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一般性地研究以社會主義為代表的各種稱謂的共產主義性質的社會實踐,考察它們的共同屬性;探討共產主義實踐中所發生的各類典型現象,種種典型行為出現的係統機製,非偶然性,與共產主義基本理念之間的內在關聯;展望共產主義實踐的發展前景、前途與歸宿。
文章第一部分給共產主義作出了簡明定義。在本文中,它指包含多個發展階段的廣義意義上的共產主義,是各種實行公有製的社會實踐的統稱。它(語義上)包含共產主義最高階段,但並不專指這一階段。
作為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或共產主義性質的社會形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都在本文研究範疇之內,並都適用本文對共產主義所作的一般性的論述和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特色社會主義也同樣不例外。
0.2 為什麽要談?
共產主義和我們有什麽關係嗎?
共產主義不隻是一種想象和願求,它也是活生生的現實,億萬人就正身處在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階段;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把人類社會作為超級試驗場的理念和製度,它裹挾社會中所有人,一念之間就能主宰、決定千千萬萬人的命運。
共產主義對世人仍然影響巨大,共產主義對非共產主義型態社會一直有組織地輸出和滲透著;
共產主義是天生的妝飾大師,同時變形、變異能力也非常強大;不深刻,透徹地認識共產主義,無數的曆史教訓就會失去它們應有的價值。
一直以來,人們,特別是國人,對共產主義要麽滿足於簡單的憧憬,要麽隻作淺表化的否定,極少從它的基本理念,基本特性入手作深入係統的理論性研究,一些基本但重要的因素被無意地忽略,或有意地回避了;對社會主義種種社會弊端,社會問題共同的本質根源,對特色行為,特色現象與共產理念的內在關聯也普遍缺乏深入客觀的思考。
即使是眾多周知的大實話,也有必要明確地記錄,清晰地表達,細致地分析,嚴謹地論述。
談共產主義,不是談海市蜃樓,既要談共產主義的理念、“理論”,又要談共產主義的實踐--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行為必然性和前途。
共產主義最基礎、最核心的特征是公有製,共產主義的其它特征或內容,或者是公有製的衍生物,或者是公有製的配套設施,或者是點綴、裝飾成分。基於這樣的認識,可以給共產主義作出如下簡明定義:
將實行公有製的社會統稱共產主義社會。
沿用馬克思主義的通常說法,共產主義社會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
第二個定義:
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極大豐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階段,稱為理想共產主義社會。
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即共產主義的最高階段,是許多人心目中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徹底消滅私有製。在實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最高階段,人們也完全沒有私有產權的必要。這意味著,理想共產主義社會是實行徹底共產,絕對公有(製)化的社會。然而,在理想共產主義真正到來之前,公有製將不會完全杜絕私有產權,也不會徹底消滅私有經濟成分。一方麵,權力擁有者將公有財富轉移、盜用為私人財富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另一方麵,曆史經驗一再表明,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實施徹底的共產和絕對的公有化,它將很快就陷入生產難以為繼,人民難以生存,社會瀕臨崩潰的困境。借用通常的解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是無法支撐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的那種絕對公有化的。要讓公有製延續,讓公有製下的人們能夠活著,理想(化的)共產主義的那種絕對公有化就不能跨越階段過早地實施。所以,社會主義國家的通常現實就是,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在此前提下,允許局部的,受限的私有產權和私有經濟成分存在。
