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湖北武昌城頭一聲槍響,辛亥革命爆發,隨後清帝遜位,滿清對於中國的統治算是結束了,中華民國建立。這個局麵在中國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每一次王朝更迭都是人頭滾滾血雨腥風,唯獨這一次,基本算是在平穩中度過了曆史的關鍵時刻,大幸也!在此後的二十來年的時間裏,大多數中國人依舊平靜地過著自己的日子,誰也沒料到血光之災即將臨頭。
辛亥革命終結了滿清的統治,可謂天翻地覆,可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和山區,許許多多的民眾們並不知道天底下發生了什麽事情,有些人甚至一輩子也沒有見過一個滿族人。他們依舊在令人窒息的宗法社會裏生存著,大部分人依然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苦生活,今天有人把中國人那時候的生存狀態描述為田園牧歌式的優美生活,純粹是胡說八道。
民國建立了,但是情景並不樂觀,當時的中國文化人們認為那一屆人民不行,在二千年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浸淫下,都特麽跟傻逼似的,於是新文化運動開始了。新文化運動的宗旨大家都知道,在於啟蒙民眾心智,對舊文化進行改造。新文化運動的鼓動者們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招搖於當時,這時候出現了一批先進達人,如胡適、魯迅和陳獨秀。1919年的五四運動,讓新文化運動發生了質的變化,愛國成為當時進步青年最時髦的標簽,具體內容是抗日與救亡,民主與科學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新文化運動招展的旗幟是科學與民主,今天我們反觀這場運動的內容,有人反省說缺乏了兩樣東西,就是自由與人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裏也沒有這兩個內容,由李大釗引進宣傳的共產主義更與這兩個詞匯沒有一點的關係。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政治理想,中國特色的政治人物為了實現政治理想有不擇手段的優良習慣,當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攜手作戰進行革命的時候,在中國發生人道主義災難是必須的節奏。
中國讀書人向有拯斯民於水火之中的高尚情懷,孫中山在野心不能得逞孤立無援之際投進蘇聯的懷抱,而共產國際指示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讓他們協同作戰,推翻北京的民國政府。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人一拍即合,希望以暴烈的革命手段徹底改變中國人民的命運。在蔣介石率軍北伐的同時,共產黨人在湖南湖北及其它省份的農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這個舉動得到了國民黨左派曖昧的支持。階級鬥爭的殘酷大戲在中國拉開了帷幕。
毛澤東選集裏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篇文章是受武漢國民革命政府委派寫作的,毛委員的稱呼也是這麽來的。這篇文章在他成為紅朝太祖之後,成為重要文獻。其實,毛澤東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才是他革命的實際行動,毛委員所到之處,喚醒了沉睡在中國農民心底裏那頭凶惡的猛獸。毛澤東的確與眾不同,全世界的共產迷們都在城市裏玩,他卻在農村裏搞,他深刻地知道,窮鄉僻壤裏民眾更容易忽悠。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到1927年。這段時間被稱作大革命時期。1926年北伐軍占領武漢,國民革命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大革命達到高潮。蔣介石率領軍隊繼續北伐,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開始在所控製地區搞農民運動,我們都知道打土豪分田地是怎麽回事兒,與此同時還有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宣傳男女平等,自由婚姻思想。
打土豪分田地已經是一個要命的政策了,遭到了農村地區有產階級的抵製和反抗,這個自由婚姻的宣傳工作,讓當時的許多婚內婦女紛紛要求離婚,無數個傳統家庭的婚姻因此破裂,這一舉動在當時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對和仇視。再後來的對共產分子的鎮壓和剿匪行動中,無數女共產黨員和同情者都遭到殘酷屠殺。那些殘酷的情景不能講不能聽,我講了你聽了,咱倆晚上睡覺都不敢閉眼。
農民運動開始的時候,還算是溫和,並沒有見血。年輕的共產黨員們到農村去組織農民減租減息和抗租抗債,這個舉動得到了國民革命政府占領區的國民黨行政官員中一部分人的默許和支持。與此同時,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也是兩個蠱惑人心的口號。反對帝國主義是孫中山提出來的,他投靠了蘇聯,煽動民眾仇視西方。這個以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為己任的政治人物,對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一見鍾情。
反對帝國主義這個口號對於中國農民來講非常高大上,人人一臉的懵逼樣子。在強大的政治宣傳之下,愚昧的農民以為自身窮困的原因是剝削自己的地主們與帝國主義聯手壓迫所造成的。反對帝國主義這個口號非常誘惑人心,這是愛國啊,而愛國總是有道理的。帝國主義不好反對,反對帝國主義的代言人則是有明確目標的,北京國民政府和各地軍政首腦就是要革命的目標,這是北伐戰爭的理論根據和驅動力。
在中國或在世界上,政治人物揮舞著愛國主義破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心懷叵測在那裏給民眾挖坑的節奏!愛國主義對於近現代特別需要同西方世界進行接軌融合的中國來說,是一個真正的陷阱!可我們勤勞智慧善良勇敢的中國人民還真是跌入其中不能自抜,可以說是深陷其中萬劫不複。在愛國主義旗幟飄揚的地方,不可能有智慧存在。這是誰說的?
