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玉子

雲遊四方,一路風塵。雲煙人生若白駒過隙。隨心所欲地塗鴉乃人生之夢。靜心賞音樂練瑜伽玩博客走世界,也是一種修煉。

申明:本博客所有博文皆為原創,本人保留著作權。禁止一切商業化轉載及盜用行為。
個人資料
快樂玉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歸去來兮”隨筆(9)重回兵團:那片難忘的土地

(2018-01-27 06:25:22) 下一個

歸去來兮隨筆(9)重回兵團:那片難忘的土地 

 

快樂玉子

 

早上你想吃什麽?小季問。

附近有稀飯酥餅嗎?

當然有。我帶你去。小季高興了。他以為我在異國他鄉習慣洋麵包洋肉,殊不知中國人的胃走到天邊也還是中國的。

走近巷子裏,在一家名為百姓小吃的小吃攤坐下來。

小小的煤球爐子,騰起紅紅的火苗,兩個煤球爐子上,熱乎乎的一鍋粥和一鍋茶葉蛋。濃濃的粥香蛋香,久違的家鄉味道,老滁縣的感覺。

粥攤對麵是酥餅攤。來來往往的行人在此停下來,大概是吃慣了的熟客。客人不少哩,接二連三地排著隊,就為那剛出爐的鬆酥脆香。一隻隻剛剛出爐的餅,轉眼間一掃而光。

一大碗粥,一碟鹹菜醬豆角,一隻茶葉蛋,一塊酥餅。香香噴噴舒舒服服的一頓家常,這才是我記憶中的滁縣!一頓早餐才幾塊錢,不到一加幣。

新華和老朋友路雲到了。我們包了一輛小車,四個後家湖連隊的兵團戰士輕輕鬆鬆踏上回歸故土的曆程。

離開兵團四十多年。一直想回去看看。尤其在異國他鄉,那些過去的人和事經常在眼前飄來晃去。終於緣了心願,好興奮。

滁縣到天長這條路,來來去去走了無數次。坑坑窪窪塵土飛揚,行車蹦蹦跳跳如舞步的路,清晰地刻在腦海。

出了滁州城,小車飛駛在寬敞平坦的公路上。筆直的現代化公路和路兩旁一排排的綠樹。不見了那高低不平的土路和望不到邊的荒涼黃色。

我讚歎,沒想到去天長的公路修得如此漂亮!

不認識了吧?安徽變化大不大?新華口吻中滿滿的自豪。

一望無邊的綠色田野,清澈碧綠的流水。河湖交錯,水網縱橫。

掩映在綠色中的田園村舍,一幢幢紅磚灰瓦的小樓。河湖裏,一艘艘裝有機電設備的漁船和接待遊客的小遊輪。

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

太漂亮了!我在微信的朋友圈發了些照片。

好朋友羨慕地說,你好福氣,下放到這麽個漂亮地方。

 “哪是啊,當年可不是這般景象。

記得第一天到農場,麵對一望無邊的黃土地,星星點點破破爛爛的茅草屋。多少知情偷偷流淚。那時過得是什麽日子啊!太陽一落山,大地一片黑。沒有電燈知青們摸著黑出工,踩著星星歸來。春天,與水蛇和螞蝗為伴,水稻田插秧時常常泥水混著血水,一天下來,腰不是自己的了;夏天潮訊起。初到兵團時,分配在整個農場最低窪的三連。屋子裏一片泥漿。床頭挖個小坑,吃的用的就是這坑裏冒出來的黃泥漿糊般的水;秋天,起早摸黑地割稻挑稻把子,扁擔壓得肩膀腫起來像個小饅頭;冬天的那個冷啊,零下十幾度,屋裏的洗臉毛巾結成了冰條。在刺骨的寒風裏挖河泥。手和腳凍裂了,一道道血口子。一年四季知青們度日如年地熬日子。

你們看,前麵怎麽有個牌樓?小季奇怪。

嶄新的牌樓,不知道幹什麽用的?路雲也不明白。

大家好奇,下車瞧瞧吧。

原來,這一片正在開發長山峽穀漂流的旅遊景點。下次再回來時,恐怕能在這裏漂一把了。

滁州地區即將打造成為安徽的旅遊勝地之一。新華興奮地告訴我。

果然沒開多遠,又被奇特的景色驚了。

這是什麽地方啊?我詫異。

一眼望不到邊的衫林,蔚為壯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所有杉樹都生長在水裏。難得的水上森林奇觀。不知道這些樹屬於何類杉樹,叫什麽名字?姑且稱其為水杉吧。

