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注: 看這個劇,真的很費腦子啊。。。
◆◆◆
文 | 周公子
01
最近在追一部劇,陳坤和倪妮主演的《天盛長歌》。
本來隻是衝著男女主的顏值,想在讀書碼字之餘換換腦子、養養眼。
可目前十幾集看下來,居然欲罷不能——
因為這部劇不僅智商在線,畫麵走心,台詞還極具古典文學修養,頗值得回味咀嚼,十分耐品。
先隨手扔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編劇字斟句酌的台詞功力。
比如,故事一開場,背景旁白就很有古文風:
大成王朝末年,哀帝長孫明德昏聵無道,近佞臣而遠君子。致使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各地州府義旗頻舉……
“近佞臣而遠君子”、“ 哀鴻遍野”、“ 義旗頻舉”,這遣詞用句,是不是瞬間有一種看老三國,老水滸的複古感?
仔細想想,這不正是古裝劇該有的氣韻嗎?
這種感覺真的久違了。
02
再看第一集,朝堂上倪大紅飾演的皇帝,有一段霸氣台詞:
承明殿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
承明殿上能站之人,俱是天下文武英才,承明殿上能說的話,俱是關乎江山社稷,天下安危;不是給爾等上吹下捧,一唱一和,歌功頌德之地!
從今天往後,承明殿上妄言者,論罪當誅!
什麽是帝王風範,這樣的台詞就是帝王風範。
文采,韜略,威嚴都有了,非常符合一個開國之君殺伐果決的王霸之氣。
從這段話中,我們即可一窺編劇的曆史文化功底。
首句便出自南北朝的《千字文》,描述的是古長安皇宮裏的建築:
右邊是皇家收藏圖書典籍的廣內殿,左邊是天子會見文武大臣的承明殿,故曰:
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
“墳典”這個詞可能有些讀者不熟悉,簡單解釋下:
“墳典”是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三墳五典”的並稱,三墳為伏羲、神農、黃帝的著作,五典為記載少昊、顓頊、高辛、堯、舜之書。
所以“墳典”也就是對古代典籍的通稱。
在古代誇一個人博學,可能大概率會說此人“博覽墳典”。
比如蘇軾為自己孫子寫求婚貼,誇未來親家家風好,有學問,就說:
稟粹德門,教成家廟。中郎墳典之付,豈在他人?
還有清朝大才子袁枚,曾在自己的隨園門口,掛了這樣一副對聯自吹自擂: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斯人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隨意一段台詞,就能扯出這麽些個典故與八卦,所以我說這部劇的台詞十分耐品,那是有依據的。
不信,咱們再來看一道賜婚的聖旨:
皇命受天,胄後而存。
楚王寧弈,性溫有禮,行孝有嘉,文武並重。親軍都督秋尚奇之女,少而婉順,品貌端莊,秀外慧中。
今帝賜恩,令成眷屬,以延國祚……
這聖旨的文采措辭聽著是不是很舒服?舒服就對了。
要知道曆朝曆代的聖旨擬定之職,基本都由當世最有才學之人擔當(比如蘇軾擔任過翰林學士知製誥,就負責聖旨擬定)。
官樣文章多有固定格式與套路,在諸多限製下,還必須寫得文采飛揚,措辭古雅,各色典故,信手拈來。學問不夠那是做不來的。
所以影視劇裏的聖旨如果行文走句不是辭藻華美,氣韻流暢,那就不合理了。
△ 楚王內心OS:剛解禁就賜婚,感覺老爹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03
隻是以上,這部劇的台詞表現已堪稱優秀。
但更厲害的來了,人家居然還動不動就飆詩詞啊!而且是在合適場合,出自合適人物之口。
比如也是第一集,陳坤扮演的楚王寧弈被囚禁十八年後,重入朝堂,向皇帝謝恩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別小看這八個字,人家是有詩詞出處的。出自中唐鬥士白居易被貶官時寫的《和答詩十首·和思歸樂》之一:
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
退不苟免難,進不曲求榮。
在火辨玉性,經霜識鬆貞。
展禽任三黜,靈均長獨醒。
很明顯,雷霆象征責罰,雨露代表獎賞,也就是說,皇帝的責罰和獎賞都是對臣子的恩賜。
不過,白居易說這話是否真心我們不知道,可劇中的楚王寧弈有此一說那絕對是權宜之計。
嘴上說得很誠懇,心裏對陷害自己的太子哥哥和不辨真偽的父皇大人估計早罵了一萬遍。
對的,你沒猜錯,陳坤同學在劇中就是一個人前天真無害,人後計謀無兩的戲精本精啊!
