順,五畜驟增,無災無病,祿馬飛騰”。
3. 瑪雅金字塔
傳說馬雅人在公元1000年前就開始建造宗教性建築,最早的遺跡是由一些簡單的土墳所組成,後來才進一步演化為金字塔。
古代瑪雅人修建了許多金字塔。金字塔的數量遠超過埃及金字塔,僅在墨西哥境內就發現10萬多座金字塔。在沒有金屬工具、牛馬大牲畜和輪車的情況下,古代瑪雅人卻能夠開采大量重達數十噸的巨石,跋山涉水、一路艱辛地運到目的地,建成一座座雄偉的金字塔。金字塔最高可達75米,其規模之巨大、施工難度之高,令人吃驚。外型上瑪雅金字塔塔體呈方形,底大頂小,層層疊疊,可以拾級而上,頂部多為平台,台上建有廟宇;瑪雅金字塔有單體和群落。主要用於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或觀察天象,僅有極少瑪雅金字塔具有陵墓的功能。埃及金字塔的塔頂是尖頂,是法老的陵墓。
我推斷: 古埃及時代, 法老或國王數量很少, 且極有權威, 可建的金字塔沒必要太多, 但可舉全國之力建很高的建築用於確保法老升天和永被紀念之祭祀功效。到了蒙古時代, 因屬於遊牧民族特點,流動性大, 部落財力技能有限,用於修建 祭祀的祭台因部落的能力受限, 有的像小墳頭那麽小, 有的像小山那麽富麗堂皇。個人陵墓的功能轉為部落英雄, 首領, 祖先的群體紀念祭祀台。到了瑪雅地區和瑪雅時代, 部分雖仍以遊牧為生, 人口相對集中, 部落相對龐大眾多, 財力技能比蒙古遊牧部落要大, 單個部落比古埃及國要小很多, 所以建造了比埃及多很多的但稍微矮一點的金字塔,但比蒙古敖包高大富麗 很多的瑪雅金字塔。如是我所推斷, 瑪雅人是季風被動遷徙來到中美洲, 他們必定牢記海上季風的災難, 上岸後主動研究季風天候的影響和規律, 並將氣候觀測台和掌管人類命運的祭祀台建在了最高處—金字塔頂。
關於金字塔的建築方法。大家主要不解和敬仰的是埃及人和瑪雅人在沒有金屬工具、牛馬大牲畜和輪車的情況下,卻能夠開采大量重達數十噸的巨石,跋山涉水、一路艱辛地運到目的地,建成一座座雄偉的金字塔和精美石雕。我們先談一談現代人的運輸, 分別是航空, 陸路(包括火車, 汽車, 大牲畜和人工搬運)和水運(包括海運), 如果不計速度, 其成本也是以這個次序逐次降低。 而遠古時代, 能用的也就剩下人工搬運和水運。我們前文提到了瑪雅人生活在墨西哥南部的“西部為洪泛區,東部為沼澤地,氣候炎熱多雨,河流眾多,水草豐美,並且橡膠樹成片”低窪之地。 人們很容易開挖河流, 並利用自然河流, 澆灌農田, 用木筏水運農產品, 包括大型石材石雕。而埃及與紅海和地中海相鄰, 中有尼羅河穿越, 到處是沙漠, 說明 遠古時曾是一片沼澤或汪洋的。這些條件為巨石的運輸創造了可能性。
您相信正生活在風吹草底現牛羊北部地區的蒙古人會主動帶一家老小走過 氣候卻越加殘酷,人煙皆無的極寒的白令海峽冰海遷移到沒人知曉的北美?這無異於走向地獄。
蒙古人在跨越白令海峽舊時冰川, 沒有在較為宜居的北美繁衍發展, 留下文字, 建築, 卻跋涉大約7500 公裏, 來到狹窄地帶中美洲建起了瑪雅金字塔, 形成了1500萬人口的繁榮社會?
榕樹篇—海洋漂移旁證
據植物學考證, 追究世界各地的榕樹起源最終都歸入非洲南部及西南部,自遠古時期, 當地非洲人就對榕屬樹木格外崇拜, 原因大概有三個: 1. 在遠古時期有泛靈論的文化; 2. 榕樹的超強生命力可能是人類某些部落崇拜的共同原因;3. 榕樹對人類的貢獻, 尤其是遠古時代和災荒年代。
泛靈論應該是文化相通之前不同部落對造物主/聖靈的不同解讀, 然後賦予萬物聖靈並以敬仰。在非洲,作為 神聖的菩提樹(榕樹)( sacred banyan) 廣被祭奠崇拜。現今由於世隔久遠加之科學進步,樹木崇拜已不再是宗教信仰的主角,但在不少地方樹木崇拜的風俗仍因其獨特的意義和魅力而獲得延續。
非洲榕樹學名Portulacara afra Jacg,英文名: Banyan。又叫菩提樹和無花果樹;關於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又有很多別名:神聖之樹、思維樹、畢缽羅樹(梵語Pippala)、印度菩提樹、佛樹、覺樹、道樹、道場樹。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畢缽羅樹因而被尊稱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印度教和佛教認為菩提樹是神聖的。 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門、頭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把榕樹奉為“神”,認為“樹盛則人盛,樹衰則人衰”,把榕樹的成長與區域的命脈連結在一起。
