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報道,才知去年上半年剛過九十壽誕的徐捷叔叔已在半年前走了。
“東華大學享局級離休幹部、原外語學院副教授徐捷同誌因病搶救無效,於2015年 10 月12日12時04分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91歲。
徐捷同誌(曾用名趙宗勤、趙辰琦)1925年4月生於天津。1948年11月畢業於複旦大學外文係。1949年8月進入華東革命大學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華東革大華東新聞學院、華東革大上海俄文學校學習。1951年2月,他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擔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廿兵團、67軍政治部翻譯。1953年6月,他在朝鮮開城停戰談判中擔任朝中代表團秘書、翻譯。1954年8月,進入華東紡織工學院基礎部外語組擔任教師。1985年11月光榮離休。”
徐捷叔叔是父親生前工作的那個學院的一位外語教師。也是老鄰居,和很多家一樣,他家在那個小家屬院也是一住幾十年,大概也是直到91年拆遷時才搬出。他和夫人杜阿姨還都是我四姑(前麵寫過四姑)在複旦的老同學,以前四姑每次來我家時,也必移步到樓下他家一坐,反之也一樣。記得徐叔叔總是麵帶笑容,非常和藹,容易親近,講一口標準普通話。在院子裏的下一代中,我上大學算是比較早的,當年我被北京某大學錄取時,也收到過徐叔叔的至誠祝福。徐叔叔和杜阿姨都是特別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是我特別敬重的前輩。他們的兩個恬靜乖巧的女兒,是我妹妹的好朋友。
雖然後來我北上讀書,畢業後也一直在北方工作,難得看見老鄰居了。但是,每次回上海探親時,總會去看看他們,有時候在樓門口就遇到了,自然是一番問候與關切詢問。
一早就知道,他們夫婦倆都參加過抗美援朝,徐叔叔還擔任過板門店談判的翻譯,佩服得不得了。可是直到看見有關報道,才知道他的“革命經曆”。
“1948年11月畢業於複旦大學外文係。1949年8月進入華東革命大學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華東革大華東新聞學院、華東革大上海俄文學校學習。1951年2月,他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擔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廿兵團、67軍政治部翻譯。1953年6月,他在朝鮮開城停戰談判中擔任朝中代表團秘書、翻譯。”
又在網上看到發表在《新民晚報》上、杜阿姨在幾年前寫的一篇文章,回顧了他們倆在抗美援朝前線所從事的敵工和翻譯工作,還回憶了他們在戰場上舉行婚禮的溫馨情景,轉貼在此,以為紀念。
徐叔叔千古!
戰場上的特殊婚禮 杜安群
1951年北京解放軍總部向上海緊急抽調40多位外語人才支援朝鮮前線,我和當時還是戀人、如今已是老伴的徐捷雙雙被選中。5月我們一行到達北京,20兵團楊成武司令員接見了大家並做了動員報告,安排我們在華北軍區政治部培訓一下再上前線。利用這短暫的時間老徐帶我去見了他父母,他父母因兒子已是27歲的大齡青年了,建議我們抓緊時間結了婚再去朝鮮。可我當時想,結了婚萬一懷了孕怎麽辦?因此我和老徐商量,對外宣稱正式訂婚,婚禮還是等戰爭勝利後再辦。
1951年7月我們隨67軍政治部敵工科過了鴨綠江。到了前線,條件很艱苦,領導盡可能地照顧我們,我們才參軍幾個月便可吃中灶,女同誌到前沿不方便,讓我留在師部工作。戰爭間隙,領導組織幹部、戰士短期英語培訓班,由我教他們一些簡單實用的單句如“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等等。徐捷分配到前沿部隊,審問美軍俘虜收集情報,此外,他還經常到前線,在樹上架個高音喇叭用英語向敵人喊話。
艱苦的五次戰役後,敵人被迫同意與我們停戰和談。老徐因英語好又有與美軍打交道的經驗,被上級領導抽調出來參加板門店我軍談判組當翻譯。聯合國軍隊不了解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常有負麵的假新聞報道,也不利於我方在談判桌與他們的溝通。有一次,我軍俘虜了美24步兵師師長迪安少將,美軍費盡心思從各方麵尋查都沒有獲得他下落的任何消息,隻好對外宣稱迪安將軍已“光榮犧牲”,並在國內“隆重”舉行追悼紀念活動。約定雙方會談日,會議休息時領導讓老徐在和英國記者接觸時偷偷將絕密消息“泄露”給他,第二天全世界都知道迪安將軍還活著。這樣一來,一下就拆穿了美國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陰謀詭計。
我在師部工作,與老徐所在地隻隔一座山頭,平時卻很少有機會見麵。兩年內大概隻通過一兩次電話。1953年的某天,我接到老徐電話,他想趁目前和談的空隙回國把婚結了。我正準備向領導打報告請假,可是因談判還沒結束,領導不放老徐回國。但領導也感到這樣做不太合適,因此同意我們在前線結婚。欣喜之餘又犯難了:在前線要什麽沒什麽,連間像樣的房間都沒有,怎麽結婚呀?而在這時,大家夥兒早就背著我們興高彩烈地忙開了,托後勤從國內買回十幾斤糖和茶葉,又將領導住的山洞打掃幹淨,燒了熱炕把我倆的被子抱來算作我們的新房。婚禮當天,父母不在,就委任政治部鍾主任出任證婚人,將指揮部的山洞貼上大紅喜字,又把機關裏的同誌都請來,我和老徐換上幹淨的軍裝,胸前戴著大紅花。證婚人鍾主任站起來宣布婚禮開始,他深情地說,杜安群和徐捷同誌是我軍工作人員也是我軍的子女,結婚是人生大事,可是因為工作需要他們不能回國舉行婚禮,因此有了這個“特殊”的前線婚禮,“我們用茶話會代替婚禮,以前方的槍炮聲代替鞭炮,以前線特有的方式表達同誌們對他們的祝福……”鍾主任又幽默地補充一句,“今天發言沒規定,‘出格’不要緊。”晚餐時,炊事班同誌按照領導的授意拿出了最好的罐頭食品和最好的烹飪手藝,笑聲、歌聲、祝福聲在靜靜的月夜飄向遠方…… (攸華 整理)
原載:《新民晚報》 2010-10-29
2016-06-08 原載《幾曾回首》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02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