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茶道興隆通四海,麵皮廣進達三江

(2021-04-20 13:32:36) 下一個

好久不來,偶爾也掃一掃,但隻是看題目和熟人名字。今天過來一看,了不得,超級偶像核桃小丸子回來了。她的帖子不能不讀,可龍叔讀半天也沒鬧清楚具體怎麽回事。尤其那個“足球賽”和“補一刀”,龍叔調動了所有的關聯細胞也沒理出個頭緒。

文革兄弄了篇“主要後續”,雖然也沒又足夠信息,但事情輪廓算是搞明白了。

還好,不是龍叔所擔心的主題。龍湖看到小丸子說老鍵攤上大事,還以為老鍵犯了龍叔為老不尊的毛病,對小丸子說了一些過分曖昧的話,讓她急了。

龍叔既然當初化雪之日跳出三界外,自然不會在入冬之前回到五行中。隻要沒人影響龍叔粉核桃小丸子,我就沒必要說三道四。不過,既然提到小丸子,就不能忘了給她上杯茶水,為了網絡情誼,也是為了江湖禮貌。

還是講故事吧。龍叔家鄉有個小鎮。別看現今人口已經越過5萬,但上世紀40年代也就兩三千人,和陝西那裏的大村子差不多。但是,鎮之所以為鎮,源於它的功能。那裏有碼頭,有客棧,有酒館,有窯子,當然還有文化層級高一點的茶莊。

隻有一間茶莊,所以不需要名字和招牌,但門前還是掛了個幌子,上麵繡了個“茶”字。隻要不下雨,茶莊老板都會把幌子掛上,表示裏麵在營業。也有幾次老板關了店門但忘把幌子取下。有茶客看了很生氣,拍打著店門高喊: 怎麽回事?張大光人!你掛著幌子關著店,想學周幽王玩“千金一笑”?

張大光人立馬出來道歉: 哎呀,對不住馬老先生,昨天上貨,弄得很晚,忘了取幌子了。您老今天想來點新茶?

馬老先生是說書的,工作地點離茶莊隻有50多米。平時他不會到鎮上來,隻有趕上每月兩集的時候,他才過來說書。 說書的場子半露天,馬老先生坐的地方上麵是瓦頂,但聽書的地方是個草棚。說書的時候,馬老先生會把幾張桌子和椅子擺出來。圍著桌子坐著聽書的自然有頭有臉,賞錢會多交。馬老先生還有個侄子跟著幫忙,除了開攤收攤外,中間還負責給坐著聽書的人上茶續水。

草棚周圍並無牆壁,一些不能擠入草棚中間坐著的人可以站在邊上聽書。 這些人給不給賞錢,或者給多少賞錢就不嚴格了。馬老先生很有意思,如果中間桌子上人沒坐滿,他聲音就會小一些,你想聽明白就得進草棚裏麵。但如果草棚裏客滿,馬老先生就會聲音大一些,你站在草棚周圍,馬老先生口中關羽如何砍的顏良,宋江如何殺的閻婆惜的精彩場麵你不會錯過。

馬老先生說書一天會開兩場,上下午說不同的書,上午《三國》, 下午就該是《水滸》。 中午休息時分,他會到茶莊來,讓張大光人給他沏壺好茶,另外還要點一份當地的麵皮小吃。說書人職業習慣,中午不能吃大餐。要不中間你要大解,聽眾誰會等你?張大光人茶莊裏除了麵皮,還有其它小吃,比如餛飩,泡菜。店裏麵分兩個區間,一邊是賣茶葉的,另一邊擺著幾個茶幾和椅子,供人品茶。

來這裏品嚐的自然是有高雅趣好的。據老人們說,以前茶莊隻有賣茶一個業務,劉家嶺的劉秀才喜歡茶道,每次過來買新茶都要先泡一杯嚐嚐。後來,他建議店主加一間品茶雅間,讓品茶活動顯得舒適些。雅間建好後,劉秀才很捧場,經常邀周圍的文人過來相聚。他們不在這裏喝酒,為的就是要保持一個清淡的品茶格調。肚子餓了,便讓店主準備些小吃,於是麵皮和混沌就應運而生。

劉秀才過世後,店主依舊保持這個風格。鎮上和周圍的人也維護和保持著這樣的格調。想不到的是,這個茶莊居然在周圍出名了,離這裏30公裏外的縣城甚至更遠的地方居然有人專門過來,目的就是品一品這個斯文享受。

民國初年,有個穿中山裝的外地讀書人路過這裏,品了這裏的新茶和麵皮,覺得味道不錯。便讓人拿來文房四寶,給店主寫了副對聯:茶道興隆通四海,麵皮廣進達三江。

店主讀過一點書,看到那個字覺得這人不簡單,趕忙道謝。

店主對那副字聯很珍惜,拿到城裏裱了後就掛在品茶雅間,自然這又給茶莊增添了一層文化氛圍。

張大光人以前並不是店主。 1939年,日本人打過來,店主一家逃到四川那裏避難去了,就把茶莊交給張大光人看守。店主說: 生意不生意就算了,你把房子看守住就好,回頭我會酬謝。

張大光人原名叫張光溪,家住在離鎮兩裏路的張家樓。農忙時候回家務農,農閑的時候幫茶莊進貨打雜。店主雖然走了,張光溪依舊每天開店。品茶雅間搞不了了,但茶葉生意依舊維持著。那時,我們那個鎮處在日占區和國統區的交界處, 雖沒有大規模戰鬥,但雙方小摩擦不少。張家樓附近有一所小學,牆上畫了很大的青天白日圖畫。日本人在幾公裏外山上建了個碉堡,完工的時候指揮官用望遠鏡看到了這個青天白日圖畫,於是讓手下朝那裏轟了兩炮。一炮落在鎮旁邊的一個池塘,裏麵的魚都被炸到街道上。另一炮正好落到張光溪家。除張光溪外,一家老小五口人可憐當場死亡,。

張光溪一人當時正在茶莊, 故此躲過此難。張光溪悲痛欲絕,幾乎想要自盡。後來經人相勸,加上還有為店主看護茶莊的責任,勉強苟活下來。後來他就以店為家,並將品茶雅間恢複了。為了那場變故讓自己孤身一人,幹脆改名叫張光人。很多人憐憫他的遭遇,都過來捧場茶莊生意。他做的麵皮混沌比以前的差多了,但沒人抱怨。

抗戰勝利後,店主回來過一次。張光人將這幾年的明細賬和所賺的錢兩都拿出來,準備交接。店主說: 你能把生意續到現在,我和我家的先人都感激你。我兒子現在在政府工作,我們準備隨他搬到南京。我在這裏沒有至親,所以這個店就給你了。剩下的錢兩也沒多少,你留這當生意周轉吧。我所期望的,以後我回來,還能在這裏品茶。

張光人自然推讓,但看到店主確實很真誠,於是就千恩萬謝地接受了。

店主臨走的時候,張光人問他有什麽要叮囑的。 店主看著那副對聯說: 茶道還是昔日滋味,可惜麵皮有點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