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有一種感覺,感覺時間不是在不聲不響的流逝,而是呼嘯著從耳邊一掃而過,打著響指,帶著嘲笑的麵容,扯著一頭亂蓬蓬的長發,一閃就不見了。但那嘲弄的眼神卻讓人過目不忘,好像在說:如果你不珍惜我,我就讓你老得比別人更快一些。衰老其實並不可怕,但可怕的是離終點越近,讓我們能感受到幸福的時間就越少了。還有三個星期,2022年就要過去了。坐下來仔細想想,年初定的計劃都完成了嗎?
1.媽媽的職責
當然我現階段的生活重點一定是陪伴和教育熊二。熊二正值青春期,生活,思想,學習,打golf,每一樣對他來說都很重要。照顧熊二的生活,引導他的思想,督促他的學習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除此之外陪熊二打golf也占用了我大量的時間。每天早上一小時,下午三四個小時的練球時間從無間斷,其中還包括每周兩次的體能訓練和golf課。另外,周末帶熊二參加大量的golf比賽也是我責無旁貸的任務。好在熊二今年大有長進,不僅打進了TTC資格賽,而且在TTC第一場正式比賽中就取得了第七名,拿到了延長到2023年底的TTC資格,這對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同時熊二還在AJGA的著次比賽中獲取了20個Stars,讓他在JGS2026年齡組的排名擠進了前100,這是我們在年初給熊二定的今年的目標。
2.讀書
今年讀書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太高,主要是以娛樂休閑為主。年輕時沒讀過什麽武俠小說,到了中年終於按捺不住好奇心,向朋友借了一套《射雕英雄傳》,可惜捏著鼻子也隻讀了少一半。對這樣的長篇故事會式的經典名著,我隻有一種讀後感:它不是我的菜。
除了《射雕英雄傳》,還看了幾部通俗小說。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李洱的《應物兄》,賈平凹的《山本》,葉廣芩的《狀元媒》。這幾部長篇小說比較起來,我最喜歡《狀元媒》,因為作者葉廣芩是北京土生土長的滿族後裔。《狀元媒》以她自己父母婚姻的為引線,描寫的滿族大家庭裏的生活瑣事讓我讀起來感到格外的親切。
將近年末的時候,我開始看美國最知名的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爾斯·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這部科幻大作一共有四部:《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在這部宏篇巨著中,作者講述外星人以留下黑色方碑為手段,指引著人類不斷追尋它們的腳步,但人類卻又似乎永遠也找不到這些神靈一般的外星人。這部科幻小說可以說是極少數真正意義上的以人類為視角,但卻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看待世界,宇宙,未來的科幻著作,而它的偉大價值也正在於此。劉慈欣曾說自己的科幻小說《三體》就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的模仿。
除了讀書,我還選學了一期吳軍的《閱讀與寫作》課50講。也算是在寫作上的一次自我進修吧。
3.繪畫
今年大部分業餘時間都用在了繪畫上,年初曾許願想要賣掉一幅作品,沒想到居然在上個月也做到了。從2020年春天開始學畫,到現在兩年半有餘了,從基礎素描到進階油畫,也算是在繪畫上完成了一個基礎學習的過程。明年準備進入自由創作階段,主要以印象派風景和古典人物為主。
(賣掉的是這幅)
4.其他
舞蹈以芭蕾舞為主,足尖課已經堅持了一年有餘,現在終於可以穿著足尖鞋跳舞了。Golf的進步不大,雖然跟在熊二屁股後頭也沒少打少練,但成績仍然保持在八字頭,居高不下。博客寫的不多,但日記從未間斷,也算是筆耕不輟了吧。唯有時常困擾我的人際關係仍然沒有什麽起色,雖然也認識了一些新朋友,但丟失了一個知己,如何與人相處仍然讓我頭疼。
2022年馬上就要畫上句號了,回頭看看過去的這三百多天,我感覺最讓人欣慰的不是我自己在這一年裏的成長與收獲,而是我愛的人仍然還在我的身邊。何為幸福?唯此無疑了!我的2022是幸福的一年!
