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民
與吃飯、穿衣一樣,醫療是人的基本需求。誰都知道饑寒交迫、病痛折磨難以忍受。但是,解決醫療問題卻比“吃飽穿暖”困難的多。原因是醫療資源有限,而病人的需求近乎“無限”。德國是世界上不多的國家,大部分老百姓對醫療體係滿意(58%)或很滿意(18%)。醫療結構合理,政府監管到位,醫生管理嚴格,看病方便而且(幾乎)不花錢,等等,應該是德國醫療體係廣受好評的原因。
1.醫療保險公平
德國國家法律規定,職工年工資在5萬7千歐元以下的必須參加“法定醫療保險”,它覆蓋德國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法定保險費約占工資的15%,個人和雇主各交50%。收入高於5萬7歐元的,可以自由選擇法定保險公司,或者私人醫療保險公司(德國私保人口10%)。德國法定醫療保險公司不以贏利為目的,管理費用去5.5%。從某種意義上說,保險公司站在病人立場上,與醫療係統和藥品工業“討價還價”找到利益平衡點的重要機構。
德國政府每年從納稅人的口袋中拿出150億歐元補貼法定醫療保險公司,但這隻占醫療產業3000億歐元的5%。所以,德國醫療體係不是福利,因為國家並沒有拿出多少錢。德國醫療體係本質上是“共產主義”:各進所能,按需分配,人人平等。有錢人多出錢,收入低的少出錢,但把錢都放在一個藍子裏。病人憑醫療保險卡根據需要到藍子裏拿錢。不論你的官職大小、地位高低,一視同仁。
2. 醫生管理嚴格
德國高中畢業生都有資格報名上大學,大學幾乎所有專業沒有名額限製。但是,醫學專業競爭激烈。高中畢業生必須在“德國全國醫學院招生辦公室” 登記申請,隻有成績最好的百分之十才有希望學醫。
德國為了保證不同醫學院的教學水平,醫學院學生在六年學習期間有三次國家統考。第一次是4個學期後的基礎課統考。第二次考第五學期到第10學期的學習內容,筆試3天。第六年實習結束後,按統一標準口試一天。國家考試沒有補考,考試沒有通過還有兩次機會,但要等到第二年。三次都沒有過,回家。
“實踐比理論重要”是醫生職業的特點。醫學院畢業雖然拿到“行醫許可”,但這隻是允許接觸病人,不能開處方,不能獨立看病,隻是在上級醫生的“監督”下處理病人。“德國醫生管理條列”規定,所有醫學院畢業生還必須完成“五年實踐計劃”:(1)至少在“有資質”的醫院中工作三年。(2)在不同的“診所”工作一到兩年。(3)參加一定數量的醫學講座。(4)獨立完成相關專業輔助檢查、寫出檢查報告,並達到一定數量。“五年計劃”完成後,則有資格申請“專科醫生”考試(相當於中國的主治醫生)。考試通過才意味著“大功告成”。“新科大夫”有資格申請“診所許可證”。“許可證”是醫生的鐵飯碗,不論是自己開診所還是與別人合作,都能從國家法定保險公司拿到治療費和檢查費。(醫學院畢業,但沒有拿到“專科醫生”頭銜的,也允許開“診所”,但診療費、檢查費、藥費等均由病人自己掏腰包。這類診所數量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計。)
喜歡在醫院工作的,則競爭醫院中空出來的“高級醫生”崗位。若幹年後,高級醫生如果想當“主任醫生”(也是科主任),則必須要到別的醫院去“應聘”。德國醫院從來不在自己的醫院內提拔“主任”。位置空出來後,醫院在社會上發布“主任醫生”招聘廣告,廣開“才”路。人員流動的好處當然很多,“流水不腐”。當上科主任後,再沒有評職稱、論文考核等等“幹擾”。科裏沒有副主任,科裏的人事權、財權都在科主任一個人手上。當然,醫療質量和科研水平,等等“責任”也壓在主任的肩上。
德國醫院與畢業生簽定的工作合同一般隻有三年,最長五年。合同期滿後,統統離開醫院,把“位子”讓給新的畢業生。德國醫院除了治療住院病人和從事科研任務外,還是培養年青醫生的重要基地。德國把最好的醫院拿出來培養年青人,是極有遠見的。
