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題為「中國需要吃魚,所以非洲挨餓。」根據這篇報道,當中國自己的海域遭受過度撈捕之後,中國政府鼓勵中國漁民遠航到其他國家的海域撈捕。中國政府為中國漁民打造了2600艘大型漁船,是美國海軍艦隊的10倍。在非洲海域,中國漁船在一個星期裏的撈捕量,就相當於塞內加爾漁船一年內的撈捕量,造成西非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美元。
這篇報道指出:中國漁船的狂撈濫捕,正把海洋魚類推向滅種的邊緣。中共當局關切的,隻是其國內需求和政權安穩,對世界海洋的健康、以及依賴於這些海洋而生存的國家漠不關心。
舉世熱議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張的影響力。但必須指出,北京追求世界影響力的動機,並非基於全球利益,相反,乃是出於中共的私利,尤其是北京紅色權貴集團的私利。上述,隻是其中一個事例,反映崛起的中國如何影響世界。其他事例包括:
中國公司正在海外、尤其在西方大舉收購,通常瞄準西方的名牌公司和高端企業,意在買斷西方公司的創新技術,並往往把技術和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在當地留下空殼公司。在歐洲,中國公司主要地先是瞄準英國、後來又瞄準德國,大量收購。
中國公司的大舉收購,是在不對稱和不公平的條件下進行的:中國公司可以完整地收購西方公司,而西方公司卻不能完整地收購中國公司。在中共當局的準入限製下,外資入股比例通常被限製在50%以下。不少行業甚至完全限製外資進入,尤其麵對有政府背景的企業,中國公司可以向西方公司發出收購要求,但西方公司卻不被允許向同類中國公司發出收購要求。
今年6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帶頭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讓興沖沖訪歐的中國總理李克強敗興而歸、空手而還。中共長期使用不對稱和不公平的經貿手段,應是原因之一。咎由自取。
中國公司在海外收購的目的與動機,越來越讓西方擔憂。中國公司似乎有意瞄準攸關西方國家科技、經濟、政治和安全命脈的企業或項目。隨著西方各國對中國公司收購動機的懷疑加深,中資收購失敗的案例,越來越多。
2016年初,中國安邦公司試圖以140億美元收購美國喜達屋(Starwood)連鎖酒店,因不能提供其股權結構和融資細節而以失敗告終。2016年底,中國宏芯投資基金公司試圖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因美國情報部門的警告,被德國政府叫停。2017年,馬雲屬下的螞蟻金服公司試圖收購美國金融公司MoneyGram,美國眾議院兩名議員呼籲美國政府外商投資委員會徹底調查,他們擔心,這起收購,可能導致外國政府控製美國的關鍵金融基礎設施。
今年,中國政府實施外匯管製,限製資金流出,但矛盾的卻是,中國政府高調推銷的「一帶一路」計劃,卻成了中國資金大幅流出的又一大渠道。很顯然,不少中國官員利用「一帶一路」的名義,報立項目,正好將他們的貪腐所得轉出海外,變相洗錢。
在南海,中共佔據鄰國經濟專屬區內多個島嶼,本身違背了北京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根據這份公約,北京承認各國擁有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在南海建造七個人造島並軍事化,違背了2002年中國與東盟各國達成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那份宣言裏,北京承諾,任何一方都不得採取單方麵行動去改變南海現狀。去年,國際仲裁法庭全盤否定了中共在南海的主權聲索,代表國際社會對中共擴張行為的抵製。
在朝核問題上,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長期不遵守聯合國決議,即便中國參與起草相關製裁決議、投票支持相關製裁決議,也未影響中國與北朝鮮的貿易。就在去年,北朝鮮先後實施了兩次核試爆,中國對北朝鮮的貿易和援助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多家中國公司(比如國營鴻祥公司),甚至長期向北朝鮮提供核材料和核元件,暗中支持平壤的核計劃。直到今年初,在川普政府的強大壓力下,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中美關係,習近平當局才開始勉強執行聯合國決議,暫停了對北朝鮮的煤炭進口。習近平似乎開始默認川普對作惡多端的北朝鮮獨裁者金正恩採取強硬姿態。
談到經濟發展,中共官員常常自豪地炫耀說:「中國隻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道路。」但這如何而來?剽竊,網路攻擊,大規模盜版知識產權。而所有這些,不僅僅是中國個人或企業行為,更多的,是中國政府和中國軍方的行為。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新興超級大國,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然而,其手段、過程與結果,都證明,這種影響力的主要方麵,與其說是建設性的,不如說是破壞性的;與其說是為世界和平做貢獻,不如說是為世界帶來危害和風險。
如果說,這個世界需要中國,如果世人歡迎中國的海外影響力,那麼,還須等到中國實現民主化之後。隻有一個民主中國,才可能帶給世界正麵的影響力,以及,和平與安全。
(在英國牛津大學的演講,節選)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2017年6月12日)
http://www.rfa.org/mandarin/pinglun/chenpokong/cpk-0613201712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