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與你,我與它
”我與你,我與它“是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的概念。馬丁布伯認為,真正決定一個人存在的東西,不是“我思”,也不是與自我對立的各種客體,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種存在物和事件發生關係的方式。
當我把你看作是實習我的目標的工具和對象的時候,關係就是“我與它”;當我放下了我的預期和目標,而與你相遇,這時的關係就是“我與你”。
在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就是借著愛的名義,去幹著控製和剝削對方的事。
魯米的詩句:
在你的光輝中,我學會如何愛。/在你的美中,我學會寫詩。/你在我的胸臆中起舞,別人看不見你,/但有時,我看得見,/那一瞥,成就了這件藝術。
*你有過類似的經曆嗎?就是那種懂得了一個概念和理論後,看世界的眼光都變得清澈透亮的經曆。
*柴靜在《看見》中寫到: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隻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人際關係相處的:我好,你也好。
//世界的本質,是關係//
1. 馬丁布伯的哲學,整體上可以視為關係本體論。關係分為“我與你”,“我與它”。
2. 馬丁布伯看來,我們必然是處在“我與你”和“我與它”的雙層世界中。為了我們自身的存在,不斷構建“我與它”的關係,利用其他客體為自己這個主體服務。可如果隻有這個,人就會迷失,所以也要體驗到,“我與你”的關係的存在。
3. 馬丁布伯說,不管你有著什麽樣的預判和期待,無數是看起來惡劣的目標,還是崇高的目標,甚至是“我愛你”,你構建的都是“我與它”的關係。
4.最好的關係是,我沒有失掉我的主體性,你也沒有失掉你的主體性,我們的確不斷嚐試著把彼此弄為“它”。但在關係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產生“我與你”的瞬間,而最終全然相遇。
5.我們追逐關係,追逐愛情,在最深的含義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地愛上“你”,而最終發現,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有人在戀愛中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就上升到“你愛不愛我”的高度,但根本上是:如果你聽我的,按照我的來,就叫愛我;如果你不聽我的,不按照我的來,就是不愛我。所以這時想構建的是“我與它”的關係;而言語中使用的,卻是愛這樣的詞匯,像是說要構建“我與你”關係似的。
*馬丁布伯的“我與你”的關係哲學,是針對西方世界的自我本體論,簡答來說,就是像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自我實現等。我整體上的講述,也像是陷入了自我本體論。自我本體論,其實就是“我與它”的關係。
*我們不能去倡導“自我消失論”,因為,當“我”不存在是,“我與你”也就不可能了。進一步來講,當倡導“我”放下自我是,其實就是,“我”在“你”麵前淪為了“它”。
*魯米的詩句: 我為什麽要尋找他呢?我不就是他嗎?他的本質透過我而顯現。我尋找的,隻是我自己。
*我們追逐關係,追逐愛情,在最深的含義上,就是在追逐這樣一個東西:我和你全然相遇。
//珍惜規則和權力規則//
1.我將一個人你的世界分成兩部分:以工作關係為核心的社會領域,以親密關係為核心的私人領域。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目的是爭奪誰說了算,當然最好是我說了算;私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也即是我尊重你的本真。別說我控製你,甚至都不忍將我的各種知識和本領使用在你身上。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2.人際關係的迷霧,主要是權力規則太多地侵入到關係中所致。認識清楚權力規則,並合理去運用,這會避免我們在關係中淪為“它”的境地。
3. 為什麽我見到的多數鬧離婚的家庭,是孩子出生後才開始的家庭大戰?當我看清楚新生命是權力,生育和養育都是權力。如果有人嫉妒母親的這個權力,要去爭奪它,就會導致嚴重的家庭權力戰爭。
4.我們可以使用權力規則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也可以去構建一個事業。但也要知道,隻有珍惜規則,才能構建愛,才能讓你碰觸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我與你”是時刻存在的,“我與它”是瞬間。而不是“我與你”是對的,“我與它”不該存在。我深刻地認識到,隻有當我能特別好地捍衛我的空間,成為一個有強大自我的人,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時候放下自我,去構建2我與你“的關係。
//關係怎樣療愈一個人//
*如果關係中有很強的“我與你”的特質,因為珍惜規則的作用,那麽關係就會有滋養的部分;如果關係中,“我與它”成了主導,那麽除非你擁有權力空間,你會在能力上變強,否則你就會感覺到,關係在損耗著你。
馬丁布伯的哲學叫關係哲學;羅傑斯的療法叫關係療法。
1. 羅傑斯的療法叫關係療法,他將心理谘詢師和來訪者的谘詢關係,視為治療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谘詢師的技術。當谘詢師使用技術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係;而當谘詢師使用本心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係。
2.關於如何構建谘詢關係,羅傑斯提了三個非常簡單的原則: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
真誠原則意味著我所說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 所想的,和我所體驗的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容易,不騙人就行;後半部分極難,因為要做到意識和潛意識的一致。
共情原則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到對方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
無條件積極關注,基本等同於“無條件的愛”。因為在日常的關係互動中,人的本真自我很容易隱藏,甚至會被扭曲。我認為這裏麵的原因在於,人們獲得的關注大多數有條件的積極關注。於是,成長的曆程,就成了一個不斷學習修正自己的曆程。羅傑斯還說,一個人必須相信自己的“機體評價過程”,這個意識是說做選擇的時候要聽從你的機體,這個機體,可以理解為心和身體的總和。但是,對於習慣了有條件關注的人來說,很難相信自己的機體評價過程。羅傑斯的關係治療,就是試圖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讓來訪者感受到,關係原來還可以是這樣的。當來訪者切身體會到這一點,他在這個治療關係裏就會感到安全,從而慢慢放下防禦,開始坦然,真誠地重新體驗自己的的重要體驗,慢慢學會接受這些體驗,從而在現實中也能依照“我”的機體評價過程做選擇。羅傑斯認為,體驗,就是一個人的“我”。
