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歐洲一水之隔,大洋彼岸的美洲新大陸,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自哥倫布十五世紀末登陸後,吸引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移民,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地。當時被西班牙、葡萄牙政府驅逐的塞法迪猶太人,亦有個別流浪到南美洲,再輾轉來到北美洲安家立命。
1776年宣布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美國《獨立宣言》破天荒地宣布:“我們認為下麵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獨立宣言》中奉為圭臬的這個國家的立國原則——人生而平等並被賦予不可剝奪的權利,為千百年來曆史上倍受歧視、迫害的猶太人,第一次確立了與其他人完全平等的司法地位。
美國立國國父,深受歐洲啟蒙運動影響,對中世紀以來政教合一政權的黑暗統治,深惡痛絕。他們基本都是自然神、泛神論學者,對基督教會與政府勾結,將宗教信仰與政府權威相結合,迫害異端學說,橫證暴斂錢財的伎倆,了如指掌;對大英帝國政權、英國國教會殘酷迫害清教徒,迫使他們不得不流亡北美洲新大陸的血淚教訓,記憶猶新。他們下決心在新大陸建立一個不再有宗教迫害國家,製定美國憲法後,又起草通過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確宣告:“國會不得製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使美國成為一個在憲法中明文規定不設立國教,保障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國家。憲法第一修正案在政府和教會之間,築起了一道彼此分離的牆,確保了美國政教分離,即便主流民眾信奉基督教,猶太人也不得因異教信仰而遭受歧視、迫害,為之提供了堅如磐石的法律保護。
十九世紀歐洲猶太解放運動,賦予平等法律、政治權利。拿破侖一世猶太人走出隔都後,猶太人開始從法國移民美國。隨著德國通過解放猶太人法令,德國的阿茲肯納齊猶太人紛紛湧入美國,大批進入美國城鎮定居、經商,從事商品販賣、經營商店、製造服裝等行業,積累財富,進而出入金融銀行業,日益坐大,呼風喚雨。時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阿茲肯納齊猶太人經過幾代人的刻苦經營,已在美國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開設商場販賣日用百貨,壟斷了服裝交易,暢銷的廉價二手服裝簡直就成了猶太人的專利。其經商佼佼者還發現新的商機,轉型發展壯大,開設銀行、金融交易公司,創立了諸多日後華爾街的金融大鱷——高盛(Goldman Sachs)、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他們進而從金融資本進入到工業資本,投資製造業,廣泛開設工廠。
猶太人從窮苦的逃難移民,經過刻苦節儉,勤奮努力,迅速崛起成精明的富裕商人,引發了美國主流社會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的強烈反彈。他們最早移民英國北美殖民地,發動獨立戰爭創建了美國,一直位居國家政治、經濟的統治者地位,全麵引領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對正在逐漸取代他們商業、金融主導地位的猶太新移民,無比嫉恨,在美國社會掀起反猶太人運動。
移民來美國發展起來的猶太裔銀行家,與歐洲的猶太裔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類似,創立經營金融交易為主的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而非協作工商企業的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他們操縱貨幣、利率,投機債券、股票市場獲取暴利,往往會給辛辛苦苦經營傳統農業、工業製造業的美國人,帶來趁人之危空手套白狼的暴發戶印象。猶太人自歐洲帶來的貪婪、狡詐、陰險,通過控製金融來控製國家機器,進而控製世界的形象,大量出現在美國報刊上,刻劃出猶太人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深入民心,美國主流民眾反猶浪潮,日益洶湧。(據維基百科資料,下同)
1898年印行的“商業吸血鬼”漫畫,描繪了據稱由猶太人主導的職業:百貨商店、屠夫、珠寶商、服裝商、五金商人、紳士家具經銷商、磨坊主、鋼琴經銷商、書商、製帽商、藥劑師、家居用品賣家、“segar 經銷商”、幹貨商人、雜貨商、鞋類經銷商和自行車經銷商。 圖片的結尾是這樣的警告:“這張照片不會在特價櫃台上找到。”
“商業吸血鬼”,Leon Barritt,載於 Vim,1,no。 5(1898 年 7 月 20 日):10-11。
1896年出版的《健全貨幣》雜誌上的Watson Heston “曆史重演”漫畫,描繪了山姆大叔像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頭頂“這是猶太人手中的美國”的招牌。兩個被貼上“華爾街海盜”標簽、具有諷刺性猶太特征的人物用長矛戳他,並將一塊有毒的海綿舉到他的嘴唇上。一桶毒藥被標記為“債務”,有毒的海綿被標記為“債券利息”,長矛被標記為“單一金本位”。下麵,標有“共和主義”(詹姆斯·G·布萊恩的漫畫)和“民主”(格羅弗·克利夫蘭的漫畫)的人物扒山姆大叔的口袋。
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的反猶太主義政治漫畫“曆史重演”,Watson Heston,載於Sound Money magazine,1896年
