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講一下我對飲食和兒童行為的思考。
兩年前的夏天我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到渥太華玩了一個星期,印象最深的是農業博物館裏頭的奶牛養殖場,那裏的奶牛產一些牛奶,供大家參觀的場所,我想它們生活的條件自然會比普通的奶牛要高好多倍。即使是這樣,那裏的奶牛除了吃喝外,就是被擠奶,身體上除了奶大奶胖外,全身都是瘦骨嶙峋的;它們被用上了大量的激素和消炎藥,這奶究竟能有多健康?整個輸送奶液的管道也是反反複複地有消毒水殺菌;那裏的奶牛看著一點都不開心,它們生下孩子出生馬上被母女隔離,看看它們的眼神就是滿眼的淒涼。我當時想,我喂奶期間如果心情不好,孩子喝下我的奶,他們會開心嗎?更何況這奶的原料摻雜了那麽多的藥物激素,這個奶,孩子喝著長大,可靠嗎?
這還不算多呢。那個博物館正好沒有餐廳,孩子吃東西就隻能在裏頭的機器買。我那時給孩子吃的其實就很小心的了,我們平時就不多吃Processed Food。我在裏頭絞盡腦汁的比較,從機器買了自己覺得是最安全的燕麥餅。老大一直比較鬧,沒看出太多的變化,老二那天吃了以後回到酒店就是不停不停地在床上來回跳,平時是8點鍾左右就睡著了,當天玩得這麽累,應該更早睡覺,但他那天一直跳到差不多11點。為什麽?為什麽?
我就這樣的開始了我的飲食調節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