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詞:創新時代, 機會從哪裏來?
科技創新的革命。分工協作,強強聯手。今天的科技創新,以硬科技為特征,有經驗的創業者,從高校拿到靠譜的技術,專門做技術轉化。這個研發過程和市場需求都是確定的,創新創業成功率大大提升。
導論: 觀察創新生態的基本模型
科技公司的品牌沒有那麽大的價值,真正的核心資產是科技引領能力。需要一個科技企業家群體,需要一個創新的生態,讓創新能夠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的生態。科技創新是一個全球協作的生態,是一個鏈條, 科研 》 研發 》 量產 》 市場。
創新的源頭是高校。利用市麵上已有的技術來推出一個新產品,歸根結底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模式背後就是兩個字“燒錢”。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基於發明專利的硬科技創新。發明專利在高校。創新不意味著需要自己建實驗室,建研究院,創新的第一步是和高校做對接。
科研要科學家主導,而產業的研發,也就是把先進技術變成產品,是企業家主導的。企業做5-8年的研發,不是實驗室裏的技術,轉化為一個可以應用的產品。 教授的責任在申請了技術專利之後就完成了,至於從專利轉化為產品,這是科技企業家要做的事。企業家是懂科技的,經驗豐富的,有良好信用的科技企業家,是四五十歲乃至五六十歲的連續創業者。他們的畢生使命就是組織產品的研發,把一個產品送上市以後,再功成身退,投身下一個新產品。
創新的成敗看量產。在科技創新領域,製造是創新的勝負手。很多科技企業不是倒在研發的路上,而是倒在研發完成後,不能量產的前頁。量產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要做到量產,還需要解決很多具體的生產和製造問題。微笑曲線,說製造沒價值,那是正對傳統製造。
隻有推向市場,讓所用人都用上,創新的價值才能兌現。隻用經曆了用戶對產品的應用和改進,創新才算閉環。用戶是創新的參與者。
科技和研發環節,叫“產品側創新”; 量產,是降低成本,覆蓋全球市場,是“產業側創新”。
創新鏈條
高校:創新的源頭
小企業:研發的主力
製造部門:決定創新的生死
用戶:參與創新
以前,企業和用戶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今天,企業和客戶之間是合作關係。
中國人的競爭意識更強,對科技的接受度更高。
生態體係
(1)大企業:創新的航母。
大企業本身的作戰力和靈活性很差,但是它可以憑借規模優勢,搭載和孕育很多的創新。訓練管理經驗,隻有兩個途徑, 第一,年輕時,加入初創企業,成為聯合創始人。第二,就是加入大企業,經過多年浸潤,接觸到廣泛的人脈和資源,又看到好的創業機會,就能利用積累的管理能力,去創立自己的企業。
上世紀,大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方式是建立研究院和實驗室。最近20年,這些大企業的研究院紛紛關門了。主要原因還是效率太低。大企業的研究院既做科研,又做研發。而科研成果的出現,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砸錢就能出成果。成果出來之後,能不能轉化成產品,也充滿不確定性。雙重不確定性的疊加,不能給企業帶來充分的回報。
現在,大企業是,一方麵利用資本,進行產業布局;另一方麵,憑借市場優勢,和小企業協同研發,把最新的技術整合到自己的產品裏。其優點在於, 第一,規避研發風險。第二,篩選技術路線。和研發的小企業保持密切聯係,讓他們去試,看誰能跑贏。第三,激勵機製更強。
具體操作有三種模式, 第一,三星模式。先做輕量級戰略投資,爭取進入董事會,等技術成熟後,才實現並購。第二,迪斯尼模式。迪斯尼不做研發,它成立了一個加速器。每三個月招10家科技企業,不僅給錢,還和這些企業共同研究雙方業務有什麽共同點,授權這些公司使用迪斯尼旗下的故事,人物,技術和其他資源。 第三種,思科模式。思科找到紅杉資本來扮演這個風投和孵化的角色。紅杉幫思科跟蹤全球科技前沿,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投完以後,推薦給思科,由思科對項目進行孵化培育。孵化成功後,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思科會進行收購。
在創新生態裏,隻要你本身是一塊足夠關鍵的長板,就可以贏得和其他長板的合作機會。
(2)資本:不僅僅是錢
傳統的風險投資和投資銀行,已經不能很好支持今天的科技創新了。
科技企業1.0版。 100年前的愛迪生照明公司為代表。融資要解決的是量產問題。投資回報周期短。在這種情況下,資本的價值比企業家大,資本可以控製技術。愛迪生的股份,在公司壯大過程中,不斷地被稀釋。大型投行,都是在100年前做起來的。
科技企業2.0版,以微軟為代表。融資是為了研發。研發周期長,風險大。因此,出現了風險投資,就是VC模式。VC是支持IT企業,不是支持製造企業起來的。企業的產品主要是軟件,不需要在量產這個環節投入巨額的資本,而是要在漫長的研發階段給企業支持。為了降低風險,VC還發明了分期投入的辦法。每做一輪投資,就做一次評估,每一輪投資的金額都不大。VC的代表是紅杉,KPCB,軟銀。他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靠投資互聯網企業發家。他們和投行一起,組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一級金融市場。
科技企業3.0版。研發周期比科技企業2.0還要長。但2.0的產品是軟件和IT,研發完成以後,擴張的邊際成本為0. 而科技企業3.0的產品是硬件,需要解決量產問題。量產投進去的都是沉沒成本。一旦失敗,血本無歸。科技企業2.0是因為市場需求不確定而九死一生。