德國醫生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2015年德國醫療保險公司完成的民調顯示,百分之九十二的德國人信任醫生。 “五年實踐”期間的工資收入按國家標準發放,4000€/月左右,合同工作時間一般為每周40小時,但每周加班10-20小時也是常事。完成“五年計劃”成為專科醫生後,德國醫生則進入社會上高收入群體。
醫學是世界上尖端科研領域之一。因此,德國醫生必須“終身學習”。診所和醫院的所有專科醫生(不論年齡和職位)每五年要參加250小時的“學習班”,或“學術講座”,以了解新的學術進展,新的治療方法,了解各種新的統計數據,更新專業知識。參加學習班是醫生的義務,自己擠出時間,費用自理。五年沒有完成“250學時”的,扣去“工資”的百分之二十五。不聽警告,則吊銷“診所行醫執照”。
3. 診所、醫院分工明確
德國醫院雖然有門診部,一個上午一個醫生一般隻看兩三個病人。說“德國醫院不看門診”,不過分。坐落在大街小巷、鎮中村頭各類診所是治病的第一選擇。德國雇員、職工上班期間外出看病是允許的,路上滑倒還算工傷。看病後或者回來上班,或者病假回家。
德國人看病一般去固定的診所,先聽聽家庭醫生的看法。家庭醫生多為全科或內科醫生,看病範圍相當於國內的大內科。當病情複雜,需要其它科室醫生進一步檢查時,病人被轉診。隻要醫院有的科,社會上也都有對應的診所:內、外、婦、兒、五官、眼科、骨科、消化、內分泌、神經、腫瘤科,理療運動科,等等。社會上也有足夠的化驗室和放射科(CT,核磁共振,等等)提供服務。化驗結果和檢查報告,以及其它專科診所的診斷結果都會書麵通知家庭醫生,或“開出檢查單”的診所。
病人如果“久病成醫”,知道應該去哪個專科診所,當然可以直接上門。無須在家庭醫生那裏繞一下。德國人看病完全“自由”,你可以選擇德國境內的的任何醫生。德國醫生、醫院禁止做廣告。保險公司也被禁止向病人推薦醫生。所以,絕大部分德國人都在住家或工作地點附近選擇診所。
不幸生了“大病”的病人當然必須送到醫院住院治療。德國這種“診所負責門診”,“醫院負責住院病人”的醫療體係無疑非常合理。順應了生病的自然規律,既方便了病人,也提高了治療效率。根據2015年的統計,德國醫生總數37萬,其中診所醫生15萬。
德國所有醫院都有急診科。除此之外,城市鄉村分布一定數量的“急診中心”,由診所醫生輪流值班。大約每個季度要到“急診中心”上一到兩次夜班,隨救護車或直升機出診也是常事。德國救護車一般10分鍾內能到達目的地。
4. 法律基礎上的自我管理
國家衛生部通過製定各種法律法規管理監督德國醫療係統。德國涉及醫療的法律有醫生法、病人權利法、醫療器械法、醫療輔助人員法(化驗)、醫療助理人員法(診所助理),等等。法律覆蓋醫療係統的各個角落。從醫生的權益、收入,到醫療事故、醫患關係,事無巨細無所不包。
有意思的是,德國醫生是“自己管理自己”。德國每一個州都有一個(少數州也有兩個)“州醫生協會”(Ärzte Kammer)。協會負責人均由醫生擔任,也由醫生選舉產生。州衛生部根據“醫生協會管理法”以及其它公法“領導”醫生協會,即監督。醫生協會運行的費用由“醫生協會會員費”覆蓋。國家不拿錢,這決定了醫生協會必須為醫生謀利益。
醫生最大的利益當然是保證醫療質量。為此,協會為議會起草法律法規,比如職業法規,專科醫生培訓法規,等。組織考試(專科醫生考試,醫療器械操作診斷考試,等),並發放相應的“許可證” (考官是下班後的醫生)。 安排專業講座、進修,監督醫療質量。協會下的質量管理委員會把病人的抱怨轉到診所,要求解釋。對某診所的質量有所懷疑時,也會檢查病曆是否清晰,處理是否正確,是否有漏診、過度治療的嫌疑,等等。協會參與調解醫生和病人之間的糾紛,鑒定醫療事故,解釋醫療錯誤,為法院審判提供證據。協會的工作覆蓋牙醫、心理醫生、獸醫、藥劑師,以及護士的工作範圍。協會代表不同專業的醫生利益, 支持國家衛生機構工作,但也有組織醫生“罷工”的權利(極少發生)。協會定期出版的《醫生》雜誌,是每個醫生的必讀刊物。
