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舉全國之力,協同盟軍殲滅了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大屠殺消滅了歐洲三分之二猶太人的納粹德國,萬萬沒有想到二戰一結束,猶太複國主義分子對除掉猶太民族最恐怖的敵人納粹德國的大英國帝國,非但未謝拯救之德,反而恩將仇報,乘著戰爭創傷給戰後英國帶來國力空前衰落的機會,在英國委托管治的巴勒斯坦,發動武裝暴亂,其所謂“猶太抵抗運動”(Jewish Resistance Movement)所發起的係統性恐怖襲擊,不僅造成英國軍警上千人的人員傷亡,而且給英國帶來巨大的金錢損失和沉重的經濟負擔。
1945年二戰結束至1948年英國結束托管撤離,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複國主義地下武裝哈加納、伊爾貢、萊希,對委托管治理巴勒斯坦的英國政府機構、軍事設施,發動了一係列暴力恐怖襲擊,給英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雖然英國官方從未公布精確數字,但學者與檔案研究表明:
|
類別 |
內容 |
經濟影響(當時英鎊估計) |
|---|---|---|
|
軍警維持費 |
英國在巴勒斯坦常駐兵力高達10萬,需額外運輸、補給與駐防經費 |
每年約 3,000–4,000 萬英鎊 |
|
基礎設施破壞 |
鐵路、橋梁、通信線、政府建築被炸(如鐵路破壞行動“Night of the Trains”) |
數百萬英鎊修複費 |
|
港口與油管襲擊 |
哈伊法煉油廠、油管和港口多次被襲擊(1946–47年) |
約100–200萬英鎊 |
|
酒店與官署爆炸 |
如 1946年耶路撒冷大衛王酒店爆炸案(91人死),摧毀英政府總部 |
直接損失約 100萬英鎊以上 |
|
稅收損失與經濟停滯 |
交通受阻、貿易停滯、企業撤離 |
難以精算,估計 數百萬英鎊/年 |
|
撤軍與遣返費用 |
1948年英國撤離時的運輸與裝備損失 |
約 1,000–2,000萬英鎊 |
“每周在巴勒斯坦的駐軍與安全開支超過200萬英鎊,這場戰爭不值得維持殖民權威。”
隨著巴勒斯坦猶太抵抗運動的恐怖襲擊不斷升級,英國在巴勒斯坦駐軍人數與維穩經費不斷增加:
|
年份 |
駐軍人數 |
維穩經費(百萬英鎊) |
|---|---|---|
|
1945 |
70,000 |
30 |
|
1946 |
85,000 |
55 |
|
1947 |
95,000 |
80 |
|
1948 |
100,000 |
120 |
1945-1948這三年間,巴勒斯坦猶太抵抗組織的恐怖襲擊與破壞行動,造成英國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約5,000萬至7,000萬英鎊(1940年代幣值),到1948年英國撤軍前夕,年維穩花費已達1.2億英鎊,幾乎相當於英國在埃及與印度駐軍總開銷的總和!這些損失加重了英國戰後財政負擔,是其放棄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為戰勝國,但經濟遭受慘重打擊,停電、配給製度,戰後即陷入嚴重經濟危機,極其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
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及其準軍事組織、世界錫安主義組織、猶太民族基金等國際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因應巴勒斯坦猶太叛亂運動,將對歐洲大屠殺猶太幸存者非法移民巴勒斯坦的聲勢浩大的“阿利亞貝特”運動采取的武力攔截、拘留遣返,對維護巴勒斯坦法律與秩序而實施嚴厲治安措施的英國政府,比作納粹德國。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主席大衛·本-古裏安,公開表示,猶太叛亂“因絕望而滋生”,英國已“向猶太複國主義宣戰”,英國的政策是“消滅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他們將叛亂活動與國際宣傳運動相結合,以獲得國外尤其是美國的同情,為叛亂分子贏得了國際關注,進一步損害了英國的形象。
英國當時正在與美國談判一筆對英國經濟至關重要的貸款,國際上的猶太組織借機遊說美國國會,鼓動通過貸款條件向英國施壓,以換取其放寬歐洲猶太幸存者移民巴勒斯坦、停止鎮壓猶太人暴亂。許多美國猶太人最初在政治上積極向國會施壓,要求暫停貸款擔保,但猶太團體和政界人士後來收回了支持,轉而支持貸款,因為擔心被他們被指控對美國不忠誠。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不斷就英國政府處理巴勒斯坦局勢的方式,向英國政府施加了壓力。戰後巴勒斯坦衝突對英美關係造成的損害比任何其他問題都大。
美國的猶太組織,給巴勒斯坦猶太叛亂運動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1947年,猶太聯合會(United Jewish Appeal)美國分會籌集了1.5億美元,並將其一半指定用於巴勒斯坦。據《泰晤士報》報道,除英國外,巴勒斯坦向英鎊區輸送的美元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
此時英國一定很後悔,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關鍵時刻為緩解戰時財政極度緊張,向猶太金融界通融借貸,作為交換條件英國外務大臣亞瑟·貝爾福致信控製英國金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將此信轉給一個私人的猶太複國主義機構“錫安主義聯盟”(Zionist Federation),後來被稱作所謂的《貝爾福宣言》,允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人家園",引狼入室,後患無窮!
