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連天

以怡然之心,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山高水長,靜水深流
正文

北美名校究竟是怎麽招生的?中外認知差異巨大

(2018-04-02 18:28:40) 下一個

中國的教育口號一直是: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才,那麽依此話推理,優秀的人才自然是指在社會上有好的道德情操, 成績優秀,體格強健的人啦。可是多少年來,這個口號不過徒有虛名。一到實際,無論中考高考,分數變成了唯一的評定標準,而且是隻能一戰論英雄。平時再出色都沒有用,最後考試的分數就代表全部。

 

難怪國內出現了應付高考的快速人才製造廠,據說這類學校連體育課都取消了,至於其他對高考沒用的學科,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沒必要存在的了。這樣的學校即便傾盡其能,培養的也不過是發展不健全的考試之才,用這種密集轟炸,填鴨式做法培養人才是真正的急功近利,缺乏遠見的表現。

 

目前,已經可以看到這種教育的直接後果是:學生身體素質大麵積下降;由於學校忽視情操培養,孩子對社會缺乏認知和責任感;學生因長年累月枯燥記憶,反反複複的重複式訓練,變得隻會應付考試,進而造成進入大學的孩子們的創造力整體下降。這就是很多人不明白的現實:明明是引以為榮的基礎教育培養出的孩子,進入高等院校後,為什麽會一無所成,無論在學術研究上,創新上,都幾乎難以和世界好的高校抗衡?正是這種教育上的偏頗和追求急功近利的弊端,使人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潛力非常擔心。

 

孩子們未來的人生之路很長,除了讀書,我們還要教給他們的東西還很多,比如如何做人,對社會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如何服務社區,還有在進入社會過程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必須基礎教育。另外,除了讀書,他們還要有時間鍛煉,強健身體。這樣全民身體素質提高才不會是空話,經過這樣教育的孩子們,即使將來,他們不能成為社會精英,不能成為獨樹一幟的國家棟梁之才,他們仍然可以是不作惡的好人,有著健康體質和健全人格,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前些日子看到一則報道,說幾十名考取了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滿分的中國孩子家長,因為孩子不被哈佛錄取,要和哈佛大學對薄公堂。不知道這則新聞有多大的屬實性,但是,單憑消息本身所要傳遞的含義,不難看出,這些家長是完全的中國式思維,與世界各國頂級高等院校的思路完全不對接。這樣看似玩笑式的報道,最近幾年,幾乎年年都能看到,當然從沒聽說誰打贏了官司,轉而把孩子送進長春藤名校的。

 

中國式的高考教育,和高等院校的錄取體係,是完全不把培養德智體全麵人才當回事的。在分數代表一切的思維之下,其他關於道德情操,身體素質等的要求,當然隻能是奢侈的裝飾品和擺設,沒人當真的。所以,基於這種思維之上,中國家長們有理由認為:孩子在美國的高考中得了滿分,就意味著成功的全部,名校不錄取,真正豈有此理,這些名校,你們還要怎樣?

 

是啊,包括哈佛在內的美國常春藤名校除了高分,還要什麽呢?這是這類家長百思不解的問題,他們的結論是:這裏一定有不公平,甚至有些人直接聯想到種族歧視,或者是其他什麽因素的歧視。更有好事之人想方設法讓名校拿出硬性錄取標準, 他們軟硬兼施,方法用盡,可是說到大天,實際結果實在令人遺憾:哈佛名校一族就是不拿出那個國人想象之中,類似高考的一目了然的標準——像是一條高考線,在此之上就錄取,在此之下就淘汰,多簡單,多好啊。可惜,這些高等教育的精英學校不是這樣想的。

 

在高等教育方麵,享譽全球的北美名校都有自己的算盤。首先看看這幾家常春藤,他們是私立學校,換句話說他們從政府得到的撥款很少,不是旱澇保收,而是自負盈虧,校友就是經濟基礎,資金來源,校友的成敗不僅關係學校的聲譽,更事關學校未來的生死存亡,所以選擇學生太關鍵了,如果隻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名校錄取標準,那就是:一定要選未來最有可能成功,能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創造能力,取得非凡成就的潛力股。當然,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絕對的公平,常春藤名校錄取也是一樣。這裏,我們不去討論學校本身照顧校友的孩子,另外,那些出身帶有很強社會背景的人群,當然還有各國政要,給學校捐款的成功人士,這些人的孩子當然自帶光環,不可能被忽視和小覷,進入名校他們有強有力的後援。

