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號,西嶽廟】與人頭湧湧摩肩接踵的華山相比,西嶽廟冷清的可憐,但卻藉此而更能讓人品味其中曆史的沉澱,也正因為冷僻,所以在文革時沒有受到什麽破壞。此所謂禍福相倚。西嶽廟是整個西北行中所見到的保存並修複最好的大型古建築群。明清兩代的殿堂與石碑大多還完整而清晰。
相比之下,索道與拓寬的山路使華山變成了城市公園,並實現了現代式的履險如夷。一通纜車嘟嚕嚕十幾分鍾就到了峰頂,不過就像坐地鐵出去買菜一樣。南峰頂上,集市般煕煕攘攘,擠滿人在山頭自拍群拍或排長龍等著走那一點都不會刺激的所謂長空棧道 - 兩條保險鐵索縛住,還玩什麽心跳?把頭伸出懸崖卻痛心的發現山溝裏懸崖上有各種垃圾。祖宗幾千年留下的美景怎麽到了我們這一代就成這樣?這是整個社會體係還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如果華山景區的人都來西嶽廟,這裏恐怕也躲避不了被糟蹋的命運。
華山滿山穀的塑料袋、汽水瓶、食品包裝,應該是近二十年的事。以前的華山,險峻難爬,帶不了什麽東西。反過來,當地的山民也一樣不愛惜這塊生養他們的土地。我就親眼見到一個農婦,把賣完東西後裝滿垃圾的塑料袋隨手扔到懸崖下去,而垃圾箱就在十來步遠的地方。可能是華山管理機構要求他們必須把垃圾帶下山去,而山民們又懶得這樣幹。這跟我們鄉下一樣,現在已經是廣州市的一部分,村裏有很多富麗堂皇的高樓,但公共的下水道,溝渠,市場還是一樣的髒亂。告示牌上大字寫著“勿丟垃圾”,下麵卻是垃圾成堆。也不知道是因為先有垃圾,還是先有告示。
不應該斷然說這些是人性的惡,但至少是自私和短視。沒有艱難的攀爬與手足並用,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感便日減。“慎獨”是傳統文化修身中很重要的功課。“暗室偷心,神目如炬”。如果不相信“神目”的存在,應該有良知與責任感吧?再退一步,也至少應該保護這片為當地生財的地方吧?
在山寨式古境泛濫的今天,隨便一座佛寺道觀神廟土地祠,裏麵都是香火鼎盛,還有四處跪拜的人群。而黃帝陵更是擺出一副極富氣派排場的祭祖盛舉,政府要人,影視明星,商界大腕,紛紛去上香參拜。與豪華壯觀的黃帝陵相比,西嶽廟是如此清冷。同樣,三年前去泰安時,對比已成為政治圖騰的孔廟,岱廟(青帝廟)也是一片寒酸寥落。青黃白帝,同為封神,帝命卻如此不同啊。為何厚此薄彼呢?如果西嶽廟裏的白帝有知,不知道會不會跳出來說他才是中國人的始祖。倒不如去廣東韶關那邊,守住丹霞山那塊元陽石,多少求子的女人和求一陽先天功的男人自然把香火祭品送來。
我們的文化喜歡玩些玄虛概念,玩玩就成真的,把自己套牢了。大家由炎黃子孫一詞,把黃帝個性化形象化血統化。空中畫了個圈,成為藩籬,像金箍箍著自己。文化快餐及淺薄的電視劇更把曆史娛樂化。沒有電視劇,很多人不知道蚩尤與共工這個傳說。而又因為電視劇,蚩尤與黃帝便從一個抽象的民族精神與傳說,變成了演員的具體麵譜與相框。
西嶽廟在互聯網上已很多介紹,卻鮮有人提到那裏的牡丹。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林始盛開。在那裏還趕上了牡丹花開,讓幾位從南方來的女眾興奮得如見初戀情人。令人掃興的是被告知中央領導下午要來(早上去華山),要盡快清場,打擾了我遠望著華山品茶的逸興。入鄉隨俗,此乃國情。我連續幾天在網上查,想看看是哪一位中央大員,卻一點消息都沒有。
沿著寬可跑馬的圍牆,我們穿過勾心鬥角的閣樓,離開了西嶽廟。廟門前有位老太太在桑椹,隻花了5元錢就一大袋,鮮甜多汁。隻是雙手和嘴巴都被染紫了,洗也洗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