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過四十。 腦子不靈了, 邊走邊記吧。
正文

武誌紅的心理學課摘錄-03-關係(3)關係,就是一切

(2019-07-18 01:00:36) 下一個

2.關係,就是一切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真能保守住一個秘密嗎?//心靈感應與深度同頻//全神貫注時,感應就會發生//失去自我的迷戀和忘我的愛

在關係中,成為你自己。

*魯米的詩句 

我體內有個原型。/它是一麵鏡子,你的鏡子。/你快樂,我也會快樂。/你愁苦,我也會愁苦。/我像綠茵地上柏樹的影子,/與柏樹不可須臾分離。/我像玫瑰的影子,/永遠守在玫瑰近旁。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1.看見,就是愛。所以,嬰兒最初都在尋求媽媽的看見,這一點在一些成年人人身上還可以看到,他們希望有一雙愛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他們的心理問題,可以說都不輕,不過如果放在嬰兒身上,這是非常正常的需求。嬰兒會覺得,他和媽媽是一體的,而他的一舉一動,都必須被媽媽的眼睛看到,然後才存在。

* 電影《阿凡達》中,男女主角經常說“ I see you ",我看見你了,而看見,就是愛。

2.當從來沒有被看見是,你的一些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樣。

你看見我的那一刻,有兩次鏡子的含義:第一層,你的眼睛,就像鏡子,我從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鏡像。第二層,當你用心看到我時,你的整個靈魂的反應,就像是一個抽象的鏡子一般,找出了我的存在。

*有的來訪者不知道什麽是憤怒,絕望的情緒。每當有這種情緒產生的時候,周圍都會忽略她的情緒。

3.媽媽是孩子的第一麵鏡子,心理谘詢師要做來訪者的平滑的鏡子。作為愛人,我們要做彼此的鏡子。當然,並不是我們所有的感受,都得有賴於另外一個人看見。應該是,最初被看見的體驗,就像是內化成了一個鏡子,這個內在的鏡子,當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體驗,也能懂得別人的體驗。

4.艾瑞克森催眠流派有兩個“看見”別人的技巧:與對方同頻呼吸,簡單回應對方的感受。

*艾瑞克森的弟子斯蒂芬吉利根說,父母呼應小嬰兒很簡單,就是當孩子“啊啊啊”,你也和孩子一樣“啊啊啊”。聽起來很簡單吧。但是,作為中國家庭的孩子,你在什麽時候,從父母那裏得到過這樣的呼應?相反,你可能很多時候得到的是另外一種東西,就是不搭調,也可能是無情地切斷你的這份表達。家長們為什麽這麽做?我個人的理解是,他們懼怕愛,懼怕看見,懼怕和孩子一起同頻共振時的美好感受,因此要使勁抵製,也不小心破壞了孩子的感受。而之所以這麽做,我認為是因為他們也沒有得到過愛。也是因為在愛的時候,自我會消失。

*當孩子喊:媽媽你看。千萬要放下手上的事情,用心回應她。

*你哭得那麽傷心一定很疼把,老師給你揉揉。如果你覺得好一些了,可以站起來繼續和大家一起玩,如果感覺很疼那就再休息一下。

*老公開車有點路怒,一不順眼,就罵人。以前我會跟他說,別生氣,人家可能在趕路,人家可能是新手等。他聽了我的話就會沉默,但怒氣還在。後來,我改了策略,他沒開口罵人,我就先幫他罵,然後他就哈哈大笑。這個策略,叫共情。原來,叫“我看見你了”。

*在陌生人麵前,我很少說話。在認為安全的環境下,我會變成話嘮。有些事還會反複說,跟不同的人說。原來是想要被關注,是想要被愛。所以,人們總所,“聽”比“說”難。因為上了武老師的心理課,我的難過痛苦快樂被“看見”了,被“理解”了,所以有些情緒我已經釋懷了,現在也沒有那麽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看見就是愛,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你真能保守住一個秘密嗎? //

*諒解與看見:老頭去世前告訴老伴出軌的事情,希望得到諒解。老伴幹脆把老頭給殺死了。有一些女孩,愛上一個男人後,遏製不住想把過去一切告訴男友。大多數情況,他們會分手。也許這些主人公不該去尋找自己的伴侶,也就是脆弱級別的“你”的看見和諒解,而應該去尋求上帝級別的“你”的看見和諒解。過去,基督教牧師們,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聆聽一個個脆弱的人的懺悔。

*複仇與看見:任何人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後,都會渴望別人知道是他幹的。

1.人都希望被看見,這和自戀需求一樣,是一種極為根本的需求。人們渴望感受被看見,不隻是渴望“愛”被看見,也渴望“恨”被看見。

2.渴望被看見,所以徹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艱難的事

3.一切都為關係,關係就是一切。意思是說,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放到關係中去理解,沒有所謂的“絕對孤獨”這回事。有時,我們會在孤獨中沉思,在孤獨中汲取力量,在孤獨中成長。但最後,我們必然會渴望將自己在孤獨中所獲得的一切,說給別人聽。

那麽,我們可以怎樣使用這一道理呢?

