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東南的博客

記性不好,寫得很慢,所憶所思,存下一點點
個人資料
西北東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劉景源:海達·莫裏森——一個紀錄老北京的澳洲人

(2017-10-06 11:26:14) 下一個

轉貼者西北東南注:從十九世紀開始,便有人開始用膠片記錄當時中國,毋庸諱言,先行者清一色地都是外國人,其中有記者、旅行者,探險者,等等,其中也難免混有心懷叵測的人吧。

在網上看到許多回憶舊時光的文章和圖片裏,一再遇見來自德國的女攝影家赫達。莫理循(Hedda Morrison,也譯作海達。莫裏森)的攝影作品,記錄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老北京的古老建築、城市風貌、民生百業,還有那些年發生在北平和中國其他地方的許多大事小情,等等。有些提到、多數沒有提到她的名字。轉貼這篇來自澳大利亞的文章,來了解這位女攝影家——赫達。莫裏循(1908-1991)。1933-1946年,她在北平居住、工作和拍攝,算起來,正是她從25歲到38歲之間的大好年華。

八十年代末,赫達。莫裏循意識到自己作品的曆史價值,決定將其贈予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及康奈爾大學圖書館。1991年她去世後不久,她的丈夫按照她生前的心願,把她在中國拍攝的底片捐贈給哈佛大學,在東南亞拍攝的作品捐贈給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得到大約1000張左右的中畫幅底片。

*********************************************************

海達·莫裏森這個名字,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但老照片風行的那會兒,難免您沒有看過她拍的照片,而且是拍咱中國的照片。

  海達·漢默·莫裏森(Hedda Hammer Morrison)被認為是澳洲著名的攝影家之一。然而,海達既不出生在澳洲,也不是因為攝澳洲題材而知名的攝影家。她的功成名就,以及成為澳洲人,卻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海達出生於德國的斯圖加特。21歲那年,進入德國最老的慕尼黑攝影學院學習攝影。畢業後,她曾經在她的家鄉斯圖加特和漢堡有過短暫的攝影生涯。然而,她真正的職業攝影生涯卻始於中國北京。

  海達同北京的緣分始自她家鄉的一則廣告,招聘一位懂英語和法語的攝影師,赴任由德國人開設在北京的一家叫阿東(HARTUNG’S,又譯 ‘哈同’——西北東南注)的照相館的經理。她應聘成功,於一九三三年到北京,在北京一住就是十三年。

  在這十三年裏,她經曆了中國的內戰以及日本人的侵略,是北京社會發生巨變的動蕩時代。然而,那時的北京卻仍然保留了數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築。她用她歐洲人獨特的眼光,記錄了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被她攝錄的數千張黑白作品當中,幾乎包括了北京生活和建築的方方麵麵。人物有齊白石那樣的社會名流,有畫店裝裱夥計那樣的小職員,有製造鐵鍋的翻砂工和車夫走卒,有靠撿煤渣破爛為生的兒童,也有頭戴花兒逛街的俏女子和在天橋靠雜耍混飯吃的小孩。社會活動方麵,有紅白喜事,有集市廟會,佛教儀式等等。建築方麵,除了皇宮,城牆,還有廟宇和四合院等現在已經或正在消失的建築。

  海達·莫裏森在中國期間,除了管理北京的照相館外,還曾經作過自由攝影家。足跡遍及北京的城郊和山東、山西、河北、陝西及江蘇南京等地,留下了許多普通的人和物的照片。同時,她的社交也極其廣泛。她認識企圖殺害希特勒的德國Adamvon Troff將軍,通過他,海達·莫裏森在艱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德國弄到了許多攝影器材。她在北京接待過發現樓蘭故址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din),為他拍下了一些在北京逗留期間的照片。

  最重要的是,她在北京認識了他的丈夫,澳大利亞人艾來斯泰爾·莫裏森(Alastair Morrison)。艾來斯泰爾出生於北京,他的父親,也就是海達的公公喬治·莫裏森(George Morrison)也不是等閑之輩。喬治是第一位徒步由南向北橫穿澳大利亞的人。後來他又到中國,徒步從上海走到緬甸,並出版了一本給他帶來巨大聲望的遊記。從而為他以後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因為此書,他於十九世紀末被倫敦的《泰晤時報》委任為第一任駐北京記者。民國時期,喬治曾任過袁世凱的顧問。他的報道為當時還對中國十分陌生的英語世界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西方人對中國有著很深的偏見,為迎合英國人的這種口味,他的報道有許多失之確鑿的地方。比如,西方人認為西太後是腐敗的化身,就是自喬治·莫裏森而始的。這是題外話。

  同她的公公喬治不同,海達的照片都十分準確和真實。她照片中的人,個個都自然,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極其和諧。沒有國人照相的那種扭捏態勢。這除了她的藝術造詣,還可以看出她對所照主題的了解和把握。她的丈夫後來回憶說,她在給人照相時,從來沒有被拒絕過。借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她能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

  然而這不是說她的攝影沒有藝術價值。在她的時代,便攜的電子閃光燈還沒有發明,她的照片幾乎全靠自然光。從照片上看,她對光線的應用上,非常的傑出。在月光下,她能把月壇的漢白玉的欄杆照的猶如飄浮在空中的聖殿。

  一九四六年,她同艾來斯泰爾在北京結婚。此時,中國正經曆內戰。北京不能呆了,他們就去了香港。半年後,又隨去東南亞英國殖民地任職的丈夫,去了馬來西亞,在那裏一住又是二十幾年。期間,她拍攝了許多記錄當地曆史的照片。為當地的土著,也為在那裏謀生的華人留下了一段真實的曆史。後來她以此出版了一本照片集——《長屋(Long House)》。

  一九六七年,她同丈夫在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定居。一九九一年過世,享年八十二歲。

  在她於1946年離開北京僅僅幾年之後,北京就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鏡頭所記錄的,許多已經成了永遠不再的曆史。一九七九年莫裏森夫婦最後一次回到北京時,北京已經不再是他們住過的北京了。這時,他們才意識到她的那些攝影的曆史價值。於是她就從她所拍的北京照片中,選編一冊《一個攝影師在老北京》(1985)的書,為老北京留下了一些見證。

  (下略)

 

原文鏈接:

http://archives.cnd.org/HXWK/column/People3/cm0404e-2.gb.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