最持久的反猶太主義形式是一係列廣泛流傳的刻板印象,將猶太人描繪成在社會、宗教和經濟上不適合美國生活的人,因為他們比白人基督教社會低等,或者因為猶太人被指控密謀的陰謀思想破壞構成美國社會曆史結構的種族和經濟等級製度。總的來說,猶太人是被人瞧不起的。他們感到不受歡迎,被美國社會邊緣化,並被視為對美國的威脅。
1881年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在遇刺身亡後,反猶主義的集體迫害浪潮席卷俄國,東歐隨之掀起大規模反猶浪潮。猶太人逃避迫害,把目光投向新世界,掀起了巨大的移民美國的新浪潮。這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猶太人移居潮,直至1924年美國政府開始實行限製性移民配額,超過兩百萬來自俄羅斯、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的猶太人來到美國,致使短短四十年裏,美國猶太人口總數達到350萬,占美國人口比例從1900年的不足1%暴漲到超3.5%。這些被東歐驅逐的猶太人,全然沒有追尋猶太複國主義先驅俄羅斯利奧·平斯克(Leon Pinsker)的指導,返回猶太聖地建設耶路撒冷,而是千方百計進入美國謀生,勢必與早先移民來美國的歐洲裔白人基督教新教徒爭奪經濟資源,激發他們對猶太人的新仇舊恨。
1892年《法官》雜誌刊登的Grant E. Hamilton“他們的新耶路撒冷”漫畫,描繪了猶太人因迫害被驅逐出俄羅斯,衣衫襤褸地來到紐約,並憑借“毅力和勤奮”而走向繁榮。與此同時,紐約市“第一家庭”(荷蘭定居者、“斯凱勒”、“斯圖維桑特”)的後代,被迫前往美國西部尋找新的機遇。漫畫底部文字:“去年二月,紐約的猶太人口從22.5萬增至25萬,而由於去年剩餘時間移民的增加,這一數字還將從4.5萬增至5萬。這些被選中的民族並沒有返回聖地建設耶路撒冷,重振其種族的輝煌,而是來到了新世界的大都市。據估計,在百老匯從運河街到聯合廣場的1200家批發公司中,有1000家是猶太人。紐約2018名猶太商人控製的資本總額估計為2.07388億美元。他們在紐約持有的房地產價值估計在1.5億至2億美元之間。”
1913年,亞特蘭大一家鉛筆廠的猶太老板利奧·弗蘭克 (Leo Frank) 被指控強奸和謀殺他所雇用的13歲基督徒女孩瑪麗·法根 (Mary Phagan),引發了公眾的憤怒,要求立即采取行動,為她的謀殺案伸張正義。大部分媒體報道此案都帶有反猶太主義的基調。25天後,利奧·弗蘭克被法庭判犯有謀殺罪處絞刑。這一判決引起了歡呼和慶祝形成人群。判決後,弗蘭克的律師向佐治亞州最高法院和美國最高法院總共提交了五項上訴,聲稱弗蘭克在判決當天缺席以及公眾壓力和影響力影響了陪審團。此後,此案被提交給佐治亞州州長約翰·M·斯萊頓 (John M. Slaton)。盡管公眾要求他維持原判,斯萊頓還是將弗蘭克的判決從死刑改為無期徒刑,相信他最終會被證明無罪並獲得自由。這一決定引起了公眾的極大憤慨,引發了騷亂,甚至迫使斯萊頓一度宣布戒嚴。
1915年8月17日,二十五名公民衝進了關押利奧·弗蘭克的米利奇維爾的一個監獄農場。他們將弗蘭克從牢房中帶出,開車送他到瑪麗·帕根的家鄉瑪麗埃塔,並將他吊死在樹上。
私刑暴民的領導人後來聚集在石山,複興三K黨。三K黨不僅把矛頭對準黑人,還傳播這樣的觀點:無政府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正在顛覆美國的價值觀和理想。
其實早在1891年,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就發生類似的美國白人基督教新教教徒私刑基督教天主教教徒事件,11名南歐意大利裔天主教移民,在新奧爾良監獄被衝入的數千民暴徒私刑槍殺。
為了回應利奧·弗蘭克被私刑處決,芝加哥猶太律師西格蒙德·利文斯頓在猶太財團的讚助下成立了反誹謗聯盟 ( Anti-Defamation League,簡稱ADL)。反誹謗聯盟成為美國最大的反對反猶太主義和反種族歧視組織,活躍至今。
2025年7月18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
IMHO,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Exodus 21:24, Old Testament) prompts violence. As “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
Peace, would you ever come to the world???
以色列複國主義(Zionism)就是今天世界衝突的主要原因,也是產生中東恐怖主義的根源。
horrible things?
One doesn't need to go back far, just look @ what's happening in Gaza now ... ...
Sigh.
I've seen a black guy got burnt to death before, also here. It was also in the 19 teens, 1913 by a mob in Georgia. Now a Jew. I'm sure this man was innocent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t's the same as To kill a mocking bird.
覺得在貧富差別很大的地方,“人人生而平等”(對很多人來講)可能隻是一個美麗的幻想;
還覺得隻要有人造宗教存在,人類“和平共處”(對世界來說)也可能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謝好文好分享!
我真不理解,以色列的猶太人看到這些照片,不會喚起他們對納粹集中營的回憶嗎?
清教徒是基督徒中的塔利班,他們被迫逃亡是因為在英國試圖搞新教的政教合一,迫害其他教派失敗了被反噬。
美國的國父中,富蘭克林年輕時訪問過清教徒搞witch hunt的Salem, Massachusetts,訪問了當時還活著的親曆者,下定決心新的國家必須政教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