新華告訴我,這是來安縣的池衫濕地公園,我的朋友去年來玩過。” 

來安?!那麽個窮地方,還有如此好的風景?我驚訝。

來安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風景區不少。生態園的白鷺鳥更加有名。新華說。

清秀美麗的來安讓人刮目相看。

一輛輛載滿鋼管的大型運輸車在公路上飛馳。

看到了嗎?太陽能發電基地,國家的重點光伏發電工程。

看見了,連成一片的太陽能發電裝製,氣勢蔚為壯觀。

一轉眼,前麵是楊村鎮了。

還記得楊村的大餅香。實實在在的鹹麵餅,沒一點油和蔥花。當年化四分錢切上一大塊,犒勞辛辛苦苦步行了數十裏路的自己。

後家湖到了!小季說。

後家湖是大壙圩農場的一分隊,當年的一連。

蘋果園呢?那是進連隊的必經之路啊。

那不是!蘋果園改成了水田。小季告訴大家。

大壙圩現在已是國家著名的綠色糧食生產基地之一。

路邊電線杆林立,後家湖有電燈啦!豈止用來照明,連一些農機具也電氣化了。

點煤油燈的日子在眼前晃悠。

那些日子我常晚上偷偷讀書,煤油不夠用,隻能偷康拜因的柴油替代。為節省燈油,燈芯撚到小得不能再小。光線太弱,燈隻好放在近旁。一次不小心伸胳膊碰倒燈罩,鼻子立刻被滾燙的燈罩燙破了,痛到心裏。電燈,那時的一個夢。

門前的一大片桃林怎麽不見了呢?那可是知青們解饞的好東西,從青澀的小毛桃吃到香甜的熟白桃。收工歸來無人察覺時,哪個知青沒有順手牽羊摘上幾個?

桃林被砍了,桃樹地上立起一排瓦房。

幾棵邊邊角角的桃樹幸運地留下來,桃花正豔。

久違了。摸摸桃樹的枝幹。樹若有知,一定記得我們這些饞嘴的知青們。

糧食倉庫還在。聽說當年的技術員兼倉庫保管得了老年癡呆症。

不敢相信,那麽儒雅聰明的帥哥,比我們也大不了幾歲吧。那年夏日圍坐在門前納涼,聽他講起外婆如何仁慈善待他時,我感動得落淚。憐憫和同情,為他也為自己。出身不好又敏感多情的可憐人。

知青走了,為知青做飯的大食堂空了,改成了倉庫。

我至今還記得小宋燒得紅燒肉。那個香啊!新華感歎。

那是知青們渡過的短暫而開心的時光。不時能吃到肉。廚師是能幹又擅長廚藝的上海阿拉。

可惜好景不長,豬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潮蕩滌無遺。農場職工不允許私人養豬種菜,過得隻能是無油無肉的日子。

食堂前的大樹砍了。樹旁的老井被填了。

站在曾經的樹下,耳邊恍惚聽到清脆嘹亮的當當聲。那聲音把我們從熱被窩裏拖起,睡眼朦朧地走入勞動大軍的隊伍。

連隊的老房子已全部翻新。國家為危房改建撥了錢款。高粱杆堆的土牆換成磚牆。稻草頂掀了。屋頂加了木梁,蓋上新瓦。

圍繞一排排房子,尋找朋友和熟人的麵容。

當年的小孩子長大了,紛紛離開農場。同伴們老了,告老還鄉回了原住地。許多老朋友搬走了,熟悉的麵孔所剩無幾。當年百多人的連隊,隻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個人。

四處覓食的雞,旁若無人地跑來跑去。好幾條狗不近不遠很友好地跟著我們。倒像是遇到了熟人,也不叫喚。幾隻貓懶懶地躺著曬太陽。感覺動物比人還多。

我住過的屋子還在,熟悉的木窗還是原來的樣子。隻是窗戶玻璃破了,釘了一層厚厚的塑料紙。人去屋空,屋子裏堆滿雜物。

這不是老班長董健的家嗎?

你怎麽到現在才回來?緊緊地擁抱著對方。淚眼朦朧。彼此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說什麽呢?四十多年啊,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

看得出來老人的日子過得不太順心。屋子裏一片零亂。床旁邊落的全是灰塵,被子很舊了。

你知道吧?他幾年前就走了。說著,董健的眼圈又紅了,

她不是有三個兒子嗎?

隊上對她挺關心的啊。

我們幾個在猜,為什麽她的家如此零亂不堪?