*刑警用來誘惑罪犯說出他們的秘密

*企業家必須注意,你的員工不僅僅是要物質利益,他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看見

*老師,家長需要懂得,那些問題孩子製造問題時,也的確常常是在尋求你的注意,而這時你要做的,不是故意忽略他,而是可以去好好地看見他。你帶著積極能量的看見,可以轉化成他的問題行為,並且引向積極的方向。

//心靈感應與深度同頻//

1.深度的心靈感應,意味著絕對的同頻。當你和一個人全神貫注地在一起時,心理感應發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對於心靈感應,有一種解釋是:時空是因為物質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2.沒有固著在“期待著有一雙眼睛能夠看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這種需求上的朋友,在嬰兒期,都得到了相當的滿足。也就是說你們的養育者,或者媽媽,或者其他執行母親功能的人,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了你們的信息,並且給予你們質量還可以的照料。

3.母親有時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時感應嬰兒。嬰兒也因此歐了被滿足感,甚至是存在感。這種及時回應是一個極大的禮物,是在對他說:這個世界歡迎你。

4.感受到對方的感受,甚至是兩個人之間發生深度的心靈感應,這有著深刻的意義。當你有意識去感受對方的感受,並回應以感受,對方也會覺得,我被看見了,而當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時,我就感覺到了愛;這種時刻,自我的殼好像被打破了,兩個生命體之間,好像建立了一種鏈接,這種感覺就是愛把。當愛發生時,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

*一位媽媽帶著小baby坐高鐵,孩子每次看到火車經過,都會說,“媽媽,看,火車”,而媽媽也會回應“啊,火車,媽媽看見了。”。但後來一次,這位媽媽突然間好像懂得了孩子在表達什麽,回答說“媽媽看見了,媽媽也很興奮”。聽到媽媽這個反應,小baby愣了一會兒,盯著媽媽說:“我愛媽媽。”這是一個普遍的道理:當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時,我就感覺到了愛。

//全神貫注時,感應就會發生//

1. 心中沒孩子,或者心中沒有住著誰的人,可以通過努力,去和孩子,和他人建立心心相印的關係,辦法就是,全神關注地去和一個人在一起。 

2.全神貫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個意思。當你全神貫注地帶著愛關注著我時,我也就感覺到了你的存在,同時我覺得我也存在了。然後,我的心神就可以安寧下來了。

3.任何關係中,如果兩個人之間能有全神貫注的狀態,就可能會建立起高質量的關係。

*夫妻相處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任何一方吵鬧的時候,就像是嬰兒在哭一樣。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把你的心思放在他身上。你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他就不會吵鬧了。

//失去自我的迷戀和忘我的愛//

“忘我的愛”是關係雙方的自我都消失了,這個時候,我的本真遇到了你的本真,自我雖然消失了,但卻有了真正的存在感。

“失去自我的迷戀”是以對方為中心,而失去了自我。也許這種“失去自我的愛”,就是破壞你的自我和自戀。因為自我和自戀,就像是一個殼那樣包裹著真我,也切斷了和別人的鏈接,這個殼需要被撕裂,被破壞,被摧毀,然後光才能照進來。

* 《強迫的愛》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內容與“失去自我的迷戀”相關。

*獨處再好,但沒有“關係”,生命就不能展開,生命就缺乏色彩的。

*婚姻中必須重視彼此的體驗,多溝通感受,如果不能看到彼此的體驗,不能分享感受,婚姻關係就沒有生命力。體驗和感受,簡單來說,分為:愛和恨。在婚姻中,需要好好表達愛,也要好好學習,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愛恨。

*我現在對痛感比較遲鈍。回答:因為很少被人看見,所以自己也看不到自己的痛。具體來說,可能是你的原生家庭,沒有人去重視你身體上的痛苦把。也有可能,你的家人給你製造了身體上的痛,所以你要學習忽略這些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