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ns, Edward McNall, Western Civilizations, 4th Edition, 1954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
第二個影響法國大革命的偉大的政治思想是民主論。跟上麵的自由論不同,民主論從古至今強調的,不是對個人自由的捍衛,而是對法律的執行。從它的曆史意義來講,事實上是民主和大眾的主權不可分割。大多數民眾的願望就是這塊土地上至高無上的法律,大多數民眾的呼聲就是上帝的呼聲。民主論認為,一個民主國家少數民眾仍然享有完全的言論自由,但是並不一定都是。少數民眾的唯一主權就是轉變成多數民眾。隻要是少數民眾,他們的成員就不能擁有除了國家法律允許以外的任何個人權利。今天的人們也許會否定這個論述,因為今天我們自然而然認為,政府沒有權利限製每一個個人和媒體的言論自由,事實是這個觀點是自由論和民主論相結合的結果。今天我們把民主自由看成一個整體,其實它們是完全獨立的不同的思想理論。民主論還包括了下麵的信念:人生而平等,反對特權的繼承,相信人類大眾的智慧和美德。
Jean Jaques Rousseau 盧梭 (1712-78)
以上的民主論,就是由盧梭奠定的。盧梭又是浪漫主義風格之創始人,可以想象他把浪漫主義揉合進他的政治理論。
盧梭最重要的政治思想發表在他的兩篇文章中:Social Contract 和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在這兩篇文章中,他肯定了當時的流行觀點,就是原始人生活在一種自然狀態中。然而與洛克相反,他認為那種自然狀態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天堂生活。即使在維護個人利益的時候,原始人和他人沒有實際的利益衝突和不便,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每一個人和他的鄰居都是絕對平等的,他們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最終,當其中的某些人開始在地上做下標記,聲稱這塊地是他的,邪惡才開始,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出現不平等。結果是,欺騙,貪婪,奢華,傲慢主宰了人們之間的關係。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唯一的希望就是犧牲他們所有的自然權利,製定一個社會合約來建立一個文明組織。在這個合約中,他們每一個人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同意徹底服從大部分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才開始成立。
在主權(Sovereignty)這個概念上,盧梭發展出與自由論者完全不同的看法。洛克和他的追隨者們認為,當國家建立時,隻有一部分的個人主權被犧牲給國家,剩下的那部分還是被個人擁有。盧梭認為,主權是不可分的,當一個文明組織建立的時候,人們所有的主權都被轉移到這個組織。更進一步,他堅稱當每一個個人成為這個組織的成員後,他不但主動放棄了他所有的個人權利,並且無條件的服從大眾的意願。同樣的,國家的主權是至高無上的,通過投票來決定的大多數人的意願,就是國家意誌。無論國家意誌是什麽,在政治的層麵上都是正確而至高無上的,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接受和服從。
但是,盧梭又認為,當一個公民必須絕對服從國家意誌的時候,個人的自由並沒有被完全的剝奪。相反,服從國家意誌提高了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當個人放棄他的自然權利給組織的時候,他們僅僅放棄了他們作為動物本能的自由權利,但是在遵守法律的過程中,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思考能力的人的自由。在盧梭眼裏,鼓勵個人服從大眾意誌就是迫使他獲得真正的自由。
應該理解的是,盧梭在討論國家的時候並不是指政府,在他眼裏國家是一個有組織的政治團體,這個政治團體代表了大多數民眾的意願。國家的權威不能被個人代表,而是通過人們對其根本法的執行來代表。政府,隻是執行國家法律的機構,它的功能不是製造大眾意願,而是執行大眾意願,而大眾既可以建立政府也可以合法廢除政府。
盧梭的政治理論對後代的影響無法估量。他的平等和大眾意誌的至高無上是法國大革命第二階段的主要理論依據。法國大革命第二階段的極端領袖Robespierre是他最虔誠的追隨者,美國總統 Jackson倡導的Jacksonian Democracy (一種極端民主)也受他的影響,德國的浪漫主義者們,則把國家讚美成“God in history。” 盧梭的理論,他所倡導的國家的至高無上,真正的自由來自於無條件地服從國家意誌,一方麵把國家推崇至膜拜的地步,另一方麵把大眾貶成國家政治機器中的低微的芸芸眾生。盡管盧梭強調大眾受道德的約束,他們有權利推翻他們的政府,也無法來抵消他對國家至高無上的理論對後來的歐洲所帶來的後果。
Next, new economic theory, Adam Smith
Reading list:
Locke, John, Second Treatise of Civil Government, 1690
Montesquieu, Baron De, Spirit of Laws, 1748
Rousseau, Jean J, Social Contract,1762
Rousseau, Jean J,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