醫生協會下的倫理委員會負責從道德層麵上對醫療和醫學科研的“邊界”作出解釋。
另外,在德國醫院中工作,由國家發工資的醫生(五年實踐計劃還沒有完成,、以及高級醫生等)有一個工會性質的組織,“馬堡醫生聯盟”(Der Marburger Bund),有會員11萬8千(自願參加)。它的主要任務是保障醫院醫生的工作條件和經濟利益。記憶中,他們組織過醫生“罷工”。
醫生的收入無疑是保障德國醫療體係的重要因素。為了保證透明,平衡各方麵的利益,法定醫療保險公司與所有醫生(包括診所醫生和醫院醫生)還有一個州一級的協會,“醫生-保險公司聯合會”(Kassenärztliche Vereinigung)。聯合會領導由醫生和法定保險公司共同組成。聯合會主要任務是從經濟層麵保證德國醫療係統正常運轉,是德國醫療係統的“帳房先生”。法定醫療保險公司的錢是通過聯合會轉到醫院和醫生手上的,政府不插手。本質上,德國每個醫院,每個診所醫生都與聯合會簽有合同(集體合同)。合同規定了醫生的義務、責任和應該承擔的工作,當然也有醫生的收入。
醫生-保險公司聯合會負責“診所許可證”的審批和發放。鼓勵在人口“稀少”地區開診所,城市一般采取“退休轉讓”。“聯合會”不是權力機構,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群眾組織,所以從製度上杜絕了“權利尋租”。診所醫生退休,空出來的“許可證”轉給誰?你放心,有一套公平合理的評選、監督辦法。
每年醫生-保險公司聯合會花在藥品上的費用大約350億歐元。如何保證病人獲得有效治療的同時,又能控製住藥費,聯合會沒少費心,規章製度也很多。德國媒體對德國醫療體係十分關心,及時報道各方麵的消息。這對保證醫療行業公正透明或不可缺。2016年5月,《漢諾威日報》的一篇文章“醫生收入明顯增加”,擇錄如下:
下薩克森州1萬3千8百位“診所醫生”(包括心理醫生),2015年從法定保險公司獲得的總收入為36億歐元,增加4.2%。私人保險公司支付給診所醫生3.6億歐元。...“全科醫生協會”與法定醫療保險公司專門簽定了合同,以保證偏遠地區的診所有“低保”。...另外,隻有百分之三十全科診所的器械檢查、百分之四十專科診所的器械檢查沒有數量限製(比如,胃鏡檢查數量有限製,多做了也拿不到錢)。專科診所因此少拿了5百萬歐元。...”。這裏錢數不是醫生的收入,而是診所的“銷售額”。除去成本,診所輔助人員(護士)工資、房租水電、紗布棉球、手套針管,等等,才是醫生的毛收入。
5.對存在的問題公開討論
德國醫療服務質量(醫療器械、藥品、保險公司,等)由市場競爭,以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新藥、新診斷設備、不斷出現。這當然是好事,但這也意味著醫療費用的增加。
前不久報上一篇文章《延長生命允許花多少錢》,引人注目。文章說一29歲的幼兒園老師,兩年前被診斷出一種血液病。一個酷愛體育的女孩每隔幾天渾身無力、痛疼、嘔吐,病人無法正常生活。更可怕的是,三分之一的病人被擋在五年存活期。藥物雖然不能治愈,但能控製住病情,從而病人能正常工作、生活。問題是,一瓶30毫升的藥費是5877歐元,每次吊水需4瓶,2萬3千5百歐元。全年共需藥費61萬。
類似的病人德國有幾百名。另外,糖尿病、C型肝炎病人的藥費也非常高。社會黨醫療專家倡議大家討論“醫療的邊界”。毫無疑問,對於“能治療”的病,保險公司理所當然全額付款。問題是,德國存在過度治療、無效治療和無意義治療。政治家希望社會上能暢所欲言,共同討論。“治療,也最多還能生存一年”的病人,治療費的邊界在哪裏?
