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rief History of Time—-Stephen Hawking
5-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the Forces of Nature
亞裏士多德認為宇宙由4種元素組成:泥土,空氣,火和水,它們在重力和上浮力的2種作用力下運動,他又認為物體可以無窮盡的分割下去。1803年英國化學家John Dalton提出,化學成分由原子(atom)為基點的分子(molecules)組成。20世紀後英國科學家James Chadwick發現物質由不帶電的中子(neutron),帶正電的質子(proton)和帶負電的電子(elctron)組成。
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Murray Gell-Mann發現質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物質叫quark(誇克)組成。科學家們發現一共有6種不同的quarks, 質子和中子各自含有3個不同的quarks,其他由不同quark組成的物質並不穩定,會很快轉化(decay)成質子和中子。
根據Quantum Mechanics (量子理論),任何微觀物質都可以用波/粒子(duality)來描述。粒子有一個內在特性:自轉(spin),共有4種不同自轉形式,spin 1/2, spin 0, spin 1 and 2。所有可知物質可以歸納成2類:組成宇宙物質的spin 1/2, 和在微觀物質之間交換能量的spin 0, 1 and 2。
1928年,科學家Paul Dirac指出,組成宇宙的具有spin 1/2 特性的electron應該有一個夥伴anti-electron。現在我們知道,一個粒子如果碰撞它的anti粒子,兩個粒子會同時毀滅。那麽是什麽原因造成我們的宇宙有比anti粒子更多的粒子呢?這個問題關係到我們人類的生存。
量子力學認為,帶有內在spin 0, 1 and 2的微觀粒子負責物質內在力的交換,譬如,一個電子發出一個帶有一定力的微觀粒子(force-carrying particle),它的回衝力導致這個物質本身的速率改變,而這個放射出的微觀粒子和其他物質碰撞,它的力被這個物質吸收,同時它們的碰撞也改變了這個物質的速率。從外觀來看,兩個物質之間通過各自速率的改變而進行了力的交換。
我們人為地把微觀粒子的力分成4類:
1)萬有引力:具有廣泛性,存在於每一個粒子,是一個吸引力。由於微觀粒子的質量非常小,這個力通常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在星球之間,這個引力可以非常大,這也是為什麽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原因。
2)電磁場力:這個力僅作用於帶有正負電荷的物體上,沒有正負極的物體沒有電磁力。在微觀世界中,它比萬有引力要大很多,一個電子受到的電磁力大約比萬有引力大1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1 後42個0)。正負極之間相互吸引,正正極或負負極則相互排斥。這個電磁場力導致電子圍繞質子旋轉。
3)弱核力(the weak nuclear force):表現在含有spin 1/2的物質的輻射能力。
4)強核力(strong nuclear force):這個強核力在中子和質子中把quarks結合在一起,在原子核中把中子和質子結合在一起。實驗顯示,在高能量下,這個強核力會大大減弱,導致quarks 和 gluons接近於自由運動。
科學家們把電磁場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結合起來建立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 GUT),認為 在高能量下,強核力變弱,電磁場力和弱核力變強,在某一高能量位點,這3種力在數值上達到一致而變成同一種力,同時在這個高位點,quarks和其他如電子,質子等,也變的彼此相似,達到結構的統一。
這個大統一理論最有趣的預言在於,在普通物質中具有相當比例的質子,可以自動轉化為更輕的物質比如反電子antielectrons,進而質子decay。反過來推測,宇宙在開始的高溫階段,粒子能量高到某一點時會把anti質子轉化為質子,更進一步說,把antiquarks 轉化為quarks,從而產生更多的中子,質子和電子等。我們的地球,主要由中子和質子構成,而沒有anti質子和anti中子。想象一下,如果中子和anti中子數量對等,兩組相互碰撞發出高能量輻射,而後兩者互相毀滅,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宇宙和地球。
直到1956年,科學家認為物理學遵循3條獨立的對稱法則C,P,T。對稱法則C認為,物理法則同時適用於粒子和anti粒子。對稱法則P認為,物理法則同時適用於各種狀態下的物質和它的鏡麵形象(mirror image)。對稱法則T認為,如果對一個粒子和它的anti粒子的運動軌道反向逆轉,整個係統會回到它的起始狀態,也就是說,物理法則同時適用於時間的前移和後推。
1956年,美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核力並不遵循對稱法則P,也就是說,由弱核力導致的宇宙發展方向跟它鏡麵的發展方向並不完全一致。同年,吳振雄證明了他們的理論,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此獲諾貝爾獎。
大統一理論並不包括萬有引力。在我們研究微觀物質時,萬有引力非常之小,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萬有引力是天體宇宙進化的主要力量,在宇宙空間遠遠大於其他力量,造成星球之間的相互吸引並可能最終吸引在一起。下一章我們要結合萬有引力和量子力學來討論黑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