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毛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前軍銜和行政級別的關係

(2020-09-20 09:57:16) 下一個

文革前軍銜和行政級別的關係

    一周前發的“五十年代的高幹級別的劃分”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興趣和討論,也有網友提了問題和其它說法。博文是我根據收集的資料並做了些分析、研究後寫的,不是聽說的和猜測的,由於資料的不完全和缺乏完整的當時文件,我的說法當然不是“官方”的或肯定準確,我隻是給大家提供些資料,希望網友有不同的說法也以資料為依據進行交流討論,隻憑聽說和猜測的說法來討論不會有結論。

    再討論一個網友的問題:按照上次文中的文件,“所以能不能說:50年代國家各部委正副職、大區正副職、大區各部正職(不含副職)、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正職待遇相當於正兵團級?”
    我答複:在五十年代的初期,這些職位待遇相當於正兵團職,(正兵團職有評副兵團級,個別準兵團級)。50年代初期一些省市的正職原來就是正兵團職幹部。54年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續問:54年以後地方幹部待遇相對部隊幹部有所下降?

    其實不能說54年以後地方幹部待遇(級別)有所下降,而是幹部的“擴容”同樣職務的等級線也擴大了。如52年評級時的大區副主席,最低是5級;而54年的標準是大區副主席最低是7級:(見圖1、圖2)。

圖1.

   圖2.

    另外軍隊幹部的待遇(級別)正軍級以下從50年代到65年是提了一到二級的(標準,不是晉級),如50年代正師級轉業定11級,(正軍級8級),而65年套行政級別時,正師級標準是9級,正軍級基準是7級,有的6級。參見下圖:

   圖3.

  
    行政級別是個人履曆中一個重要的信息,但由於級別信息的不公開,加上當時的一職多級和多職可同級的結構,我們無法僅根據職位(除少數職務是一職一級)來判斷行政級別。軍隊的情況更複雜:我軍實行的是軍銜、軍官職務、軍隊級別(後來的行政級別)的三重結構,僅憑軍銜或職務不能完全確定行政級別,即使同一軍隊級別(如副兵團級,有5級,有6級;正軍級有6級,有7級,參見圖3)。

    不少軍事愛好者喜歡為軍銜和級別建立一個對應關係,如元帥3級,大將4級,上將5級,中將6級,少將7級、8級等。雖然大部分具有這些軍銜的軍官級別情況是這樣,但我們不能認為這是軍銜和行政級別對應的標準,因為,各個行政級別都可能有不同軍銜的幹部。

    行政3級:大部分元帥3級,大將有張雲逸(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定3級),上將烏蘭夫(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定3級),中將賽福鼎(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定3級);
    
    行政5級:大將許光達,大部分上將,中將徐立清等;
   
    行政6級:上將王平、劉震等,大部分中將,少將段蘇權、魯瑞林等;

    行政7級:中將孫繼先等,一部分少將。

    行政8級:除了少將,還有部分大校。

    以前討論過少將,級別從6級到10級都有,少將和大校是級別分布最多的兩個軍銜,

大校從8級到12級都有:

8級大校:

9級大校:

 

10級大校:

 

11級大校:

 

12級大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