也許知冷知熱的身邊人走了,連同她的生活熱情一起帶了走。曾經那麽要強的一個人,與能幹勤快的丈夫一起,經營起一個讓人羨慕的家。他離去了,留下她一個人。太多的孤單和感傷。

奇人徐廣月還住在隊裏。四十多年前得了嘔吐不能吃的病。誰都以為她不久於人世。沒有想到,兒子病故了,照顧她的丈夫走了,繼任的丈夫也去了。疾病與她似過眼煙雲。她好好得活著。特別愛幹淨,家裏收拾得有條不紊整整齊齊。

政府每個月發一千多元生活補貼,職工生活都有保障。現任的陳書記和鄧主任在隊部接待了我們。他們是農場的第二代。

後家湖隊部的辦公室真夠氣派。一色紅紅的木質辦公桌椅,大氣沉穩。國家的綠色糧食基地嘛,牆上掛著選育的水稻優良品種樣品。

和你們當年的經營理念不同,現在貫徹農業機械化,春種夏收全由機器完成。農場強調的是人性化管理。抓好職工生活是隊領導工作的重點。職工的收入高了。自由養雞種菜,生活水平不斷改善。

不愧是新時代的農場人,說的想的做的和當年隻知道抓革命促生產的我們完全不同。

陳書記住在隊部旁獨門獨戶的一處院子。他要去大壙圩場部開會,邀請我們去那裏吃飯。

董健拉著我的手,也不在家裏吃口飯,帶幾個雞蛋去吧。自家養的雞生的蛋,新鮮。

謝謝你,好朋友的心意領了。

戀戀不舍地說再見。一步一回頭,那刻著皺紋的臉龐喚起太多太多的往事。

原來想繞道看看高油湖護壩。修路道被堵,去不了。農場到處都在大興土木。若幹年後恐怕連記憶的蹤影也找不回來了。

以前,後家湖去農場要步行二個多小時。如今不到半小車程。可惜新修的路經不起巨大的工程車日複一日過往經來的碾壓,路麵塌陷出一個個坑窪。顛得頸脖子疼。

如果沒人指路,我不敢相信這是當年的團部,現代化的高樓,進進出出,一個個衣衫時尚的農場工作人員。

大壙圩場部的飯店煞是火紅,人來人往好生熱鬧。

陳書記招待我們在此用工作餐。葷素搭配,雞和肉,各種蔬菜,都是農場自己產的。貨真價實的土菜。還送來一瓶酒。最喜歡的是米飯,國家綠色糧食基地的稻米名不虛傳,一口咬下,又糯又香。

咱們買的大壙圩米,怎麽沒有這麽香?路雲奇怪。

是品種不同?還是做飯的水不同?無人得知。

我們四個人有滋有味地享用工作餐。陳書記和鄧主任在隔壁房間開午餐會議。不時過來,關心一下我們有什麽需要。

隊領導待我們幾個普通知青如此關心,不由生出受寵若驚的感動和感激。

午餐畢,在周圍走走。

鄧主任的父母就住在附近。你想不想去看看?小季問。

中午時分正是老人午休的時刻,不想打擾人家了。

麵對大壙圩農場標牌的大廣場是農場的社區活動中心。活動室門口,幾個老人休閑地坐著聊天。室內坐著一桌桌打牌玩樂的老人。農場職工六十歲退休。老了,有這麽個活動中心聚聚,熱鬧又開心。

場部特地為當年的知青開辟了一個展覽館。知青們雖已遠去,但英姿颯爽的青春年華卻永遠地留在這裏,化成了農場知青展覽館的藏物。

展覽館陳列了當年我和幾個知青朋友在麥地拍的喜看稻黍千重浪的照片。曾有知青朋友來訪時,特地複拍轉發給我。

展覽館的領導和辦事人員在午覺。周圍沒有一個人影。

悠閑啊!不急不忙的日子。不想打擾人家午睡的好夢。在門口轉轉。留下一點遺憾,或許下次再回來補上。

站在場部不遠的堤埂上。遠遠望去,無邊無際的一大片水域。那是當年擔石頭打壩的高郵湖嗎?

腳下的油菜花開得正豔,黃得那麽誘人。信步走下菜田。興致勃勃地拍攝油菜花亮麗的金黃。

還去三連嗎?小季問。

四個人裏隻有我曾是三連人。時間已不早,不想連累大家,留待下次吧。

傍晚回到滁州,頭痛肚子也開始痛。難道又犯水土不服?

大壙圩啊,讓人糾結難忘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