一般認為,共產主義“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構思,由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人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作出發展的。共產主義“理論”存在極其顯著的不明確性。它不是一個嚴謹的理論體係,而且,沒有證據表明共產主義者們正努力將它嚴謹化,它的書麵文字幾乎全部是描述性的,極其欠缺作為理論所需的,明確性和邏輯性,甚至該“理論“幾乎沒有任何基本概念是經過明確定義的;提出和實踐、發展共產主義“理論”的一係列最重要人物,他們彼此所持的觀念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甚至互相抵觸矛盾,但這種情況屢屢被拿來作為後者對前者的創造性發展或突破,而觀念衝突中孕含的本質性問題則就此被回避和掩蓋。共產主義“理論”的不明確性給共產主義實踐既帶來許多迷茫,但也創造出了巨大的探索與變通空間,從而,不同地域的共產主義實踐之間橫向的差異,以及同一地域的共產主義實踐,在不同時期縱向的差異,有時非常之大。
盡管共產主義性質的社會實踐現實上千變萬化,但從它們仍具有以下的共同點:
一、都實行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大公有化模式。
二、(至少口頭上)都稟持共產主義理論的偉大、光榮、正確性,並以理想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最高階段)作為其終極奮鬥目標。
據此作出第三個簡明定義:
將有上麵二個共同點的非理想化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統稱為準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簡稱準共產主義。
準共產主義社會其實就是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的合稱,它既包含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也涵蓋未來在共產主義最高階段到來前可能出現的,使用其它某個稱謂的共產主義實踐體或變化體。
人們有時會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看作前後相接不相重疊的兩個社會階段,這實際上是把共產主義狹義化為共產主義最高階段來看待了。在本文中,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部分,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發展階段。
從概念層麵上講,共產主義=理想共產主義+準共產主義。理想共產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未來,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則是共產主義的現實。
準共產主義與理想共產主義在公有化程度、私有經濟的比例,生產方式、分配方式,社會組織、管理方式等等方麵存在顯著不同;準共產主義與理想共產主義又互相依存,彼此依賴,共生不可分割:
理想共產主義是準共產主義的目標和歸宿,招牌和燈塔;
理想共產主義是準共產主義不成熟的天然理由,是準共產主義試錯的良好擋箭牌;
準共產主義賦予了共產主義現實意義,實踐著共產主義最基本而公共的特征:公有製;準共產主義使理想共產主義可路由化,準共產主義理論上的前進方向,就是向更深化、更純粹的理想共產主義推進的方向。
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理想共產主義必須作為統一體共同討論。不能離開共產主義的現實存在--社會主義去空談遙遠的理想共產主義,也不能隻沉溺於對社會主義現實問題的糾結而不去追究它們與共產主義理念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回避其一隻關注另一的方式作探討,極容易從一個誤區走向另一個誤區,或者在一些表麵化,片麵化,似是而非的觀點中打轉,不能作出本質、透徹的認識。
本文第六部分將闡述,理想共產主義是不會實現的。因此,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際上承載著共產主義的全部現實,即現實意義上,共產主義就是準共產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鑒於準共產主義對讀者而言是陌生詞匯,出於易讀性的考慮,在後麵的文字中,我將避免使用它。並非是將準共產主義的概念從文中剔除。我認為擴展社會主義的外延,讓它來替代準共產主義是可取的。從而,在後續文字中,社會主義一詞,有時不僅指共產主義初級階段,還可能是初、中級兩個階段的合稱。這也可以視為將共產主義的三發展階段簡化為二發展階段。
定義共產主義時我們用到了公有製的概念。有必要明確什麽是公有製。
公有製是與私有製相對立的製度,是反私有製的製度;公有製是不保護私有產權,或對私有產權不明確地保護,不充分地保護的製度;公有製通過取消、剝奪私有產權,或極大地限製私有產權,變具體的私有產權為抽象的公有產權,化私有財產為(名義上的)公共財產;公有製控製生產資料,支配它的使用,從而控製生產和產品,決定分配;公有製是將社會資源、社會產品,社會財富直接或間接置於公有體係控製之下,將整個社會經濟置於公有體係全麵掌握、控製之下的製度;公有製不隻是一種經濟製度。
更簡明地說,公有製是由公有體係來控製、決定個人所有的製度,由公有體係控製、決定社會資源、社會產品、社會財富的製度。
