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曆史性的會晤)
(尼克鬆總統和隨行媒體人員合影)
中國報道(Assignment: China)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讚助的一個研究項目。它將通過回顧有關中美曆史上一係列的新聞報道,重新采訪那些參與過新聞報道的美國駐華記者和外交人員,以一個獨特的角度還原中美關係的發展曆程。並把這個項目分時間段拍攝成了一個紀錄片係列。它由前CNN中國區主任Mike Chinoy 主要負責,中外大量的媒體人物、外交官、研究學者、以及在校學生等都參與了這個有意思的項目。
五年以前,曾在上海靜安寺附近的一個酒店裏,參加了一個中國報道紀錄片觀摩會。那天觀看的是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前的中國報道,以及1979年後中美建交初期外國記者在中國的紀實。次年2月22日,又有機會觀看一個長達50多分鍾的片子,它記錄了美國總統尼克鬆中美關係解凍之旅的幕後媒體團隊花絮。片子的題目就叫“中國報道– 改變世界的那一周”(Assignment: China –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當時正值中美聯合公告發表四十周年之際,放一個這樣題材的紀錄片,真還是蠻應景的。
影片以尼克鬆宣布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的訪華邀請拉開序幕,談及1971年末美國媒體對能夠跟隨總統訪問那閉關了二十多年的、充滿神秘色彩的“共產主義新中國”的興奮和踴躍。有意思的是由於當時中國政府隻批準了美國總統帶87名隨行記者參與報道,於是美國媒體圈裏一場混戰,大電視台的那些總裁級人物為了在代表團裏掙得一席之地,甚至不惜會冒充音響師什麽的技術人員。影片展示到尼克鬆總統把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名字從媒體團隊名單劃掉的紙片時,前陣子剛觀摩過話劇“五角大樓文件”筒子們不禁笑出聲來。據工作人員所談,尼克鬆當時的確是罵罵咧咧地宣稱不準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派記者參與的,但是,參謀總長(chief of staff)和其他幕僚勸告他不可意氣用事,畢竟這是全美最有影響力的兩家報紙。尼克鬆終究還是聽從了勸告,允許了這兩家報紙的記者同行。
無論是毛澤東主席在代表團訪華第一天就突然決定接見尼克鬆總統的場景,還是那些雙方就上海公報進行談判的鏡頭,可以看出中方對這次訪問充滿希冀的積極態度,也可以看出美國方麵早就打算擯棄台灣轉向中國大陸的現實心態。當然對尼克鬆來說,1972是大選之年,年初這場令全世界都矚目的破冰之旅為他連任的競選絕對是加分的。事實後來也證明是確實如此。
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由於毛接見尼克鬆本不在議事日程上,來賓到達後是由周恩來臨時過去通知的,而且隻見尼克鬆總統和時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基辛格博士。這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美國總統的工作人員那方發生了一係列可想而知的混亂和惶恐。負責總統日程安排的官員到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地對著鏡頭嘟囔“沒有人知道總統去了哪裏!”。美方媒體完全不知情由,被排斥在這個這麽重要的活動之外,隻好把一肚子氣撒在總統工作人員那裏。更有意思的是,中方告訴美方可以帶一名工作人員作會議記錄,於是基辛格帶了他的特別隨員,也就是後來1985~1989的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一起前往,而代表團裏時任國務卿的羅傑斯先生卻整個兒蒙在鼓裏,沒能參加這個極具曆史意義的會見。當時尼克鬆和基辛格為了不讓國務卿的羅傑斯難堪,特地要求在新聞發布中刪去洛德的名字,照片上也裁去了洛德。在這個紀錄片裏,還原了中方後來送給美方的原始照片,呈現了在座的洛德先生。如今年事已高的洛德對著鏡頭笑著說,“當時總統和基辛格告訴中方說不要把洛德先生的名字放上去,中方一臉迷茫,完全不知道所以然的樣子。”看到這裏不禁莞爾,洛德跟中國人打了那麽長的交道當然知道中方不是不理解這裏的“政治正確”,人家隻是裝傻不說穿罷了。
第一次體會紅色中國的嚴格媒體控製的美國媒體團隊,在經過幾天的無所適從和無可奈何之後,立刻以他們自由散漫和無法無天的天性與看管他們的中方工作人員展開一場貓抓老鼠的遊戲。當時年輕貌美的Barbara Walter 居然哄著她的工作人員迷迷糊糊地接受了電視采訪;CBS的Dan Rather 則和攝製組人員以四散分頭行動的方式甩掉中方工作人員,溜到馬路上去拍攝街角的便利店;ABC 的 Ted Kopple 則率團不上接他們的車輛,躲在房子後麵,偷偷拍下中方組織人員收走“群眾演員”手上的相機和半導體收音機的場景。時過四十年的今天,看著這些當初的一切,想象當初很歡樂的現場,觀眾們發出一陣又一陣的大笑。不過想想那些搗亂不服管的美方媒體人員,一定讓當初的中方工作人員頭痛死了。
在那個陰雨交加冷得要命的星期三晚上,在那個沒有暖氣沒吃沒喝的放映場地,50多分鍾的電影居然一晃而過地緊緊吸引著在場的中外觀眾。那些上個世紀70年代的北京和上海的鏡頭,居然令人有恍如隔世的夢幻之感。不得不承認,中國今天的城市風貌和那個時候比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天一同觀影的一哥兒們告訴我,1972年尼克鬆團隊訪華到上海的那個周末一直令他記憶猶新。那時候他小學兩年級,記得被通知那個星期天要去學校,老師帶著同學們做遊戲,為的是讓大家不要到大街上去以免遇上美國記者。那時候起他就一直又害怕又好奇地想知道美國記者究竟是什麽樣、幹什麽的。“做夢也不會想到四十年後的今天看到這樣的影片,世界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那老兄一臉的無限感慨。
時代無可避免地在進步。交流和溝通是促成理解和互惠的前提。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和Mike Chinoy們在這方麵的努力工作,對中美雙方關係的進一步交流和發展,無疑都是極具積極意義的。
回來後去看了一下美中學院的網站,發現上麵還有很多其他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過去看看。http://china.usc.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