年少時為了生存,自學過一點畫畫。當時也有個機會往專業分向發展。但那時能找到的是一本前蘇聯的繪畫教材,辛辛苦苦邊修理地球邊自習,逐漸意識到自己沒有繪畫方麵天分(思維已被束縛)。正好當時有另外一個上學機會,就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畫畫。現在看來,做業餘愛好挺好。
感謝您跟博主這些專業人士的觀點和評述,讓我們這些外行在看電影和欣賞畫作的時候能領略導演和畫者所表達的更深刻的東西,聽您這麽談,在想是要重看一遍花樣年華。藝術家之間的彼此欣賞和深度解讀,是對藝術創作的尊重。
感謝分享。
最近剛看完一本書:《歐羅巴一千年》(Centuries of Change), 寫歐洲從1000到2000十個世紀的變化和進步。
作者認為15世紀玻璃鏡的推廣普及和19世紀發明的攝影,對歐洲社會進步功不可沒。玻璃鏡讓人們第一次能看清自己形象,並開始“用不同方式思考他自己, 把自己看作獨一無二的存在,”推動了個人主義, 也推動了肖像畫繁榮。
19世紀發明的攝影術,和印刷的大麵積使用,讓人們可以更方便,更真實的記錄自己,記錄生活和社會現實, 看見戰爭,看見遠方。
繪畫最初的主要功能,就是記錄。從古人類的岩洞壁畫,古埃及神廟和金字塔內的繪畫(今天出發去看看),到帝王貴婦肖像,記錄是主要目的。攝影的出現,基本取代了繪畫的記錄功能,也逼迫推動繪畫變革,從寫實向印象抽象等多種畫派發展轉變, 其功能目的也從記錄轉為表達。
攝影發明後一兩百年,也沒原地踏步。各種新技術技巧(包括新材料、後期編輯等)層出不窮。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攝影大師,以他們獨特的視角,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時代記錄,也啟發我們通過他們的眼睛去思考。
電影的出現發展,離不開高超的攝影。一部好電影,必須有好攝影。攝影師也以自己的視覺風格, 為電影留下印記。張藝謀是學攝影出身,他的電影就有他色彩豪華豔麗的標記。他導演的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也是如此。我覺得其背後,還是俄羅斯寫實主義的影響。
最近英國“Sight and Sound”雜誌把王家衛《花樣年華》評為100部最偉大電影第五名。早就買了這部電影碟片,最近找出來看了,確實不錯,名至實歸,很有味道。《花樣年華》的攝影也非常講究,構圖色彩均有特色,許多畫麵堪稱佳作,值得收藏。
看你跟博主的聊天,這才應該是真正的文學城!
也同意你對冷軍的看法。那隻是技巧。是區分畫匠級別的高低。
不同意對攝影的看法。攝影也有大家和大眾的區分。差別也在眼界。
補充一點,所有大師的畫作,不論什麽畫派(包括抽象派),都美。 喬姆斯基說語言有表麵層次和深層層次。人(尤其是兒童)能學不同語言,是因為有universal grammar。我覺得人類的審美也是,存在深層次的, 共通的審美結構。或在基因裏。音樂也如是。後天的環境和努力會導致個體變化,個體看到的和表述方式不同,但深層結構不變。
但這些畫家當時都超前了些,大都又窮又苦。也有又叫好又叫座的,如畢加索達利克裏姆特等。
還是那句話,清菜羅卜,各有所愛。學畫和欣賞畫,自己開心喜歡就好。
說的好,畫畫是主觀意識主導表現,自己開心就好。
是的,國內80年代起有不少具有國際視野眼界的青年畫家,如曾梵誌,周春芽,張曉剛等。不過還是覺得新一代也受中國傳統和俄羅斯寫實主義影響,沒有太大突破。近朱者赤,看來還是要在一定環境融入沁潤,如康定斯基、常玉、趙無極、吳冠中等。畢加索也是。對21世紀新崛起的畫家比較孤陋寡聞,如有好的請推薦推薦。
清菜蘿卜,各有所愛。繪畫美術是高度個人主觀意識愛好導向的藝術。比如有人喜歡買了你的高爾夫球場畫,而你可能認為其他畫更好。而且人會變。我個人也從最初喜歡欣賞俄羅斯寫實主義(如列賓蘇裏科夫),到現在更喜歡梵高米羅馬蒂斯畢加索達利高更康定斯基波拉克歐姬芙沃霍爾等人。國內人喜歡常玉吳冠中韓美林林風眠黃永玉等。
學畫人到畫家,都一直要處理應對“眼高手低”到“手高眼低”的問題和挑戰。到了後麵,除了技巧材料的束縛,更多是看眼界想象力創造力。我自己覺得,畫畫有幾個層次:
1. 我畫我所見
2. 我畫我所憶
3. 我畫我所思
4. 我畫我所夢
5. 我畫我所狂
順便說說我對國內繪畫的一點了解看法。好像你參加的繪畫網課是國內的或國內出來的老師辦的。由於曆史政治原因,從50年代徐悲鴻打壓劉海粟林風眠吳冠中起,國內美術界獨尊前蘇聯的寫實主義,搞得一家獨大,國內幾十年不知畫畫除了寫實,還有印象,立體,超現實,抽象等畫法,培養出來的靳商誼陳陳逸飛羅中立何多苓陳丹青王沂東冷軍等莫不如是。80年代起陳丹青羅中立何多苓等試圖變異其畫法,但思維已固定,跳不出去了。
當然,如果你主要是想認識結交一些朋友,或學學撩撩帥哥老師,那又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