各種扮豬吃老虎,忍辱負重,心思縝密,把幾個皇子哥哥耍得雲裏霧裏,賣了還要幫他數錢的節奏。
△ 戲精,你給我站住!
劇中倪妮扮演的女主鳳知微,後來也遭家人遺棄背叛,傷心欲絕問有同樣經曆的男主陳坤:
你是如何做到淡然自處的?
陳坤隻回答了九個字: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是不是聽起來有一些懵逼?因為這又是一句考驗你古典文學修養的台詞啊!
此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思是說,能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這部劇中,男女主走的都不是傻白甜的偶像路線,而是均為有心機,有能力,有抱負之人。
戰勝他人問題不大,可惜兩人雖情愫漸生,但隨著女主真實身份慢慢浮出水麵,目測後續一定會相愛而不得,相殺而不忍。
至於最終他們能不能戰勝自我,走到一起,現在看來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04
而我很喜歡的實力派演員趙立新,在劇中飾演皇家書院的院首辛子硯,人物設定為當世第一飽學之士加第一謀士的身份。
這樣的角色那必須有文化啊!
那麽劇中是如何表現的呢,一起來看看。
比如一般人聽到優美的琴聲,可能隻會拍手晃腦來一句:好曲子,姑娘彈得妙啊!
而我們的辛院首是怎麽說的呢,人家是隔著屏風,沉浸式傾聽,而後聲情並茂地讚歎道: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
你說評得妙不妙,合適不合適。
人家白居易這麽好的作品,這個時候你不借來撩妹,那不是暴殄天物嘛!
而且有意思的是,辛院首是在風月場所聽一位“失意佳人”彈奏,有此一評。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亦是贈給一位天涯落魄的歌女,事件情境,人物命運之相似,重疊的十分巧妙。
△ 一對戲精CP,擦出火花無數……
不過,辛院首既是正麵人物,除了具備高超的藝術鑒賞力,當然更要流露悲天憫人的人性光輝。
比如看到上層政治鬥爭殃及無辜民眾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一將功成萬骨枯。
在我輔佐殿下登上天子之位,成為一代明君的路上,要埋下多少枯骨,斷送多少深閨夢中人的性命,這一切是否值得呢?
聽到這段話,又有詩詞可講了,而且出自我特別喜歡的一首詩:
《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這首詩的作者叫陳陶,在名家如雲的唐代詩壇可能並無立足之處,但我一直認為此詩氣場、立意完全可居一流作品之列。
雖隻區區28個字,但稍微發散一下你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它就可以擴展成一部微型曆史劇。
後麵的兩句最是神來之筆。
現實裏悲哀淒涼的枯骨,在不知情的閨中少婦夢中依然是年輕英俊的丈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情感的衝擊力實在太強烈了。
如果說有哪些詩,是聽到一次就會落淚一次,於我而言,這首詩肯定是其中之一。
戰爭對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來說,隻是權和利的爭奪;而對身處底層的普通民眾而言,卻是家破人亡,萬劫不複的噩夢。
劇中的辛子硯是幾大皇子都禮遇有加的能臣謀士,未來或許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卻依然能在某些時刻,為民眾螻蟻般的命運而哀歎,叩問自己在這權謀之爭中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在殘酷詭譎的環境中也依然葆有底線和良知的角色。最終他所做的一切一定不隻是為了自己,更為了理想中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
△ 奔著男女主來的,結果意外粉上這對,掩麵遁走……
05
劇中台詞對古典文化的呈現,還不止以上。
印象很深的是一個鳥棲蟲鳴的月夜,女主坐在窗台望著空蒙的夜色,吟了這麽一句詩:
卷簾聊舉目,露濕草綿芊。
意境簡直讚爆了有沒有!
此句出自李白的《對雨》,全文如下:
卷簾聊舉目,露濕草綿芊。
古岫藏雲毳,空庭織碎煙。
水紋愁不起,風線重難牽。
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
而我此前居然沒聽過啊,還特意暫停度娘了下,實在太丟人了!誰都別攔著我,我要捧著太白全集麵壁三天三夜!
△一向喜歡這種英氣型的女主,倪妮扮上男裝,秒變翩翩佳公子
再者,一般劇中有人掛了,大家隻會哭哭啼啼,而我們的男主陳坤呢,人家吟誦陶淵明的詩啊!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可以說很符合堂堂皇子的身份和境界了。
台詞中除對詩詞多有引用外,很多稱呼也十分嚴謹。
比如稱呼父親為“阿耶”,觀眾初次聽到可能會一頭霧水,但其實是有考究的。
還記得木蘭詩中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句嗎?
