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彼岸-----移民美國後悔了嗎?
到底在中國生活好還是在美國生活好,2020年拿出來重新審視,真的是想自問,20年前來美國的決定是對還是錯?
經過20年在美國的生活,移民到政治、經濟都統統的了解過之後,在對美國的選舉體製無比失望,對美國新的文化大革命無比厭惡。許多人都會回頭來問問自己,美國生活和中國生活的差異到底在哪裏。
在連續山火一周多之後,天氣終於晴朗,再見藍天白雲。和家人在院子裏乘涼,聽著蟲鳴,聊著兒子出生時的種種故事。忽然感慨,有這樣的房子和院子,真的很舒服。無論外麵洪水滔天,隻要還可以有一方自己的天地。關起門來,也不會擔憂。哪怕做個鴕鳥好了,隻當自己是政治白癡,過個升鬥小民的日子,還是沒問題的。
首先,中美之間房子是生活的第一要素。如果租房,好區與中等地區和差區,房價有顯著差異。好區兩居室聯排別墅,大約每月2500美元。大豪宅一月租金可以接近一萬美元。兩居室可以容納一對新婚夫婦兩人,也可以承載一家子四口人甚至六口。有租房合同,就可以在當地入學,好學校一樣入學。水電煤氣、寬帶上網都需要房客自己負擔,大約200-500不等,看各家的生活習慣與風格。
如果是購買房屋,2居室的聯排別墅到7居室的獨立屋,從50多萬美元到500多萬美元,奢侈無上限,但至少如果有心,50多萬就可以擁有一個家。但無論是否貸款,還是還清貸款,每年房產都必須繳納地產稅。也就是說,任何人,即便房貸付清,每年也需要為住房付出一筆不小的金額。50萬左右的房屋,地產稅在6000-7000美元。也就是無論如何每個月有關房子的支出至少為1000美元。在美國,無論是買房子還是租房子,住房的開銷是必須品,無處可逃。但還好,隻要工作就負擔的起。
加州必須有車才算有腿,才能出行。無論好車壞車,每個月分車貸與汽油或者電費,大約500甚至更多。也就是有房有車,每個月1500美元必須要保證。
在美國時薪最低標準已經有13美元到15美元,月薪2800元以上是基本收入。低收入人士可以申請各種福利,醫療保險,減免電費,領糧食券。甚至可以申請低收入住房。市價50多萬的房屋,政府允許低收入第一次購房的人士,用20萬左右就可以買到同樣小區的同樣房產。
當然,低收入人群,孩子可以獲得免費午餐,學費本來就免,所有的費用都由政府出,太幸福了。當然,如果孩子是學霸,考得上斯坦福,學費也是免費的。在美國低收入和超高收入人群是經濟上負擔最輕的人群。
因此在美國最大的開銷房子,是可以計劃的一項商品,擁有一個家並不太難。
對比中國一線城市,在中國買房子的願望似乎可以困頓所有的人,從窮人到富人。沒有家的傷感可以伴隨所有人的打拚過程。《三十而已》裏的王漫妮被房東趕走,成功人士顧佳為搬到好學區,買房子花費不菲。
說到服裝,你有自由買原價正版名牌,可是奧特萊斯就在不遠處,沒有人不想白拿最好的Deal。巴寶莉、普拉達等等,想買也不用賣血,吃鹹菜。
衣食的中美比較更顯而易見。一位做裝修的師傅,平時灰頭土臉,休假的時候絕對一身的Boss,因為那是他的最愛。老婆買包必須有。而且比在中國買絕對算不上貴。所謂的名牌衣服真的可以很便宜,幾十塊一件,貴的上千,老百姓已經能夠滿足。如果非要追求世界品牌當年新款,那就多攢點銀子,也不是不可能。
食物在美國可以說是最便宜的。水果成箱的往家裏搬,西瓜6美元一個,一盒橙子不到十塊,一箱子黃金奇異果大約20多美元。大米20磅一袋才9.99美元到20美元,各種品牌,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風味,隨意挑選。豬裏脊在Costco才2.99美元一磅,(1美元等於約7塊人民幣換算), 五花肉3.99美元一磅。
美國海鮮更是親民價。秋天螃蟹最肥,而且最便宜,大約6美元一磅,一頓螃蟹宴,不過50多美元。海鮮真的可以吃到膩,碩大的大白蝦,推廣價才5美元一磅。帝王蟹蟹腿、大龍蝦的蝦尾,如果愛吃,不用“跺腳”或“剁手”,Costco隨時都有。
吃飯最大的苦悶是不容易找到最地道的家鄉味。北京烤鴨大約60美元一隻。算是最貴,但至少一解相思和思鄉的情懷。不用努力存錢,其實許多東西都不貴。最貴的是人工。
3000美元在加州,可以過上不算艱辛的生活,計劃性強一些,自己動手做飯,一個普通生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有人評估“3000美元在洛杉磯的購買力,與2000人民幣在廣州的購買力,每一項的差距都在10倍以上!最高的可達30倍。
如果一個人拿著廣州2100元的最低月工資,能過什麽樣的生活,我覺得完全沒有和洛杉磯對比的必要數據一目了然,購買力幾乎都是別人的零頭,不在一個級別上。”
