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被拍賣的豪宅,看中美家庭消費文化的深層差異
上個星期,我跟鄰居一起,走進了離家不遠的一個社區,一座曾經價值不菲的豪宅正在被公開拍賣。這個社區屬於亞特蘭大高端住宅區之一,進入還需要門禁通行。那棟房子至少價值在200萬美元以上,在這個城市已算是相當不錯的住所了。可如今,所有物品都被擺了出來,從鍋碗瓢盆到窗簾布藝,從孩子的玩具到成人的衣物,無一遺漏——這一切讓人心酸。
那情景不是有人準備搬家,而更像是被突然“丟出去”了。屋主似乎倉促離去,甚至沒有帶走生活中最私人的物件。這是一種說不出的落寞,一種從繁華墜入現實的重力。我們站在那片看似高貴卻已經失守的庭院中,仿佛看到了一個家庭曾經努力維持的表象如今被徹底攤開:連那塊買來墊窗戶裝修時保護木地板的布都還在,仿佛時間凝固在了離開的那個瞬間。
我不清楚這家人是西方人還是亞洲人,但從家裏的布置看,生活細節很講究,孩子也不少,應該是一個曾經很努力過日子的家庭。但努力歸努力,終究還是撐不下去了。他們為什麽會這樣?也許是超前消費、信用卡透支、缺乏儲蓄——這在美國社會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常態。許多人不習慣未雨綢繆,認為“明天總會更好”,卻從不問“如果明天不好呢?”
這種生活方式,一旦遭遇經濟下行或個人變故,就容易出現“全盤崩潰”的情況。而這也正好映射出了當前美國家庭與中國、亞洲家庭在理財觀上的巨大差異。我們中國人從小就被教育要“克勤克儉”“量入為出”,一分錢要掰成兩半花。老一輩如此,我們很多年輕人也依然保持著儲蓄的習慣。這種習慣不隻是個人美德,也是一種集體文化。
很多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家庭儲蓄率是全球最高的,而這正是中國社會在麵對經濟風浪時擁有“底氣”的來源。如果真遇到危機,國家可以通過發行國債、引導消費、向百姓借力來共同渡過難關——因為民間有“子彈”。反觀美國,很多家庭表麵光鮮,實際上卻“口袋空空”。這種結構性的差異,也解釋了為什麽一旦危機來臨,美國家庭很難迅速恢複元氣。
這個被拍賣的豪宅不是一個特例,而是美國社會許多家庭的縮影。而對我們來說,這一幕也應當成為一種提醒:越是在物質富足的時代,越不能忘記儲蓄的意義、節製的智慧,以及一種為未來預留餘地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