其實這是後人修過的版本,古人隻作“耶”字,原詩應為“阿耶無大兒”。
杜甫的《兵車行》中就是“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古樂府中也有“不聞耶娘哭子聲,但聞黃河之水流濺濺”之句。
還有一處,劇中內閣首輔曾詢問女主:
椿萱可茂?
女主回曰:
椿庭已逝。
是不是有點整不明白又不好意思問的尷尬感?別急,注釋來了。
在古代,因椿樹長壽故用“椿庭”來比喻父親,而萱草又稱“忘憂草”,古人常以此物慰藉母親,所以“椿萱”合起來就是對父母的尊稱。
比如古詩有雲: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
意思是說:親啊,我非常理解你歸心似箭的心情,畢竟你家裏的老爸老媽已是滿頭白發。
了解以上,劇中對話就很明了啦。
首輔問:你父母都還健在吧?
女主答:我老爹已經去世了。
你看看,這年頭沒點文化,連電視劇都要看不懂了……
06
諸如此類對古典文化的考究細節,在劇中還有很多。
也怪不得演員趙立新在拍攝過程中對劇中禮儀、台詞大加讚賞,表示“這個戲給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個重新學習古代文學的基礎”。
對普通觀眾或許如此,對咱們這裏本來就博古通今的讀者來說,可能更多的是享受那份心領神會,默契一笑的樂趣。
目前此劇才更新到十幾集,很期待後續劇中能對古典文化有更多彰顯。
最後,我猜今天一定有讀者要罵我:更新這麽慢,不好好讀書碼字,居然去追劇?!
哼,多虧老本家周作人早就替我想好辯護答案了——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
何況這劇還能品古文,漲知識。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如一起來追啊,嘻嘻。
《天盛長歌》這劇,應該算得上是今年第一冤案。
播出前,無數網友就先被它傳出的劇照撩得心癢。
2.35:1電影畫幅,整體以玄色調為主,服飾、裝飾等古香古色,畫麵質感極佳,明明是部電視劇,卻生生拍出了電影感。
更別說趙立新、倪大紅等全戲骨加持,隨便一個眼神裏都是戲。
別的不說,視覺上絕對享受到了。
但沒想到,這劇開播後,口碑卻立馬出現翻轉。
十點君連看了幾篇評論文章,幾乎全偏負評,說它慢,說它亂,說它枯燥無聊……
並且收視率一降再降,甚至創下“芒果台十年最低收視率”,讓人大跌眼鏡。
這劇真這麽差?
十點君沒急著在它一開播就寫,畢竟對一部70集的大劇來說,單看1、2集就寫,難免有失偏頗。
到十點君動手打下這些文字的時,我已經看完了13集,劇集已過1/7,但我不僅沒覺得它難看,反而越看越上癮。
我知道有不少人憋了一肚子的話想反駁我,但別急,先來看看我喜歡它的原因。
這構圖,絕了
這劇改編自天下歸元的小說《凰權》,而讓它從一部古裝言情上升成一部有嚼頭的劇情大劇的,是這劇裏被加入了大量的
—— 權謀。
陳坤飾演的六皇子寧弈,因8年前被設計卷入一樁巫蠱謀逆大案,被關入宗正寺圈禁。
8年後,老皇帝為了牽製羽翼漸豐的太子,將寧弈放出。
但沒想到,這一舉動卻將朝堂這池水徹底攪混。
對外,寧弈手上捏有太子8年前欺君的把柄,一旦暴露太子之位不保,因此他剛出獄就成了太子的眼中釘;
而皇帝一方,一麵希望寧弈牽製太子,一麵卻又對他心有疑慮,一麵利用,一麵堤防。
但與此對應的,是寧弈被關8年手上除了幾個心腹根本無人可用的窘境。
發現沒,這才一開篇,就直接為男主打開了困難模式。
太子、皇帝幾方勢力,下毒、監視各種手段統統往他身上招呼,還沒幾集太醫都召了幾次了。
夾縫中,弱勢下,他到底要怎麽活下來?
更別說要怎麽收服勢力,怎麽報仇,怎麽圖謀未來?
