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河東,30年河西”,照我媽的話說:老祖宗的話是可以做藥的,真應該在學校開門課來教一教這些千年總結的真理。
我媽家對門的老鄰居何家有一兒一女,兒子沒有考上大學,何叔叔想方設法把兒子弄進廠,做了工人。那年頭,能進廠有鐵飯碗,就意味著一輩子的保障:有房,有工資,有退休金。至少那個時候河東的觀景一片燦爛。
樓下羅叔叔的兒子和何家的是同學朋友,也沒考上大學。羅叔叔老實巴交,不善言辭,搞不定兒子的工作,小羅經人介紹,到煤站做零時工。
過了一些年,兩家的兒子分別結婚成家,都和父母住在一起:小羅找了一個外地縣城過來,在煤站煮飯的女人。小何找了一個城裏當出納的女孩。
沒幾年,液化氣普及全市,煤站關門。沒有工作的小羅夫妻放下身價,開始學做小買賣。我說放下身價,是因為我們那個地方的人不願意做買賣,隻要有口飯吃,就不會為了多賺點錢去擺攤:丟人。所以賣菜的,擺攤的基本是四川人,和專州縣來的。說是夫妻倆擺攤,其實隻是小羅的老婆去,小羅就是幫她把貨物搬到街上,就回家了。
小羅的老婆賣過水果,蔬菜,小吃,是否能糊口,誰也不問,不是不能問,就是覺得他們要有辦法,誰願意去擺攤?老羅也覺得在廠裏抬不起頭來。後來,小羅兩口子開始批發紙錢來賣,這能賺錢?至少我媽這個人生資深專家這麽認為,誰家沒事天天燒紙錢?蔬菜嘛天天要吃。
但是我們都錯了!
小羅老婆在路邊賣了幾年紙錢後,租下路口一個幾平米的小店,還是賣各種紙錢,祭奠的東西。花樣好像越來越多。而且多年來那一片地方就她一家賣紙錢。這個新舊兩片居民住宅區中間的一條窄道是去露天市場,汽車站最近的路,人流量特別大,擺攤的擺在兩邊,很熱鬧,擁擠,但是絕對是黃金地段。幾年後,她就把那間店鋪買了下來。
生意還是那間小鋪,不招人,也不顯富。但鄰居感覺他們一家人開朗了許多,聽說還現金買了一個二手房,真是讓人大吃一驚。一家人雖然很低調,但還是沒有不透風的牆:他們在城裏的幾個小區都有房子。
他們的一個女兒也很爭氣,考上重點中學,每天做很遠的車去上學,從小就很懂事,晚上會去幫媽媽收拾攤子,一起回家。
小何的工廠從國有改成股份製,又賣給浙江老板,雖然還是做同樣的工作,但工資計件發,有時候,忙起來半夜12點還在加班,收入就高一點,有時幾個月隻有幾百塊。最近,工廠已經4個月沒有開工,工人已經得到消息:工廠要關門了,隻有幾個車間搬遷到山裏,其他的等待政府出手解決。地鐵站馬上就要動工。小何今年45歲,孩子馬上讀大學了,未來怎樣,一家人都很發愁。
運氣就這麽一點點從河東轉到了河西,誰知道下一個30年是不是又從河西轉會河東?
死之前,誰也別以為就這麽定了,不會變了。所以成功的別太得意,失敗的也別太悲觀。一切都在變動中,一點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