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曉

生活是可以緩緩的,即便看上去是在浪費時間,我情願在慢慢裏被時光雕刻,而不是急急地消耗生命的元氣。
正文

廚師長港澳行(2)草稿

(2025-04-14 04:43:23) 下一個

(躺平床上,酒店客房好,免費待遇。在港第二天,去過中環、觀塘、北角。我隻要北角照片。買一根黃瓜7港幣。早上吃麵包,買了四隻,中文魚圓湯,20。

預定了第三日去港大,終於聽話了。趕緊布置作業,看電影《玻璃之城》。問,“之”的拚音。另作業是去餐館點兩個菜吃,其一有魚。)

在“豆子”咖啡,與薇薇安談及了電影《花樣年華》,她竟然不知道,她關心母親的出生地香港的。她收集老電影海報,叔叔是英國電影導演。

廚師長是第三次到香港了,第一次,我們用的是通行證,也像一本護照,中國旅行社團,附送的黑色旅行袋還在三林。去年,廚師長去台北,拎著。記得二十六年前,我覺得很土,香港人當我們是“鄉下人”了。那時我還眼淺,是廚師長跟我指出,團裏的兩隊中年男女不是夫妻,但是。我是在回到虹橋機場才看出來,他們分開了上車,神態自如。我想起同事說過的詞“老吃老做”。現在,我們的年紀好像比他們那時更長了幾歲。中年的哀樂,我們品嚐著。

我們不必跟團擠那種像小學應用題“雞籠”或“兔籠”的客房了。廚師長入住的酒店客房像旅行應該有的舒適,不必真的像青年背包客去入住不遠的重慶大廈。為了福利的免費待遇,他在多倫多請了人事部經理幫忙,對方才給了。

廚師長喜歡鬧猛,去了中環。他觀察,說香港女人很獨立。

中環,想到《Last Boat Out Of Shanghai 》書裏提及,聖瑪利亞女中畢業的上海女孩子,被遷到香港的原上海馬勒別墅主人開的輪船公司招聘,做辦公室女職員。她們的花樣年華。

他又去了觀塘,他喜歡煙火氣。那種擠壓壓的大樓照片,我沒有興趣。

重看他拍的昨天發的照片

香港普通藍領的生存不容易。

薇薇安提供深水埗一個重要曆史細節,原深水埗英國軍營在日占時期被用作關押戰俘的集中營。

可是北角呢?廚師長隻說去過,他也是看油管了解,以前是上海人集中區域,現在是福建人。我從書裏讀到過,五六十年代,北角的人行道上聽得見上海話。我甚至想,我外公的大弟弟,是不是在北角擺攤呢?他做過流動小販,穿製服的港警走來,趕緊跑。我小時候見過他,一隻眼睛近乎嚇了,像“墨鏡”導演一樣的標配。逃到香港的上海難民,五六十年代生活不易,香港外公生育七八個女兒一個男孩。最大的女兒不做女工,做舞女,家才能撐下去。《蘇絲黃的世界》裏,蘇絲黃與她的一個戴眼鏡同伴是上海人。Last Boat Out Of Shanghai 裏也提及上海大家庭出來的小姐不得不下海做舞女。那是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的另一版。如果參照《台北人》小說集,是《香港人》,卻是天涯海角都能生存的上海人。

疫情前,我去多大聽一個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講座,講到了一位出名的香港牧師投入辦學,起因是大陸難民湧入,學校少。

我們團契裏的祖籍潮州的Ann也是1949年5月左右離開上海虹口到香港。她永遠記得來不及和一起結伴上學的小夥伴說再見。她因舅舅幫助,才進了學校。

我的朋友Lucy,一九六一年到香港,去的就是北角的教會。那是Lucy的花樣年華,她戀愛,看電影,吃冰淇淋,讀瓊瑤小說。她也住過山上叔公的洋房,香港爵士,“有錢人的房子”。:)

廚師長傳來一張我喜歡的

影子裏都有香港精神,好像不上進隻能走下坡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文心。我與他互補。看見他發來香港大學照片,很感觸。
浮世文心 回複 悄悄話 “是廚師長跟我指出,團裏的兩隊中年男女不是夫妻”。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尊夫堪稱智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