反對帝國主義對於中國農民來說並不知道怎麽反,反對封建主義卻有具體內容,所謂進步的革命青年向農民宣傳,打倒地主土豪,翻身當家做主人,這是反封建;解除包辦婚姻,實現男女平等,這是反封建。於是,農民們都明白了,原來這就是反封建,那就別猶豫了,行動吧!特別是這種行動得到了國民革命政府的默許和支持。
前麵說了,農民運動初始,還算是溫和,並沒有見血,對於地主和土豪,隻是減租減息的要求和抗租抗債的運動。但是,暴力的傾向已經發生,當地主和土豪們對侵犯自己的利益消極或積極的抵抗的時候,政治激進和性格激烈的革命黨員帶領農民們開始鬥地主了,起初還沒有殺人,隻是揪鬥批判和遊街示眾,讓地主戴著高帽子。
讓地主分子戴著高帽子遊街示眾,這個情節想必大家都熟悉,特別是經曆過文革的人們,王光美脖子上掛著一串乒乓球被開萬人批鬥大會,這是共和國主席的夫人,更何況其他人。說到底,這是一種人身侮辱。在沒有法治的社會裏,在缺乏自由與人權意識的人群當中,發生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刻骨仇恨在心底裏醞釀。
革命青年帶領農民鬥地主,已經點燃了階級鬥爭的導火索,再加上進步女青年紛紛離婚反叛家庭,這仇恨的火焰越燒越猛。我曾經說過,孫中山的二次革命讓北京民國政府不再有絕對權威,開武力解決政治爭端之先河,同時讓一些軍人首領脫離了指揮體係,也讓一些土匪肆意橫行,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兵災匪患侵擾,有些地主和土豪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
地主和土豪們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是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之後中國的一大景觀。沒有辦法,軍人混戰,兵來將往,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再加上土匪橫行,遭受侵害的往往是有產階級,他們武裝自己,保有平安,情有可原。而在進步青年發動革命運動的時候,農會成員是隨時可以武裝和動員起來的戰鬥人員,鐮刀很快就飛舞起來。
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國民黨左派之所以對共產黨員領導的農民運動抱有默許或支持態度,是因為以先進思想自居的他們在反對傳統的宗法社會生活中的諸多內容上,與共產黨員發動的革命運動有契合點。比如反對祖先崇拜、家長製度、包辦婚姻、吸食鴉片和賭博等等。他們希望通過激進的革命手段,迅速改變這種狀態。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是毛澤東同誌在1927年3月《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的一段話。在1926年底,一個年輕的共產黨員決定發動更猛烈的革命,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革命立場,他叫王樹聲。他帶領農民們洗劫了一個土豪劣紳丁梭魚的糧倉,並公開審判丁的罪惡,在丁缺席的情況下給予死刑判決,而這位丁梭魚先生是王樹聲的親舅舅。
王樹聲的親舅舅丁梭魚是湖北人,最後和兒子都死在了王樹聲手裏。與此同時湖南鄉紳葉德輝被害身亡。葉是著名的藏書家及出版家,他的名言是“老婆不借、書不借”。1927年4月11日,由中共控製的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特別法庭以“封建餘孽、豪紳領袖”的罪名,判處葉德輝死刑。行刑之前,葉先生送對聯一副給共產幹部:“農運久長,稻梁菽麥黍稷,一班雜種;會場廣大,馬牛羊雞犬豬,都是畜生”
宣判葉德輝死刑的是國民黨湖南黨部特別法庭,署名同意判決葉德輝死刑之委員為吳鴻騫、馮天柱、謝覺哉、戴述人和易禮容。其中,吳、馮是國民黨員,左傾親共,而戴、謝、易均為中共黨員。該法庭采用《審判土豪劣紳條例》:緊急時不經審判,由民眾進行處理。日斃富紳數十人。
在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之前,由武漢國民革命政府主導的輿論,對於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農民的革命殺戮行為,稱之為是進步的,是必須的。而對土豪劣紳們的武裝反撲報複性屠殺稱之為反革命。這兩種稱謂似乎給階級鬥爭的雙方定了性質,勞苦大眾好像代表天然正義,這就為他們的暴力行為抹上一層神聖的光輝。於是共產黨員們殺起階級敵人來絕不手軟,毫無悲憫之心,即使被殺的人是自己曾經的至愛親朋。在他們被報複性屠殺的時候,也是砍頭隻當風吹帽,一副殉道者大義凜然的範兒。
我前麵說過,清王朝結束對中國的統治,以清帝遜位和平的方式進入中華民國,這是國之大幸,避免了中國史上改朝換代的血雨腥風。然而誰曾料到,在二十年之後,厄運仍然無法避免,整個中國陷入了紅色恐怖與白色恐怖的交響曲中。此後的國共兩黨之間的殺戮,都沒有法庭、沒有法官、沒有律師,隻有劊子手。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死亡人數,有一個據說是最佳答案給出的數字是40萬,這已經是非常恐怖的數字了。然而法國人民用四十萬顆人頭的代價,最後終於換來了一個民主憲政的共和國,並且在極度的血腥和恐怖之中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作家維克多 雨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閃耀著人道主義光輝。
而在中國,大革命血腥屠殺的慘烈程度遠遠地超過了法國大革命的所謂恐怖。這慘重的代價並沒有任何結果,殺戮並沒有停止,中國人民的前麵是一望無際的血汙海,沒有盡頭。而在中國的文化人中間,始終沒有走出一位維克多 雨果這樣的人道主義作家。當時沒有,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內也沒有。今天有嗎?
微信公眾號:鬼眼天下
- 這是說誰哪,那個政治人物不是如比de
謝謝老鬼, 你在微信上被禁的文章能在這裏重發嗎?
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