科技企業3.0的資本難題,需要調動產業界的力量來參與。製造即投資,也就是製造企業將製造能力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入股,科技企業承諾在證券市場上市前,以合理的價格收購工廠,將工廠吸納到體內,共同上市。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 首先,幫助科技企業解決製造問題,跨過量產這道關。用未來的成長性,換取了當下的量產能力。上市時候,有量產能力的科技企業,會得到資本更高的估值。其次,製造企業幫科技企業建廠,科技企業也要同意將來並購製造企業,上市之後,分享科技企業高速增長帶來的收益。第三,製造企業先幫助科技企業建廠,實現量產,等科技企業的估值高了以後,再占股,這樣就不會對股權形成過度稀釋。這個過程中,需要科技投資人做連接者,幫助先進科技對接中國製造。
具體有三個階段,第一,創業初期,幫助科技企業引入大企業的投資,完成產品研發。第二,研發完成以後,為科技企業對接工廠,幫助實現量產。第三,量產完成以後,提供市場經費,幫助科技企業實現收入利潤,直到在資本市場上市。
(3)支持機構:也是一門生意
服務創新企業也是一門生意。粗略可以分為三類,孵化啟動,研發加速和產業服務。
孵化啟動分為孵化器和聯合辦公。孵化器,最大的價值,是給沒有經驗的創業者鍍一層金,提供信用背書。在硬科技創新時代,作用有限。聯合辦公,共享的不僅僅是辦公空間,更是人際關係。
研發加速分為加速器和股權眾籌和產品眾籌。進入加速器的初創公司必須在給定的期限內畢業,通常是3個月。加速器能為企業提供發展所需的戰略顧問,直接對接風險投資機構,幫助創業者獲得投資,對接大企業和重要的產業資源。大名鼎鼎的Uber就是通過angellist完成了早期融資。但是,參與股權眾籌的企業一般從事的是商業模式創新,硬科技企業很少用這種方式融資。 對硬科技企業,通過眾籌平台來測試產品,而不是融資。
產業服務分為,產業分析,產業報道,產業交流。
產業分析。 新興的創新企業數據公司, CB insights。
產業報道。連線雜誌,《wired》,他們的戰略是不斷發現和創造新英雄,也就是那些創造新技術,建立企業,改變世界的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發布一個“35個35歲以下”的精英榜單。
產業交流平台。 CES很務實,體現的是未來3-5年內,甚至1-2年內的趨勢。CES不是一個創業展,也不是一個討論技術趨勢的地方,而是看市場趨勢。
(4)創新區:一個網絡 。
向波士頓和奧斯汀學習,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缺少哪些要素,然後,設計機製,一步步把這些要素串聯起來。
(5)政府:助推創新
政府助推核心是打通環節與環節之間的三道關卡。
第一道, 技術產品化。科研成果轉化這一步,就需要高校,科技企業家,資本和大企業四方的溝通與協作。政府出麵,搭建平台,推動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合作。美國的國家製造創新網絡計劃,並且成立了14個創新研究院,專門推動製造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
第二道,技術產業化。進入這個階段,格局開始明朗,但相互之間存在利益衝突。這個時候,需要政府製定競爭規則,在兼顧傳統企業利益的情況下,適度向先進的科技企業傾斜,保障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和新陳代謝。
第三道, 技術市場化。政府需要引導市場消費,幫助科技企業的產品迅速占領市場。看新能源汽車的中國政府補貼政策。
政府創新政策轉型的一些建議。1.減少對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政策。2.認定企業是否是高科技,不能隻看它自己研發,擁有的專利,而不看它得到了什麽樣的專利授權。3.生產科技產品的製造企業,也應當被認定為高科技企業。
中國機遇
中國怎樣參與全球創新
科技製造能力是我們最大的實力,認清製造是全球創新生態的關鍵控製點。
“製造就緒指數”中盡量往前衝。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原始設計製造商。
中國怎樣應對科技封鎖
中國貿易摩擦的本質是科技戰。未來的最大風險是對接不了未來的科技產品。我們要強調生態的價值。強調中國製造對全球創新的價值實現,能夠幫助全世界的科學家,企業家把創新變現成現實。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在全球創新生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與中國形成互補,產生長期的利益分配體製,共同繁榮。
具體策略是,一個繼承,兩個突破。
一個繼承,我們必須繼承全球商業文化,尊重國家合作規則,尊重知識產權,對創新的價值給予充分的認同,在繼承的基礎上去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是由於挑戰者無視現有規則引起的。
第一個突破,不要在現有技術上做爭奪,而是要在下一輪有希望的領域取得突破。、
第二個突破,不要在吸引大企業建廠上做爭奪,而是要在吸引小企業落地上做突破。
創新全球化時代的來臨
全球化1.0., 從人類文明開始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大規模的貿易是資源型的,技術企業服務於資源的規模生產,主打區域市場。
全球化2.0, 起始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熟於二戰後。國際的商業環境和商業規則開始建立,不僅可以將產品銷售到國外,還可以去別國生產,調用別國資源。
全球化3.0, 產業分工全球化。興起於80年代,一直盛行到今天。產業鏈從企業內部建設變成外部生態協作。
今天是全球化4.0. 創新全球化的時代。科技創新鏈上的四個環節,科研,研發,量產,市場,很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國家,需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協作才能完成。科技製造家才是中國在全球創新生態中的不可或缺的價值的核心原因。
建立開放的商業信用,才能更好對接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