 

另外,我們也不去討論特長生,那種在各個領域,因為單項成績斐然而被錄取的個案,比如在全國,甚至世界各種各樣競賽,不管體育還是學術類,拿到名次的同學,這是特長生錄取。很多加拿大高中的冰球運動員,賽艇運動員因為在全國和全美高中比賽中,取得過不錯的比賽成績,就被美國各大院校錄取,其中不乏常春藤名校。除去以上種種的情況,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孩子進入常春藤的確有非常大的難度。每年各個名校公布的錄取百分比基本都是在個位數徘徊,就很說明問題了。剛剛公布的2018年哈佛大學錄取率隻有不到百分之五。

 

對於錄取什麽樣的學生,常春藤名校雖然不出示硬性指標,但是軟性指標還是有的,而且絕非玩笑。比如,成績當然要出色,這裏的成績包含學生在高中所有成績,(有的北美高校隻要求高中最後兩年的成績),SAT,大學預備課程的成績,出色的自傳文章等。另外,還有孩子在社會/社區中所發揮的作用,這裏包含他們所做義工的時間,在什麽樣的機構服務;個人的領導組織能力,在什麽樣的學生組織/社團工作,擔任什麽樣的學生領導角色;還有孩子有什麽樣的創造性——這一方麵有些難度,創造性是個很泛泛的分類,可謂見仁見智,而且有時間性。比如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些學生到非洲去體驗生活,因為當時這種行為很超前,這樣做的學生人數很少,名校曾經向這樣的同學伸出過橄欖枝。所以,後來的學生群起效仿,紛紛趕赴非洲,現在這樣做已經不起作用了。因為,名校也在時時調整策略,當一種創新行為變為流行品種以後,它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味。

 

林林總總說了好幾項,究竟哪個最重要呢?成績究竟是不是關鍵?是不是象我們以前理解的,其他條件不過附庸風雅的陪襯呢?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麽,你就大錯特錯了。答案是哪一個都很重要,甚至排名不分先後,成績好隻是其中一項,錄取委員會是公開的逐項評審,再集體表決。所以,成績加領導能力加創造力加社區服務等,在各方麵綜合實力強的候選人,當然比起隻有成績出色的學生,具有絕對更強的競爭力。這裏當然也是有依據的,擁有好成績,並不意味這個人未來更成功。很多中外的統計數字,都曾指出很耐人尋味的現象:那些成績出色,甚至大學少年班裏一路成長的學霸們,長成後,成功的比例和對社會的貢獻並不比其他人更多更大。因此,名校反而不要求學生必須學業成績頂尖,其實申請人中,大家誰又不是各個學校的學霸呢? 那麽,差幾分根本也說明不了多少問題。最後,還是綜合評定。

 

總而言之,名校是莘莘學子向往的地方,是人生特定階段的追求,考上名校更象搭上一路順風車,幾年下來會有不同的收獲和感悟。但是,人生很長,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高等教育隻是人生起點,絕不是終點,以後的機會和選擇還很多,最重要的還是擁有健全的人格,強健的體魄和對社會做出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大海61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同意作者的觀點。我女兒現高中十一年級,我用作者相同的思想開導她。我認為如果能把學到的知識進行思考,發現一些問題,並加以解決,這就是一種創造力。否則就是書吊子一個。
wodedongxi 回複 悄悄話 這文章太低估國內的家長學生了,真的是完全不了解國內的情況。我在國內的出國機構兼職過幾年,人家對你說的這套懂得很。大多學生有關係,早早的弄到了各大機構、銀行的實習證明,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很多簡曆比美國本地的學生亮瞎眼的。錄取率都是100%,差別就是去哪裏而已,2010年的時候,我們用UCLA來保底,後來就發現去名校越來越難,真的是因為申請的人太多,而錄取人數沒有明顯增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