榕樹是桑科椿屬常綠大喬木,屬尾齒莧科多肉植物。其栽培容易,適應性強,繁殖容易。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隻要有一株母本修剪所得枝條,隨時可扡插成長。榕樹高可達30米,冠大幹粗,枝 葉繁茂, 四季常青。老枝幹上的氣根下垂, 細者懸空, 飄曳;粗者落地生根,形成強大的木質支柱,有如樹幹,起支持和吸收養分作用,甚至由一株主樹幹開始向外延伸發展成一片樹林。真是意趣橫生,耐人 尋味.每在水邊或平地上霸踞一方,也能在懸崖峭壁或石灰岩上挺立招展。 形成世界上樹冠最大,生命力最頑強的樹種之一。我們常說獨樹難成林,菩提卻成真, 就是這意思。請看這個單株榕樹立體圖和鳥瞰圖(Banyan tree park, Lahaina, Maui Island, Hawaii)。
關於氣根, 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因濕潤空氣引致植物特有的現象, 有很多種植物有氣根。而榕樹把氣根發揮利用到極致。越往寒帶遷移, 氣根越少, 枝葉的適應性越差, 榕樹的威武張揚不再, 到了浙江南部就不易生存, 盡管在北京南部還能看到稀落的人工栽培無花果樹。
榕樹極易繁殖,可通過鳥類 叼啄 遷移 或人工 籽播、 分株,壓條繁殖,也可大枝條扡插, 尤以扡插繁殖為主。成活 率高,生長快 。
榕樹氣根-樹藤和樹幹樹枝做窩棚,房子;榕樹皮纖維可製漁網,而榕樹氣根和榕樹皮纖維可將榕樹樹幹 樹枝連接製成榕樹筏子(Raft),樹幹也可做榕樹獨木舟(Banyan Canoe)或小船和木槳。被動遷入陌生島後,木筏,木槳也可直接插入地下,生根再次長成大樹,彰顯聖靈護佑,並為新部落提供造船,住房材質,食材;氣根、樹皮和葉芽尤可作清熱解表藥等藥材。氣根常在舊時被油浸伸直用於製作弓箭。
榕樹生長在高溫多雨的亞熱帶, 熱帶雨林地區, 日本不在這些地區, 卻格外喜愛它, 這正印證了日本人有部分南島-馬來人血統和文化傳統。在日本,琉球群島,東南亞,台灣,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雲南, 貴州,澳大利亞,夏威夷,印度南部,都有敬拜榕樹的傳統。
1923年日據時期日本當時的裕仁皇太子在台灣台南市成功大學親手植下,屬日本鹿耳島的原生種榕樹, 以宣示日本文化。日本衝繩的一家非常有特色的飯店,建在一顆古老的孟加拉榕樹上, 被稱作樹上餐廳。在日本本州中部以南有一種日本人當神敬的樹叫“紅淡比” ,酷似榕樹的植物, 是榕樹的日本變種。
總之, 即使在寒冷地帶, 由於民眾的敬仰和嗬護,榕樹彰顯了它的超強生命力。
榕樹確實在熱帶雨林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榕樹一年四季常青,掛果巨多,是很多動物的食物。特別是在旱季,榕果成了動物們珍貴的食物。可以說榕樹是熱帶雨林的糧倉。然而在自然界中,榕樹的特性不止於此。除巨大、神秘與古老,榕樹還有很多有趣而神奇的地方。榕樹、大青樹、無花果、菩提樹等這些說法都隻是植物學中桑科榕屬的泛稱。熱帶雨林中分布著數量眾多的榕樹,有的高達幾十米,聳立雲端,有的隻有幾厘米,趴在地上,榕樹形態各異,令人驚歎。表麵上看榕樹之間沒太多差別,無非是厚厚的葉子,揪下一個葉子的話,有乳白色的汁液流出。
榕樹的“無花果”也是形態多樣,引人入勝。無花果目前已知有八百個品種,絕大部分都是常綠品種,隻有長於溫帶地方的才是落葉品種。無花果的傳粉生物學特性是生物學家的最愛。實際上,榕樹並非沒有花,榕樹有很多小花,但隱藏在果內,稱為隱頭花序。古人感官上不容易看出來,所以叫它無花果。榕樹的傳粉是由專門的工人完成的。
無花果當年栽苗當年掛果,當年畝產可達500公斤。豐產期畝產一般在2500-3500公斤以上,病蟲害也極少.
不同榕樹掛果方式各異, 有結果在土裏,掛果在樹幹,也有生在枝頭。 無花果營養豐富,為不同動物提供不同的需求,是眾多動物的食物來源。
萬物有靈論在非洲滋生, 伴隨著榕樹在印度生根, 在榕樹下開悟而升華為印度教和佛教, 跟隨榕樹蹤跡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 東南亞,走福建進入日本。
菩提樹因佛教的傳播而被引入到中國各地,與佛相伴,環繞佛塔,佛韻十足;大青樹因古老的自然信仰而屹立在每個村莊廟宇,在炎熱的夏日給人蔭庇,在蕭索的冬日給人蔥翠的生機之感;最為令人敬仰和畏懼的是榕樹的巨大和古老,如今華夏大地上能見到蒼天大樹幾乎都是榕樹。巨大的榕樹是人類生生不息,子子孫孫變幻的見證。古老而滄桑的榕樹難免讓人產生崇拜的心理。
榕樹也跟隨蒙古血統的日本人被動遷入夏威夷群島和中美洲生根, 助瑪雅人在中美洲建立瑪雅文化。 也因其榕樹纖維助瑪雅人造紙而讓瑪雅文明發揚並流傳後世。而大洋洲的島民們也將榕樹資源傳播到大洋洲, 包括夏威夷群島,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如果不相信人可以在海洋裏疾馳如飛, 您可以到夏威夷的Kawela 海灣觀看或體驗滑板衝浪。
我堅信人類“單一地區起源說”, 陸地緩慢遷移和海洋快速季風被動遷徙。
本文多處受益於Google, Wikipedia 和百度, 在此一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