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公有製中的公有(化)對象作專門的闡述與澄清。
通常的看法是,公有(化)的對象僅僅是指生產資料。我認為,對公有對象刻意設限,在談及公有對象時,刻意區分生產資料與非生產資料,隻強調生產資料的公有性,出於某些動機淡化或隱匿非生產資料在公有製下的公有性,非常牽強,既不合於理,也不合於實。
首先,公有製是反私有製的製度,由於私有的對象不僅僅是生產資料,所以,公有(化)的對象也同樣不僅僅是生產資料;
第二,馬論中已明確的生產資料,包括所有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包括房屋(廠房工具)、資本、原材料、直到人力等等等等,這已經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重要資源與財富;
第三,非生產資料性質的生活資料,要麽自然性地出自生產資料(如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江河的產出物),要麽是利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所得到的成果。這說明,生產資料決定生活資料,控製生產資料,就控製了生活資料。生產資料公有使生活資料決定於公有,從而造成生活資料客觀上的直接公有性。
第四,人必須有駐足立身之所,任何財產、資源必須有存放、安置之地,僅僅土地作為生產資料的公有性,就不但決定了所有自然資源的公有性;同時也決定了人的生存、生產、生活將依賴於公有,一切個人財富、財產、物品,並不因是生活資料而有獨立的,完全個人自主支配的私有價值。
第五,生產資料和非生產資料實際上無從嚴格區分,它們幾乎完全取決於人為規定。所有通常觀念下的生活資料,包括垃圾,都有成為生產資料或再生產資料的可能。
第六,生產資料截止目前都沒有經濟學上權威、公認的定義(請參考維基百科“生產資料”詞條)。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判定和解釋取決於公有製的權力係統。
所以,公有(化)的對象絕非隻限於所謂的生產資料,任何社會財富、任何(社會或自然)資源,甚至包括人和性,都是公有製可能的公有對象或潛在的公有對象。公有對象範圍的收緊或適當放鬆,公有成分比例的提高或適度降低,完全由公有製的權力係統決定。公有製並非隻是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公有製是資源與財富的公有製。
雖然,公有製是反私有製的,雖然,共產主義及公有製的最終目標是徹底消滅私有製,但現實中,社會主義通常並不完全杜絕私有產權,也不會徹底消滅社會中的私有經濟成分。公有權力係統內的權貴將公有財富轉移、盜用為私人財富的情況是無可避免的,隻是嚴重程度的分別而已。
就人所周知的特色社會主義而言,其存在相當範圍的私有經濟是相對容易理解的,但其權貴資本的強大程度,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比例之高,免不了讓人產生疑問,這還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嗎?不少人認為,它已經變質為打著共產主義招牌的權貴資本主義社會了。是這樣的嗎?
從表象上看可以這麽說,但從所有製屬性上來看則不然。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是一個實行公有製的社會,其公有經濟的絕對主體地位完全沒有改變,非權貴的私人經濟的範圍和比例完全在公有製權力係統的控製之下,權貴經濟孕育、寄生於公有製,權貴們依托於公有權力係統,沒有公有製,這種以攫取和轉移公有資產為手段的權貴資本產生方式便不複存在。人類社會的任何所有製都是人有製,公有製本來就是一種變異人有製,變異私有製,特色社會主義隻是讓這一點暴露得更加清晰而已。特色社會主義,其實是共產主義的一個很正常自然的變化形態,可以說它是權貴資本社會,但更準確地說,它是公有製的權貴資本社會,是共產主義性質的權貴資本社會。
1.2.3 公有製與私有製的關係
(1) 公有製,私有製是關聯與對立並存的兩種製度。
(2) 人類社會的所有製本質上都是人有製。
公有製和私有製都是人有製。不同所有製之間的區別在於歸屬(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範圍、策略和規則。
(3) 私有製更中性的稱謂應是自然的人有製或民有製。私有製的標誌原則是:個人所有神聖不可侵犯。體現這一原則的神聖性要求保障它的法律文字必須是明確無疑且至高的,任何人為權力都必須在相應的法律體係之下。法治是私有製的必然要求。私有製下的法律是保障民有的法律,是明確、清晰,一義的。
公有製是代表公有的權力體係決定人之所有的人有製。公有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在公有製下人的所有是被決定,被擺布,可侵犯的。公有的代表者是公有權力體係而不是法律,公有製下的至高的權威存在不是法律,是公有權力體係。人治是公有製的必然走向。公有製下的法律是保障公有權力體係意誌和權力行使的工具,是曖昧、模糊、混亂的。
(4)私有製是天然人有製,公有製是變異人有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