英國不再想當冤大頭,充當國際社會的維持和平部隊,調解猶太移民與土著阿拉伯人的衝突.讓從歐洲被驅逐出來的猶太人,在中東穆斯林世界裏自生自滅吧!
從1946年10月起,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開始呼籲英國政府,將委托管治的巴勒斯坦交還給國際社會——第一次大戰結束時成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繼承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聯合國(United Nations)。在猶太叛亂期間,英國政府在倫敦組織了猶太複國主義者和阿拉伯代表之間的會議,試圖尋求解決方案,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問題。然而,這些會談沒有任何結果。除了在阿拉伯統治下統一巴勒斯坦之外,阿拉伯人不願意接受任何解決方案;猶太複國主義者則堅決拒絕這一提議,而是建議分治。在意識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不願意妥協後,英國政府開始考慮將這個棘手的問題移交給聯合國。
1947年1月,英國要求所有非必要的英國平民均從巴勒斯坦撤離。2月14日,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通知下議院,宣布將結束托管,巴勒斯坦問題將提交聯合國處理。
1947年4月,巴勒斯坦問題被正式提交給聯合國。此時,已有10萬名英國士兵駐紮在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政府之所以1920年願意接受國際聯盟委托管治巴勒斯坦,是因為巴勒斯坦靠近蘇伊士運河,委托管轄該地區,有助於英國掌控蘇伊士運河,從而加強與英屬印度間的水路聯係。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Dominion)。8月15日,印度獨立,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結束。英國中東政策的核心理論基礎,一直都是以保障其通往印度的海上交通線的側翼為中心。印度獨立後,中東戰略地位急劇下降,英國不再需要巴勒斯坦。至此,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糾紛不已、戰亂頻仍的不毛之地巴勒斯坦,對英國已成代價高昂的雞肋。
1947年5月15日,聯合國大會應英國政府請求,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十條,就巴勒斯坦前途問題設立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調查委員會(United Nations Special Committee on Palestine,UNSCOP),調查巴勒斯坦衝突的起因,在可能的情況下建議解決方案。聯合國大會決定,該委員會應由“中立”國家組成,故不包括擁有否決權的安全理事會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中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委員會最後確定的組成人員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危地馬拉、印度、伊朗、荷蘭、秘魯、瑞典、烏拉圭和南斯拉夫11個國家。
聯合國特別委員會成員於1947年6月16日抵達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的工作得到了猶太事務局(Jewish Agency)和猶太民族理事會(Jewish National Council)的積極配合;但遭到了阿拉伯高級委員會(Arab Higher Committee)的抵製,理由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自然權利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受到專門的調查,而應該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得到承認。阿拉伯高級委員會認為特別委員會支持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宣布在特別委員會抵達當天舉行罷工,支持對話的阿拉伯反對派人士也遭到了死亡威脅。特別委員會首先聽取了兩名英國代表和猶太政治機構負責人摩西·夏裏特的證詞,他提交了文件並接受了特別委員會成員的詢問,收集了巴勒斯坦和美國猶太複國主義組織的證詞。
