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期間我參加了幾個大大小小的家宴和聚會,並把活動的部分照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裏。國內的朋友看過後說,除了聖誕樹,其他的如美食、形式和內容都和國內過春節一樣。細想還真是這樣,也許因為在加拿大春節不是法定節假日,所以我們把聖誕節當成春節來過了;也許還因為故國的一切,包括我們的青春、理想和激情,早已深嵌在我們這一代海外遊子的心靈深處。因了這份情,我們常常聚在一起,共同感懷和思念家鄉和親朋們。
還記得早前有一段時間,在某一微信群裏,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們,熱衷於回憶和討論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軍訓的逸聞趣事。那時候大學生的軍訓,除了要學會如何打背包和疊方塊豆腐外,還要經常進行實彈射擊、半夜站崗、緊急集合等訓練,美其名為上好“大學的第一堂課”。
年輕的學子,在每日的跌摸滾打中,既鍛煉了身體和意誌,又增進了彼此的感情,當然也時不時鬧一些笑話。比如夜裏睡得正香的時候被叫起來緊急集合,半夜站崗會唱歌的站前半夜,不會唱的隻能是後半夜的崗。又比如夏天軍訓,三十多度高溫,站在毒辣辣的太陽底下,體質弱的女生不一會就曬暈過去了。還有部隊教官訓話時,曾自創出“夏練三伏,冬練....最冷的天!”這樣的“名言警句”。就這樣經過軍訓的大學生們,以後打背包都打得特別結實,捆個行李箱就跟玩兒似的,疊被子都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豆腐塊,就是現在麵對加拿大的嚴寒天氣,也會不由想起“冬練最冷的天”這句話。
我上大學時所在的城市,得中國改革開放的先機,在各個領域都走在中國的前沿。那時候我們幾乎是最早一批走向勤工儉學的大學生。我們學校配有專門的學生義工,幫助搭建學生與社會相聯係的橋梁,學生也可以根據所學的專業和能力自己去外麵找工(有點象滑鐵盧大學的coop係統吧)。我自己就是在人來人往的大馬路上“擺攤”,成功地同時拿下了幾份家教工,教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數學和英語。我樂此不疲,一做就是四年,風雨無阻。那時珠江兩岸的渡輪上,海印大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以及漆黑狹窄的小巷裏,都可見一個騎著單車、瘦弱單薄的年輕女孩的身影。
那時花城花開似海,春天的木棉,夏季的鳳凰,秋有杜鵑,冬伴梅花,一年四季春滿羊城。周末閑暇時我常和同學朋友結伴四處遊玩,穿街過巷,盡情在花海裏徜徉。回到學校後,拿上飯菜票就直奔飯堂打飯,簡單的叉燒包排骨飯,卻堪比美味佳肴。如今回想那些年看過的花草,逛過的街市,蹭過的飯菜,多得數不勝數,叫人直呼“年輕真好”!
2017年即將過去,微信圈裏,各個年齡階段的朋友,都在曬18歲時的照片,從叱吒風雲的科技大佬,到剛剛成年的90後,那一張張青澀的笑臉,是每個人懵懂時光的真實記錄。謹以此文獻給我遠逝的青春年華!
那些年,我們風華正茂
那時候
我們是天之驕子
大學的軍訓場上
我們揮汗如雨
偌大的階梯教室
人人專心聆聽
明亮的圖書館裏
不停奮筆疾書
那時候
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鳳凰樹下
我們追逐嬉戲
夏日的校園
不僅有蟬鳴聲聲
還有賽場的歡呼聲
周末的舞廳
擠滿了青春的身影
深夜的大排檔
為我們升起嫋嫋的青煙
那時候
小夥子愛看武俠小說
幻想成為一代宗師
劫富濟貧 救助蒼生
姑娘們喜讀言情小說
一顆多愁善感的心
為天下有情人未成眷屬
流幹了眼淚
而港台的流行歌曲
響徹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那時侯
勤工儉學是潮流
詩刊文摘黃金時代
載有我們筆耕不輟的成果
我們唱著《血染的風采》
與貓耳洞裏的戰士結交筆友
甚至棄筆從戎
奔赴老山前線
成為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那時候
這座城市裏還沒有
星羅棋布的地鐵
也沒有那麽多
現代氣派的大橋
隻有珠江兩岸
晝夜不停的渡輪
迎來送往一批批的尋夢者
那些年
我們風華正茂
我們借七月炎火
點燃生命的激情
我們摘下梧桐葉子
吹出夢想高飛的音符
我們用熱烈奔放的旋律
譜寫多彩斑斕的青春之歌
元旦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