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的微言聳聽
誰躁動了香港(香港文化解讀)
香港開埠至今,從未生成所謂的主流文化,其文化的主體也不是什麽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宗教文化,宗族文化,殖民地文化的混合體,這種文化很容易在同一族群,同一語言體係裏衍生出異化夾層,由此滋養出的情感依托,不易找到著力點,也難免出現文化認同上的迷茫與錯亂,認祖但不願歸宗,認祖,形式大於現象,歸宗,但在實體上保持距離,更為極端地是不再認同本民族的傳承文化,而接受的所謂外來文化,又給人以支離破碎的感覺。
所謂香港文化,長期以來表現地是上述各種文化角力的動態平衡,誰也說不準誰何時占上風,或居劣勢。最近幾十年,由於內地移民的大量湧入,不同生活,教育背景的人們交流時產生的行為困擾和認知差異,給香港在地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文化層次的劃分在內地並無明顯區域特征,在香港卻有著根深蒂固的成見之分。
文化如果被異化,以文化為基礎的國家認同就會變得更為困難,文化教育不難,難的是如何有效定位,並在不同文化的角逐中勝出。人們很容易依附於更高物質文明帶來的文化體驗,過程中幾乎不會考慮由此產生的,對過往文化習慣的衝擊和擠壓。而經濟生態和政治生態的合理搭配,藉此表現出的文化潛力是否優質,是否令人信服,才是文化爭奪戰中製勝的關鍵。
製度的構建來自文化,但其優劣未必反映文化特征,文明程度和文化淵源也未必成正比,就像文明源於文化,但並不等同於文化,文化給文明提供養料,但並不能保證文明的質量和效率。文明是製度下的約定俗成,有寬度,但未必有長度和深度。文化卻不同,文化的表現可能受限於製度,但文化的長度和深度是無法遮掩的。接受哪種文化,保留哪種文化,有時不取決於文化淵源和曆史沿革,而是依賴於物質文明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和享樂體驗。
殖民文化是雙刃劍,如果殖民文化中的所謂物質文明主導了殖民地文化,繼而演變成貶抑、甚至取代在地文化,大概沒有一個民族會心甘情願看到這種事情發生。
祖國的意義往往體現在它的文化特征,而不是物質存在,在內地人眼中,甚至在海外華人眼中大都比較具體,但在部分香港人眼中可能看起來比較抽象,缺乏感同身受,怎樣讓抽象的祖國變得比較具體,更有質感,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抵及。
有些暴力形式上看似反抗製度,實際上是抵製文化滲透,如果施暴者對自己的文化來源及文化價值都弄不清楚且盲目施暴,暴力的意義除了破壞和撕裂社會關係,不可能給施暴者帶來任何長久及有效的好處。你如果可以輕易放棄或接受一種文化,那你也很難找到文化的歸屬感,由此帶來的悲劇是你再難得到同一種族的認可和不同種族的接納。人不難找到去處,無非好壞,高下之分,但如果你說不出自己的出處,請問誰願意與一個來曆不明的人共處,共事。
自稱博大精深的文化為何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被新生代輕易放棄,被中生代不斷質疑,問題出在哪裏,這才是文化學者和專家們最應該關注的,
謝鼓勵!
同意你的看法。極端是手段,但未必有出路,如果極端不能解決問題,隻能讓走極端的一方處境變得更艱困,能談判的問題最好不要走極端,槍杆了能擺平的問題是不必談判的。
明白你的意思,但我不得不說點不同的:
香港,新加坡的華人精英,代表的並不是傳統的華人社會,而是基於英式律法培植的精英階層,他們的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取向,和傳統華人社會有價值觀方麵的明顯區別及差異。港澳台,尤其是歐美國家的海外華人,對所在地的律法和自由,認可度並不高,大都是被動接受,這就是為什麽二等公民這個詞時不時就會飄進耳際。自作多情和在地主流國民看齊,但人家未必認可或心甘情願接受你的融入,歧視和排異反映出你和他們享有的並不是同等,同質的法製和自由。
如果一個國家機器天天對國民強調國家認同,說明這個國家機器出了問題。
如果一個人天天糾結於國家認同,說明這個人腦袋出了問題。
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教育出了問題,這個民族想贏得尊重和認可將會極其艱難。
你說的現象未見出現,有點失落!
香港 新加坡 都代表了華人社會的精英,充分說明華人可以接受法治,向往自由。
要維護大一統的局麵而拒絕進入現代社會,可以長期維持高科技版的封建製度,家族統治,甚至一統江湖。香港局麵是隻早叫的公雞,未必被欣賞,背後是文明的撞擊,非有大噸位的參與否則星火難續。
天啦,我也會思考啦!
人到中年,羽毛漸疏,這片我得撿起來放家裏留下來:)
任何製度無論優劣,都是在文化基礎上建立,隻有外來政權建立的製度,可能和在地文化沒有什麽關聯,但基於穩固統治和管理的需要,殖民地政權也不得不考慮在地文化的影響。
而教育的基礎,最根本的因素毫無疑問是文化。政府的執政力來自什麽,除了經濟因素,一定來自文化理念的認同,觀念的一致是政權穩固的基礎,而觀念來自什麽,當然來自文化,來自教育。
中國的小孩是騙大的,這種說法有失公允。客觀地說,這些小孩要麽是被某種規範養成,要麽效仿所謂的社會樣板。
香港小孩並不全然接受西方教育,但對中國傳統教育不怎麽感冒也是事實,他們的困惑是持有何種文化更有利於安身立命,他們更在乎未來的經濟地位,而這些東西和信用,自由沒什麽關係。
把新加坡和香港比較一下。應該說,香港比新加坡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李光耀一家人執政新加坡50年,民主嗎?97年時候的香港和新加坡還是處於相同的地位,而香港的條件可能更好一點。20多年後,新加坡以及把香港甩下一條街。
新加坡的年輕人可以輕鬆買下住房,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和諧相處。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而香港,僅一個住房就把大部分人給壓垮了:要麽你這一輩子在還房貸,要麽以一輩子住在鴿子籠大小的居處。除了金融和房地產,其他經濟都日益走下坡路。年輕人更是看不到前途。
這就是政府執政能力說造成的差別。
評判一個政府,民主與否可能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二戰之後,落後國家能夠發展以來,都是靠獨裁政權或軍人政權,無一例外。隻有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民主化。但是,民主化了之後,對國家是好是壞還難以一概而論。
而香港現在要抗爭的”民主和自由“,更多的隻是打著這個旗號反中,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這對中國政府可能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就是用作反麵教材,現在中國政府可以堂而皇之的告訴人民,追求極端的民主和自由可能導致的結果。
能看出繞,已經不錯了,至於能不能繞出來,也就不必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