1947年8月31日,特別委員會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在1947年9月3日出具的報告,支持終止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任務,並且附帶一份得到多數支持的兩國分治計劃(報告第六章),和一份得到少數支持的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聯邦國家計劃(報告第七章)。猶太複國主義一方接受了兩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國家方麵則拒絕了這兩項建議。
1947年9月20日,英國下定決心,內閣投票決定徹底撤離巴勒斯坦。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投票,以33票(72%)讚成、13票反對,超過57個聯合國成員國中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了第181號決議——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計劃,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家與一個猶太國家。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為首的東歐共產陣營投了讚成票;土耳其、希臘、古巴、埃及、阿富汗、印度、伊朗、 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敘利亞、也門投了反對票;深受猶太叛亂運動之害、主動放棄托管的當事國英國,以及東歐國家南斯拉夫、美洲國家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墨西哥、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亞洲國家中華民國,投了棄權票。
當時,阿拉伯人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擁有約90%的土地, 而猶太人占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擁有約7%的土地。聯合國計劃將大約55%的土地分配給以色列,那裏生活著約50多萬猶太人和40多萬阿拉伯人。巴勒斯坦被分配了剩餘的45%的土地,那裏生活著約為70萬至80萬阿拉伯人和1萬猶太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由於其宗教特殊性,將成為一個由國際管理的獨立個體,人口約10萬阿拉伯人和10萬猶太人。
《聯合國憲章》的基石,是民族自決原則。英國結束托管,撤離巴勒斯坦後,該地區將建立什麽樣的主權國家或地區,理應由該地區的居民投票公決,如1945年外蒙古獨立公投、1946年敘利亞與黎巴嫩主權公投那樣,而不能由聯合國幾個常任理事國指派的國際機構官員長官意誌決定。然而現實卻是,曆來排斥猶太人的歐洲主流基督教國家,遇此千載難逢的曆史機會,巴不得猶太人回歸兩千年前的中東故土,去基督教世敵伊斯蘭教的地盤爭奪生存空間,自生自滅,哪裏會在乎當地土著阿拉伯人的利益與感受!二十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反猶聲勢正盛的美國、二戰遭受重創的蘇聯,能借機甩掉百十萬歐洲大屠殺猶太幸存者大包袱,何樂不為!
聯合國特別委員會成員抵達巴勒斯坦後,托管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事務局和猶太民族理事會竭力的配合;而托管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高級委員會則強烈抵製,造成該特別委員會建議給聯合國的的巴勒斯坦分治計劃,明顯偏愛猶太複國主義勢力。盡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口是猶太人口的兩倍,但55%的土地被分配給以色列,雖然以色列所擁有的土地大多為沙漠和荒原,沒有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好。該計劃受到巴勒斯坦大多數猶太人的慶祝,猶太複國主義領導人大衛·本-古裏安,更是將該計劃視為未來在整個巴勒斯坦擴張領土的墊腳石。相比之下,巴勒斯坦人對該計劃十分不滿。阿拉伯高級委員會、阿拉伯聯盟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都拒絕了該決議,理由是除了阿拉伯人占三分之二的多數之外,他們還應當擁有大部分土地。他們還表示不願意接受任何形式的領土劃分,認為這違反了《聯合國憲章》中的民族自決原則,宣布打算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該決議的實施。