而寧弈步步籌謀的過程,也是這部劇讓人欲罷不能的第一原因。
這劇裏,處處可見兵法、謀算人心之術的影子。
舉個例子。
寧弈看上了太子心腹之一,金羽衛指揮使顧衍,為了收服此人,他下了不少心思。
首先,暗中離間,收服人心。
先讓顧衍知道太子就是個兩麵三刀的小人。
他故意透露消息,讓顧衍知道太子為掩蓋自己的秘密,讓他麾下金羽衛將士無辜喪命。
兔死狗烹,讓顧衍心寒。
接著,在顧衍獲知真相動搖之際,寧弈又從太子手中救出他們顧家唯一的血脈。
施恩,做足誠意。
最後,坦誠內心,以剖白心跡的方式顯示對對方的信任。
寧弈在顧衍麵前懺悔自己曾經犯過的錯,並進一步表明自己絕不傷無辜人性命的決心。
與視人命如草芥的太子形成鮮明對比,而他紅了的眼眶和緊緊攥住桌角的手,更讓人沒法不被震撼。
離間、施恩、做足誠意,一步步攻心,直至完全收服人心。
但這部劇,也絕不是男主一路大開金手指,心想事成順順利利升級打怪的傻白甜爽劇。
寧弈、太子、其他皇子,誰不在維持表麵和平的同時互設陷阱?
皇帝、外戚、臣子,哪方勢力不在斟酌謀略,選擇自己的站隊?
風雲詭譎、燒腦又刺激。
雖不可否認有些計謀有點小兒科,也存在bug,但對於一部愛情權謀劇來說,這些也足夠看了。
太子
如果說權謀是這劇的硬實力,那麽意趣就是它的軟實力了。
不瞞你們說,我在看這劇的時候竟然一度出現老妹兒看偶像劇時才會出現的狀態:
嘴角上揚,時不時還會笑出聲。
承擔這部劇大部分笑點的,是他 —— 趙立新飾演的青冥書院院首辛子硯。
用寧弈的話來說,這位辛院首就是隻又怕老婆又嘴賤的老狐狸,他和寧弈的鬥嘴我可以看100集。
比如這一段:
歌舞坊老板娘邀他來坊,告訴他特意為他安排了一位“妙人”,他滿心歡喜,沒想到轉過屏風看到所謂妙人原來是寧弈時,一秒變臉:
哈哈哈哈,這嫌棄的眼神,川劇變臉了解一下?
接下來的對話更是幽默十足。
一個自稱奴家,一個自稱客官,明明談的是正經事,兩個人卻偏在才子佳人的劇情裏無法自拔。
除此外,還有辛院首在歌舞坊內被老婆追殺的一段戲,更是妙趣橫生。
當然,除了辛老狐狸這個天盛第一段子手,還有一言不合就鬥嘴的男女主二人組,也都不是什麽正經人。
對方拋出的梗,從來不接就讓它掉地上,各種回懟更是讓人發笑。
還有冷清但單純的蠢萌大俠,武功極高,但情商極低,每天都在犯蠢和武力碾壓中徘徊。
等等等等。
明明是部一本正經的權謀大戲,卻搞笑有餘,鬆弛有度,這劇足夠配得起“亦莊亦諧”這四個字了。
但這樣一部劇,卻完全激起不了觀眾的看劇熱情。
微博上不少自來水自帶話題,跪求給這劇一點流量,但它還是火不起來。
十點君想了又想,除了劇本身有一些問題外,在同批劇集中它沒輸質量卻輸了人氣,很大一個原因大概是 —— 不合時宜。
想想近幾年爆紅的劇,似乎都有一個特點:短、平、快。
感情變化大開大合,甜,甜得掉牙,虐,虐得人心弦震動。
並且不管是對話還是旁白,男女主的所思所想都無比直白,根本用不著動腦子。
甚至開著1.5倍速看劇才剛剛好。
雖然像是快餐速食,卻正好符合快節奏生活下大家夥看劇消遣的需求。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天盛長歌》卻完全不是這樣。
一段話可能包含勸降、威脅、利誘幾重信息;一個不起眼的配角,可能就會扭轉整個事件的發展走向。
它人物多、架構大,劇情複雜,你稍微走個神就可能丟了一個關鍵點。
想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劇根本不可能。
甚至為了配合市場,就算劇裏加入了大量愛情和趣味性元素作為調劑,卻仍然挽不回已經適應了短平快劇集的觀眾。
當然快餐和料理各有愛的人,喜歡看什麽樣的劇本身無可指摘。
但大量快餐劇集的走紅,回過頭來想想,越來越多可咀嚼、可琢磨的料理型好劇被埋沒甚至被砍,到底是好還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