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瓦格納的指環,也喜歡阿湯哥Tom Cruise。於是電影Valkyrie自然成為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湯姆克魯斯及斯道芬伯格)
這部影片非常忠實於曆史,城頭已經有博文詳細介紹事件和人物,本文不再贅敘。然而電影篇幅有限,其中涉及的人物不少,如果不了解前後曆史,看此片就隻能看看熱鬧了。
本文將簡要介紹這部影片所表述事件的曆史背景。
720事件實際是多年刺殺希特勒努力的最後一搏,功虧一簣的結局帶來的後果是謀刺行動集團徹底的毀滅,涉事的人員幾乎被一網打盡,而且絕大多數被殘酷折磨後處決,僥幸生存者寥寥無幾。其悲壯可比荊軻。範圍可就大得多了。
720的日期是1944年7月20日,請注意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同盟國一片大好的局麵,以德意日為主的軸心國則已經風雨飄搖,接近於四麵楚歌:意大利已經投降;太平洋戰場日本在美國的兩路攻勢下隻能勉強招架,覆滅隻是時間問題;而德國自己在蘇聯戰場捉襟見肘不說,一月前英美的諾曼底登陸業已開辟第二戰場,此時正在準備向東發動猛烈攻勢。事實是此後德國也沒有撐下一年,1945年5月投降。
在如此的環境下,反抗組織其實隻要偃旗息鼓一年就可以迎來“解放”。當然這並非他們“反抗”的初衷。
因為軍中的謀刺行動從希特勒上台後不久就開始了,他們共同的思想是以希特勒的做法一路搞下去,會帶來德國的毀滅。而刺殺希特勒是拯救德國的唯一選擇。其核心人物是漢寧·馮·崔斯考少將(Henning von Tresckow),電影中他的角色由Kenneth Branagh 扮演。他的軍銜不高,卻是密謀集團的實際組織者。隨著德軍在大戰初期的節節勝利,希特勒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他們這幫“反黨集團”的市場也越來越小。其後雖然戰爭形勢逐漸不利,集團的信念正在被事實證明,然而希特勒的地位卻更加牢固,刺殺成功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
(崔斯考和布拉納扮演的崔斯考)
希特勒當然知道有“反黨集團”存在,隻不過沒法突破到核心圈子,因為幾位有實權的人物參與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威茨勒本,海軍上將卡納裏斯,等等。卡納裏斯其實很受重用,當時是希特勒的情報頭子。希特勒其時已經深居簡出,隻與幾個完全信任的人組成小圈子,也是因為不知何時刺客會出現。隨著崔斯考調到東線戰場,柏林的密謀集團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況,刺殺計劃幾乎要無疾而終,直到崔斯考終於網羅到斯道芬伯格,密謀者才看到成功的曙光。
作為密謀集團唯一有有限機會接觸到希特勒的人,斯道芬伯格成了唯一的希望,一擊不中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事後的結局亦證明這一點。但密謀集團別無選擇,隻有在7月20號這一天孤注一擲。
(威茨勒本元帥和影片中的扮演者)
720謀殺有一個完整的政變計劃,就是在希特勒死時的混亂時刻,後備軍參謀長奧伯裏希特和斯道芬伯格先軟禁後備軍司令官夫羅姆,再以司令官名義逮捕納粹主要人物,奪取柏林臨時的控製權。然後由集團中的上層人物組成臨時政府,並啟用有影響力的非納粹死硬分子掌控局麵。新政府可以和盟國談判得到比較有利於德國的停戰協議,這樣達到拯救德國的目的。當然這個計劃是藏在表麵的緊急狀態下啟動後備軍的計劃後麵,密謀集團的主要執行人物奧布裏希特和斯道芬伯格是計劃的起草者,斯道芬伯格給此計劃的名稱是“瓦爾奇裏計劃”—operation valkyrie。這就是影片名的來曆。
(奧布裏希特本人與電影中的扮演者)
“瓦爾奇裏”這個中文的音譯無法表達原詞的含義。德文Walkure來自於瓦格納四部係列神話歌劇的第二部。瓦格納的故事來源是北歐神話,瓦爾奇裏的字麵含義是被殺死者的選擇者,這樣給譯名既繞口又顯得沒文化。北歐神話中的瓦爾奇裏是為主神歐丁選擇被殺死的武士靈魂的女武神。於是此部歌劇的中文譯名是《女武神》譯得很貼切,雖然仍然無法表達原來的整體含義。這樣命名行動計劃的斯道芬伯格顯然是瓦格納的愛好者,這點倒是與希特勒愛好相同,無疑為他在希特勒麵前加了點分。
(福羅姆將軍本人及電影中的扮演者)
謀殺失敗後,奧伯裏希特與斯道芬伯格被他們的上司福羅姆槍決,明顯是殺人滅口的福羅姆並沒有挽救自己,有知情不報之罪的他後來也被處決。
密謀的召集人崔斯考用手榴彈自殺,偽裝成戰死。他的死並沒有保護任何同謀。
其他被捕的人可沒能死的這麽痛快,有被捕者的日記和信件給蓋世太保提供了完整的多次謀殺希特勒的圖謀,於是不光密謀者被一網打盡,連沾邊和同情者也大多不能幸免,希特勒弄了個“人民法庭”來血腥報複曆次的謀殺。“人民法庭”由一個狂熱的納粹分子弗萊斯勒主持,他在法庭的唯一工作是謾罵羞辱這些被判死刑的“罪犯”。值得一提的是此公於45年2月在盟軍的空襲中被炸死,他死在“人民法庭”的工作崗位上,炸彈同時毀掉了他正在判決的案件的卷宗。這批“罪犯”於是幸運的逃過一死,其中有希拉布倫多夫,戰後做到西德的最高法院法官。
盟軍這次空襲是二戰中最大快人心的空襲之一:炸死一個大惡棍,同時救了一批該救的人。
受到牽連的著名人物有兩位陸軍元帥:克魯格和隆美爾。兩人都有知情不報的嫌疑,克魯格自殺。隆美爾是希特勒的愛將,希特勒給他兩個選擇:自殺和接受審判,前者可以保全榮譽與家庭;後者則沒有保障。於是隆美爾實際隻有一個選擇,死後希特勒給他了一個風光的葬禮。
(克魯格元帥)
(隆美爾元帥--這是他帶著經典道具風鏡的照片)
