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隨筆(34)海歸的老朋友
快樂玉子
“請上車。” 謝總的司機打開了車門。
多倫多的老同事老朋友如今的謝總邀請我和先生去鬆江他的家做客。
中國的快速發展和變化牽動多少海外遊子的心?誰不想揚眉吐氣誌高氣昂地活一回,尤其是渴望鯤鵬展翅的中國男同胞們,紛紛帶著翱翔天空的夢回到了中國,好朋友夫妻倆就是真正活出精氣神的海歸之一。雙雙發現了理想的去處且事業有成。
汽車開進小區,先生不停讚歎,好眼光啊,樹林中的綠色住宅小區。
加拿大文化和生活習慣潛移默化地融入老朋友的血液。你看他選擇的新家,洋氣時尚的大別墅掩映在花草樹叢中。綠樹成蔭小河潺潺。特別親近自然的生活小區。家門前停了好幾部汽車,嶽父,自己,妻子,還有他公司的。
名副其實的豪宅,樓上樓下,寬敞的空間,漂亮的花園,還有一個設計得十分別致的魚塘。魚兒在水中遊來遊去。
兩個孩子在樓上做功課,阿姨在打掃衛生,妻子在簽收快件,老朋友帶我們屋裏屋外轉轉。
室內裝修時尚大氣。客廳,餐廳,電視房,處處顯露出來主人富有創意崇尚自然的選擇。好喜歡餐廳的吊燈。燈玻璃與木質相間的燈體,每一盞燈裏長著一顆鮮活翠綠的蘭草。
“如此高端華麗的豪宅,即使在多倫多,除了貪官富豪,普通工薪階層人士也未必買得起。”坐在古雅的大沙發喝著今年的新茶,先生悄悄對我說。
“看來你是安營紮寨上海,不回多倫多了?”我問。
“要回去的。”老朋友的妻子毫不猶豫地說。
“中國的發展餘地大,趁著年輕奮鬥幾年。等孩子上了大學,我們也有一定經濟基礎後就回去,還是喜歡多倫多簡簡單單的日子。”老朋友說。
老朋友的兒子在“上海中學”念書,上海最好的中學。女兒在頂級的國際小學上學。那日聽說上個好小學申請費要二三十萬,先生已覺得不可思議。老朋友告訴我們,想進這個小學申請費要四十五萬。
先生感歎不已。以前隻覺得中國的孩子們讀書太苦,現在看來父母更不容易。“資源有限,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擁有最好的教育?”老朋友說,“沒有經濟實力不行啊。”
沒人知道榮耀光鮮的背後夫妻倆何等辛苦的努力。早出晚歸,每天路上化費近三個小時。接著是一天緊張的工作和各種各樣的人事壓力,還有歸家後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生活料理。生活真得不像外表看起來的那麽華麗自在。
人生有太多的責任,家庭的,子女的,社會的;誰都向往榮譽,追求自我存在,渴望得到社會認同。人的智慧在於真正懂得自己的心,懂得恰到好處適可而止。很欣賞佩服好朋友夫妻倆,清醒地明白自己的人生義務、價值和意義。
老朋友帶我們去佘山鎮的“珍月湖”用餐。琳琅滿目的菜品展,讓人聯想起“舌尖上的中國”,中國人的舌何等了得?
珍月湖的菜做得精致,色香味俱全。想品嚐地道的中國美食,還是在國內好啊,
寬敞的包間外,小河垂柳,河邊坐著垂釣的人,“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寧靜優閑。
飯後,老朋友帶我們遊玩佘山森林公園。
上海屬於灘塗地區,佘山乃灘塗地上僅有的一片露出地麵的岩石層,雖海拔才近百米,也算是上海唯一“真正”的山。
山上青鬆翠竹,綠蔭鋪地。長長石台階的山道上,涼風習習。
一路觀景爬山,很快到達山頂。站在觀景台遠望,綠樹叢中高高低低的別墅。
抬頭看見刻在大岩石上的紅字“上海天文博物館”,她是國內第一家專業天文博物館。再往前走便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佘山站,頗有歐洲建築風格的小樓,一百多年前來華的法國傳教士們出資建建。與上海周邊一些新建的公園不同,佘山森林公園的建築算得上曆史文物。
館藏的圖片實物介紹了小樓與上海天文台的曆史。目睹館內的鎮寶,百多年前的那架口徑四十厘米焦距七米的雙筒折射望遠鏡,她看上去好幾人高。為了給她一個立足之地,特地建造了這座天文台樓。樓的圓頂是鐵製的,為支撐能夠三百六十度旋轉的觀測室。
如今已退役而成為展品的這架望遠鏡,為中國的天文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
出了天文館轉到山頂北部,夕陽下的佘山天主教堂雄偉壯觀。很想進去看看,可惜隻出不進,要關門了。
老朋友陪了我們一天,明天還要上班呢。
告辭了,老朋友!謝謝你們的熱情款待。我們等待著,盼你們早日回歸多倫多,享受屬於你們自己的簡單輕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