總而言之,做個不關心時事的老百姓,在美國無疑是很舒服的,稍微低於貧困線,一切都有政府給兜底。移民美國,一個人一個家可以不怕、不懼,稍有不慎可以貧窮,但總可以從頭再來。
價錢先不說,比吃,國內精致多了。北京西餐館極少,好的西餐館根本沒有,問朋友為什麽,回答是沒什麽人喜歡西餐。如果比中餐館,這麽說吧,美國大城市的中餐館,如果放到中國國內城市,不出三個月到半年,全都要倒閉,因為檔次太低,裝潢太差,服務太差,做的菜太差。
比生活質量,大城市比大城市,美國現在真不行了,當然美國農村比中國農村,應該還是強些。
而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物價是相對高的。
舊金山有一組數據,如果想要具有買房子的能力,單身最低收入不能低於17萬,家庭不能低於25萬,否則就是在城市裏租一間房子的概念,而不是租一套。17萬的年收入換成一個月是多少錢?不是3000。
北京典型中產階層,30歲上下的年輕人,雙職工,年收入折合美元在四萬美元左右。這種收入可以在北京負擔一套兩室的公寓,雇一個保姆看孩子。這是日本NHK調查中國人收入刻意選取的關於中國一線城市的例子。中國有三億五千萬人的平均收入在兩萬美元,算是,這是最近幾個國際機構的數據,作為一個家庭就是等於六萬美元(中國家庭三人為多,但這個數據不考慮這批人中的貧富差距問題,中國貧富差距還是很大的,中產階層並沒有六萬的年收入)。
關於中美物價的比較文章太多了,絕大多數沒有意義,在灣區,去年本科cs畢業的起始年薪就是14萬上下(認識兩個孩子是這種情況,幾年前是12.5萬),但這也是在舊金山“貧困線”之下,是難以在城市生活的,兩人一個在奧克蘭租房,另一個是因為父母在舊金山有房而可以住在城裏。
洛杉磯嚴格講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地區,鋪得太散,類似北京把遠郊縣都算進去,但誰會認為密雲縣算是北京市?尤其是東洛杉磯這種地區,相當便宜,物價也就相對低很多。這種地方與中國一線城市比是沒意義的,根本不可能形成參照。
關於中國的物價其實有很多事情生活在美國的人不清楚,回國看見市麵上的物價就以為是中國人日常付的錢,其實不是那麽回事,本地人一般不會花這種冤枉錢。物價這種事情別換地方對比,你去英國,就會發現需要把英鎊當美元化才能適應,100英鎊的價格看成100美元就不會覺得貴,但英鎊遠高於美元。
而英國人平均收入大致隻有美國人一半,收入十萬英鎊算是高收入(也就是十幾萬美元,一對兒律師夫婦的收入),而當時在討論收高收入稅。按照你這裏的邏輯,英國人還活不活了?但顯然英國人還是有自己的活法的。
換個明確的說法,什麽物價就有什麽活法,談不上誰更好。
至於來美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求,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不會預料中國會在一代人時間跨越一個世紀,如果你覺得美國人是生活在21世紀的話,那麽中國大城市(尤其是重慶)就是在22世紀了,盡管也並不是針對所有人。
尊重自己的選擇,生活才會滿足。其實美國的生活相對中國具有的一個優勢是沒那麽多的社會關係煩惱,而美國生活最大的缺憾也是缺乏豐富的社會關係,畢竟人類需要affection。這個矛盾遠遠大於什麽物價比較的。
理想的話,在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爭取生活一年或者更長時間,比如歐洲是值得這樣的,亞洲更值得,但顯然這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做的。
因此別去與他人比。
2018年,廣州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09879元。這個平均工資是連打工妹外來務工的都包括在內的, 2000人民幣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再比如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90年代出國留學都是光彩的事情,現在清華大學畢業的出國不再是最光彩照人的事情,願意去留學就去啊,大家也不把留學美國當作至高無上的事情。不然怎麽美國有34萬中國大陸的留學生,目前去美國和成功不能等號。
但是為什麽十四億中國人很少有人移民美國?"
美國是中國人想來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