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也許沒有一扇門是如此奇特的:這扇門,門扉緊閉,豎立在一條長長的走道盡頭;這扇門,打開前站在門外的人是那樣的渴望、害怕和焦慮;這扇門,打開後門裏門外的人或喜極而泣,或悲傷落淚;這扇門,打開後如果門裏是空的,門外的人則難掩失落悲涼。
這扇門,就是由倪萍主持的央視大型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中尋人者的希望之門,他們不知道大門背後,是否有他們尋找多年的人。當大門徐徐打開,如果尋人成功,門裏會出現找到的親人,如果尋人未果,另一主持人舒冬則會出現,宣布和講解尋人的過程和結果。
我是在偶然間通過尋親網站《寶貝回家》看到這個欄目的,馬上就被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看一期哭一次,因為它講述的是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因為真實,以及故事所暴露出來的社會陰暗麵。
絕大多數的尋人者,都是來找被拐賣的孩子/母親,在親人被拐後的日子裏,他們活在被人販子帶來的痛苦之中難以自拔,他們的人生軌跡也被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為尋親嚐遍了生活的艱辛,甚至家破人亡,但即使這樣,他們也從未放棄有朝一日團聚的希望,他們嚐試了各種各樣的渠道,在社會各界和廣大誌願者的幫助下,借助網絡和高科技的力量,不少人終於找回了失散已久的親人。當我聽著尋人者講述他們的故事和訴說他們思念的心聲,看到大門打開後親人之間的擁抱和眼淚,以及他們等不到親人的那種失望,作為一個女兒和母親,我心裏也不由跟隨著他們或喜或悲,我更是感同身受,因為兒童被拐這樣不幸的遭遇,幾十年前也曾發生在我自己的親人身上。
我的父親出生在廣州市郊的一大戶人家,爺爺家兄弟姐妹眾多,他自己則先後娶有兩房太太,但隻有我父親一個孩子,是為大太太所生。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華南大地,爺爺奶奶不幸在日機的一次轟炸中雙雙喪生,小奶奶隻好帶著年幼的父親去逃難,兵荒馬亂中年僅六歲的父親被人販子拐賣到粵北山區,從此開始了他坎坷的一生。父親在養父母家吃不飽穿不暖,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長期的虐待使得父親的性情變得敏感易怒而孤寂。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父親終於輾轉回到了他闊別三十多年的故鄉,然而富裕的家鄉早已沒有了他記憶中那個溫暖的家,作為一個被拐賣的孩子和被命運拋棄的人,父親深深地體會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的深刻含義,他的人生悲劇,皆源於他童年被拐的經曆。
因為有了自己父親被拐的悲慘遭遇,我之後又特地看了深圳台的《你有一封信》和湖南台的《尋情記》的一些尋親節目。這些節目帶領觀眾深入到被拐者甚至是“買家”的原生家庭,讓我們得以窺見和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以及背後隱藏的深刻社會和曆史根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中國兒童婦女被拐賣的高峰期,來源大多是雲、貴、川的貧困山區,“買主”則多是福建、廣東的農民。那個時候,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剛剛實施不久,加上中國“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影響,許多沒有或少男孩的家庭,因此打起了買一個“兒子”來繼承“香火”的主意,他們的“買兒”行為,甚至得到了家族和村裏的默認和支持,這才有“一家有拐來的兒童/婦女,全村幫忙看管”的怪事。記得有一期節目,某縣公安局部署解救一被拐婦女,特地要求必須保密,行動迅速,記者跟著警察悄悄摸進村子,直接闖進那戶“買家”,把被拐婦女帶上警車後迅速離開,整個解救過程隻有幾分鍾,全程沒有交談,更沒有“嚴厲譴責”買家違法之類的事情發生。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到,解救婦女兒童仍然任重道遠,它背後牽涉著層層疊疊的社會淵源。
中國的經濟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通過鏡頭我卻驚訝地看到,許多被拐的原生家庭甚至是“買家”生活仍然十分貧困,用缺衣少食家徒四壁來形容毫不為過。貧窮,使許多被拐的家庭難以利用行之有效的資源和渠道來找到自己的親人,那麽,又是什麽原因,使得同樣貧窮的“買主”,就是傾家蕩產也要買一個孩子/女人來“傳宗接代”呢?除了譴責買主和封建陋習、褒揚幫助尋親的誌願者和機構外,我們的各級政府過去幾十年來做過了什麽?有無製定和嚴格執行嚴懲人販子的法律?有無切實做到保護婦女兒童而不是隻靠他們微弱的個人力量,甚至幹脆撒手不管讓其“自生自滅”?還有廣大農村的養老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童年被拐盛年返鄉的父親大概沒想到,當年他曆盡千辛萬苦也要回到故鄉,幾十年後,他的小女兒卻離開了她熟悉的故國家園,來到異國他鄉打拚。隻是這次,我是長大成人後自願的選擇,並非身不由己的童年被拐,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我們都對故鄉有著無窮的思念和牽掛。
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故鄉高聳的山巒,茂密的樹林,星星點點的小白花,隱約開在青草叢中,春風吹過,花兒和綠草隨風招手,把我引領到草地盡頭的一扇朱紅大門,我聽到了悠揚歡快的歌聲,我也看到大門敞開著,門後是一條長長的通往故鄉的通道。。。
願天下無拐,祝願所有的人都能和自己所愛的人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