聯合國第181號打算將巴勒斯坦的管理權交給五名聯合國代表,並在猶太國家建立之前猶太人可以自由移民到猶太地區:“強製權力應盡最大努力確保位於猶太國家領土內的地區,包括足以為大量移民提供服務的海港和內陸,應盡早撤離,無論如何不得晚於1948年2月1日”。
英國拒絕遵守這些條件,理由是阿拉伯人無法接受這一決定。它既不允許猶太移民超出每月配額,也不將控製權授予聯合國代表。英國駐聯合國大使發表聲明稱,隨著任務期限的終止,塞浦路斯的囚犯將被釋放。英國還拒絕與派來監督過渡的聯合國委員會合作。1948年1月,當委員會的六名成員抵達巴勒斯坦時,英國巴勒斯坦高級專員亞倫·坎寧安爵士為他們分配了耶路撒冷一間不通風的地下室供他們工作,還逐漸減少他們的食物和水,迫使他們無法履行職責。
即將結束托管,撤離巴勒斯坦的大英帝國,早已對這塊先是1936-1939年阿拉伯人暴動,繼而1944-1948年猶太人暴動的亂邦,折騰得心力交瘁!既然將之交還給了國際社會的代表聯合國,就徹底甩手管治義務,任由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暴力衝突不斷,彼此殘殺,袖手旁觀,絕少幹預。
盡管決議獲得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和經濟共同體的構想最終並沒有實現。決議通過後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隨即爆發一係列的惡性暴力事件,史稱1947-1948年巴勒斯坦托管地內戰(1947–1948 civil war in Mandatory Palestine),係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
1947年11月19日,在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前夕,猶太準軍事組織萊希,因懷疑有阿拉伯農民向英國托管政府通報非法猶太民兵在進行武器訓練,進而實施了舒巴基家族屠殺事件(Shubaki family assassination),造成5名阿拉伯人死亡。
1947年11月30日,疑似為了報複舒巴基家族屠殺事件,來自雅法的耶路撒冷和海法的猶太公共汽車遭到了阿拉伯部隊的槍擊,造成七名猶太人身亡。該事件發生在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後第二天,為該決議後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首起襲擊事件。猶太組織哈加納情報局的大多數人認為,襲擊者的主要動機是對舒巴基家族屠殺事件的報複。
猶太社區對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的喜悅之情,旋即被阿拉伯人在全國各地的抗議風潮所抵消。巴勒斯坦內戰大爆發,讓徹夜歡蹦亂跳,慶賀終於有了法定自己國土的猶太人,猛然醒悟這塊土地並非天外飛來的無主淨土,而是千百年的土著阿拉伯人一直居住之地,等待他們的未來,將是彼此爭奪生存空間,勢同水火,你死我活殘殺,永無休止!
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內戰爆發後最初幾個月,全麵征兵的猶太事務局猶太準軍事組織哈加納,夥同另外兩個激進準軍事組織伊爾貢、萊希,全麵貫徹執行猶太事務局領導人大衛·本-古裏安旨在征服托管巴勒斯坦的領土,以“清理巴勒斯坦人”為核心目標,為建立猶太國做準備的達萊特軍事計劃(“D計劃”),運用恐怖主義暴力襲擊手段,強行驅逐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製造巴勒斯坦人大逃亡(Nakbah,阿拉伯語意為“大災難”) 使得猶太人得以在多數土地上建立優勢,使整個阿拉伯族群碎片化,人民喪失資產與土地,流離失所。
哈加納獲得猶太事務局的授權,對海法南部的濱海凱撒裏亞阿拉伯居民實施武力驅逐行動。1948年2月19日至20日,大批居住在濱海凱撒裏亞的巴勒斯坦人被驅逐,其房屋被拆毀,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猶太複國主義者組織了多場恐嚇脅迫運動,包括分發威脅傳單,“暴力偵察”,用迫擊炮到向阿拉伯村莊和社區的炮擊。伊爾貢和萊希恢複了他們在1937年至1939年的無差別攻擊策略,向阿拉伯人居住區的公共汽車站、購物中心和市場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放置炸彈、投擲手榴彈,並對予以幹涉的英國軍隊進行襲擊。整個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總體情況惡化,經濟形勢變得不穩定,失業率飆升,阿拉伯人社區陷入極度恐慌,唯有逃亡一途。