3. 我們離不開關係而獨活,但我們的確需要去分辨,一個關係,到底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衡量標準就是在這個關係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當越來越明白時,我們可以遠離損耗性關係,親近滋養型關係,還可以去創造滋養性的關係,減少關係中損耗的部分。
*我的很多人際關係的問題其實是因為沒有運用我和它造成的。比如如果有人不太尊重我的時候,以前我特別沮喪,還想用我和你的方式溝通,很挫敗,現在就用我和它的模式,咱們的關係本質是什麽?雙贏局麵就是互相尊重,那我們就得這樣相處,不管你在想什麽,帶著這樣的信念去相處,暫時屏蔽了我和你的模式,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感覺自己更有個性更靈活更有力量了。對方自然會有變化。
*我爸爸對我應該屬於無條件積極關注,他不會為了我的成績好壞而打罵我,最常說的是,盡力就好。
*小時候經常和家裏人“捉迷藏”,不光是吃糖和看電視,還有買玩具,玩電腦遊戲等。現在想想,家長對待我的方式是有條件的關注,導致的結果卻是“捉迷藏”時和家長博弈的過程,產生了比“捉迷藏”本身更大的快感。
//天才,和情商有仇?//
1. 情商高的人,太考慮別人,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意味著把別人放到了一邊,這時就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了。
2. 天分和創造力,好像和人際關係是負相關。因為沒考慮別人,那股創造力或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於是就顯得特別,甚至是怪異。天才總是堅持在人際關係做主體,做自己,有可能顯得情商低,也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被別人抵觸。但因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鏈接,因此一直抱持著創造力。而特別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討好別人時,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創造力也因此受損。
3.關係的品質,也就是“我與你”的部分,決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時在關係中既能做自己,又能愛別人,這兩者同時做到很不容易。
4.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這份矛盾。如何在尊重自己別具一格的感受的同時,又能構建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呢? 異端的人,需要尋求關係。所謂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關係,去尋求那些屬於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際關係的迷霧中。
*《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再加上另外一段話,放在一起才是完整地表達: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 像喬布斯和馬斯克一樣的成功,也許是因為這份無情。受這份無情力量的推動,他們隻有做事的道理:我樹立了一個深局使命感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無情。而且,我的無情是針對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
*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話,推薦高銘的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情商高就是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敏感地體驗他人的情緒。也就是說情商高的人不一定對自我的覺察低。但我在體會到自己的情緒時,就不會解讀為正確的部分。比如我在一件事感受到委屈和憤怒的情緒,我是能夠認知到自己有這種情緒,但我會把它解讀為不好的情緒,然後把它消化了,自己再去處理別人的情緒。而實際上,我以為自己消化了不好的情緒,其實是在透支自己的自我,情緒雖然被認知了,但沒有釋放出來,就會被隔離,所以我始終和自己的情緒處於一種片麵認識去從未體會的感覺。
//我與你的關係,難以一觸而就//
在傳遞知識時,我們之間構建的關係,其實是“我與它”的關係,這些知識是幫助我們實現“認識世界與人性”這個目標的工具。所以,我必須強調一點,“我與它”也沒那麽不好。不過,我希望這些知識,可以起到破解我們頭腦與心靈障礙的作用,最終幫助到你,更好地進入到“我與你”的關係。“它”是實現目標的工具和對象,而“你”,就是生命。這其中的差別,就好像戀愛中,你把對方當作征服對象和你與對方全然相愛,差別是巨大的。
*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也盡量把學習到的東西應用於身邊,可是如果隻是自己單方麵用心,對方卻依然是我行我素,那我是不是吃虧了?回答:這涉及奧羞恥,如果我向你敞開我的真實,而你卻是“壞的”,“不好的”,這是我就覺得自己實在太傻了,會覺得我比你低一等,我的自戀就受到了打擊。相愛,或者心靈成熟的過程,乃至能力增長的過程,就是自戀不斷受打擊的過程,因為和其他存在建立的關係越來越深,因此就有了能力,情感和存在感,而這些都是深度關係的副產品。
*比如戀愛關係,一開始的一見鍾情,常常並非是“我與你”的關係,而是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和淬煉,兩個人才能信任彼此,才能向對方敞開。以我自己的谘詢經驗來看,如果有來訪者,第一次就向我完全敞開,那我認為這樣的來訪者常常是有過嚴重受虐的經曆,所以我會製止它,告訴他,別著急,你要真的信任我之後,再慢慢向我敞開。
*再會使用珍惜規則,在社會領域也必須尊重事實上的“誰地位高,誰地位低”這樣的序位。
*我愛你,可以與你無關。說的就是,無關的時候就是隻有“我與它”,而沒有“我與你”。回答:可以這樣理解,都與你無關,自然就談不上和你的本真相遇了。如果沒有看到你的真實存在,理解和接納也無從談起。
*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操作能力來源自什麽?大部分人不能做到的因素是哪些?回答:之所以做不到,因為人有頭腦和目標。頭腦就是“我”認為的正確條件,而目標是“我”不可避免地想使用你。從根本上講,無條件積極關注其實是在玩一個轉化遊戲,就是把對方的負能量,通過積極關注,轉換成正能量。
*在利益關係和權力關係占主要的社會領域中,隻談珍惜規則,是很難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