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19)
2018 (161)
2020 (56)
轉眼又到父母之冥壽之日。父母同庚,母親比父親雖隻早一周,兩人生日卻跨了二個月。父母健在時,他們不願鋪張排場,堅持要在家裏合並慶生。長此以往,父母合辦生日宴便成貫例,通常是在父親生辰日我們為父母倆辦慶生宴。每逢此日,我先生必定親自下廚,張羅出一大桌佳肴。那日,我們夫婦和二個兒子便擁著兩老,在自家寬敞的晚餐桌前邊吃邊聊。父親常愛講講他們那一代的故事。那氛圍勝似過年,令人難以忘懷。
如今,父母已先後離世約十年,為父母慶冥壽的事仍被我保持下來。如往年一樣,今天清辰,我先生就開始忙碌起來,很快就做出了幾樣我父母生前愛吃的菜。下午,我帶上小桌板,在父母墓前擺上菜和水果。在那靜靜的守候中,時空流轉,一切又回到從前。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點點滴滴伴隨著我思念的淚水,奪眶而出。
與我而言,我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遠遠不及父母對我的付出。感恩父母,不忘父母,是人之常情,無須說教,無須理論。可不久前回國時在地鐵站上看到的許多關於善待父母是社會公德的宣傳廣告,動搖了我的認知。
不孝之人在中國自古便有,但畢竟是極少數。小時侯曾聽聞過一則關於木碗的故事。講的是一位老太婆年邁手抖常常摔破瓷碗。兒子嫌棄母親,從此改用木碗為母盛飯。不料孫子立馬效仿,也開始為自己的父親準備木碗。
通常認為,孝道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實善待和回報父母應是做人的根本,與人種和國度無關。中國俗話道”天上不會掉餡餅。” 外國人也常言”沒有免費的晚餐。” 然而,這些商業性語言均不適用於父母子女關係,因為父母子女關係是家庭關係,是無價關係。無法類比於商業社會,無法運用等價交換原則來衡量。從小到大,父母為子女提供了多少衣食照料。哪一件是子女自己賺取的? 父母的愛是無價之舍予!
竟管西方國家不像東方這樣談孝道,但孝在西方國家並非不存在。在美生活三十餘年裏,我見到不少西方人贍養和照顧父母的例子。在我工作的不同公司,先後有幾位美國同事為照料父母而更換工作搬往外地。當年我帶父母去看病時,也常見到其他膚色的子女陪同父母。
令人擔憂的是,曾幾何時,孝順需要與社會公德相提並論?怎麽就上升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最近在和幾位華裔朋友討論立個人遺囑時,大家不由而同地提到: 如何對不承擔或少承擔贍養義務的子女進行遺產分配? 由此可見,”贍養”問題並非少數人的擔憂。
很早就聽人說過,我們嬰兒潮一代將是贍養父母的最後一代。難道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高度發展,人類在道義上反而退步?
高度發展不等於進步,高度發展也導致高度異化和道義常識的稀缺。《韓詩外傳》有:內疏而外親,不亦反乎?現在我們所見,就是這個「反」,是退步。但這種以反為進步,反人心,不會在長時期糊弄所有人。