被以色列民兵強行驅逐出海法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哈加納士兵占領海法後合影慶賀,興高采烈地炫耀從阿拉伯人那裏掠奪來的贓物
阿拉伯人口的減少主要發生在靠近猶太定居點的村莊以及海法、雅法和西耶路撒冷的社區。這些社區較貧窮的居民通常會逃到城市的其他地方,還有一些人幹脆搬離這座城市,期待在混亂結束後返回。到1948年3月底,至少30個村莊的巴勒斯坦人口大量減少。大約10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往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地區,如加沙、貝爾謝巴、拿撒勒、納布盧斯和伯利恒等巴勒斯坦人占多數的城市。
為了進一步恐嚇阿拉伯人,盡快將之完全驅離有猶太人居住的地區,1948年1月5日,猶太事務局猶太準軍事組織哈加納,故意在聖城耶路撒冷,製造了舉世震驚的塞米拉米斯酒店爆炸案(Semiramis Hotel bombing)。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由於其宗教特殊性,聯合國第181號決議特地將之劃為一個由國際管理的有10萬阿拉伯人和10萬猶太人混居的獨立個體。組織此次爆炸襲擊的哈加納領導人米沙埃爾·沙哈姆 (Mishael Shaham) 被派往耶路撒冷,目的是阻止被圍困的猶太人從耶路撒冷的混居區撤退到猶太人居住區。人們認為,“對阿拉伯卡塔蒙的重大打擊……可能會迫使阿拉伯人離開該區,並改變城市的心理氛圍”。
塞米拉米斯酒店位於耶路撒冷卡塔蒙區,係基督教徒擁有,卻被哈加納懷疑是卡塔蒙的兩個阿拉伯人組織的總部之一,決定實施恐怖炸彈襲擊。該行動由哈加納的一個四人爆破小組和十名步兵組成。1月5日至6日夜間,他們在那裏放置了一枚炸彈,爆炸造成26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至少一名兒童。死者中有阿布蘇安家族的七名成員、酒店老板23歲的兒子休伯特·洛倫佐、西班牙副領事曼努埃爾·阿連德·薩拉薩爾(Manuel Allende Salazar)。英國當局強烈譴責了此次恐怖襲擊,斥為“對無辜民眾的大規模屠殺”。
被哈加納恐怖襲炸成廢墟的塞米拉米斯酒店。
塞米拉米斯酒店遭受恐怖炸彈襲擊後一個多月,1948年2月22日,三輛英國陸軍卡車在一輛裝甲車的帶領下在耶路撒冷猶太人聚居的主幹道本耶胡達街爆炸,造成49至58名平民死亡,140至200人受傷,史稱本耶胡達街爆炸案(Ben Yehuda Street bombings)。
被巴勒斯坦托管地猶太人暴動的恐怖襲擊激怒的英軍內部,一直有官兵謀劃以恐怖襲擊報複猶太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兩名英國逃兵——聲稱伊爾貢殺害了他兄弟的警察上尉埃迪·布朗(Eddie Brown,)與陸軍下士彼得·麥迪遜(Peter Madison),夥同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能冒充英國軍官的耶路撒冷阿拉伯武裝分子阿茲米·賈烏尼(Azmi al-Ja'uni),駕駛攜帶炸彈的英國軍車,襲擊猶太準軍事組織哈加納精銳部隊帕爾馬赫車隊護衛隊所住的大西洋酒店和阿姆杜爾斯基酒店,除了將這兩家酒店炸毀外,猶太複國主義報紙《巴勒斯坦郵報》的總部、本·耶胡達街市場、猶太機構辦公室的後院、維倫奇克大廈和庫帕特-米爾韋銀行也被摧毀。帕爾馬赫車隊護衛隊爆炸不久前就出發巡邏了,僥幸逃脫。
汽車炸彈恐怖襲擊後的耶路撒冷本·耶胡達街
本耶胡達街爆炸後第二天晚上,一份傳單被散發,稱此次爆炸是對三天前2月19日發生在拉姆拉的伊爾貢炸彈襲擊的回應。傳單由阿拉伯一聖戰組織簽署,但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高級委員會譴責此次行“與阿拉伯精神不符”。在隨後的混亂中,猶太居民立即將襲擊歸咎於英國人。猶太事務局領導人大衛·本-古裏安在視察屠殺現場時,將阿拉伯人此次襲擊的部分責任歸咎於猶太暴徒,他表示:“我無法忘記,是我們的暴徒和劊子手開辟了道路。”伊爾貢則散布消息,命令猶太武裝分子見到任何英國人就開槍射擊。當天結束時,八名英國士兵被擊斃,第九名士兵在猶太診所療傷時被殺害。幾天後,萊希也作出反應,炸毀了一列滿載英國士兵的火車,當時火車正駛出雷霍沃特車站,造成27人死亡。第二天,即 2月23日,猶太人向耶路撒冷的阿拉伯社區穆斯拉拉發動了進攻,使用迫擊炮,炸死了七名阿拉伯人,其中包括一個完整的家庭。阿拉伯人認為這是對本耶胡達街爆炸案的報複,但根據以色列曆史學家的說法,當時猶太人和他們的官方機構隻將此事件歸咎於英國人。
猶太武裝從4月開始使用生物戰,在某些村莊的水源中投毒,成功地在5月初導致阿卡發生了傷寒疫情;而在5月底對加沙的嚐試則因埃及軍隊的阻止而失敗。
