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毛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智慧學者裘錫圭

(2025-05-15 08:55:12) 下一個

智慧學者裘錫圭
      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裘錫圭日前因病辭世,因其意願不搞任何形式的告別悼念活動,所以媒體動靜不大。以前看到過一些有關裘錫圭教授的軼事,感到裘先生是位“兩耳不聞窗外事”真正在搞學問和有特性的學者,特此作一簡述,以作悼念。

     裘錫圭1935年6月出生於上海,1952年考入複旦大學曆史係 。1956年成為胡厚宣(56年在複旦評為二級教授後調中科院曆史研究所,裘隨導師一起去曆史所)教授的研究生。1960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大學中文係擔任助教。1978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時為高教9級), 1983年升任教授。
直到2005年前往複旦大學主持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工作,成為複旦教授。

    幾則軼事:
     2016年9月10日,複旦大學成立上海儒學院,在公布的人事安排公布中,裘錫圭在顧問之列。當日,裘發表聲明,上海儒學院將其列入顧問名單並未經他同意。儒學院隨即道歉。12日,裘刊出上海儒學院的道歉信,並附聲明:“我對一些院校在原有的教學和科研機構之外以國學、儒學一類名義另立研究機構是不以為然的。2005年回複旦以後,看到母校尚未沾染這種風氣,深以為幸,不想終究不能‘免俗’。所以我是不會支持這一類事情的。為了避免外界誤以為我撤下10日的聲明,就表示我願意接受這方麵的所謂顧問一類名義,故作此說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曾報道過裘錫圭治學有兩大法寶:高桌子和冷板凳。冷板凳是虛的,但高桌子是真的。見下圖:這是一個1米來高的特製書桌,坐時桌麵幾乎到他的脖子。因為裘有青光眼、近視眼、老花眼,所以給他看的稿子字號大號字,一頁僅100來字。每次看稿,他就得把稿紙放在書桌上,低下頭,幾乎貼著紙麵,細細校稿,逐字修改,一頁得用20分鍾。如此認真治學的現在罕見。

      在和郭在貽通信中有這兩段(《郭在貽文集》第四卷):
      1984年,裘錫圭正專注於《文字學概要》一書的最後修改。郭在貽來信中提到劉曉慶,他竟不知為何人,還去信問出何典故。後來裘自己亦覺得可笑。在1984年7月22日致郭的信中寫道:“讀上次來信時竟不知大名鼎鼎之劉曉慶為何人,故有是何出典之問,現在想起來自己也感到可笑”。做學問專注到這個程度,確實已“兩耳不聞窗外事”了。

     1988年郭在貽在來信中談及當時職稱評定的情況,裘的回信有一段精彩論述:“職稱評定情況,弟之所見自與兄同。然兄竟對此事如此認真,為之苦惱,則未免太“迂”。學術界為社會一部分,豈能獨行其是。環顧周圍,不應發財之人早已大發其財,不應升遷之人早已居於高位,則不應當教授之人為什麽就不能當教授呢?居今之世,凡事不可認真,一認真就要出問題,小則生氣,大則倒黴。好在還有容得我們認真的一小塊園地在,就是學問。我們搞的學問對人對己其實都沒有什麽大用處,不過搞搞這些雖然無用但也無害的東西,總比去幹昧著良心發財的勾當好一些吧!我們百無一用的書生也隻能以此自慰了。”
     把這類事看得如此通透豁達,是真正的智慧學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