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狗年春節,正好與加拿大的家庭日長周末連在一起。開心之餘,我老早就在家裏上上下下布置了一番,掛好大紅喜慶的春節小飾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並買來各式各樣的賀年糖果、香飄四溢的水仙花、造型獨特的蝴蝶蘭和碧綠可愛的富貴竹,瞬時整個家就有了一些過年的味道了。
除夕之夜,下班回到家,一家子圍坐在火鍋前,吃了一頓簡單的年夜飯。微信裏逐漸多了從各國多地發來的拜年祝福。打開上傳的視頻,春節的鞭炮聲就響徹在我耳邊,燦爛的煙花照亮了手機的屏幕,而親朋的祝福,如呢喃的燕語,久久飄蕩於心中,也把我的思緒,帶回到已泛黃模糊的記憶中,我仿佛聞到了陣陣從故鄉隱約飄來的年味兒......
我的故鄉,位於粵北山區的一個典型的客家小鎮,記憶中小時候每逢春節期間,家鄉的人們總會遵循一套過年的習俗。從進入臘月開始,鄉親們就為過年而準備和忙碌了。那時候雖然生活還很艱苦,但家家戶戶必圈養幾隻過年吃的雞鴨,肥肥的年豬此時出欄待宰,給孩子們的新衣買回來了,漂亮的年畫以及還飄著墨香的春聯也買回來了。那時小小年紀的我總是積極地幫父母除塵掃屋,擦洗家具,漿洗衣物和張貼年畫。隻見收拾好的屋子,立馬就亮堂了許多,母親一開心,往往會給我額外的“獎賞”——一包鞭炮、兩隻發夾、幾顆糖果,或允許我晚飯後和小夥伴們一起,挨家挨戶去東遊西逛。
於是,我和幾個堂姐妹們就會在晚上聞“香”而動,隻要哪家飄來做年糕小吃的香味,我們就會出現在那裏,笑眯眯的嬸子姨婆們,總會塞給我們一些剛炸好的香噴噴的油角子、糖環、油糍、炸魚塊等等。有時我們幾個小姑娘也學著胡亂“幫忙”包幾個,但很快又聞香“竄”去隔壁家繼續蹭吃蹭喝了。
這樣有口福又開心的好日子持續了十天八天後,終於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了,母親一大早起床,殺雞宰鴨、煎炒燉煮忙個不停,我則把屋裏屋外又徹底打掃了一遍,又早早地把新衣服穿上,就傻傻地等著吃年夜飯了。下午時分,一頓豐盛的除夕團圓飯終於開始了,平時難以吃到的豬肉魚肉雞肉釀豆腐等一一端上桌來,母親給我和哥哥一人一個大雞腿,我喜歡把雞腿沾上白糖再吃,母親不斷地給我碗裏夾雞肉魚肉,嘴裏念叨著“乖女,吃多點”,我津津有味地吃著這些美味佳肴,直到小肚子撐得圓滾滾的,這頓期盼了一整年的年夜飯才算結束了。
夜幕漸漸降臨了,早已等得不耐煩的我興奮地溜出家門,來到附近的曬穀場上,那裏已聚集了老老少少不少人。衣著簇新的人們在地上燃放煙花,燦爛的火花帶著明晃晃的光芒,射向夜空,照亮了眼前一張張開心的笑臉。遠處不時傳來零星的鞭炮聲,星星點點的亮光在黑黝黝的山巒間閃爍。我穿梭在人群中,尋找同樣興奮不已的小夥伴們,我們拿出一包包“珍藏”多日的炮竹,小心翼翼地拆了,再一根根地點燃,仿佛隻有這樣才能把過年的美好瞬間慢慢地拉長和延伸。
愈近午夜,聚集的人愈多,年的氣氛也愈加濃了。午夜剛過,鄉村各個角落裏的煙花和鞭炮聲就此伏彼起,響徹夜空。我和小夥伴們手拿小電筒,追隨著響聲,一整夜都奔忙在一堆堆鞭炮紙屑裏撿拾心愛的“漏響”之炮竹,直到天微微亮,喜慶吉祥的鞭炮喚醒了整個沉寂的村莊,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家裏,簡陋的小屋,依然亮著昏黃的燈光,指引著心滿意足的我酣然入夢。
記憶中的我,童年和少年時期過年總是這樣無憂無慮、快樂自在。那時覺得有新衣穿,有鞭炮放,還有糖果吃,有魚有肉,那吃下的是滿口的年味兒,空氣裏到處飄蕩的可都是十足的年味啊!
自從年少離開故鄉後,我就一直生活在大都市裏,那些過年時繁瑣古老的習俗漸漸少了,而年夜飯則一年比一年豐盛,但是我卻再也吃不出小時候粗茶淡飯的香味,也感覺不到當年那濃濃的年味兒。
然而,當我移居海外,身處北美最多華人的大城市後,我卻堅持每年都帶領孩子們過中國的農曆春節。我給孩子們穿上唐裝,帶他們去唐人街看舞獅,做一頓家鄉口味的年夜飯,而滿屋子貼掛著的,都是過年其樂融融的溫馨,我仿佛感覺到那些漸漸飄遠的年味兒,又重新聚攏起來,變得醇厚而濃鬱了。
我想,不論中國過年怎樣變化,但人們對萬家團圓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不會改變;也不論我身居何處,心中珍藏著的始終是一份海外遊子濃得難以化開的思鄉之情。今日,我唯借小時候這些過年的美好記憶,與海內外的親朋好友一起,品嚐和回味童真年代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並祝願大家新年裏的每一天,開心快樂、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