隨著巴勒斯坦局勢日益動蕩,以及對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的擔憂,1948年4月起,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呼籲各國政府,阻止戰鬥人員或武器進入巴勒斯坦。美國政府則宣布可能撤回對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的支持,以及派遣國際部隊保障方案實施的計劃。美國還建議將巴勒斯坦置於聯合國監督之下。4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美國提出的召開特別大會重新審議巴勒斯坦問題的提議進行投票表決;蘇聯投了棄權票。美國的這一政策轉變引起了猶太社區當局的擔憂和爭論。他們認為,在英國軍隊撤離後,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猶太社區將無法有效抵抗阿拉伯軍隊。在此背景下,猶太機構阿拉伯事務部主任和其他幾位人士說服了猶太事務局領導人大衛·本-古裏安,推動一項針對阿拉伯國家的外交倡議,宣布“猶太民族已準備好休戰”。
1948年5月12日,猶太全國議會召開,決定是接受美國的休戰協議,還是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最終以六比四票通過成立以色列國的決議。
1948年5月14日,英國正式終止托管,撤離巴勒斯坦地區。當晚,巴勒斯坦地區猶太組織召開的猶太全國議會,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托管期的最後一天,通過《以色列獨立宣言》,宣布於次日5月15日以色列建國,以猶太事務局領導人大衛·本-古裏安為新成立的以色列國第一任總理。

聯合國1947年巴勒斯坦分割方案(根據調查報告中多數方支持的兩國分治計劃修訂而成)
《以色列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宣稱“在被暴力驅逐出以色列故土後”,“猶太民族具有在自己的國土上恢複自己國家的權利”:
猶太民族是在以色列地形成的。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的精神、宗教和民族特性得到了塑造;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曾過著自由而獨立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創造了一種具有民族和世界意義的文化,並把永恒的《聖經》奉獻給了世界。
在被暴力驅逐出以色列故土後,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對故土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在那裏重新獲得政治自由,從沒有為此停止過祈禱。
基於這一曆史和傳統聯係,世世代代的猶太人為加強他們與古老家園的聯係一直奮鬥不息。在最近的幾代人中,他們大批地返回以色列故土。
無論是作為拓荒者和保衛者的老兵,還是作為突破封鎖的新抵達者,這些猶太人使荒地變成了良田,複活了希伯來語,興建了城市與村莊,並創建了一個具有自身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的社會。他們希望和平,但也做好了保衛自身的準備。他們為該地區所有居民帶來了進步的佳音,並決心獲得政治上的獨立。
在西奧多·赫茨爾建立猶太國思想鼓舞下,第一屆猶太複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於猶太曆5657年(公元1897年)召開,並公開宣布:猶太民族具有在自己的國土上恢複自己國家的權利。
《以色列獨立宣言》特別使用猶太曆紀年,將宣言發布日記為“猶太曆5708年以珥月五日,即1948年5月14日”,以示猶太民族曆史悠久,現在複國的以色列國並非新生兒,而是祖上有兩千多年曆史的“第三猶太國”——第一猶太國係被新巴比倫王國摧毀聖殿以前的猶大王國,第二猶太國係被羅馬帝國第二次摧毀聖殿以前的國家。
曆史上遠的不說,美國南邊的墨西哥,1846-1848年美墨戰爭(Mexican–American War)戰敗後,不得不簽署城下之盟《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 1848),被迫將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內華達、猶他、科羅拉多、懷俄明、德克薩斯等地割讓給美國,約占當時墨西哥國土的一半(55%)。這些土地占如今美國本土麵積約三分之一。
按猶太複國主義猶太人有權力回歸兩千多年前被羅馬帝國侵占、驅離的巴勒斯坦故土,建立以色列國的邏輯,墨西哥人豈不更有理由回歸一百多年前被美國掠奪去的故土?何來現在川普共和黨政府的“非法移民”之說!