德國有些醫院收不抵支早不是“新聞”。“醫院工廠”(In der Krankenfabrik)是《明鏡》前不久的封麵標題。記者詳細報道漢堡一家公立醫院賣給私人的故事。扭虧為盈,12%的利潤,當然“錢途輝煌”。贏利的手段無非是減少醫生和護士數量,同時增加病人。毫無疑問,醫生、護士工作量加大的同時,病人也要忍受更多的痛苦。為此,護士寫信給醫院領導和工會,“我們工作對象是人,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2015年醫院聖誕聚會時,200名醫生甚至扛來一個“棺材”道具,意思是要“埋葬”醫生的工作方式和醫院的“賺錢文化”。
12年前漢堡市政府不得已把聲譽在外,但虧損嚴重的聖喬治醫院賣了,白菜價格。《明鏡》把問題擺上桌麵,批評漢堡市不負責任。問題是,保險公司付給醫院的錢太少,市政府也拿不出錢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麵對“要命”還是“要錢”的問題,估計百分之百的人都會選擇“要命”,隻要能拿出錢來。醫院想掙錢估計與劫匪把刀架在人質的脖子上,讓他掏出錢來一樣容易。醫院若以掙錢為目的,倫理道德又在何處呢?
搞笑的是,我十幾年來一直定期拜訪的牙科診所半年前變成了“有限責任公司”。雖然“費用”沒有變化,但感覺不好。公司要交“營業稅”,那麽病人與商品還有什麽區別呢?
德國各地的大小醫院基本上都是公立的。即,州、市、縣用納稅人的錢投資醫院。也有少數教會和基金會辦的醫院,像漢堡私人投資的醫院隻是極少數。不管醫院的大小,地方政府對科主任的選拔,院長的任命有監管權。而且各級醫院的“收入”,統統由保險公司按“工分”統一發放。比如,闌尾炎手術。非常順利時,保險公司付給醫院2600歐元。其中大約300歐元為“開刀費用”,其它是住院護理費用。手術複雜時,保險公司最多付給醫院3600歐元。
德國診所都是私人投資的,比如買台胃鏡,也有貸款買“CT”的。當然,有一係列的辦法防止“濫用”。保險公司為了省錢,對有些“可有可無”的項目少付款,或不付款。比如,保險公司一年隻允許洗牙一次。牙科診所有時會建議你洗兩次,自己掏60歐元加洗一次。眼科,或骨科等診所也有自己要付10歐元、20歐元的“選擇項目”。因為德國看病沒有掛號費,有時我也樂意付這10歐元。
醫療是社會問題,它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你不可能用經濟手段,或政治手段解決社會問題。保障每個人的利益,實現社會公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利益團體坐在一起討論,討價還價。德國醫療體係之所以受到大多數老百姓的肯定,原因不是醫療體係不存在任何問題。相反,德國醫療體係當然有自己的問題,德國政府隻不過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公開討論,百分之百透明。無論是醫生醫院、藥廠藥店,還是醫療器械、保險公司,或窮人富人,每一群人都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政府不用操心。“建立一個讓大部分老百姓滿意、可持續的醫療體係其實並不困難”,這是德國醫療體係給我們的啟示。
2018年1月4號
但美國的民眾夜郎自大,政府又被利益集團把持著,不可能改進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