這樣,因此案而死的元帥數量達到了三個。
斯道芬伯格是非洲軍團的戰士,也就是“沙漠之狐”隆美爾的老部下,下屬這麽大的密謀他完全不知情幾乎不可能。實際上密謀集團曾經爭取過隆美爾入夥,但隆美爾不喜歡謀殺的方式,於是拒絕了邀請,但他對這些密謀者也有同情和理解,畢竟大家多少都是老同事和老部下,他也沒有舉報。這樣隆美爾算是間接被卷入,也可以說他不是無辜的。
總共有七千多人因此事被捕,近五千人失去生命。而真正參加密謀的人數大大少於五千,其中很多隻是沾了邊的,比如跑過一兩次腿之類。整肅行動一直持續到第三帝國的最後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涉案的人員中幾乎沒有喊冤的,我的理解是並非大家都多麽大義凜然,而是知道麵對如此的政權那樣做是沒有用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大家其實都不是非常的冤枉。無論哪種可能,喊冤的行為是完全不會有效的,此情此景下倒不如默默的接受命運,還至少在自我的心內保持一份尊嚴。
(哈夫頓上尉與影片中的扮演者--他是斯道芬伯格送炸彈的助手)
密謀者在當時的德國並不為大眾接受,他們之中很多人自己也明白這點。至少主謀的幾個人完全明白。但他們有信念自己的作為是為了一個更好的德國,而以後曆史將會還他們公道,今天他們的信念成為現實。
斯道芬伯格是整個事件中最突出的英雄。質疑他的勇敢是毫無意義的,但我還是有個疑問:他啟動引信後離開會議室是否必須?或者說他是否可以留在會議中以自殺攻擊的形式保障刺殺的成功?
我的理解是他不在與會人員中,僅僅是會議前提供些資料,這隻給了他啟動炸彈的選項。
這樣一來整個事件的成功可能就隻有幸運和不幸運的結局了。
最後,雖然曆史不容假設,我仍然想問就幾個“如果”:如果沒有那位軍官移動了炸彈,希特勒被炸死的可能性有多大?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做過實驗,他們布置了一個模仿當時狼穴會議室的房間,用了和當年斯道芬伯格所用的相同類型和大小的炸彈,在會議室的不同位置放置了人的模型。引爆炸彈後分析模型的損壞程度,得出的結果並不樂觀,爆炸時希特勒隻有在少數幾個位置才會被炸死,也就是說事後諸葛亮的分析結果是這次謀殺需要非常的幸運才能成功。
還有,如果謀殺僥幸成功,即成功炸死希特勒,密謀集團能不能真正控製德國。
這個問題也很難回答,因為集團隻有初始的計劃,後續行動成功的關鍵在於爭取大量精英人物的合作。鑒於很多高層人物對他們有一定的同情和理解,比如隆美爾和福羅姆等人,加上此時已經沒有人相信德國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後麵的事還是樂觀的。
最不可掌控的事其實來自敵對方麵,盟國方麵是否願意與新政府談判締結對德國不壞的停戰協議。
令人歎息的是,僅在他們付諸行動的10個月後,納粹政權就徹底土崩瓦解。即使有冷戰的分裂狀態,在馬歇爾計劃扶持下的西德就已經超過他們期待的好的狀態了。
(四天前默克爾在紀念720事件集會上演講)
再者,如果他們沒有類似720的機會,謀殺計劃就無從實施,十個月內他們的組織能否被破獲?這個問題恐怕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密謀者很多是上層人物,他們沒有保密的習慣,他們保存的信件和日記給辦案者提供了絕佳的線索。所以隻要破獲一點,全麵情景就會浮現,此案雖然牽涉龐大,完全破獲並不困難。此案破獲的難度在於德國軍隊是一個龐大的組織,在沒有足夠的線索時難以定位調查的目標。沒有720,這個暗中的搜索還會繼續,至於何時會有突破隻有天知道了。
720事件時大多數密謀的核心人物都自我暴露了,於是破案沒有了懸念。
再其次,他們的孤著一擲帶來的巨大犧牲是否值得?
我的理解是,在危機中,人往往不能算計得失的,無論成功的機會多麽渺茫,每個人仍然需要盡自己的一份努力。很多“不可能”的事由此成為了可能。
(所有圖片都來自網絡)
For recommendations,too many. But for recent playing,I like "Day of Siege". Its history background is battle of Vienna. The movie is about faith, though. I found it surprisingly good.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is another. Amazon prime video is playing the second season.
This one is a part of my "rings" series. I already finished the "Wagner ring" part, which I will move to here soon.
我並非調侃,建議參考《高堡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由書改編的電視劇正在播出第二季。
順道提提:該書屬於“改變的曆史”範疇。
老兄道出了許多人的一個思維定式:不看過程,隻看結果。
-------------------
博主總結的太好了!
許多人隻是事後諸葛亮. 諸如: "美國不扔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 卻忽略了戰爭每拖一年,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戰死(包括中國人). 還有如"學生就應當在xxx日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