從1947年11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分治方案決議至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國宣布成立,五個半月的巴勒斯坦托管地猶太準軍事組織與阿拉伯民兵的內戰,作為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據以色列曆史學家本尼·莫裏斯(Benny Morris)總結,以“猶太人的決定性勝利”告終,以哈加納為首的猶太武裝,鞏固了對巴勒斯坦沿海平原的狹長領土的控製,並鎮壓了巴勒斯坦阿拉伯民兵。一方麵,“巴勒斯坦阿拉伯軍事力量被摧毀”,戰區的大部分居民要麽逃離,要麽被驅逐;另一方麵,“哈加納從一支民兵組織轉變為一支軍隊”,成功“鞏固了其對沿海平原、耶斯列穀和約旦河穀一帶的連續領土的控製”。猶太社區證明了自身具備自衛能力,成功說服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支持它。“戰勝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使哈加納積累了經驗和自信,足以對抗阿拉伯國家的入侵軍隊”。從4月1日哈加納發起攻勢到阿拉伯軍隊5月15日以色列建國即入侵的六周時間裏,阿拉伯軍隊幾乎在所有戰線上都遭遇了失敗。猶太軍隊攻占了四座城市(提比裏亞、雅法、薩法德和海法)和190個村莊;大部分阿拉伯居民逃離家園。阿拉伯難民湧入撒瑪利亞、加利利中部、希伯倫山地區、加沙地區以及外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南部。隨著阿拉伯民兵武裝的戰敗,阿拉伯聯盟別無選擇,隻能在英國托管時期結束後,派出諸國正規軍入侵救援。

1948年5月20日,猶太人定居點控製的區域與大約五個月前的區域進行了比較
猶太準軍事武裝攻占後雅法曼希亞區被毀的阿拉伯人民居建築
1947-1948年巴勒斯坦托管地內戰被迫逃亡的阿拉伯難民
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將以色列人建國這一天定為國慶日、獨立日,而巴勒斯坦人將之稱為災難日(Nakba),幾十萬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建國過程中因戰亂逃離、被猶太組織趕出家園。
1947年11月聯合國分治方案通過到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托管地猶太準軍事組織與阿拉伯民兵的內戰的第一次中東戰爭第一階段,猶太武裝將二三十萬阿拉伯人驅離巴勒斯坦家園,成為周邊阿拉伯國家的難民:
|
地點 |
離開人數(約) |
說明 |
|---|---|---|
|
海法(Haifa) |
50,000–70,000 |
大部分因猶太軍進攻港口及城市北部,部分因“恐慌效應”離開 |
|
雅法(Jaffa) |
40,000–50,000 |
猶太武裝圍困城市及騷亂導致大規模撤離 |
|
提比裏亞(Tiberias) |
5,000–8,000 |
全部阿拉伯居民離開,部分村莊被攻占 |
|
薩法德(Safed) |
3,000–5,000 |
猶太部隊攻勢及騷亂引發離村 |
|
貝爾謝巴(Beersheba)周邊村莊 |
2,000–3,000 |
南部阿拉伯村莊部分居民提前逃離 |
|
拉姆拉(Ramla) |
3,000–5,000 |
城市外圍村莊居民離開 |
|
拉姆安拉(Ramallah)周邊村莊 |
1,500–2,500 |
中部村莊部分撤離 |
|
耶路撒冷周邊(包括阿拉伯區、伯利恒部分村莊) |
5,000–8,000 |
戰爭前緊張局勢導致撤離 |
|
阿卡(Acre) |
5,000–7,000 |
猶太部隊圍攻港口城市,部分人口撤離 |
|
沿海平原小村莊(赫爾茨利亞、阿爾紮、貝爾謝巴北部) |
3,000–5,000 |
部分提前撤離或被迫逃離 |
|
加利利鄉村小村莊 |
5,000–6,000 |
哈加納和伊爾貢攻勢引發逃離 |
|
其他零散村莊 |
2,000–3,000 |
各地散居人口因局勢緊張撤離 |
總計:約20-30萬人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前離開或被迫逃離。
(參考本尼·莫裏斯Benny Morris的《The Birth of the Palestinian Refugee Problem》及瓦利德·哈立迪(Walid Khalidi)的數據)
以色列國在宣布後的11分鍾,即獲美國在事實上承認,法律上的承認則在次年1月31日。三天後蘇聯也正式承認以色列國。
阿拉伯聯盟領導人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政府,自始至終堅決拒絕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強烈反對猶太複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堅決拒絕承認新成立的以色列國,認定這是猶太人侵占千百年來屬於伊斯蘭阿拉伯人土地,強占他們的家園,肆意製造屠殺穆斯林恐怖,將巴勒斯坦原著阿拉伯人驅趕到伊斯蘭鄰國,成為悲慘的難民,極度增加阿拉伯世界的經濟負擔。
1948年5月16日,以色宣布建國的次日淩晨,阿拉伯國家聯盟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沙特地阿拉伯和也門七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23,500至26,500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以阿戰爭爆,巴勒斯坦托管地內戰轉變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1947-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進入了第二階段。
2025年11月21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ChatGPT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